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涂《长安逢江南僧》赏析

长安逢江南僧

孤云无定踪,忽到又相逢。

说尽天涯事,听残上国钟。

问人寻寺僻,乞食过街慵。

忆到曾栖处,开门对数峰。

崔涂,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进士。崔涂遭逢乱世,一生飘泊,曾经长期羁旅于巴蜀、吴楚、中原、秦陇一带。他的诗多怀乡、送别、羁旅之作,情调苍凉。

崔涂经常与僧道交往,僧俗友情真挚。《长安逢江南僧》这首诗,生动地纪录了崔涂漂泊长安时与江南僧重逢话旧的感人场面,禅味隐约,非常有神韵。

“孤云无定踪,忽到又相逢。”首联点题:重逢。你我各自都像孤云一样,到处漂移,居无定所,谁知,今天我们又见面了。人生难以预料的离合聚散,更迭变化的悲喜心境,全部浓缩于字里行间。“孤云”的意境对于僧俗两个人,引发出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在江南僧禅家,正是随缘淡泊心性的写照;在诗人俗客,却是漂泊无依生活的象征。

颔联叙写话旧情景:“说尽天涯事,听残上国钟。”二人将流落天涯、客居异乡的事都说到了,说的说,听的听,竟忘了时间,一直说到长安城的钟声只剩下袅袅余音了。诗人用“天涯事”三字总括话旧内容,又用“上国钟”来暗示时间的流逝,写出二人感情的融洽和深厚。“上国”,点出题中之长安,即相逢地点。

“说尽天涯事,听残上国钟”二句化用李益诗《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一写相逢遽别,一写重逢话旧,二者各成境界。

颈联调转笔锋,写重逢话旧的具体内容:“问人寻寺僻,乞食过街慵。”那次分别之后,我曾四处逢人打听你的下落,也曾到偏僻的古寺寻找你的踪影,可哪里会想到,那个时候,你也正云游四方,在某处的大街上从容地乞食化缘呢。“问人”的主语是诗人,“乞食”的主语是江南僧。前句是诗人的讲述,后句是僧人的回应。“僻”字,突出了诗人访友的诚恳;“慵”字,刻画出僧人生活之闲逸。

话已多,钟已残,然而兴犹未阑,所以,末联又回到前一次的相逢,以相逢起笔,以相逢作结。“忆到曾栖处,开门对数峰。”记得当年去拜访你时,曾经栖居过的地方,一开门,迎面便是青青的峰峦。

诗人回忆往事,将一切形迹略去,只点出门前的几座山峰,便戛然而止,如同禅家悟境。江南僧没有世俗的扰攘,日夕只与青山晤对相伴,但他并不感到孤独、寂寞,他怡然自得,在青山的寂静中找到了永恒的快乐,悟出了深隐旷达、清净自在的禅性。

诗的结尾,将对往事的忆念和生命的感悟都化作静默无语的山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与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结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晚唐,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烽火连绵,士人迁徙漂泊,羁旅行役,亲朋之间的离散间隔成为常事,抒写人生聚散的凄凉感喟成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崔涂的这首《长安逢江南僧》,虽然也以人生聚散为题材,但艺术上颇具特色。场面典型,巧于剪裁,诗犹如蒙太奇镜头,将天涯、长安、僻寺、街市进行时空转换,巧妙地剪接组合在一起。

《长安逢江南僧》用了钟声和青山两大审美意象。钟声悠远,象征着时间维度,同时又具有警动人心的作用。在佛家看来,只有体悟了佛教的“空”的本质,才能领悟到“钟声”中的真义,∵因此,∵钟声的出现,使重逢夜话多了几分深邃空灵的禅的味道。

青山意象,和水不舍昼夜的流动相比,是静止的,不会改变位置,也不会改变颜色,因此,山常被用来形容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不变。在佛家,静而永恒的山性正可通于佛性,人在山中,远离尘世,无拘无束,清静自在,是证悟菩提的绝好处所。

钟声和青山两大审美意象,构成一种寂静空灵的清幽境界,即禅的境界。

(《趣味念歌诗》,黄德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