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店清泉寺庙会:仪式中的心灵诉求
杨锦峰
清泉寺被称为“辽南第一刹”。之所以有此佳誉,大概有两个原因。一因其悠久。巍霸山城建于隋唐时期,相传唐贞观年间李世民曾驻兵于此,在山城建寺,名之以“清泉”。明万历留碑文曰:“唐王建刹,吴姑重修”,故又有吴姑城之称。二因其峻拔。清泉寺依山而建,山门联书“明齐日月,星合乾坤”,全寺三层六殿,幽深而不乏气势。记得初到大连便去了清泉寺,便于心中结下记忆,是每有机会必去的所在。
清泉寺庙会是清泉寺最重要的佛事活动。庙会于佛诞日四月初八开始举行,主要的内容是“浴佛”,就是给释迦牟尼像洗浴。围绕浴佛,清洁殿宇、摆桌上贡、请佛诵经、押法叩首、献乐献艺……各种活动次序展开,构成一整套仪式。因其完整而有特色,清泉寺庙会被列入大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王建寺,目的在于求得佛的佑护。自隋以后,辽东战事未绝。李世民在征东过程中最大的心愿,大概就是平息战事,安定辽东。这是一代帝王的心灵诉求。李世民之后,吴家遗孀林氏出家至此,重修庙宇,大概也是心怀着重重愿望,是一个女子了却心灵诉求的壮举。吴姑之后,比丘尼们世代居于寺内,共浴佛祖,而更为广大的平民百姓也加入其中,是为“各怀心腹事”。浴佛活动就顺应了这些“心腹事”,加入了求子祛病颂吉祥等一系列内容,以满足众生实现心灵诉求的祈望。
人,总是有欲望的。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或者根本无法实现的欲望积累于心,就形成了心灵的诉求。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努力去实现那些难以实现的欲望,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人们还是要经过努力和奋斗将“人欲”与“天理”统一起来,甚至渴望借重神的力量或是命运的机缘。表达难以实现的诉求,表达对于自己的奋斗的尊重、对神和命运的感念,都是庄重的事情。于是,便有了仪式。事实上,无论是庄严的、悲伤的、或是欢乐的仪式,其实质都是庄重的。在古希腊,同样用来祭祀酒神的山羊之歌和狂欢游行之歌分别发展为悲剧和喜剧,就是这个道理。古希腊乃至中国乃至世界的戏剧,其实也都来源于仪式。甚至其他艺术和其他文化,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正是是否具备了仪式化的形式。从人的发展来说,人的内心是否存有仪式感的心理方式,也是心智发育完善程度的重要尺度。因此,学会仪式,学会尊重仪式,学会在仪式中体验人类的心灵诉求,是一种重要的人生修养。
正因为心灵诉求的表达是庄重的事情,清泉寺的浴佛仪式也极其认真。每逢浴佛,主持要着皮鹿帽和五佛冠,众尼统一海青袈裟,居士们香客则要搭缦衣。各种法器、乐器也配套相列,其阵势可谓堂皇。
在清泉寺庙会的仪式中,还可以看到另一种情形,那就是逢神必拜。清泉寺六殿中,释迦牟尼、关圣帝君、协天大帝、龙王、药王、玉皇、老君、西王母都有尊位,集中了儒释道诸家神灵。清泉寺虽然是“寺”,却绝不“闭关锁国”。浴佛虽然是释迦佛的事,别的神灵也绝不清闲。但有百姓相求,儒释道三家均可接受香火。应当说,这种情形的存在,是清泉寺的一个特色,也是东北寺院的普遍特征。凡是灵验的、有威望的,无论何方神只,都可以共存于人心,是中国文化心理的一种特殊现象。在中国,“异教”的概念是不甚强烈的,“三教同宗”、“三教合流”,是普遍接受的信念。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宽和、中庸、实用的理念密切相关,也是一种精神大度和文化洒脱。
至于在仪式中表述怎样的心灵诉求,则又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作为“非遗”的庙会,我们所珍重的是曾有的一种文化方式和心灵状态。作为现实中的仪式,我们所强调的则是在传承了人类文化方式和心灵状态的时候,去表达新的、科学的、进步的生活愿望,同时又去锻造一颗于浮躁尘世中可以沉静、真诚、有敬畏、有激情的心灵。
来源:大连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