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国立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禅坐对有学习禅坐意愿大学生心理适应影响之研究

【文章作者】童郁傛∵∵

【指导教师】何秀珠∵

【文章页数】116页

【中文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禅坐课程对有意愿学习禅坐大学生之实施效果。

∵本研究采实验组—等待组等组前后测设计,以交通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60名为受试对象,将受试者随机分派至实验组与等待组,实验组接受持续一个月,每天九十分钟的禅坐课程。等待组则不接受实验处理。实验课程采用***禅宗佛教会所设计的禅坐课程,以“大学生心理适应量表”进行前、后测及追踪测验,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单因子共变量分析和相依样本∵t考验。另外又根据“禅坐课程回馈问卷”进行分析。

∵本研究之结论如下:

∵一、∵禅坐课程在立即性的影响方面,实验组在“大学心理适应量表”之“问题解决及决策力”、“家庭及人际关系”、“个人自信及胜任力”、“学习适应力”、“情绪适应力”、“价值判断力”分量表及总量表后测得分优于等待组学生。

∵二、∵禅坐课程在持续性影响方面,实验组在“大学心理适应量表”之“问题解决及决策力”、“家庭及人际关系”、“个人自信及胜任力”、“学习适应力”、“情绪适应力”、“价值判断力”分量表及总量表之后测与追踪测得分方面,没有显着的差异。显示禅坐课程对实验组学生有持续性影响效果。

∵三、∵实验组大学生在接受禅坐课程之后,在“身体健康”、“问题解决及决策力”、“家庭及人际关系”、“个人自信及胜任力”、“学习适应力”、“情绪适应力”、“价值判断力”,均感受明显的进步及改善,具正向的学习体验。∵

∵研究者根据以上结论,针对辅导上之应用及未来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议。

【英文摘要∵】The∵purpose∵of∵this∵research∵was∵to∵see∵how∵effective∵the∵zen∵meditation∵activities∵in∵improving∵university∵students’∵psychological∵adjustment.

∵The∵study∵included∵experimental∵and∵controlled∵groups.∵60∵collage∵students∵were∵the∵research∵subjects∵and∵were∵randomly∵assigned∵to∵experimental∵and∵controlled∵groups.∵Each∵day∵the∵experimental∵group∵would∵take∵90-minute∵sessions∵of∵zen∵medtation∵activities.∵This∵study∵lasted∵for∵30∵days∵.∵On∵the∵other∵hand,∵the∵controlled∵group∵did∵not∵receive∵any∵experiment.∵The∵zen∵meditation∵activities∵is∵designed∵by∵Taiwan∵Zen∵Buddhist∵Association.∵The∵result∵was∵based∵on∵the∵pre,∵post∵and∵follow-up∵testing∵of∵University∵Student∵Psychology∵Adjustment∵Scale(USPAS)∵.The∵collected∵information∵later∵was∵analyzed∵by∵ANCOVA∵and∵Dependent∵t-test.∵In∵addition,∵the∵comments∵and∵feedback∵from∵the∵students∵were∵also∵evaluated∵through∵zen∵meditation∵activities’∵Feedback∵Form.∵The∵conclusion∵is∵as∵follows:

∵(I)∵In∵terms∵of∵the∵immediate∵impacts∵of∵zen∵meditation∵activities∵in∵university,∵the∵scores∵on∵total∵scale∵and∵“coping∵adjustment,”∵“family∵&∵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confidence∵adjustment,”∵“learning∵adjustment,”∵“affective∵adjustment,”∵and∵“value∵judgment,”∵of∵the∵experimental∵groups’∵post-testing∵on∵the∵USPAS∵were∵much∵higher∵than∵those∵in∵the∵controlled∵group.∵

∵(II)∵In∵terms∵of∵the∵continuous∵impacts∵brought∵from∵the∵zen∵meditation∵activities∵in∵university,∵the∵scores∵on∵total∵scale∵and∵“coping∵adjustment,”∵“family∵&∵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confidence∵adjustment,”∵“learning∵adjustment,”∵“affective∵adjustment,”∵and∵“value∵judgment,”∵of∵the∵experimental∵groups’∵follow-up∵testing∵on∵the∵USPAS∵were∵much∵higher∵than∵post∵testing.

∵(III)∵After∵taking∵zen∵meditation∵activities,∵subjects∵in∵the∵experimental∵group∵showed∵remarkable∵progress∵and∵improvements∵in∵regard∵of∵psychological∵adjustment∵such∵as∵“coping∵adjustment,”∵“family∵&∵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confidence∵adjustment,”∵“learning∵adjustment,”∵“affective∵adjustment,”∵and∵“value∵judgment,”.∵As∵a∵result,∵those∵students∵were∵able∵to∵experience∵positive∵learning.

Based∵on∵the∵above∵conclusion,∵the∵researcher∵also∵provided∵some∵suggestions∵in∵the∵implication∵of∵counseling∵and∵future∵study.

【论文目次】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1

第二节∵名词定义∵6

第二章∵文献探讨∵8

第一节∵禅坐的内涵∵8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适应相关理论∵17

第三节∵禅坐与心理适应相关研究∵35

第四节∵研究假设∵43

第三章∵研究方法∵45

第一节∵研究对象∵45

第二节∵研究工具∵47

第三节∵研究设计∵50

第四节∵实验课程∵53

第五节∵实验程序∵58

第六节∵数据处理与分析∵61

第四章∵研究结果与讨论∵62

第一节∵禅坐课程对大学生心理适应之影响效果及讨论∵62

第二节∵禅坐课程之回馈分析与讨论∵71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81

第一节∵结论∵81

第二节∵研究限制∵84

第三节∵建议∵86

参∵考∵书∵目∵88

附录一∵悟觉妙天禅师∵禅宗法脉传承∵97

附录二∵禅坐课程回馈问卷∵99

附录三∵禅坐课程主题内容∵101

附录四∵禅坐Q∵&∵A∵111

附录五∵招募研究对象文宣∵116∵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份

王明雯(1998)。自我基模特性与心理健康之关系暨禅修对两者的影响历程之研究—以高中职学生为例。国立***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博士论文。未出版。

王财印∵(2000)。国民中学学生情绪智力、生活适应与学业成就关系之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论文。未出版。

王淑芬(1991)。保护管束少年之生活压力事件、社会支持与生活适应之相关研究。私立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未出版。

王极盛(1996)。气功的心理学研究。台北:远流出版社。

王锺和、李勤川、阳琪∵(1993)。适应与心理卫生。台北:大洋。∵

何星辉(2003)。中部地区国中美术班学生学习适应之研究。彰化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在职进修专班硕士研究所论文。未出版。

何家齐(2001)。大学生的乐观倾向、压力因应方式与生活适应的相关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学系硕士论文。未出版。∵

何敬之、吴水丞、应国卿、释仁华(1998)。坐禅对身心之效应。华梵学报,5,1-15。

何慧玥(1994)。大专听觉障碍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之研究。国立***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何慧芬(2001)。禅坐经验、空性领务与心理疗效之研究。国立***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吴月里(2004)。情绪教育辅导方案对国小学童情绪适应行为之效果研究。国立新竹师范学院辅导教学硕士论文。未出版。∵

吴水丕、李忪钧、周乙郎(1998)。禅修对于企业员工组织行为之效应。禅与管理言讨论文集,1,17-25。

吴武典∵(1978)。再谈不良适应行为的辅导策略。测验与辅导,7(4),469-474。∵

吴新华∵(1996)。儿童适应问题。台北:五南。∵

吴静吉(1987)。心理学。台北:国立空中大学印行。

吴耀明(1997)。现实治疗取向班级辅导活动对国小儿童生活适应及生活态度辅导效果之研究。国立屏东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巫淑蓉(2000)。课前静坐对儿童学习适应与学业成绩之影响。国立∵花莲师范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李坤崇(1995):国小教师心理需求困扰与因应策略之关系和理论模式验证研究。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论文。未出版。∵

李坤崇(1998)。班级团体辅导。台北:五南。∵

李坤崇、韩楷圣、邱麒忠、林幸台(1986)。大学生生活量表之编制。测验与辅导,82,1561-1564。∵

李淑娟(1998)。团体谘商对父母离异儿童的人际关系及生活适应辅导效果之研究。国立台南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李嗣涔(1991)。气功的科学观。科学发展,19,1054-1059。

杜正治(1995)。静坐法对智能障碍学生的适应行为、学习特征及学习态度之影响。特殊教育研究学刊,11,19-37。

周文钦∵(1991)。台北市外来高中学生的就学成因、生活适应及其相关因素之研究。国立***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论文。未出版。

周美丽(2003)。静坐对国小学童创造力与情绪智力之影响。国立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硕士论文。未出版。∵

周盛勋(2002)。班级辅导之情绪教育课程:对国小六年级儿童情绪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适应之辅导效果。新竹师院国教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林佳慧(1998)。坐禅的心理历程及其对情绪智力之效应。华梵大学工业管理学系硕士论文。未出版。

林佩琪(2000)。社会技巧训练对国小“退缩…被拒绝”儿童之社会技巧、同侪接纳与社会自尊影响之实验研究。国立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林益三(1985)。同侪团体对高工学业及人际适应困难学生之效果。国立***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林清山、张春兴(1987)。教育心理学。台北市:东华。

林荣春(1998)。静坐对企业员工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之影响。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博士论文。未出版。

林淑华∵(2001)。情绪觉察评量表之发展:性别、忧郁、情绪性质及情绪重要性之影响。高雄医学大学健康科学院行为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邱温议(1999)。肢体疗法百科:协助你发现身体的智慧。台北:生命潜能。

金树人(1989)。师大学生辅导需求之研究。辅导研究,10,10-32。∵

金树人、林蔚芳(1990)。国立***师范大学新生生活适应之研究。台北:国立***师范大学学生辅导中心编印。∵

南怀瑾(1994):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

洪冬桂(1986)。我国大学生适应问题、因应行为、求助偏好及其相关因素之研究。国立***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论文。未出版。∵

胡秉正(1967)。孟氏行为困扰调查表之修订与对大学生行为困扰的调查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5,55-165。∵

胡锦蕉(1995)。静坐训练对国小资优儿童创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焦虑反应的影响。国立***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特殊教育研究学刊,13,241-259。

唐育瑜(2001)。同理心团体训练对父母离异儿童人际关系之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徐进夫译(民69)。禅的训练。台北:天华出版公司。

悟觉妙天禅师(2000)。智慧禅学。台北:禅光出版社。

悟觉妙天禅师(2004)。印心佛法师资教材。台北:***禅宗佛教会。

悟觉妙天禅师(民94)。禅坐入门。台北:***禅宗佛教会。

翁毓秀(1996)。完形理论的自觉与接触。谘商与辅导,127,10-17。

涂荣祥(2003)。现实治疗团体辅导对国小高攻击倾向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台南师范学院教师在职进修辅导教学硕士学位班硕士论文。未出版。

张文亮(1995)。冥想技术的理论探讨及其效果之调查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张春兴∵(1994)。教育心理学。台北:东华。∵

张春兴、林清山∵(1998)。教育心理学。台北:东华。∵

张殷嘉(2003)。静坐省思对国中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业成绩之影响。致远管理学院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张素真(2000)。智障者手足自我概念与生活适应之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富湖(2002)。情绪教育课程对提升国中学生情绪智力效果之研究。国立屏东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梁静珊∵(1997)。情绪教育课程对国小资优生情绪适应行为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未出版。∵

庄耀嘉(2000)。马斯洛:人本心理学之父。台北:桂冠。

陈李绸∵(1996)。青年生活适应量表之编制研究报告。台北:行政院辅导委员会编印。∵

陈李绸(1998):***师范大学学生生活适应之调查研究。中国测验学会测验年刊,45(1),159-180。∵

陈金燕(1996)。谘商实务工作者对“自我觉察”的主观诠释之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学报,19,193-246。

陈金燕(1998)。谘商教育工作者于谘商员养成教育课程中实施“自我觉察训练”之原则、作法及成效之研究。中华辅导学报,6,154-194。

陈郁龄∵(1999)。家庭功能与大学生个体化、生活适应之关系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陈锡琦(1997)。坐禅与健康促进。华梵学报,4(1),45-54。

汤仁燕∵(民81)。艾德洛的个别心理学。台北:师大书苑。∵

冯圣宗∵(1997)。师院公费生与自费生生活适应、教师态度及对师资培育制度意见之研究。国立台南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黄玉珍(2003)。高市国中学生人格依附类型生活适应与师生关系之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

黄春枝∵(1987)。国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学校生活适应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学报,55,83-∵140。∵

黄慧贞(1987)。大专院校学生适应问题的探讨-载于大专院校学生常见问题及辅导实例。台北:国立***师范大学学生辅导中心编印。

杨正诚(2002)。大学生网络成瘾、社会支持与生活适应之研究。私立东海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杨极东(1985)。回国升学侨生在国内大学的生活适应。辅导月刊,32,1-17。∵

杨极东(2003)。实践大学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之研究。实践学报,33(6),1-23。

杨锦登(1999)。生活适应之探讨。国教辅导,39(2),45-55。

邬佩丽(1993)。禅坐的时间及省察度与个人自我知觉自主性的关系研究。国立***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辅导与谘商学报,1,79-98。

刘焜辉∵(1985)。师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生活适应关系之研究。台北:***师大学生辅导中心。

刘焜辉、周轩择(1990)。国民中学“生活辅导诊断测验”(DISG)∵之修订及研究报告。测验年刊,27,79-88。∵

潘正德(1996):大一新生人格特质、生活适应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暨相关因素之研究。中原学报,24(2),35-51。∵

潘德喜(2003)。静坐对学生偏差行为辅导之影响─以高中生为例。中华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蔡俊杰∵(1999)。父母参与及教师参与对学生生活适应影响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未出版。。∵

蔡姿娟∵(1999)。国中生社会支持、生活适应与寂寞感之相关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郑石岩(1994)。觉-教导的智慧。台北:远流出版社。

郑熙彦、谢丽红(1995)。密集式禅修活动对初学禅修之中、小学学生自我成长、人际发展、及对生命与生活体认之辅导效果的评量研究。辅导学报,18,39-125。

骆重鸣(民72)。生活压力,适应方式与身心健康。国立***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谢琇玲(1995)。高雄地区大学生生活压力与生活适应关系之研究。高雄工学院学报,2,373-400。∵

谢琇玲、黄志良(2000)。大学生之适应问题研究─以义守大学为例。社会科学学报,6,27-55。

锺秋玉(2000)。禅修型新兴宗教之社会心理学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未出版。

锺凤娇∵(1989)。母亲就业、性别角色、事业观、生活满意度与国中生性别角色、生活适应之关系。高雄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简茂发∵(1986)。大学生适应问题及其相关因素之研究。师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简维君(1999)。国小人际智能训练之教学成效研究。国立***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罗婉丽∵(2001)。国中小学生生活适应之访谈、评量与调查研究。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苏朱民(2001)。动中的领悟—准谘商员参加“身体觉知训练课程”后身体、身心互动觉察改变经验及其影响之相关研究。国立***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释圣严(1994)。禅的体验、禅开示。台北:东初出版社。∵

一、∵英文书目

Allport,∵G.∵W.∵(1961).∵Pattern∵and∵growth∵in∵personality.∵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

Arkoff,∵A.∵(1976).∵Adjustment∵and∵mental∵health.∵New∵York:∵McGraw-Hill.∵

Aron,∵A.∵(1996).∵The∵transcendental∵meditation∵program∵in∵the∵college∵curriculum:∵A∵4-year∵longitudinal∵study∵of∵effects∵on∵cognitive∵and∵affective∵functioning.∵College∵Student∵Journal,∵15(2),140-146.

Austin,∵J.∵H.(1998).∵Zen∵and∵the∵brain:Toward∵an∵understanding∵of∵meditation∵and∵consciousn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MIT∵Press.∵

Benson,∵H.(1990).The∵relaxation∵response.∵New∵York:William∵Morrow∵&∵Co.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