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涅槃思想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阅读大量的佛教原典基础上,收集与涅檠问题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加以分析与综合概括,来探究各个时期佛教各主要宗派或人物的涅檠概念的理论内涵,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尽量对各个相关的宗派或人物作比较,以突出各宗派或人物涅檠观念所具有的特点。本书依照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按历史的发展顺序梳理各个时期佛教的涅檠理论学说。考虑到佛教涅檠理论的时代性,本书主要是从各时代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入手,在时代的理论背景下来探讨佛教的涅檠概念的理论内涵。本书是从哲学形上学的角度来研讨佛教涅檠问题,并依据新材料,提出新观点,解析新问题,努力做到言之有据,持之成理,试图在佛教解脱论的研究领域中作出创新与突破。

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涅槃概念作一深入而全面的专题研究。从阅读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入手,挖掘出佛教各个宗派及重要人物的涅檠思想,并从中找出涅槃概念在佛教中的发展轨迹,试图在涅槃问题的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

作者简介

单正齐男,1971年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1995年师从魏常海教授,研学东方哲学与佛教哲学,获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学位。2002年师从赖永海教授研学中国佛教哲学,2005年毕业,获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教授。已在《哲学研究》、《宗教学研究》、《禅学研究》、《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江淮论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

总序

序论

第一编∵原始佛教及小乘佛教的涅槃学说

导言

第一章∵原始佛教的涅槃学说

一、无我与涅槃

二、心解脱、慧解脱之境

三、不可思议的涅槃

第二章∵一切有部的涅槃学说

一、实有涅槃

二、择灭无为

三、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

第三章∵经量部的涅槃学说

一、断烦恼即假名涅槃

二、观念论的学说

第四章∵《成实论>的涅槃学说

一、二重二谛与涅槃

二、灭三心得涅槃

三、与有部、经部涅槃观的比较

第二编∵印度大乘佛教的涅桨学说

导言

第五章∵大乘中观学派的涅槃学说

一、小乘佛教的涅槃学说

二、龙树中观学的缘起性空说

三、大乘佛教生死与涅槃不二说

四、对小乘涅槃学说之批判

五、般若中道智慧

六、禅定、戒行福德

七、中观学的无住涅槃说

八、佛身与涅槃

第六章∵大乘唯识学的涅槃学说

一、唯识无境说

二、诸法真如: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三、转识成智证涅槃

四、一乘体极与教乘有别

五、小乘涅柴:真如离烦恼障

六、大乘涅槃:真如离所知障

第七章∵《大般涅槃经》的涅槃学说

一、如来三德秘密藏

二、佛性真我解脱论

三、有相与无相的涅槃

四、般若与涅槃的融合

第八章∵《胜槃经》的涅檠学说

一、自性解脱与离垢解脱

第九章∵慧远冥神绝境的涅槃学说新与突破。

第十章∵僧肇般若学的涅槃学说

第十二章∵天台宗的涅槃学说

第十三章华严宗

第三编∵中国魏晋南北朝佛都涅槃学说

第四编∵中国隋唐佛教的涅槃学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佛教的根本旨趣在于追求人生的解脱,也就是以超脱烦恼和痛苦,超越生死流转为终极归宿。佛教的问题涉及的很多,包括对宇宙结构的看法和对现实人生态度等等,但对人生、宇宙的;探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达到人生的解脱。而涅槃即是佛教修行实践的最高目标,也是佛教修行者解脱生死所达到的终极状态。因此,涅槃实际上是佛教的核心问题。研究涅槃问题,无疑有助于加深对佛教理论的整体理解,也有助于对其他相关问题,如宇宙实在、解脱实践、成佛根据等问题的理解。

佛教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哲学。佛教首先是一种宗教,它有着对至高无上的教主崇敬和信仰,也有着统一的教团与严格的教规。其次,佛教也是一种哲学,佛教信仰的背后,有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实际上,佛教是宗教与哲学的统一体。作为宗教,佛教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作为哲学,佛教具有强烈的宗教情绪。我们知道,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对超越世间的对象做理论上的思辨是哲学的最基本的定义。一切关注人生解脱的哲学,都安立两个世界的存在,即现象世界与理想世界,而哲学的任务即在于寻找现象生命的出路,从现象界跃向理想界,这也是解决人生问题的终极出路。这种理论倾向在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中表现尤为突出。无论是印度婆罗门教,还是中国固有的儒道哲学,都关注人生的解脱或超越问题,试图在理论层面上解决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问题。佛教作为产生于印度、发展于中国的宗教哲学,也是以解决人生问题为中心。在佛教哲学中也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如何从现实生命中超脱出来跃向理想世界,也是佛教哲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涅槃在佛教哲学中即是一个具有解脱或超越意义的概念,它指向的正是佛教解脱现实生命后所跃向的理想世界。因此,佛教作为一种哲学形上学,其核心的哲学问题也即是涅槃。佛教哲学也据此可称作关于涅槃的学问。∵由此,研究涅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哲学课题,而不单纯是一个信仰、或宗教实践问题。

涅槃问题在佛教中也是一个最难把握的问题。∵因为,涅槃是圣者达到的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解脱状态。虽然,各种佛教经论对涅槃作了多方面的言说,但毋宁说是佛教为了使人对涅槃境界引起欣求而假以言说的方便。这也无怪乎佛教涅槃概念的模糊性,因为,人类语言通常只能明确表达有限的经验事实,而不能表达宇宙、人生无限的终极实在。∵当佛教遇到关于涅槃状态的终极性问题时,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它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但这并非佛教所独有,实际上,一切关注人生问题的哲学都安立不可知的神秘实在。与佛教产生于同一土壤的印度婆罗门教哲学就安立不可知的大梵,并认为达到梵我合一的状态中亲证大梵,就可获得解脱。而这种梵我合一之境,也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中国传统儒、道哲学同样主张存在不可知的神秘天道,认为人若从现实的感性生命中超拔出来,达到与天地合德的体道之境就可获得解脱。西方哲学中也有对神秘的东西不可言说而保持沉默的说法。如现代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主张“确有不可言说的东西”,主张“对于不可言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当然,对神秘的东西不可言说并非意味着就放弃言说。那些主张存在不可言说对象的哲学流派,一方面承认不可言说对象的存在,另一方面却又对那不可言说的对象而作不懈地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即是进行不可言说的言说。言说构成思辨性的哲学理论,不可言说则构成了哲学的对象。维特根斯坦就说过,他写的许多哲学方面的言论只不过是为不可说的神秘领域作导论,是为了烘托出不可说的领域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了“指出”、“意味”不可说的东西。同样,对涅槃问题做专门研究,也是在言说那不可言说者。我们不能因为涅槃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就绕开它,或者弃之不顾。实际上,作为佛教哲学体系中最终极的概念,涅槃问题乃是理解整个佛教哲学的核心或基础。佛所说一切法门皆是方便法,一切语言文字皆在表达那不可言说的涅槃佛境。如果避开涅槃问题而局限于一些枝节概念的探讨,就不能真正理解佛教哲学的理论内涵以及丰富的形上学意蕴。

佛教是公元前6至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在古代印度创立,从开始时就受到印度传统哲学与文化的影响,与印度传统宗教与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期佛教对涅槃概念的阐释,建立在对印度哲学中解脱论批判的基础之上,并在自身的理论发展中与之保持着相互影响、互动性的发展。佛教的发展在印度持续了一千多年,其间衍化出众多的流派,各派佛教对涅槃问题都有了不同的理解。显然,佛教的涅槃观念构成了印度哲学解脱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于公元前后传到了中国,与中国固有的文化与哲学产生了一个长时期的互动发展,经过中国文化的吸收与消化,直至隋唐时期演化成独具特色的宗派佛教,最终完成中国化的进程,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涅槃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地适应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改变着自身的理论内涵和形式。由此可见,佛教涅槃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内涵,而是一种复杂而多变的理论问题,反映着佛教自身发展变化的逻辑进程,以及中、印文化间互动的发展关系。因此,深入研究佛教的涅槃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找出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间,以及佛教不同宗派之间的理论差别,有助于我们从哲学的深度层面上把握佛教哲学与印度哲学、中国哲学的关系。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中外学术界对涅槃问题做专门研究的专着和论文相当地稀少。就专着来看,主要有中国***的学者张曼涛的《涅槃思想研究》和俄国人舍尔巴斯基的《大乘佛教——佛教的涅槃观念》。张曼涛的《涅槃思想研究》一书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对佛教涅槃概念的源流及发展作了梳理,揭示了原始佛教的涅槃思想的根本精神是心的解脱,比较了原始佛陀涅槃观与印度外道哲学涅槃观的不同,对小乘佛教与大乘中观学、唯识宗、如来藏学也作了简明扼要地论述,指出了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涅槃的差别,并认为以《大般涅槃经》为代表的如来藏学是佛教涅槃观念发展的最成熟而圆满的形态。但是,本书未能把涅槃概念放到佛教整体理论框架之中加以考察,未能就涅槃概念所包含的丰富的哲学内涵作深入的挖掘与诠释,尤其对中国佛教丰富的涅槃理论缺乏探讨,这都是本书未尽如意之处。俄国人舍尔巴斯基的《佛教的涅槃概念》是一部以西方哲学的方法研究佛教涅槃问题的学术著作。舍氏精于西方康德哲学,他主要依据康德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佛教。在《佛教的涅槃概念》一书中,舍氏依据康德哲学中本体与现象的区分来契入涅槃问题的研究。舍氏认为,本体即是绝对实在,涅槃即是指超脱现象界而融入本体界。舍氏此书研究的对象,是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中观学涅槃概念的发展演变,并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乘佛教主张多元的实在论,涅槃也实有自体。大乘中观学则主张一元的实在论,一元的实在即空性或如来法身。世界从相对性的角度看,即是生死;从绝对性的高度来看,即是涅槃。绝对与相对不二,世间与涅槃不二。舍氏对小乘佛教与中观学涅槃思想的论述,揭示出印度佛教涅槃概念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内涵。他的关于涅槃问题的研究方法将是本论文的主要参考之一。但是舍氏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印度佛教,未涉及中国佛教的涅槃观,因此也不是一部全面研究涅槃问题的学术专着。

此外,关于涅槃问题的相关论述,也散见于国内一些关于佛教史、佛教范畴的研究专着中。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和任继愈先生的《中国佛教史》,对中国佛教涅槃问题都有所论述。这两部书对佛教涅槃问题的论述,散见于对佛教各个学派、宗派或人物的评述中,显然不是对涅槃问题的专题研究,并且多是述及要点而未能作深入的研讨,这是思想通史的特点。赖永海先生的《中国佛性论》是中国佛学中“佛性”范畴发展史的专论,但由于佛性在果位即是涅槃,所以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佛教涅槃;观念发展的概况。方立天先生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则是以范畴为中心,对中国佛教哲学的内容与特点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其中,《中国佛教涅槃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一章对中国佛教涅槃观念产生的源头和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作了概括性的介绍,虽然较为清楚地梳理出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发展线索,但显然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未能揭示出涅槃概念深层次的哲学内涵,以及涅槃观念与佛教哲学整体之间的联系。此外,姚卫群先生的《佛教哲学的范畴》一书也对涅槃概念作了介绍,但同样不够深入而完整。以上诸种佛教学术专着,虽然都不是对涅槃问题的专题研究,但无疑给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许多极有参考价值的见解和相关问题的丰富史料。

关于涅槃问题的重要论文则有郭良鋆的《佛教的涅槃论》。郭良鋆在此文中着重分析了原始佛教涅槃思想的实质即是心解脱之境,并比较了佛教涅槃观与婆罗门教等外道涅槃观的差别。这对本论文关于佛教涅槃概念的理解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论文即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涅槃概念作一深入而全面的专题研究。论文从阅读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入手,挖掘出佛教各个宗派及重要人物的涅槃思想,并从中找出涅槃概念在佛教中上的发展轨迹。本论文多是自己研读经典的心得体会,试图在涅槃问题的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

三、本课题的问题和方法

何谓涅槃?何谓涅槃理论?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汉译,亦作涅槃那、泥洹、圆寂、灭等等。就宇义来说:Nir,原是个否定词;vana,其本义是“吹”,直译起来,此词应是“吹散”、“消灭”之义。佛教在采用这个词来描述解脱的境界时,就将它引申为熄火之意。火,是指佛教所说贪瞠癡三毒之火。证涅槃者,已熄灭三毒之火,故达到解脱状态。《杂阿含经》就说:“涅槃者,贪欲永灭,瞠恚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这也就是佛教涅槃概念最基本的定义。但是,涅槃概念的内涵并不仅仅如此,佛教各派对涅槃概念都有进一步的释义,这导致涅槃概念多义性。考察佛教各种经论,我们发现,各派别对涅槃概念的阐释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字面上释义,一是从义理上释义。字面的释义是对涅槃状态进行描述性的阐释,但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内涵。义理的释义则是从哲学层面来揭示概念的本质内涵。

涅槃概念字面上的释义,如《四谛论》卷三就说涅槃是:无为、无下、无流、彼岸、难见、无坏、无争、无失、无譬、无戏论、寂静、甘露、极妙、止、安、爱尽、希有、未曾得、无枉、无灾、难思、不生、无迹、非作、无忧、名住、无等、无求、无边、无损、离欲、净、解脱、无害、无上、无畏、遍满、无量、归依等等。《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也说:“烦恼灭故名为涅槃,复次三火息故名为涅槃,复次三相寂故名为涅槃,复次离臭秽故名为涅槃,复次离诸趣故名为涅槃,复次盘名稠林,涅名为出,出蕴稠林故名涅槃,复次盘名为织,涅名为不,以不织故名为涅槃……”但是,只从字面的释义很难看出涅槃概念的明确含义。但字面的释义并非没有价值,它能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即涅槃乃是指不同于世间法的超越实在。

但是,佛教各宗派对涅槃概念的阐释并没有停留在字面释义上,而是注重从义理的层面来阐释涅槃,从哲学的高度来揭示概念的本质内涵。正是义理层面的释义才导致佛教各宗派对涅槃概念的不同理解,产生了诸家异说、各宗殊唱的涅槃理论学说。比如,原始佛教即以“心解脱”来解释涅槃,一切部有部以“择灭”释涅槃,大乘中观学以“性空”释涅槃,唯识学以“真如离障”释涅槃,如来藏学以如来藏显现释涅槃,中国的竺道生以实相释涅槃,慧远以反本归宗释涅槃,天台宗以中道实相释涅槃,华严宗以真心法界释涅槃,禅宗以明心见性释涅槃,等等。

由于对某一概念的定义和理解不同而导致观点上的长期纷争,这在学术界是屡见不鲜的,在涅槃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而佛教史上的涅槃理论,也主要是围绕各宗派义理层面上的涅槃释义而展开。所谓涅槃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涅槃问题的思想、学说或理论。它主要研究这样一些问题:何谓涅槃?涅槃的体性是什么?涅槃与世间的关系如何?众生如何证得涅槃?等等。

当然,涅槃理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取决于佛教哲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也受到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民都视作宇宙的绝对真性(或者说客观性本体),又以客观的宇宙真性来收摄、说明主体,所谓涅槃就是指主体消除无明妄念,断灭生死轮回而消融于宇宙绝对真性的状态。∵中国佛教则通常是以主体来收摄、说明宇宙的绝对真性(或者说主体性本体),涅槃就是指主体对内在于自身的宇宙绝对真性的证悟之境,这在隋唐佛教以心性论为特点的涅槃学说中表现尤为明显。佛教涅槃理论由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的演进与转化,是涅槃概念自身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体现了辩证法中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

当然,我们对涅槃理论的考察不能就概念而论概念,必须把它放到各宗派的理论体系之中来了解涅槃概念的本质内涵。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就指出:“在进入个别的事实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有一个一般的概观,不然,我们就会只见部分而不见全体,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概念的活生生的内涵来;自于作为全体的理论体系,就好像离开人的手不是人手一样,离开佛教整体的理论体系,涅槃概念也就失去了它的真实内涵。因此,本论文在论述各时期各宗派各人物的涅槃理论时,不局限于涅槃概念的定义,而是放眼于佛教的整体理论体系,以期达到对涅槃理论本质内涵的了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