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从业中显道

文/旋月

“业”是造作的行为,行为完成后,得到善、恶、无记三种差别结果;善报感生天人,恶报坠堕三途。无记是一种善恶难辨的业,果报还是不出六道轮回。这只是概念的阐述一因一果的关系,更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够复杂的内涵,当然还少不了因缘法则的配合。

“道”则是依于业的缺失、伤害,从当中去觉悟,而达到没有缺失、伤害,或减到最低。所谓佛法,乃是觉悟的道理方法,它教人先学习怎样远离恶,再行善,行善还不够,须能觉悟(即有所认识、体会、发现)。有了觉悟的机会,才能于业报显现时,心甘情愿的承受,而不随业再造业,甚至能使重业轻报、大事化小。久而久之,业才能清净,才能出离生死。

在学佛人的心目中,总认为业是不好的,道是个好东西,因此舍弃业,追求道,这是二分法;佛法不否定业,其实有业方能显道。却不知业中有道,舍弃业何处去觅道?犹如烦恼之于菩提是一样的道理。譬如吃是业作,饱饿是相,其中有道,那就是营养。道在业里面,舍了吃,没有营养可言。因此古德说:“平常心即是道。”又说:“处处皆是道场。”道在平常的起心动念中,在行住坐卧中,甚至在吃饭、睡觉、出坡、如厕中。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把它当成一种修行的方法,从当中去体会、去观照、去认识自己,把握每一个当下,抓住了,就有了道的显现,而受用无穷。

俗话中:“一日之计在于晨。”又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早上是一天的开始,本该好好的规划、运用。因此出家人一大早就起床做早课,用功办道,得到了法喜、禅悦后,也鼓舞了一整天的士气,一有空,便迫不及待的又浸淫于法海,静虑之中,慢慢的发觉,佛法浩瀚无边,该学的还太多。也该看经典,及善知识讲经说法的光盘;又得静坐止观,沉淀内心的散乱,检讨身口意的缺失,思考烦恼的症结所在,及思维一些刚学来的道理方法;偶而有点心得,诉诸语言、文字,期望能和同参道友分享;份内的职事,也希望能多花点时间、心力,去把它做得更好,所以总觉得分身乏术,时间不够用。古人的话的确没错:“大禹圣人,尚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自然就能克服懈怠放逸的习气。

也有人早课完,又去睡“回笼觉”,或看电视、报纸,甚至其它世间法的书籍。经过一段时间不接触佛教的道理方法,有时道心一起,想修行办道,总是力不从心,心灰意懒,有时辛辛苦苦才学会的,隔了一段时日不加温习又忘光了,或生疏了。因此修行必须持之以恒。譬如棒球比赛,虽然安打数相同,得分可能相差悬殊。密集的安打,才易得分;分散了,造成太多的残垒,岂不可惜!

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些问题时,习惯性的,我们总是怪罪别人,把责任推给别人,因而造成人我的对立。如果能从问题上去分析、探讨、发现它的为什么,真相大白时,将会跌破专家眼镜,原来很多都是自做自受。

例如:某君他调,赴任之前,影印一些资料。平常该做的手续都做了,就是印不出来,纸张也没被卡住,步骤错误,检查了几次,还是不合作。本来外调就心不甘情不愿了,发布人事命令之后,又诸事不顺遂。心想:大概我不适合那里,或者非人在干扰我,不让我去,干脆递上辞呈,请上级另请高明。停了一会,回心转意,也冷静了一些,再彻底的认识了解。终于“哦”!原来影印纸的一角翘高了,被挡在入口外,当然印不出来。

又某人非常精进的看讲经说法的光盘。过没多久,发觉新买才看几次的碟片,质量粗糙,画面不良,无论怎么调整播放的方式都没用,气得想把碟片丢了,把光驱砸了。越闹越严重,后来怀疑连光驱也坏了,再买一台新的,重新播放那些有问题的片子,结果质量优良,毫无异状。心里惭愧着冤枉了别人。有一天,心血来潮,检视了一下旧的光驱,“哦!”原来因操劳过度,皮带疲乏,松垮了。

看电视是一种消遣,可增添生活的乐趣。出家人可不可以看电视?如果说看电视就是懈怠、放逸,那最多只说对了一半。戏剧是反应人生,戏里有这种角色,戏外就有这号人物,而剧中人对于情爱、五欲的迷执,及少男少女对偶像明星的崇拜,回首来时路,自己也曾年轻过,也曾痴情的追求过,今日一想,觉得幼稚的可笑,正是“人不轻狂枉少年”。更有一些风土民情,知性的节目,可增长见闻。只要能用“读”的心态,去看去吸收去学习,从当中有所体会觉悟的话,就是修行,就能得到好处,而不是用着迷、入戏、不看会难过的方式。

像当年少棒队扬威世界时,多少人半夜不睡,守在电视机旁,为“中华小将”加油。现在更有出家众为了看“世界杯足球赛”,及看职棒转播替王建民加油,牺牲睡眠时间,他心甘情愿;要是为了常住的事,耽搁了一点的话,就啧有烦言,甚至以之为天大的借口,不起床做早课。正如云老禅师所说:“一个人要想做什么,可以找一百个理由;不想做什么时,什么理由也不要。”如果能用看世足、职棒赛转播的那份精进心、任劳任怨的心去学佛修行的话,成佛有余。

记得有一则卖电视的广告,很发人深省。萤光幕上有一只啼叫的五色鸟,非常鲜艳逼真,引来一只真的正色鸟,撞上了电视,还不知道为什么原因不能比翼双飞。诉求的主题是某公司出品的电视,分辨率高,色彩鲜活,音质特佳,如同原形原音重现,连鸟都分辨不出真假,被骗了,看了教人会心一笑。其实何只是鸟,连人(包括一些自认为有点修养的人)都被骗了。随着电视播出的剧情或哭或笑、或担心害怕;随着综艺节目载歌载舞而陶醉忘我;对屏幕上的俊男美女而生迷恋;看到淫杀盗妄的剧情,内心跟着生贪生瞋生爱生恨;很入戏,可是一点观照都没有,一点好处也没得到。所谓“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认假为真,和那只笨鸟有何差别?

有人说,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恶缘多,善缘少,很难修行,连同在一桌吃饭,都能让人起烦恼。种种吃相,不一而足。看的人都累了,当事人真的不累吗?难道不知吃饭喝汤不宜有声?难道不知要以碗就口?难道不知“佛制弟子,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

如果尽是去挑剔别人,做个“日理万机”者,日子肯定不好过。为了微不足道的缺失,去否定一个人,那跟“因噎废食”有何差别!难道对方就没有瑕不掩瑜的地方,值得自己去学习的?难道就没有发现自己的缺失,也让他人生烦恼的。世俗人都会有这种体验,譬如看到别人衣领外翻,很自然的就会检查衣领;看到别人吃完东西,嘴角挂着饭粒、菜渣,也会摸摸自己的嘴巴;甚至进一步,做“全身检查”,胡子刮干净了没,扣子扣了吗?指甲是不是太长或太脏?所谓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不正是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吗?

何况出家人如果要外出参学,所谓“天下丛林各有家风不同”,纵然对方有九十九分不如自己,只要有一分长处是自己所没有的,就值得逗留下来学习,就能得到好处。要是尽在缺失上面着眼,只是看到别人的不好,就会遗漏别人的好。只知一味的逃避,而不把烦恼的根源──那个我──究竟清净的话,走到那里都是烦恼;纵使一个人住山、住茅蓬,依旧是一个烦恼僧。

常常做观照的人,将会发现心(或者我)是个变化莫测,又难以驾御的东西,当面对色尘缘境时,那个“我”就冒出来。所谓贪财好色的我。脸红脖子粗的我,傲慢不服气的我,蛮不讲理的我,固执己见、一味否定别人的我等.....总是业的多,道的少。因此经典上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惭愧忏悔之余,如何调整修正,使从“有我”的现象,突破而显“无我”?而不是去挑剔、纠正别人的缺失,整天帮别人修行。“修行是修理自己,不是修理别人。”

但是发现也有先后之别。有时心念一起,马上察觉不正确,会予以改进,转业成道,姑且说为“先知先觉”。有时冲动埋没了理智,随业而转,事后检讨发现缺失,再纠正过来,已是“后知后觉”了。更有人一点都不觉,最后闹得众叛亲离,还埋怨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当我们有需要,有所祈求时,大殿里的偶像就敬为佛菩萨,不管所求合不合理,可不可行,贪求无厌;暂时没有烦恼显现时,佛菩萨又成了偶像,任意挪动(视其泥塑木雕而已),或任蜘蛛结网满布尘埃,或于大殿笑语喧哗,试问“道究竟在那里”!

没错,佛象是泥塑木雕的,是个“相”,可是相里面有“法”,依法可以引发精神作用。例如释迦牟尼佛象是个“法相”,却真有其人其事。经中说,祂行菩萨道时,为忘法躯,精进不懈,甚至为求半偈而舍身命。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施舍无数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历经三大阿僧只劫的难行能行,才成就佛果,才有佛法流布世间。所谓“见贤思齐”,释迦牟尼佛也是由凡夫修成的,祂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是不是不够精进;或是安于懈怠放逸、怕吃苦;甚至无慈悲喜舍、无出离的心………还有太多需要改进、加强的地方,很值得我们去虚心探讨的。

但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有觉悟的本能,佛给我们做个好榜样,而且亲自做到了,证明成佛、成菩萨、了生脱死不是梦想。多检讨、反照自己,少挑剔、要求别人,自有见道的机会,成佛成菩萨你我都有份。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