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我心·众生心”—谈心的净化

主讲/宗麟法师

地点/中坜国小礼堂

整理/圆光编辑群

在世间的现象里,常常听到有关心性的种种形容词,例如:没良、心、狼、心狗肺、里?心肠……等,这些在传播媒体、电影、电视及现实生活中都是大家耳熟能详,这也是形容内心负面状态的用语;属于正面的,则说这个人好心肠,这位医生很有医德,仁心仁术,他很有爱心、很善良、很慈悲。不管世间人对心性表现的描述如何?其中不乏有一部份是属于主观的情绪因素。例如:看这个人不顺眼,就说他心肠不好、或黑心肝;如果比较顺眼的,就说这个人好心、有爱心、慈悲心,将来会得善报。虽然有部份是个人主观情绪的批判,可是,这些批判却代表着心性活动的事实。换言之,即是世间存在着这些事实经验。一般而言人都含藏着种种善与恶的心性,这些心性表现就是人类的共通特性。“好心肠”,在佛教把它称为“善性”;“黑心肝”称为“恶性”;还有一个是“无记性”,如我们在与人讲话的时候,突然头脑空白呆在那里,对方会向我们说:“你在发什么楞?”当然发楞的时候并不是死亡,内心其实还有在活动,只是比较察觉不到。“发楞”也是心性表现的现象,佛教把它归纳为“无记性”,无记,就是没有“善”与“恶”的一种心理活动状态。

从这些人类心性共通特质——善性、恶性、无记性,再推演到其他的动物,佛教把它归属为“众生心”。何谓“众生”?就是宇宙中所有生命的种类(即一切动物),包括我们周边的家属、朋友、同事、蚂蚁、老鼠……,还有生存在外星球的那些生命体,通通都叫做“众生”。不过,今天站在人类的相同立场,就以“人”的角度来谈众生心性——“善、恶、无记”的三个特质。

“我”属于众生的一份子,所以由人类共通特性的心态,探讨自己的心到底有那些现象?举例来说:上周是母亲节,为了要回报妈妈的辛劳就发起一念孝顺心,在母亲节那天帮妈妈做饭打理家务。这个就是“善性”,好的心性活动。当母亲节已过,父亲要大家利用这个星期天整理环境,于是就向爸爸编造一套拒绝的理由。当自己产生找借口拒绝的念头时,就是“恶性”心理。突然接到家人死亡的恶耗,一时惊愕失措,楞在那里,当旁人催促提醒时,才回神过来,这就是“无记”。

以上三种心性活动是自己的“我心”也是“众生心”;不过,我们是不是永远能保持原状?下见得,因为心性可以改变和运转。那怎么运转?就是把“心”不断地调整,将它锁定在一个理想的状态,让它持续地向上、向善发展,当它到达圆满极致时就是所谓的“佛心”。只要任何一个人愿意,每一个人都有成就清净“佛心”的可能性。现在就从整个世间的现象,来了解众生心的实况,进而从中认识自己的心性,并学习如何作改变以提升“众生心”、“我心”,而圆满“佛心”。

佛心·我心·众生心

先从心性的定义确认及功能作用,来反观心性的实况,再逐步做改转、澄净的说明。一、心的定义

“心”到底如何定义?在经论里有这样的界定:第一、“积集”义,有集中、累积的含意。第二、“思量”义,有思考、衡量的功能。第三、“了别”义,有明了、辨别的作用。现在依次说明:

“积集”,心性内在有集中、聚集、储蓄及展现、现起的功能。有一位高龄长辈,他非常用功,《金刚经》、《普门品》、《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都能朗朗上口,寺院早、晚课诵、共修从不缺席。有一天,他非常苦恼地来找师父说:“我已经学佛多年,楞严咒、大悲咒,甚至短短的往生咒,背都背不起来,我很苦恼,记忆力退化!”师父就问他说:“请问您今年贵庚啊?”他回答说:“师父您已经问过我好多次了,今年八十而已。”师父又说:“才八十而已啊!那请问您有几个孩子?他们在从事什么职业?”老人家说:三这个问题您也问过七遍了,有七个小孩啦!老大在中坜的XX医院当医生;老二在台北,有三个小孩,孙子今年要考大学,另一个要考高中……”就这样,老人家从老大说到老么包括孙子,如数家珍地说得都很清楚。师父再问:“什么时候您的记忆力开始退化呢?您今年八十,楞严咒、大悲咒太长背不起情有可原,但是七个儿子加孙子共三十多位,他们的状况都记得清清楚楚,表示您的记忆力是一级棒的喔!”老人一惊连忙说:“是啊!记忆还真好。”逼代表我们的心性里具有记忆、储藏的功能。

又有一位年轻朋友,向师父抱怨说:“学校的课程压力太重,我努力奋斗的结果还是被当好几科,因为课本内容都背不起来。”师父就问:“你有什么嗜好?”他回答说:“有啊!我喜欢收集全世界有名的唱片,如XX歌星的金唱片……。”一下子讲了一大堆,师父笑说:“功课可以背不起来,国际级的明星、唱片,却能背得滚瓜烂熟。”同样的,老师要小朋友背九九乘法或带手帕,可能会丢东忘西。您若问他:“小朋友电视上有什么卡通影片呀?”他可以立刻背给您听,从周一到周日,那家电视台,几点到几点有什么节目,既清楚、熟练又迅速。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知道记忆、储蓄的功能,是不分老、少,每一个人的心性内在都有这份潜能。

除了记忆和储蓄外,心还有现起、展现的作用。例如:我们曾经有过的记忆,当碰到合理的因缘时,就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而为何该记的功课记不起来?那是因为我们缺少反覆不断地串习演练,及合理的现起因缘。归结地说,心性具有集中、累积、记忆、展现的功能,这便是“积集”的定义说明。

2、意——思量(恒时思量——

我、我所见)

“思量”,是思考、衡量。到底在思量什么?思量“我”,我是董事长、总经理、主管、主任、我的同学……这是“我所”,都是心性思量所表现的作用。所谓的“我”、“我们”,是心性的势力作用;每一个人都有主宰的坚固个性(我),并以“自我”为中心,去主宰、操纵、掌控或系属于与我们有关的一切事物(我所)。

中国古代有位将军,学佛非常精进,经常到一家寺院做早课,有一次遇到方丈和尚,就向方丈和尚报告学佛心得。他说:“师父,我最近清心寡欲,一切无碍了。”接着很得意的期待方丈证叹他一番。下料,师父无动于衷,且反问:“请问尊夫人,在家有没有清心寡欲,一切无碍呀?三目下之意好像暗指夫人红杏出墙,将军乍听之下,火冒三丈说:“大和尚口出狂言,怎么如此不入流!”,将要破口大骂时,方丈和尚说:“将军,您不是已经清心寡欲,一切无碍了吗?”瞬间,将军感到很惭愧,原来被方丈和尚考倒了。

将军由于“我”,使自己固守于“将军”的头街、权威而自尊倨高不下,所以不准别人直接识谤他的妻子(我所),间接批评他的眼光赢劣:这最深沉的因素,实在是“我”的思量在作祟,才使自己无法放下自尊。所以,当我们往自己的内在包藏、伪装、修饰时,占有、忌护等负面情绪也将同时滋长。

“了别”,就是分析、辨别。分析、辨别这是门、窗、礼堂、这是我的家,这个人是我的朋友,他穿什么样的衣服……等等,种种辨别善、恶、是、非、美、丑、好、坏,都是属于心性的“了别”作用。

佛经里有一则故事记载:一对恩爱夫妻要请朋友吃饭,丈夫要妻子到地窖取酒,不料妻子把酒坛打开时,发现酒坛内有一位美女,以为丈夫将美女藏在地窖酒坛,于是找丈夫理论,怪罪丈夫金屋藏娇。丈夫一头雾水赶往地窖,掀开酒坛却发现里面有一位男人,非常气恼地以为妻子下守妇道,在地窖中藏了一位男人。因此,双方便起了争执,家中的长辈纷纷劝导,为辨明真相,也到地窖查看究竟。结果,只看见头发斑白,齿牙动摇的老翁,不见他们所说的美女、俊男,这场风波在争闹不停时,刚巧朋友来了,才把个人倒影的真相揭晓,平息这家人的相互误解。这则故事,说明我们的心常常分别—切外在现象。

二、功能和表现

以上的例子和故事,可以明显看出“心”的特质。总括来说:心的定义是:积集、思量、了别,就是指有储蓄、记忆、累积、分析、辨别及抉择的能力。

前面所提的故事,举出我们内心经常表现的心性烦恼——贪欲、嗔恨、己i妒……等,以致于有排挤、对立、攻击、伤害、憍慢的现象,进而无法服从别人的领导,缺乏承担力等等。以将军为例,当听到和尚的反问时,内心交杂着贪欲(贪我、我所)、嗔恨(排斥、逆境)、憍慢(无法谦下)、怯弱(承担不起考验)和覆藏(隐藏自己的不足、缺点)。

三、心的净化

㈠心为主导“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cf.《杂阿含》二六七经大正②册69c)

“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

了解心性功能及反应后,如果感受到被心驱使,困呃的痛苦难过,对于有心改变的人,如何纯净心性?便成关怀的重点。世尊在《阿含经》里说r。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同时也举例说明:你们看看外面的飞鸟,有那么多的种类和不同的羽毛颜色,这是由于它们的心性有很多活动及复杂的心思,才形成外表鲜艳美丽、种类不同的羽毛颜色。的确,当自己的心有忧恼脾气时,看别人都不满意;反之,当心思和谐、善良、清净时,看到别人就都一切圆满。心,确实有主导一切的不可思议能力。

㈡心纯净的方法

以下提出八个方法,分别来对治、纯净我们心性的烦恼。

l、真诚——憍慢

“真诚”是诚心善意。用真诚来对治骄傲、错误的成就感和优越性,因为不真诚将丧失很多善因缘。

世尊的弟子,优陀夷***,因为人间游化,暂住婆罗门尼的果园中静修,婆罗门弟子在采樵的机会里,发现了端正寂静的***,相互问候之后,***为外道弟子种种说法、劝励,由于不曾听过这么究竟的道理,弟子们就高兴地回去禀告师父一切详情,婆罗门尼决定利用宴请***的因缘,再当面请益。没想到三次宴请,***都以“不是时候”搪塞,弟子们看到所有过程,而向师父进言:“师尊坐高座、穿皮鞋,并用衣服盖在头上,***为了尊敬所要说的圣法,当然不说就走了!”师父一听即时改过,再度邀请***时,终于听到***恳切详实的法义开解。

婆罗门尼凭藉着:不师”的优越感“憍慢”,缺少求法、交流的诚意,带来增上慧解的障碍。这说明了身份、学历、事业、财吉田、眷属……等成就,容易让人产生优越感,稍不留心就掉入“慢”—骄傲的深渊,阻碍内心真挚的诚意,而流失许多增上的善因缘。因此,“真诚”绝对有调伏“憍慢”的实际效益。

2、慈愍——嗔恨

“慈愍”是温和的接纳。用慈悲销融内心的嗔恨、不满。不论是子女的不懂事或婚姻的变节、家庭的波折、人事的纷杂、事业的风险、政局的安危、国际的紧张、能源的恐慌等等不顺心,都先以慈愍心温和地接纳所有的事实,藉着慈愍来溶化内心对逆境排斥的嗔恨冲动(或烦躁、或暴躁、或伤害等),以提供更冶静的思考来因应现实状况,这是慈愍对嗔恨的好处。

3、信心——猜疑

“信心”是心念不受一切外境变化而动摇信任。用信心来管理病态的猜测狐疑。如上所说,地窖取酒的夫妻互相猜疑,代表他们双方没有充分的信任,也象征着缺乏监识人心的自信,因为自己的眼光有问题,才会遇人不淑。

佛世时代,一位还未学佛的男子,听到世尊要来附近村落说法的消息,很高兴地要从自己住的聚落前往听法,不过,两个村落中间隔着一条河,他一方面有恐水症的压力,一方面又有聆听世尊开示的期待。当期待战胜压力,同时也受到旁人的安抚说:“河水不深(其实水深及膝),只要小心、安心地走过,就可以聆听世尊的法义。”于是,他鼓起勇气满怀信心,且小心翼翼地安全过河。一位生性怕水的人,竞可因为具备信心,打破自己的疑虑,安然渡过水深及膝的河流。世尊就藉这个因缘向弟子们开示:“信心”可以打破猜疑。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自己放弃鼓励,在还没碰到真正的困难,就已被自己打跨。其实信心的建立,可从理(真理,宇宙人生的真育性)、事(现象因果差别)、他(佛、菩萨、贤圣僧、家人等)、自(自己)分别培训,用客观理性的信念,去除主观情感的猜疑,使自己的努力成为光辉命运的前因。

4、布施——贪欲

“布施”是无条件的奉献、分享,不讲功利或交易。用布施遗除内心的贪求,无条件的施舍,就像父母对家庭的奉献,子女对父母的孝养、服侍。一般凡夫都有贪求安逸、享受现成、祈冤灾障、避免付出,凡事为己的种种欲求,针对这种贪欲的心性特质,用“布施”(1、财施—存养众生色身;2、无畏施—安护众生心;3、法施—资益众生善根)来彻底挽救,使内心从我、我所渐渐开阔为“无我”。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布施”不是情绪性的奉献,还要有明智的抉择来带动完成,才是相应于般若(妙智慧)的真布施。

5、随喜——嫉妒

“随喜”是随顺欢喜,能堪耐、承受、分享、赞叹别人的光彩荣耀,简单地说,就是“能耐他荣”。藉随喜别人的成就来超越自己嫉妒,消除尊贵的障碍,佛血(记载:“嫉妒是尊贵障”,在因果“自作自受”的必然律,“不随喜别人荣耀”的心性障碍,将销损自己烦恼排断的功德力,招感别人也无法随喜自己的荣耀,甚至不支持拥戴。就如提婆达多因嫉妒世尊的丰足供养、领众威德,而丧失了神通、别立教法、恶心害佛,最后不仅现世身败名裂,还招感地狱恶果报。

凡夫因为贪求不得转成的嗔嫉,反而障了自己的尊贵功德,何不依此提升,学习“随喜,耐他荣”!

6、承当——怯弱

“承当”是负责。当我们做事遇到困难时,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而胆怯逃避,导致问题仍然存在或更加恶化;如能反转心情迎头面对,如渡河的男士用“承当”来跳跃“怯弱”,就能突破自己的局限,开发无量的福慧。

7、智慧——愚痴

“智慧”是面对一切人、事、物的处理,有宽阔、理性、圆满的思考分析,及合理问题的能力。智慧足以弥补愚痴的过失,在此提出九个延展思考的方法,以供参考:内因:

①心性:从心性烦恼的趋向,分析事情的发生状况。

②理念:由思想、理念把握问题的可能性。

③身份:以身份来评量事情发生的原因。

④职事:藉职事权责、所负担的使命斟酌现况。外缘:

①师友:这个人今天的表现,是否受师长、朋友、眷属的影响。

②环境:是否因外在的大环境、小环境,形成今天的情况。

③时空:什么时节因缘、场合,造就这种表现。

④现象:什么境界、事件的遭遇,而有今天的事情发生。

⑤制度、规矩:事件的产生,是否来自制度、规炬的牵系。

面对问题时若能以内因、外缘做深广的思考,比较能圆满的分析和掌握整个事件的缘起。例如:孩子突然沉默下语时,可分析他的心理,是课业的挫折?负担责任的压力?手足间的不和睦?亲子间的沟通障碍?或是学校师长的谴责?同学间的摩擦?校内发生事情,使他情绪低落?学校的制度、规矩,造成他履行的挣扎?或在放学途中遇到什么事情?从多元角度作思考,自然就能体谅孩子的行为变化,并进一步地用慈悲去接纳孩子的异常情绪。这时,身为父母的那份权威将减低,脾气也相对地降缓下来。另外,对孩子要有信心,相信他有无限的潜能,把时间和亲情布施给孩子,随喜接受孩子的改变,承当起孩子无法向我们沟通、交流的瓶颈,并且锲而不舍地努力扭转。

智慧可以培养耐性、安抚脾气、化解无知的情感的冲动。内因、外缘的九大思惟方法,可做为淬励智慧的人手处。

8、磊落——覆藏

“磊落”是光明坦荡,用“磊落”改变隐瞒不敢公开(覆藏)的阴暗心性。就两个层面来说:

①面对自己—人前人后光明磊落。

②面对别人—

a对象的拣择共识者—完全坦白,不会因为坦白而带来伤害,有如六和敬中的“见和同解”。无共识者—适当保留事实,唯恐后续枝节的发生,并非欺骗下诚实。

b场合的拿捏—依场所环境,拿捏坦荡的开放尺度。

c时机的取舍—是现在坦白?还是等待时机?或是保留不说?

d应宜的抉择—应不应该烟—白?

e技巧的运用—说与不说?如何表态?

比如说:今天孩子不理会我们,我们有脾气或有感触,可以毫无保留地向孩子说,做很忠实的反应,不必隐藏自己,情绪地对孩子说:“父母的感受比你还要难过!”千万不可说:“我们不理你了!”或“你看着办吧!”或“你不要回来算了!”切记不要说这一类气头上的话,直接把疼爱子女、焦虑、担忧的心情完全表露,并与孩子达成协议,期待在共同努力下,家人的情感更亲善,家庭的气氛更融洽。

光明磊落的心性还有个前提限制,就是只可开放自己的缺点,不能开放①别人的隐私;②团体的机密;错误且具有教育价值的个案(个人或团体),则只开放叙述情节,不得公开人名或地点,以避免当事者所受的二度伤害,除非是已被媒体或大众公开的情况,才斟酌开放人名、地点等。

光明磊落却因拿捏不当也会遗留后害,因为某些人把我们所坦白的缺点,做为往后攻击、数落的话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勇于承当不理想的事实,从不如意中吸收监人、判事的经验和能力,就又能跨越自己的局限。所以,覆藏不仅会编造更多的谎言来混淆是非,更会付出封着自己能力的惨痛代价。“磊落”怎能不列为净纯心性的必要方法?

从“众生心”认识“我心”,又从“我心”祈取“佛心”,诸佛的心是真诚、慈愍、信心、布施、随喜、承当、智慧,以及磊落的,有心改变性格,整顿心性的我辈凡夫,是必需有合理、具体的方法,及贯彻一致的行动来配合。八个方法的提出,是从“众生心”趣向“佛心”的目标,也是具体、合理的方法,这就有赖自己努力地学习、稳健地成长。结语:

提升心性的净化方法,就是不断地用“真诚”面对自己与别人;用“慈愍”教导自己,引导别人;用“信心”激励自己、鼓舞别人;用“布施”让别人分享自己的荣耀、福报,并去除内心的贪吝欲染;用“随喜”赞叹别人的风光和成就;用千承当”打破怯弱与逃避;用“智慧”做理性、精确的拣择;用光明“磊落”使自己成为一位坦荡的大丈夫。给予自己一份期许和信心,向内心净化,使心性更光洁,并引导与我们有缘的人一起净化身心,包括自己的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间,“一份心意,一份奉献;一份奉献,一份力量”让世间因为有我们的存在,更加光明和清净。

大丈夫的风骨不分男、女、老、幼、尊、卑、贵、贱,其要在于心性品质高洁明皓如何?清净吉祥的国土不限东、南、西、北、远、近、过(过去)、未(未来),而在抄有无同愿同行的凝聚共创?诚如世尊所言:“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如果能确实依循世尊的教诫,藉着生活中不同的经验,反覆不断地链磨心性、增上净化,则“人人无不具佛心,世间无处不净土”!

摘自《圆光新志》35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