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的诗人、书画家。王维幼有俊才,唐开元九年(七二一年)取进士,累官至给事中(门下省之要职,掌驳正政令之违失)。安史之乱中。王维被安禄山所获,身陷长安,企图自杀未遂,不得已供职贼部。朝廷平乱后,论其过失欲治罪,时王维之弟王缟任刑部侍郎,为兄申辩,并愿代兄受罪。代宗以其兄弟友悌之情,从轻处罚,后官至尚书右丞(总辖兵、刑、工三部之事)。故人称「王右丞」。

王维母亲崔氏一生好佛不辍,「师事大照禅师三十馀岁,褐衣蔬食,持戒安惮,乐住山林,志在寂静。」(《王右丞集》卷十七《请施庄为寺表》)据说,王维出生时,崔氏梦见维摩诘走入室内,故为子取名「摩诘」。(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第五十九页)受母熏陶,王维早年即信佛教,他曾特地为母亲营造山舍,作为奉佛之所,母亲死后,又把山舍施给寺庙,为母亲祈祷冥福。(见《居士传》传十九,《王摩诘传》)

王维一生习禅,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禅师。(《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居京师期间,常与禅僧相交游,且「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旧唐书》卷一九○《王维传》每有名僧初来,总是洒扫庭院,远相迎候。然后延请室内。他在《饭覆釜山僧》诗中说∶「将候远山僧,先期为弊庐。果从云峰里,顾我蓬嵩居。籍草饭松屑,梵香看道书。然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一悟寂为乐,此日(一作「生」)閑有馀。」)《全唐诗》卷一二五)饭僧在唐代许多士大夫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流行。僧人来后,跏跌而坐,主人便梵香念偈,热情款待,在僧人临走时,往往还要施舍一些财物。这种活动也并非要多么丰盛、排场,略备一些蔬食茶水,要以玄谈为乐。王维就曾描述自己家中一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注1)而已。」(《旧唐书》卷一九○)

王维以「五戒」律己,日常服食不茹荤血,不衣文采;中年丧妻后,便不再娶。退朝之后,梵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有时则与友人裴迪等往来山寺,或弹琴咏诗,或与山僧共话,乐而忘返。

王维的许多诗歌中,充满了佛教的禅机理趣,读来有一种清新妙悟之感。如他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诗云∶「人閑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还有《鹿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等等。明人胡应麟说,《辛夷坞》是「五言绝之入禅者。」《鸟鸣涧》「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内编卷六)还有一些诗表现了他对佛教的由衷服膺,如《谒璇上人》∶「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誓从断臂(一作「荤」)血,不复婴世网。..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

王维之所以信仰佛教,也与人生遭遇到的种种痛苦、挫折相关,他希望能从佛教中得到些许安慰,如他的《叹白发》诗云∶「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佛门何处消。」这也是唐代士大夫们倾向佛教的一个基本原因。不过,王维并不消极,甚至反对埋首空门的人。当时有位魏处士,洁身不仕,屡徵不应。王维写信劝他说∶圣人之教不如此。王维认为洁身自处虽然志高难得,但违背了圣人救世的言教,应该和光同尘,不离世俗。他还举出古代志高的许由为例,许由听说要让帝位于他,便感到如同受到污染,临水而洗耳。王维认为「耳非驻声之地,声无梁耳之迹。恶外者垢内,病物者自我,岂入道之门与?」(《居士传》卷十九《王摩诘传》)王维的这番话反映了大乘佛教菩萨行的入世、救世心肠。临终前,王维给平生亲友修书多幅,「多敦励朋友奉佛修心之旨」(《旧唐诗》卷一九○)可见其信仰精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