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法门

列表

法差别相违因

因明研究“法差别相违因”。因明学用语。又作法差别相违过。因明三十三过的因十四过之一。指因明论式中,所立的因,阙因三相中的后二相所招致的过失;亦即所立的因与宗后陈的含意相违,致使所欲成立的宗无法成立,因而成过。《因明入正理论》举例如下(大正32·12a):“法差别相违因者,如说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在印度哲学诸派...

因明入正理论译注(三)

因明研究“因明入正理论译注(三)”。译文与立论人自己所信奉的教理相冲突的(论题),如胜论师提出“声音是永恒存在的”。原典自教相违者,如胜论师立声为常。解说“自教相违”,又称“自宗相违”,意谓立宗之主张与立宗人信奉的教义学说相冲突。因明是“立正破邪”的法则,主要实行于“宾主对扬”之际,实际论辩中,立宗人是在论证或扞卫自己的主张,并寻找敌...

佛家逻辑通论(六)

因明研究“佛家逻辑通论(六)”。第十三章探幽发微阐发宏富一、因明研究的指导原则——陈大齐的因明思想如果说吕澄的因明研究是得力深通佛典、广研诸论,充分利用梵、汉、藏文资料,从而使汉传因明别开新生面的话,那么可以说陈大齐的因明研究是以逻辑为指南,在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上作出了超越前人的实出贡献。他们扬已之长,各领风骚,其成果似星月交相...

因明入正理论译注(四)

因明研究“因明入正理论译注(四)”。第二章似能立门(二)原典言不共者,如说声常,所闻性故。常无常品,皆离此因。常无常外,余非有故。是犹豫因。此所闻性,其犹何等。解说不确定的理由之第二种为“不共不定”,属九句中第五句,即在宗之同异两品均无因法可寻。此因固然可满足因之第三相,但却无法满足第二相。如图所示:究其根本,此因所以成过,在于因法与...

真现实论

因明研究“真现实论”。第一章能知现实之方法真现实论,为现量实相之说明。依能知现实之方法、与所知现实之事理、及能知所知之关系以为材料,于是有宗依论。今言现实,必先知于现实;云知现实,必有能知于现实之方法,故首论现比量及其真似比量。所用工具,一为形数度量,二为言语文字,故依次说数量、声明。对于现实已能自知,且已完备所用工具,...

因明入正理论译注(五)

因明研究“因明入正理论译注(五)”。译文能立法与所立法在判断中联系中的主谓秩序颠倒。本来应该说“一切所造作的都是无常的”,但却颠倒地说成了“一切无常的都是所造作的”。原典倒合者,谓应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而倒说言,诸无常者,皆是所作。解说此喻过为同喻中之第五种过失。本来作为同喻体,应该遵循先因后宗的顺序,即以因法为喻体的全称判断的...

表诠·遮诠

因明研究“表诠·遮诠”。因明学用语。即因明学上对言语形式的分类名词。言语形式上有表示前后两端相合的,也有表示前后两端相离的。表示相合的,因明上叫做表诠,即逻辑上的肯定命题;表示相离的,因明上叫做遮诠,即逻辑上的否定命题。不过逻辑上论命题的肯定和否定,并不限于结论;而因明之中所说的表诠和遮诠,则皆指宗而言。凡宗为肯定命题的,...

佛家逻辑通论(二)

因明研究“佛家逻辑通论(二)”。5、所立法兼意许最后,还要强调一下《大疏》关于所立法兼意许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这似乎可以说是《大疏》对因明理论的贡献。疏曰:若方所显法之自相,若非言显意之所许,但是两宗所诤义法,皆名所立。……若唯言所陈所诤法之自相为所立,有此法处名同品者,便无有四相违之因,比量相违,决定相违,皆应无四。有语言表现出...

遍是宗法性

因明研究“遍是宗法性”。因明学用语。因三相之一。所谓“遍”,即遍有,即一范围较大的概念包含一范围较小的概念;“宗”指宗上的有法;“法”即指因;“性”即“特性”。即指因必须在外延上包含宗上的有法,如果因的外延不能全部包含宗上有法,而只是涉及有法一部分外延的话,这个因就不能成立。《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云(大正44·103b):...

佛家逻辑通论(三)

因明研究“佛家逻辑通论(三)”。第六章陈那三支作法的推理性质一、陈那三支作法是演绎推理吗?1、“生决定解”并非判定演绎推理的充足理由迄今为止,国内外大多数论着都认为陈那的二、八正因和因三相是证宗的充分条件,就是说因支和喻支满足了因三相就能必然地证得宗,因而陈那新因明三支作法是演绎论证。然而,这里存在一个为大多数因明研究者所熟视无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