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正∵信∵佛∵教

圣∵印

一、正确宗敌信仰的重要

1、人生要有宗教信仰

研究哲学的人疑问:天地是怎样形成?万物叉如何而有?人生在天地万物间之地位如何?

宗教形成,与哲学之起源是同一时代。

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皆是缘起,无因缘即无宇宙、人生、万物。

人类需要宗教以作为人生的标的。需要宗教来解释许多的人生问题,需要宗教来敖平心理上的创伤、需要宗教来慰藉痛苦的心灵,需要宗教来指引未来生命的安排。因为人类有这么多的心理需求,才信仰宗教。

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在社会上的道德评价较高;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在社会上道德评价就较伪。

2、人生需要正信的宗教信仰

西方学者高乐斯先生写“佛陀的纶音”,大致强调耶教与佛教哲理根据上以及信奉道德行为上,有吻合之处。佛教徒所宣说的教义,比基督教更高超。

归纳起来,分为:

1、基教与佛教为两大宗教。

2、两大宗教中,只有基教排斥佛教,佛教不排斥基教。

3、基教信条公式化,根本和科学矛盾背道而驰。佛教教义合乎科学精神,与科学并驾齐驱。

4、比较起来佛教教义才是宇宙的真理。

5、基教慈爱充分建立在我见的自私心理的基础上,而大乘佛教则屏弃我见。

6、寻求世界的和平,唯佛教才能带来一线曙光。

每一个人都需要宗教信仰,都离不开宗教信仰,但在选择宗教信仰时,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多作比较,然后决定以那一个宗教作为终身信仰。

3、佛教为什么是正信宗教

第一、佛教的教主是人不是神。

第二、释迦教义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

第三、佛陀的教义圆融。

苦、集、灭、道。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第四、佛陀倡忍辱。

么对正法要精诚信仰

未信佛教的人应选定佛教为信仰对象,已选择其他非正信宗教而信仰的人,应下定决心抛弃那种不正确的信仰而改信佛教。

佛弟子精进有四个阶段——∵

山什么是信?信就是对佛法的实体、三宝的净德、世间、出世间的善根深为信乐。人生现象可用三法印涵盖:

一者诸行无常。

二者诸法无我。∵

三者涅盘寂静。

——什么是解?最好作“悟解l,悟知得靠智慧,而智慧又来自于戒、定。所以必须要有一连串修学才能达到“解”的境界。

(3)什么是行?行即是“实践”。持戒清净、一心禅定、运水搬柴、穿衣吃饭都是行。

(4)什么是证?就是检验真理。证的方法有二种:

一、自证。二、他证。

学佛人应时时反省——

我信仰佛教,是不是真正受了佛慈悲度世伟大精神的感召?信心有没有动摇?

我信仰佛教,是不是为了解决个人的生死大事而努力在探求佛学的真理呢?

我平日修为,是否遵照佛的遗教去实践了呢?

我信佛以后,有那些言语、行为违反了佛教的教义?

5、克服物质的诱惑

金刚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否定物质,能持这四句焜不失,可以成就佛道。

佛教史上高僧如法显、玄奘、义净等人为求精神生活的完美,以大无畏的精神跋山涉水,冒九死一生西游求法。

孔子是贬抑物质生活的实践者,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今天在此地,我要劝告佛弟子们要使社会人群向我们看齐。

6、既正信佛教,人人可以成圣贤

佛陀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法宝,只要遵照其中的一言半语去

修学,不使自我放逸,精进不已,则人人可以成罗汉、成菩萨。

也就是说人人可以成圣贤。

大乘精神自行化他、自度度他。∵国父说:“有十人之力者

,应为十人服务,有千百人之力者为千百人服务。有千万人之力

者为千万人服务,只有一人之力者,应为一已服务。”

我们应以大乘佛教的精神去利益众生,去转移社会风气,人

人替佛行道,则人人就是菩萨,就是圣贤。

7、以佛志为已志,与佛感应道交

信仰佛教之前,是经过一番思想的考虑,是认定生死事大,唯有信仰佛教才能解决生死问题,才信仰、皈依佛教。

道场供奉佛陀法相,佛总是将右手下垂作招引众生的姿势,佛的手是时时刻刻准备度众生的。古德曾说:“人如果没有手的话,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没有信的手,虽逢三宝亦无所得。”所以“信l就是由心理生出的手,迷信的手要与佛手相接,佛才能度他,若自己不伸出信的手,佛就无缘度他了。

演培法师着「俱含论讲记”说:“拔众生出生死泥。一

二、业因与业果

1、业字的解释:

业,梵文名“羯磨”,是由身、口、意的作用而生3:善、恶

、无记三种行为。这些善、恶、无记的行为都被收藏在八识中,

就成为业。善业即是业因,可以感成善果,恶业即是恶因,可以

感成恶果。所以业有生出“果”的力量,这就叫做“业力”。

业有自己冲创的力量,不受人力的约束和控制,这就显得很可怕。

2、一切文明无非是业。

3、什么业因即得什么业果。∵

一、现报:赖顺昌撞破林宗诚案。

二、生报:“欲知前世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后世果,

现在作者是。”

三、后报:袁盎与鼌错的故事。

———以因推果,以果计因。

5、业力的影响其大无比。

地藏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三、业障与业报

1、生死业报,自作自受

贪心大处处算计他人的人,后世多堕入卵生之类。因贪欲高的人如鸟贪高飞;机谋深的人,如同鱼类深潜入水;鸟与鱼都是卵生众生。

舍正淫贪邪淫的人,可能后世堕入畜生道。因为畜生多以四足行走。

凡贪食酒肉,取闹作乐的人,可能堕入湿生之类,如厕中的蛆虫等都是。

凡心思乡变异,见异思过,面是心非,变化多端的人,可能堕入化生之类,如飞蛾、昆虫之类都是。

凡抢劫、强盗、杀人、放火、强好、掳掠之人,可能堕入地狱之中去受苦刑。

凡贪得无厌,以诈术骗人金钱的人,可能堕入饿鬼道,使他有食吃不下,永在饥饿难当的痛苦中。

2、如何能不造恶业:

学佛方法有三种:一、修善业,二、不造恶业,三一、已造恶业者力求忏悔行善。

“四十二章经”:“有罪而知罪,有过而改善,罪将消灭,而后必得道。”已造恶业知过改过,不可错下去。

古人说:“圣人大过,贤人小过,小人无过。”圣人高度智慧,自反自缩功夫严,一点小错认为是一件大过。贤人发现已错认知能力有限,认为只是件小过。小人毫无智慧,不能发现己错,所以认为自己无过。

从前一户人家,家人不和常吵架,却发觉隔壁人家从未争吵过,觉得奇怪,去问,那家男主人说:“因为我们家每一个都是坏人,所以不会吵架。”原来一辆脚踏车丢掉。家中三人各承认自己错——没把院门关好,将车子放在院子内,放院子内车子却没有上锁。∵

另一暴躁的人,动不动发怒,听人批评他即把人打伤。这两个完全不同故事说明智慧与无智慧。

众生痛苦,有无明,因没有智慧。;∵学佛学智慧,有智慧不会造业,身、口、意三业清净,能了生脱死,超凡人圣。∵

四、烦恼与菩提∵

1、为什么有烦恼:

烦恼是身心不安定;不安定是心生贪爱执着不放,致心身不能安稳。

心为什么生出贪爱等烦恼?由于六根不净。每个众生几乎无日不在贪欲中打滚,没有肯休息下来的,更没有人能及早觉醒而从事于心性的修习的。

有一首“醒世歌”值得警惕:

“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2、何求菩提

“菩提”就是觉悟,就是那条光明的大道。

修行是修六根与六窿接触以后,使它们不起作用;要用智慧来观照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如泡、如影、如幻、如电,是不实在的。所以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一切烦恼都是苦厄,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一切的色法都空了。那就不为外尘所染,六根清净了,也证成菩提了。还有什么烦恼、苦厄可以困扰我们呢?

3、非止恶,从今日起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集成了三藏十二部经教,归纳起来,也无非“止恶行善”四个字而已。

三界六道众生,如一点恶业也没有,不可能生出三界的生死流中了。谁能保证自己没有过恶念的呢?看见好吃的,没有动过贪吃的心吗?看到不如意东西难道不想占有?听到美妙音乐,不想多听一会?这些即贪心,贪就是恶。

佛说过:“若人有过,自改其非。改过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痉损耳!”这“自改其过”是忏悔。行忏悔不够还要积极“改过行善”。改过,免堕轮回;行善,使生命升华。

掘摩罗外道痛政前非,终皈投佛座下的故事,如俗语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止恶方法是:“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每人都应具有:“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么趁此人身,觉悟正道

涅盘经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世难值。”

狗羡慕人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动物园铁栏内的动物希望自己是人自由自在。

“大智度论”佛与阿难对答泥土多少,堕畜生道多得人身多少的故事。

遗教经又说:“此是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于生、老、病、死大海中。”这是说身是罪恶、假合,不值得留恋执着。

修持非一朝一夕,故:“无天然的释迦,无自然的弥勒。”

结语

所有宗教中佛教教义最圆融、最正确。我们要从此发心,正信佛教,依法修持,就能离苦得乐。

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成。”可知一切唯心造;发心恶,轮回生死。发心如果善的话,成就圣贤。希望大家用自己的菩提心,去画佛、昼菩萨,那么成就佛道、菩萨道指日可待!

摘自《海潮音》第68卷第10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