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岁月中的兰州文物

来源:兰州晚报作者:王文元

兰州将为即将消失的文物立碑,这一消息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许多读者对这些已经消失了的文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几日,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请他们讲述了兰州已经消失了的文物故事。

兰州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前时,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一步步从愚昧走向开化,从荒蛮走向文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众多的风景名胜、文明遗迹,不仅见证了兰州的演变,也给我们勾勒出一幅远古时代的兰州风光。透过曾经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看到”了曾经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往事。

城隍庙(在今张掖路中段北)、东华观(在今城关医院)、兰州府文庙(在今兰州市第二中学)等;明建华林寺(在华林山)、接引寺(在今庆阳路城关区文化馆)、广福寺(在今中山路市一商局院内)、白衣寺(在今市博物馆)、金天观(在今兰州市工人文化宫南部)等;清建白云观(在今滨河中路)等。兰州地区保存的清末以来有价值的建筑大约有450多处,其中寺院道观宗祠就占240多处,可惜许多已经找不到它们的踪影了。

1.兰州城池的故事

在公布的70处消失的文物点中,其中第21处到第32处是兰州的12座古城门,城池是一个城市的年轮。作为丝路重镇的兰州,如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兰州境内最早设立的行政建制单位是榆中县,设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现在公布的12座城门都是明清时期的兰州城门。明代的兰州城是在宋代兰州城的基础上扩展而来。北宋时“兰州古城,东西约六百余步,南北约三百余步”、“城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周六里三分,三面土筑,面砖,下临黄河,建四门,上各建层楼戍铺”。

明***长期同漠北的蒙古族处于战争状态。人们多次修筑兰州城,是兰州城池大发展的时候。解放前的兰州城,基本上就是人们在明清基础上扩建而形成的。

洪武十年(1377年),兰州卫指挥同知王铸,在宋、元兰州城的基础上,增筑兰县城,东西长一里二百八十步,南北宽一里八十二步,高三丈五尺,阔二丈六尺。开四座城门:东为承恩门,南为崇文门,西为永宁门,北为广源门。城门之上,均建城楼。

从这之后到解放前,兰州城经历了多次的维修和扩建。明宣德时(1426年-1435年),佥事卜谦、指挥戴旺修筑外廓,共十四里二百三十一步。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都指挥李进增筑承恩门外廓,自西北至东北,共九十九丈余,并辟城门九座:东关迎恩门,今东方红广场东口;东北为广武门,在今秦安路与金昌路相交处;再往东北为天堑门,在今静宁路北口;南为拱兰门,在今旧酒泉路兰州卷烟厂稍南;东南为通远门,在今静宁路与畅家巷西口相交处;西南为永康门,在今胜利饭店与市交通局楼之间;再往西南为靖安门,在今临夏路通下沟路口稍南;西为袖川门,在今临夏路西口清真寺西南侧。城门上皆建城楼。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都指挥梁喧筑东廓外墙三百六十丈。1442年再次重修。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副使李尧德用砖石砌北城墙,城堞均用砖砌筑。

清代人们多次修筑兰州城。康熙六年(1667年)、二十四年(1685年)、乾隆三年(1738年)、三十八年(1763年)、嘉庆十年1805年)等都进行过修筑。

道光十三年(1833年)陕甘总督杨遇春再次修筑后,将部分城门改名:承恩门改为来煦门、永宁门改为镇远门、崇文门改为皋兰门,外廓(即关城)改天堑门为庆安门、天水门为通济门,永康门为安定门、靖安门为静安门。同治元年(1862年),护陕甘总督恩麟为四内城门各增筑一座瓮城重门,加强和改善了对于内城的防守态势。至此清兰州城基本定形,共计内城周长六里二百步,有十座敌台上建有敌楼,建有垛口一千九百二十九个;外廓周长十八里一百二十三步,有六座敌台上建敌楼,有垛口三千九百二十个。

2.唐代古刹庄严寺

庄严寺相传隋代为金城校尉薛举宅,唐初改做寺庙,取名庄严寺。这座寺院在元、明、清都重修过。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庄严寺被改为省立兰州民众教育馆。抗战期间这个地方举行过各种展览,向民众宣传抗战。甘肃省内的第一座电影院也设在这里。

全盛时期的庄严寺规模宏大,殿堂众多,寺院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从大街上进去,游人可以依次参观过殿、大殿、后殿,寺院内古木参天,各种花木让人眼花缭乱。各殿均有陪殿,前后陪殿间有钟鼓楼,屋宇呈对称布局,花木掩映其间。庄严寺是着名志士谭嗣同青少年时候玩耍过的地方。1878年夏,13岁的谭嗣同跟随赴巩秦阶道任职的父亲来到了甘肃。光绪十年(1884年)谭继洵任甘肃布政使,谭嗣同也多次来兰。他曾写过一首《兰州庄严寺》的诗,在这首诗中是这样描述庄严寺的:“访僧入孤寺,一径苍苔深。寒磬秋花落,承尘破纸吟。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夜阴。不尽古时意,萧萧鸦满林。”

庄严寺内有“书、画、塑”三绝。书绝是指寺内悬挂的“敕大庄严禅院”匾,这是元代李浦光所书,端庄浑厚,笔锋遒劲,深得颜体精髓。画绝是指庄严寺内的观音壁画,这是元代高手所绘,观音端庄慈祥,身披白衣,手中柳枝,翠绿异常,据说是历久弥新。塑绝说的是大殿内的佛像,这些佛像塑造得栩栩如生,尤其是衣服的皱纹更是细腻异常,好像风一吹就会飞起来的样子。

可惜的是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进驻庄严寺的单位不停变换,人们对寺院缺乏严格的管理,壁画塑像逐渐遭受损毁。虽然1963年庄严寺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三绝”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专家推测,在唐初,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时,就曾经在庄严寺居住过,然后从今天黄河铁桥的地方过河西行。

3.甘肃贡院兴衰

甘肃贡院始建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是陕甘总督左宗棠主持修建。至公堂的门上方悬挂着一个大匾上面写着“至公堂”,门两侧悬左宗棠撰书楹联:“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上联写批阅试卷,选拔人才紫芝、朱草,不使人才埋没。下联左宗棠回顾自己的科举道路的坎坷不平:“一攀丹桂”写他参加一次乡试中了举;“三趁黄槐”,说他会试三次都名落孙山了。今天,兰大二院内至公堂大匾上左宗棠的题款依然清晰可见。

《甘肃新通志》记载,甘肃贡院座东向西,占地长140丈,宽90丈,外筑高墙内建号舍等考试办公用房。可以说,规模宏大,建筑壮观,一次可以容纳4000名考生考试。贡院正门左右设有点名厅和搜拣厅,考生们通过点名检查之后,穿过三门和龙门,就是明远楼,楼前面是闱墙,墙上开有两个门,分别为南文场门和北文场门,进去就是号房,明远楼后面有一个水池,上面有一座桥,过桥之后就是观成堂,对读所、弥封所、誊录所等考试的主要机构就设在这里。观成堂后面就是衡鉴堂,最后是至公堂。今天人们在兰大二院里面看到的至公堂就是甘肃贡院仅存的建筑,明远楼后来被刘尔火斤迁往五泉山。

洋务运动、平定阿古柏叛军、建立新军、袁世凯复辟、雷马事件、兰州事变、日本人轰炸兰州等等的事件,我们都能从这里看到它们的影子,找到踪迹。只可惜曾经人声鼎沸的甘肃贡院只剩下了至公堂等两座建筑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