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列表

浅谈《西游记》里的佛道思想

文化杂谈“浅谈《西游记》里的佛道思想”。浅谈《西游记》里的佛道思想兰州大学哲学系学生∵尹志华《西游记》是一部小说,同时又是一部讲悟道、修道的书,作者巧妙地把佛道两教思想掺和在一起,主张悟道要悟佛‘教的空寂之道,修道则要修长生之道,而以成佛为最高目标。我们认为,《西游记》把释迦牟尼描写成长生不老的神仙,这不符合佛教的教义,但反映了宋元以来“...

废名小说与禅

文化杂谈“废名小说与禅”。废名小说与禅文∵/∵为天∵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城关人,他是中国现代着名的小说家。1922年,废名考入北京大学,走到胡适、周作人的门下和身边。此时,鲁迅也在北京大学教课,从此,废名也多所求教于他。芦沟桥事变后,废名离开北平回到故乡黄梅避难,在此时间,先后在县立小学、中学任教。他的小说大多是以乡村人...

谈∵正∵信∵佛∵教

文化杂谈“谈∵正∵信∵佛∵教”。谈∵正∵信∵佛∵教圣∵印一、正确宗敌信仰的重要1、人生要有宗教信仰研究哲学的人疑问:天地是怎样形成?万物叉如何而有?人生在天地万物间之地位如何?宗教形成,与哲学之起源是同一时代。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皆是缘起,无因缘即无宇宙、人生、万物。人类需要宗教以作为人生的标的。需要宗教来解释许多的人生问题,需要宗...

谈佛说诸妇不相随

文化杂谈“谈佛说诸妇不相随”。谈佛说诸妇不相随智∵铭佛陀曾告诉弟子们,每一个人道众生,都具有四种因缘,对这四种因缘贪恋不已。不过,众生对这四种因缘不是平等相待而是有轻重差别之分的。因为贪着这四种因缘,所以离道日远,输回流转于生死之中。这四种因缘就是揩每个人的身体、财富、亲属和人意。为了说明的方便,佛陀以一人娶四妻来作比喻。比喻每...

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文化杂谈“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智铭释迦牟尼佛是位生活教学家,他能寓教育于生活中,以最平常的生活事物来譬喻佛法的进德修业,使听道的佛弟子不论其智与愚,都能很快乐知道、明道而悟道,这是最真实而有效的教育法。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一位链金师的住处,他看了链金师的链金而有所感,就借这个机会教导随行的比丘们:修学佛道...

谈佛陀与摩诃迦叶的法谊

文化杂谈“谈佛陀与摩诃迦叶的法谊”。谈佛陀与摩诃迦叶的法谊智∵铭在“指月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家。是时,家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世尊在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围之,遂止口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与汝,汝...

谈护生问题谨以此文纪念周宣德先生

文化杂谈“谈护生问题谨以此文纪念周宣德先生”。谈护生问题谨以此文纪念周宣德先生劳干每回看弘一法师编、丰子恺居士画的《护生昼集》及莲池大师的《戒杀放生文》,总会感到人类年年、月月,甚至没有一刻钟不在创造恶缘。这样日积月累的下去,其中的后遗症,简直不敢想像。但就目前实际状况来说,个人的力量究竟有限,只能努力减轻这种社会的罪业。只要敞得到的,能减轻一...

谈菩萨

文化杂谈“谈菩萨”。谈菩萨朱纪忠菩萨,是印度语“菩提萨堙”的简称,意指学佛修行的人不但自觉,还能发愿觉悟其他众生。这类菩萨行者又可广别为二:一者,凡发心做护法事业,或利益他人的学佛行者:他们虽能发愿度众,但于三界惑业街未断除,称为生死肉身菩萨。二者,已证无生法性,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随愿力依绿化现,救度十方众生。自初地...

谈六法出苦处

文化杂谈“谈六法出苦处”。谈六法出苦处智∵铭人生是苦,世间多苦,这是佛所说法。之所以有苦,乃因身心受到逼恼,依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的分析,认为众生领受的诸苦,可分两类,郎内受、外受、细受、粗受,所谓“内受”)“细受”是郎心受;而“外受”、“粗受”是郎身受。凡心受者是为心苦;身受者是为身苦,例如忧、愁、瞋、怖、嫉妒、疑等等,是...

谈菩萨的“四摄”行(一)

文化杂谈“谈菩萨的“四摄”行(一)”。谈菩萨的“四摄”行(一)中国佛学院∵理∵净佛教不仅主重于理论更加主重于实践,所以学佛称为修学佛法,关键在于“修”字上,如果学而不修,那只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不能成为现实。修行应当如同一个人饿了以后要吃饭一样,只有自己吃饭自己才能饱,别人是无法代替的。修行也是这样只有自己的生死自己去断,别人是不能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