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杨村报成寺

杜宝江

杨村地处京津之间,大运河从镇中南北穿过,夹河成镇。明清两朝漕运兴旺,杨村是运河上游主要驿站。这里商业发达,过去宗教文化也颇丰富。清朝时,杨村南北长不到五华里,但据记载,有大小庙宇22处之多。

大约四百多年前,杨村以西有个叫蔴绳庄的小村(杨村河西水务局、外贸局南边一带)。在这个小村北不足半里的地方,曾有一座大庙,全名是“敕建报成寺”。因该庙在杨村以西,故又名西大寺。后来这两个名字人们都不叫了,却叫它八郞爷庙。

相传,这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朱厚熜的“舍身庙”。史书上对这位明世宗嘉靖皇帝有过这样的记载:他崇信玄修,研求符箓,宠信方士邵元节和陶典真。在宫庭里广设醮坛,在外省大批兴建庙宇,他的“舍身庙”遍及全国各地。这个皇帝终朝“祈福禳祸,祝祷长生”。

据考证,报成寺是十六世纪的建筑物,所谓“舍身庙”,即是皇帝命中注定应该出家当和尚,而他自己不来,让他人代替的庙。这个庙既然是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舍身庙,兴建的时候自然要由“内帑发资”,再令地方上承旨遵办。这么大的来头,“工程浩大”也自无疑问了。难怪人们传说报成寺建成后“殿阁岿峨,禅宇宏敞,青砖翠瓦,金碧辉煌”,是武清当时最大的庙宇之一。但是后来为什么人们把它前两个庙名撂在一边,却又叫“八郎爷”庙呢?这里边有着一段传说。

庙奉旨建成。皇帝自然不会“出家”,从北京皇宫里派来一位姓佟的国舅来充当住持,替皇上在庙里“出家”。这位货真价实的皇亲国戚,偏偏没有一点纨绔气味和盛气凌人的架子。每天只知道虔诚地念经礼佛,且仪表端详和蔼平易近人。所以来杨村不久,就跟左邻右舍的老乡混得很熟,相处得很融洽。这位佟国舅还精通医术,经常在“礼忏诵经”之余,不厌其烦地为老百姓诊脉治病。说也奇怪,凡是求医就诊的病人,他无不手到病除。对一些穷苦的患病者,他分文不取。因此,杨村一带百姓对这位佟主持无不交口称赞,赞他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几十年中,这位宅心仁厚的国舅爷呕尽心血,不知治好救活多少急难大症的病人。人们争相耳语:“这别是神医柳氏八郞又复活了吧?”一传十,十传百,“八郎爷”的称呼就叫开了,竟代替了大庙主持佟国舅的名号。后来连报成寺也被称为八郎爷庙了。本区石各庄镇解放前曾有一座八郎爷庙(光绪七年县志有载)。

这位善良的老人活到九十多岁无疾而终。人们不忍心看着他的遗体被火焚化,纷纷哀求将老人备棺装殓埋在庙旁,以便永远凭吊。埋葬老人的这块地,就叫八郎爷坟地,也称国舅坟(在如今人民法院后面不远的地方)。从前,每年清明时节,四外的老乡都赶来给佟国舅添坟烧纸。到现在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清明节给“八郎爷”上坟,你起的再早,一看坟早有人给添上新土,已经祭祀完了,谁也抢不上第一个,云云。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能够找到报成寺的残迹,半截的塔基与碑刻,及坟地里的石人石马。七十年代末,杨村八街新开大队路时出土了八郎爷坟的石人等,但却用做大队路中段小桥的底部基石了,的确令人遗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