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宁古剎∵再创辉煌

座落于潜江市浩口镇柳泗河旁的清宁禅寺是一座有着近1400年历史的古剎,在广袤千里的江汉平原上,饱受着楚文化与佛文化源远流长的滋润浦育,历来以“荆楚名剎”、“潜江首剎”雄踞。1965年被湖北省人民***(原湖北省人民革命委员会)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潜江市***批準开放的五所佛教活动场所之一。作为鄂中南地区一处著名的千年文化胜迹,它不仅是佛教四众参禅修学的古道场,也是旅游爱好者探幽览胜的好出处。

据考证,缁门经营清宁,始自唐贞观九年(公元634年)。《潜江县志》(唐朝卷)记载:“时有沙门宗德和尚于潜江浩口之南隅建茅蓬,名曰清宁……臣子黎民,稽首同庆,无不颂皇恩浩蕩也。”可见,清宁禅寺原是在茅蓬基础上不断发展扩大的。递至北宋嘉佑年间(约公元1072年),明镜禅师驻锡清宁,历十五载艰辛,大兴土木,使之达到了“为塔者三,为殿者九,为楼者十八,占地九十九又九公顷,凡一千二百僧舍”(《荆州府志》)的盛况,及至南宋末年(约公元1276年),“帝御赐黄金百两,令沙门充地百零八公顷,一时声名扬于遐尔者也。”(《清宁禅寺志》卷17),由于得到朝廷重赏,该寺得以迅速发展,并迎来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

宋末元初(约公元1279年),该寺不幸毁于火灾,大雄宝殿、大悲殿、云水堂、藏经楼等建筑被付之一炬,当时的潜江县令吴明有(?-1379)在《告友张郎兄书》中叙说道:“烟光沖宵,二日不绝,诸殿化为灰烬……有僧以自缢而忏之,此乃清宁古剎之大劫矣”。公元1381年,四川籍著名名画僧锦心和尚云游到此,誓愿重修,经多方募缘,历十八载之惨淡经营,终使古剎得以重兴,尔后,数代沙门或营修葺旧,或增新不缀,使之保持了500多年长盛不衰的局面。

非常不幸的是,自清末以来,该寺日渐没落,特别是在“文革”动乱期间,几成废墟,只剩下一段残垣断壁在凄风苦雨中飘摇,它曾经有过的兴盛和辉煌已经成为了一段凝重而厚实的历史。

千年古剎清宁禅寺虽然给后人留下了一段空白,但是它作为一块佛门圣地在广大四众弟子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十分重视该寺的重建工作,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自2003年春由心恩法师担任住持以来,海内外缁素四众更是热情高涨、踊跃护持,目前,已投入数百万善款用于寺院的各方面建设。

今日之清宁,占地面积达到了28900平方米,按照唐、宋、元、明、清等五个朝代的建筑风格新建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斋堂、大悲殿、毗庐殿、普光明殿、客堂、僧舍楼等,总建筑面积达到5460平方米,殿堂雄伟壮观,古朴典雅,佛像庄严整肃,摄人心魄,院内清幽宁静,松竹婆娑,四季满庭溢馨,落红滴翠……远远望去,红墻与绿荫环抱,殿堂与楼阁相接,一幅禅意盎然的景象。

清宁禅寺现有常住僧人19个,他们大都是从佛学院毕业,信仰纯正,且有相当佛学修养和弘法能力的青年比丘,在心恩法师的住持下,常住十分注重佛教文化的传播工作,并由此推动弘法利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已多次邀请海内外大德长老、知名法师、佛教学者来寺讲学,不仅很好地宣扬了佛陀的教理教义,弘扬了佛教文化,提升了四众素养,还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在新形势下现代丛林如何用佛教文化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新路子。如今的清宁古剎,声名日渐远播,目前,已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香港、***及内地二十多个省、市的缁素精英保持着友好交往。如果说昔日的清宁禅寺是以悠久的历史和宏大的规模创造了辉煌,那么今日的清宁古剎则是以浓厚的佛教气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在创造着更大的辉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