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是怎麽样的境界?

一、贪、瞋、痴灭尽

阎浮车问舍利弗:「友!舍利弗!所谓:『涅盘、涅盘』者,友!何者为涅盘?」「友!贪欲灭尽、瞋恚灭尽、愚痴之灭尽,这称为涅盘。」(“∵‘Nibbanam,∵nibbanan’ti,∵avuso∵sariputta,∵vuccati.∵Katamam∵nu∵kho,∵avuso,∵nibbanan”ti?∵“Yo∵kho,∵avuso,∵ragakkhayo∵dosakkhayo∵mohakkhayo–∵idam∵vuccati∵nibbanan”ti.S..38.1.;S.39.1.)

世尊:「比丘!贪欲之调伏、瞋恚之调伏、愚痴之调伏者,此是涅盘界之增上语(同义语)。以此说诸漏之灭尽。」(“Nibbanadhatuya∵kho∵etam,∵bhikkhu,∵adhivacanam∵–∵‘ragavinayo∵dosavinayo∵mohavinayo’ti.∵Asavanam∵khayo∵tena∵vuccati”ti.S.45.7.(S.V.8)∵)

二、有之灭

茂师罗(Musila)说:「有之灭是涅盘。」(bhavanirodho∵nibbanam)∵∵S.12.68∵(S.II.p.117)∵bhava是「有」(存在),「有之灭」(bhavanirodho)即等於「涅盘」(nibbanam)。「有之灭」就是「五取蕴之灭」(现生触证涅盘,得果定之期间,或者证得四果之後),乃至「五蕴(pabcakkhandha)之灭」(无余依涅盘)。

三、可远离涅盘(ara∵nibbanamuccati)或靠近涅盘(santike∵nibbanamuccati)

涅盘是一个可被远离或靠近的目标。《杂阿含311经》佛告富楼那:「若有比丘,眼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长养欲之色,见已,欣悦、赞叹、系着、欣悦、赞叹、系着已,欢喜;欢喜已,乐着;乐着已,贪爱;贪爱已,厄碍。欢喜、乐着、贪爱、厄碍故,去涅盘远。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富楼那!若比丘,眼见可爱、乐、可念、可意,长养欲之色,见已,不欣悦、不赞叹、不系着、不欣悦、不赞叹、不系着故,不欢喜;不欢喜故,不深乐;不深乐故,不贪爱;不贪爱故,不厄碍。不欢喜、不深乐、不贪爱、不厄碍故,渐近涅盘。(大正2.89中)

「诸比丘!正见即为向於涅盘、趣於涅盘、入於涅盘。」(Nibbananinna,∵bhikkhave,∵sammaditthi∵nibbanapona∵nibbanapabbhara”ti.)∵(S.36.200)∵

四、可验证的

正法六个特质之一就是:可来看见(ehipassiko),证道是存在的,不是空虚的,值得邀请大家一起来见证。涅盘是可验证的(nibbanasappayam)、可达到见法涅盘(ditthadhammanibbanappatto)、可作证(实现)涅盘(nibbanassa∵sacchikiriyaya)。世尊说:「诸比丘!我依如理思惟、如理正精进,证得无上解脱(anuttara∵vimutti)。诸比丘!你们也依如理思惟、如理正精进,证得无上解脱。」(《相应部》S.4.4.;《律藏》〈大品〉Vin.∵Mv.∵1.13.∵/∵p.22)

■∵涅盘是否能为心识所认识的境界(所缘)?

一、识,及其作用:

识:巴利语∵vibbana,梵语∵vijbana,vi(分、离、别、异、反)在此做「分别」与∵bana(知)之合成语,即谓分析对象後而认知之作用。识的特相:认知目标(所缘);「拥有」目标。作用(味):领先认知目标;现起:与後生心连接,以便心相续流不会中断;近因(足处):名色(在无色界则只有名)。

心(citta,巴.梵同)、意(mano,巴.梵同)、识三者名称不同,意思相同的。

∵识(心)与相结合的(相应的)心所的关系是:

1.同时生。它们同时生起,是刹那间的事。心与心所都不会各自单独生起。

2.同时灭。它们同时消灭,是刹那间的事。心与心所都不会各自单独消失。

3.同所依。依靠的基楚相同,如欲界的众生,是依靠在心脏里的「心所依处色」(hadaya∵rupa∵or∵hadayavatthu,∵心色∵)而生起心识的作用,脑不是心识生起之处所。

4.同所缘。同时认知、或触及境界(所缘)。

没有境界(arammana所缘),心识是不得生起的,不管是否六根对境之际,或是意根取前世的潜在意识∵(bhavavga有分心、果报心)。《一切有部俱舍论》卷第二十说:「以识起时必有境故,谓必有境识乃得生,无则不生,其理决定。」(大正29.104中)《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说:「觉对所觉要有所觉,觉方成故,谓能得境方立觉名。」「一切觉皆有所缘。」(大正29.622中)「觉」(budhi)是知道,是识的作用。

二、所缘、能缘∵

所缘(巴利语arammana,梵语alambana),字根a∵(从、向此方、∵後)+lamb(依附、安止),为「能缘」(心、心所)之对称。「所缘」有时译作「境界」或「目标」,指认识之对象,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被心、心所法所执取者。所缘之境为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

眼识以现在(现前)的颜色为它的目标,

耳识以现在的声音为它的目标,

鼻识以现在的香味为它的目标,

舌识以现在的味道为它的目标,

身识以现在的接触为它的目标,

意界(五门转向心、领受心)以现在的五所缘(色、声、香、味、触)为它的目标。

前五识不能以过去的、未来的五所缘为目标。意识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法(六境之诸法)为它的目标。十二处中的「法处」(法境)包括:细色(色法28个之中的16个)、心所(52个)、涅盘。在体证涅盘时,心是具有识知的主体(能缘),能以「涅盘」为对象,亦即「种姓心」,一个心识刹那(第十三观智--种姓智,改变成圣人种姓)、「道心」一个心识刹那(第十四观智--道智,证得初道,或二、三、四道)、「果心」两个心识刹那(第十五观智--果智,证得初果或二、三、四果)。证得涅盘时,只是刹那间。证得涅盘时在初禅至第五禅,能缘之心(一个)与心所(33~36个)存在是主(观);涅盘是客(观),是所缘目标,不是任何名法或色法。因修持的道力,证果者可以一再的以涅盘为对象,进入果定(phala-samapatti)。

心所

道.果

13∵通一切心心所

25∵美心所

遍一切心心所

7

1

1

胜解

1

精进

1

1

1

遍一切美

心所

19

正语.

业.

命.

3

1

初禅

7

1

1

1

1

1

1

19

3

1

36

二禅

7

1

1

1

1

1

19

3

1

35

三禅

7

1

1

1

1

19

3

1

34

四禅

7

1

1

1

19

3

1

33

五禅

7

1

1

1

19

3

1

33

初禅.

7

1

1

1

1

1

1

19

3

1

36

二禅

7

1

1

1

1

1

19

3

1

35

三禅

7

1

1

1

1

19

3

1

34

四禅

7

1

1

1

19

3

1

33

五禅

7

1

1

1

19

3

1

33

涅盘能作为所缘,在经、律中没有提到,但论藏及注解书,提到的论文不少。

「以涅盘为所缘(nibbanarammanam),而能断绝无明之根的慧眼为正见」。(《清净道论》第十六〈说根谛品〉Vism.p.509)

「无相解脱」,是以「无相(之相)」的涅盘为所缘(nibbanam∵∵arammanam)而转起的圣道。因此圣道於无相界而生起故为无相,从烦恼而解脱故为「无相解脱」。同样的,以「无愿之相」的涅盘为所缘而转起的(圣道)为「无愿(解脱)」。以「空之相的」涅盘为所缘而起的(圣道)为「空(解脱)」。…这(道)是以空、无相、无愿的涅盘为所缘,故亦说为空、无相、无愿。(《清净道论》第二十一〈说行道智见清净品〉Vism.p.658)∵但是心识是处於三昧(samadhi)中,既然是三昧,必然要符合三昧所具有的心、心所。

三、涅盘的「相」

涅盘的「相」或「境」如何?涅盘有时说为「无相」或说「无三相」、「离十相」。《舍利弗阿毘昙论》卷第十六说:「涅盘无相。行有三相,生、住、灭,涅盘无三相。」(大正28.633中)有的论书说「离十相」,离色、声、香、味、触,女、男,三有为(生、住、灭)相(《大毘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大正27.538中、《俱舍论卷》第二十八,大正29.149下)《大智度论》卷第五,大正25.96下)。涅盘是「无相」,有的还说是「胜义有」,不管它的名称是「无」,还是「有」,只要心、心所在,目标(所缘)一定在,也就是说,涅盘之境界可为心(识)所触及(触击)。

■∵否定以涅盘为所缘之说

异说之一

「问曰:『无相』义,佛种种说,或名见谛道、信行、法行为无相,人以疾故或说无色定,想微细难觉故,亦名无相,或以三解脱门中,缘涅盘故名无相,是故不得,但以无相故名心、心数法(=心所)不行,乃至缘涅盘无相法,心、心数法不灭,何况缘有『相』法?」答曰:「见谛道中无色定中说无相可尔。若言缘涅盘无相法,是事不然。佛常种种赞叹涅盘无相、无量、不可思议法,即是无相无缘法。汝云何言缘?」问曰:「灭男、女色等相故名无相,不言无『涅盘相』。行者取是涅盘相生心、心数法是名缘。」答曰:「佛说一切有为生法,皆是魔网虚诳不实,若缘涅盘心、心数法是实则失,有为法虚诳相,若不实不能见涅盘,是故汝言涅盘有『相』可缘,是事不尔。」问曰:「佛自说涅盘法有三相。云何言无相?」答曰:「是三相假名无实。何以故?破有为三相故。说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为,更无别相。复次,生相,先已种种因缘破生,毕竟不可得故,云何有无生?离有为相,无为相不可得,是故无为,但有名字无有自相。复次,佛法真实寂灭无戏论。若涅盘有『相』,即是有定相可取,便是戏论。」《大智度论》大正T25.643.2~3)

一、论主不知证涅盘时,心、心数法(心所)依然存在。依照南传阿毘达摩所分类,体证涅盘时,处在初禅乃至第五禅的心、心所不但存在,而且可以以省察智去观察其存在之心、心所的数目、内容、及所体证之涅盘。

二、论主否定涅盘有『相』。若涅盘无『相』,也没有任何安立或施设,心(识)也生不起来,「涅盘」就无人可证,无人可知了。体证涅盘,并不是为了证一个涅盘的『相』,而是为了灭贪、瞋、痴,当灭贪、瞋、痴之际,心於当时则取涅盘之境界(相)。

异说之二∵(∵能所双泯∵)

「见清净智等者,非唯无所见之自他,兼无能见之智用,斯则能所双泯也。」(《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第五,大正T33.∵p.216.3)

「所观阴境既绝,能观.妙观亦寂,则病去、药亡能所双绝。」(《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T46.p.711.3)

「悟得不生不灭时,不但生灭的法相空无所有,得无我、我所的观想也不现前,到达境智一如,能所双泯,才是菩萨悟见真法性的智慧。」(《中观论颂讲记》p.321)

「无分别智是无分别的,是没有能所的,换言之,没有主观、客观,能知、所知的对立意义。」(《华雨集》第一册p.302)

「无分别智与妄识不同,是没有所缘相的。无分别智证悟真如,真如无相,所以无分别智不是妄识那样,有真如相可得。一般心识的缘了境界,心内一定有所缘的影像;没有影像相,就不可能知道。无分别智是没有影像相的,所以叫无所取,无能取,能所双忘,也就是无分别智,是超越主观客观的自证。」(《华雨集》第一册p.340∵~∵p.341)

∵证涅盘时,可以说是贪.瞋.痴灭尽、有之灭、五取蕴灭,或者可以说是空掉贪.瞋.痴,空掉(名色)法之生灭;但证悟涅盘之际,五蕴没有空掉,能认识的心识(主)∵犹原存在,所认识的涅盘(客)存在。所以说证悟时,「能所双泯」(泯:消灭)或「主.客观消失」,有解读错误之虞。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