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指导

列表

也谈谈心境(常如璠)

修学指导“也谈谈心境(常如璠)”。也谈谈心境常如璠许多高僧大德都教导我们:学佛在于去贪嗔癡,修戒定慧,以达到净化心灵,去烦恼以证菩提。关于净化心灵,我理解的,可能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境界悟到了一切物相都虚幻不实,都随缘而起,缘生则生,缘灭则灭,即自性本空。而达到这样的境界,说容易也容易,一旦开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有的;说难也难,...

我们需要慈眉善目,还是需要金刚怒目

修学指导“我们需要慈眉善目,还是需要金刚怒目”。∵有一个常见的误解,那就是作为佛教徒,无论遇到任何让我们觉得不适的情况,我们都必需忍受,我们必需以慈眉善目来对待这个世界,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对待我们。一般来说,我们被教导要与人为善,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有慈悲心,都要顺随他人。不过这有时候很危险,有时候这会导致我们善恶不分,很多时候我们会对着一个我们本...

读书要精读

修学指导“读书要精读”。《弟子规》对读书这件事有更加严格的要求,甚至对读书的环境,字的写法、笔墨的摆放等都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弟子规》要求我们,“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也是事关读书习惯的要求,换句话说,这一本书还没读完,你不要惦记着另外一本。这本没有彻底读完,那本就不要开头了。过去有很多学者,基本上是所有的学...

哪些人应当学佛(许魏文)

修学指导“哪些人应当学佛(许魏文)”。哪些人应当学佛许魏文∵佛教有一个特长,就是在任何时代和环境下,都能够不失去他的价值。佛教的价值是什么呢?扼要的,就是它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适应人类的需要,解救人类的痛苦。不论是哪种人,有什么困难,只要诚意地去研究佛法,没有不得到解救的。我举出几种人,是最应当学佛的。现在我分别来介绍如下:第一种人─...

拓开心量∵包容别人(悟泓)

修学指导“拓开心量∵包容别人(悟泓)”。拓开心量∵包容别人悟泓∵能够包容别人,别人就能包容我;能够帮助别人,别人就能帮助我,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外有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内有贪嗔癡三毒烦恼,想要依教奉行来修正我们错误的身口意行为,谈何容易!烦恼里面有“见思”、“尘沙”、“无明”,见思烦恼不断,就不能出六道轮回;尘沙烦恼不断...

禅与美(李哲良)

修学指导“禅与美(李哲良)”。禅与美李哲良∵一提起禅,便使人想到古剎青灯,清贫孤独,它似乎与艺术之美无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人生之最高境界,莫过于“自由”二字。但对蕓蕓众生来说,自由的获得似乎总是以牺牲人的欲求为代价的。因此,人永远处于欲求不达而又欲罢不能的矛盾痛苦之中。在某种意义上说来,禅是一种排除了赏罚毁誉、内外阻抗而得以...

元朝的文学奖

修学指导“元朝的文学奖”。文学有奖,自古已然。作家获奖,名次虽分先后,高下立见,但孰优孰劣,未必就此定论,也是自古已然。元朝至正年间,天下大乱之前,东南沿海一带,尚称物阜民丰。即使后来张士诚割据吴中称王,政权也相对稳定。张虽贩私盐出身,却是一个文学老青年。热衷笔墨,雅爱词章,很喜欢扎在文人堆里,箕坐饮酒,唱和啸歌。他在苏州设...

活在希望之中(郑石巖)

修学指导“活在希望之中(郑石巖)”。活在希望之中郑石巖∵人要抱着希望才能活得好。希望是指愿意主动实现其生活,让生活更美好,更健康,更有活力。希望不是消极地期待,而是主动地创造。希望即是生命和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野心和贪婪。因此抱着希望的人,总是心怀具体的目标和理想,而非虚幻的空想。他们不断孕育新的生活,心智不断成长,因此生命也是蓬勃地发...

死(印顺法师)

修学指导“死(印顺法师)”。死印顺法师∵死是一期生命的结束。依佛法说,人死了,或立即往生(如地狱、天上等),或要等因缘(如人要有父精、母血和合)而往生。人如已经死了,是不可能复活的。但我国民间及佛教界的传说中,有的说:某人死后,去了地狱,见到阎王;原来阳寿未终,所以被饬回而活了转来。有的说:某人死后,魂游地狱,活转来,说得绘形...

做自己的伯乐

修学指导“做自己的伯乐”。那天,刚大学毕业、多次求职受挫的赵明,向我倾诉他满腹的苦恼。他愤愤不平地责怪这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公,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以致像他这样的“千里马”只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我问他:“既然你自以为自己是‘千里马’,那为什么不去驰骋一番,证明给人家看一看呢?”赵明不解地望着我:“人家连机会都不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