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指掌要论

清净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3册

大乘出版社出版

1978年11月初版

页321-334

--------------------------------------------------------------------------------

321页

(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

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

。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

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方名

为教;准是定有劝善惩恶的意义,方名为教。如来所说一切

音声,都是有正理的,有轨则的,可许弟子论议的;不是神

圣不可侵犯的,也不仅是劝善惩恶的。诸圣弟子依此正理与

轨则而修学者,都是有成就的。所以如来所说的一切音声,

叫作法教。这唯识一种法教,在如来一切法教中,是最究竟

的,是最明显的,而且是最切要的。所以这唯识一种法教,

在学理上与修行上,诚为第一甚奇无上希有之法宝也。

为甚么说是最究竟的呢?如来法教有为初根人说的,有

为中根人说的,有为上根人说的。初根是初闻佛法的人,中

根是已闻佛法而未能通达的人,上根是已闻佛法而又能通达

的人。如来为初根人及中根人说法,都是随顺化导善权方便

而说的,不是尽量尽理而说的。所以为这二种人所

322页

说的法教,不是究竟。唯识的法教,是为上根人说的,是尽

量尽理而说的。所以说这唯识教,在如来一切法教中,是最

究竟的。

为甚么说是最明显的呢?如来法教,有是善权方便说的

,有是尽量尽理说的,已如前论。善权方便说的法,是因人

而说的,是随时而说的。要是某一种人,在某一定的时期,

便说这一种的法,不是某一种的人,不在某一定时期,便不

说这一种的法,这一种法,是不能执文迷义的,是不能尽人

而从的。犹如医生以药治病,要审病情,方能下药;这一种

药,是不能无病而服的,亦不能尽病而服的。所以这善权方

便的法教。既是因人而说。随时而说。不是尽量尽理而说的

。其趣意所在,是最难通达的,是最不明显的。唯识的法教

是尽量尽理而说的,能令一切不明显的法教,皆得明显,遍

于一切法教,皆是一味无差别的。犹如彩画所依托的质地,

若是鲜明,便能显发所有彩画的颜色,这质地是遍于一切彩

画的颜色一味无别的。所以说这唯识教,在如来一切法教中

,是最明显的。

为甚么说是最切要的呢?如来法教?有为断烦恼障而说

的,有为断所知障而说的。甚么叫断烦恼障呢?障谓障碍,

烦恼就是贪瞋痴等,这贪瞋痴都是烦恼扰乱于身心的,所以

皆得名为烦恼。有此烦恼的人,身心便为烦恼所系缚,永不

解脱,不得自在;所以说此烦恼是障,以其障碍身心不得解

脱的原故。如来为说烦恼生灭之因,及其出离之方便,能令

有烦恼的人,自知出离,令

323页

其烦恼灭不更生,由此能得解脱自在,这便名为断烦恼障。

甚么叫断所知障呢?障为覆障,所知就是所见所闻及所觉等

。以此所见所闻所觉知的境,由于自心迷惑的原故,往往覆

蔽真相,不能如实显现在前。譬如戴着有色的眼镜,观见外

物,皆为有色,外物真相,皆为覆蔽,不能如实显现在前,

这便名之为所知障。如来为说一切法之缘起,凡是所见所闻

所觉知的法,都是有甚深道理的。明此道理的人,便能于一

切法上除去了覆蔽。如实而知为有为无,为假为实,以及其

他有无量的差别,这便名为断所知障。断烦恼障的人,不必

要断所知障。如声闻乘是。断所知障的人,烦恼障未有不断

的。如大乘是。大乘人于断所知障时,一切所知,皆能称实

;自心既无丝毫迷惑,烦恼自然都不生起,所以大乘人断所

知障,烦恼亦断。以所知障是烦恼障的根本,但起烦恼障,

必有所知障﹔所知障若无,烦恼亦不起。由此可说断所知障

,即是断烦恼障的根本。根本既断,枝末何有?所以菩萨依

大乘教,二障俱断,是最切要的。唯识的法教,是为大乘人

说的,是为断所知障而说的;所以说这唯识教,在如来一切

法教中,是最切要的。又如吾人生于现在,内而有已得的自

体,外而有现前的境界,这个自体,与夫现前的境界,究竟

从何而有?死没以后,除了色身以外,这个自体所有的知觉

,是否从此归于断灭,还是依然存在的呢?若假定是存在的

,死没以后所知的境界,是否还同于现在现前的呢?这是吾

人最大的迷闷,亦即吾人最切要的问题,这个问题,非依唯

识最究竟最明显的法教,是万难于解决的。所以说这唯识教

,是在如来一

324页

切法教中,是最切要的。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

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

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颈,令唯识的妙

理得以成立,名曰成唯识论。这成唯识论是采集各经论的精

要而成的,畅发唯识的道理,是最极圆满的,原本是护法等

十大菩萨各各别释的。每一菩萨各有十卷,共计百卷之多。

玄奘法师译此论的时候,经窥基法师的请求,将百卷的成唯

识论揉为一部,共为十卷。现今流通的,就是此本。

这成唯识论既是采集各经论的精要而成的,究竟所依据

的,是何种经何种论呢?就是六经十一部论。甚么是六经呢

?所谓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毘达磨

经、楞伽经、厚严经。甚么是十一部论呢?所谓瑜伽师地论

、显扬圣教论、庄严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论、分别

瑜伽论、观所缘缘论、二十唯识论、辨中边论、集论。这六

经十一论,可惜犹有未能传来此土的,今更表列如次:

华严经∵∵佛陀跋多罗译六十卷,实叉难陀译八十卷。∵∵

解深密经∵∵玄奘译五卷。

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来此土。

325页

大乘阿毗达磨经∵∵未来此土。

楞伽经∵∵求那跋陀罗译四卷,菩提流支译十卷,实叉难陀

译七卷。

厚严经∵∵地婆伽罗译三卷。(即大乘密严经)∵

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玄奘译一百卷。

显扬圣教论∵∵无著菩萨造,玄奘译二十卷。

庄严论∵∵本颂弥勒菩萨说,释论世亲菩萨造,波罗颇多罗

译十三卷。

集量论∵∵陈那菩萨造,真谛译四卷。

摄大乘论∵∵本论无著菩萨造,释论世亲菩萨造十卷,无性

菩萨造十卷。以上均玄奘译。

十地经论∵∵世亲菩萨造,菩提流支译十二卷。

分别瑜伽论∵∵弥勒菩萨说,未来此土。

观所缘缘论∵∵陈那菩萨造,玄奘译一卷。

二十唯识论∵∵世亲菩萨造,玄奘译一卷。

辨中边论∵∵本颂弥勒菩萨说,释论世亲菩萨造,玄奘译三

卷。

集论∵∵本论无著菩萨造,释论师子觉造,玄奘译十六卷。

以上所说的经,都是佛说的。所说的论,都是佛之弟子

菩萨造的。凡是佛所说的经,多是要

326页

略而说的,因为可以容易说明的原故,又为使人可以容易听

闻,并且可以容易受持的原故。这个经字,作何解?就是贯

穿缝缀的意义,名之为经。如来说法的时侯,以有名有句有

字的言声,将所应说的道理,前后贯穿,次第缝缀,显成甚

深无上的妙义。善听闻的人,也便随着贯穿缝缀的法痕,自

然生起甚深无上的妙解了;所以这贯穿缝缀的意义,名之为

经。这个论字,作何解?就是论议抉择的意义,名之为论。

菩萨造论,都是依据佛所说的经文,而更广演其道理。经文

不是绝对不许论议的,然所论议的道理,是不能超越佛说而

任意发挥的;不过于佛所略说的经文中,加以审正的论议,

和以精细的抉择罢了。譬如画师及其弟子,共同做一彩画的

事业,有先作模的,有后填彩的,画师就是作模的人,弟子

就是填彩的人,弟子填的彩,是终不能超越于模的,不过于

模的范围以内,加以师所许的鲜明可爱的颜色罢了。菩萨造

论的道理,也同一样。凡是菩萨所造的论,文多是繁广的,

理多是精密的;因为要有精审的抉择,方可令法久住于世,

不致展转误解的原故,又为令人可以由简入繁,达解甚深微

妙的原故。不要以为菩萨所造的论,既有精审抉择的道理,

是为佛所未曾说的,便将先前佛听说的经,判为原始的,后

来菩萨所造的论,判为进化的。下这一种判断的人,都是不

明白经论字解的意义,及其范围原故。这一种判断的来源

,只是由于自心上虚妄比拟而起的构画,不是有决定根据的

。虽从历史上一方面观察,可许有几分相似的相貌,实然与

佛教严正的道理相违了。

327页∵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

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

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

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

原本说心,然是从境假立的名。例如所见的色,所闻的声,

所嗅的香,所尝的味,所触知的寒暖等等,以及心中构画而

起的种种对象,都说为境。以是心所游历的境界,现象都是

各别不同的,因此不同的缘故,便将能知的心,划分出来说

有八种。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

识、阿赖耶识。∵(名如后解)∵从眼识至意识,通说为前六识

。以其是最麤显的缘故,是为人人所能知的,所以先说。次

末那识,说为第七,后阿赖耶,说为第八识;以这二种,是

最深细的缘故,是为人所难知难信的,所以后说。这种排列

的次第,不过强以麤细为其先后罢了,不是决定要如此的。

识字已解。唯字是何意义呢?唯字是遮简的意义。遮简

是语言中一种作用。语言的作用有二:一是表诠,一是遮诠

。凡是所应说的道理,使用表诠表示出来;凡是所不应说的

道理,便用遮诠简别出来。如说某一种色,是青是黄是赤是

白,或不是青不是黄不是赤不是白。凡说是字的方面,都为

表诠;凡说不是字的方面,都为遮诠,余可类推。现在说的

唯识二字之中,也有表诠与遮诠二种。识字便是表诠,因此

表示许有内心的道理;唯字便是遮诠;因此遮止不许有外境

的道理﹔二字联起来说,便是于表有内心之中隐含遮无外境

的意义。

328页

因何不许有外境呢?吾人现见的山河大地,都是心外的

境界。若有山河大地的处所,便见其有,若无山河大地的处

所,便见其无。这山河大地,是随处所有无的,不是随心有

无的。因何不许心外有境呢?这种道理,是最极复杂的,不

是简单的几句话所能解说明白的。今且略略的说一下,在佛

法的教义中,说有六根六境六识,各各作用的界限,是极分

明的,所以名为十八界。这十八界的道理,是最究竟最圆满

的。六根是甚么?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能为识所依止

的处所,又能为识生长的门户。识生之时,此能与彼有增上

的势力,故名为根。六境是甚么?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

种是为识所游历的处所,故名为境。六识是甚么?就是眼耳

鼻舌身意六识。这六种是从所依的根而立名的;若是从境立

名,也可名为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法识。这根

境识三种的关系,是最极密切的。根境二种,都有生识的功

能,若是所依的根坏了,或是境不当前的时候,识便不能生

起来了。譬如盲目的人,不能见色,聋耳的人,不能闻声,

就是因为眼根耳根坏了的缘故。眼耳二根,既是如此,所余

的四根道理亦同。又如过去已灭坏的境,或在未来未生起的

境,以及远在他处或为其它障碍的境都是不能看见的,就是

因为境不当前的缘故,这是泛论根境识三种相互的关系若再

分析起来,各各的根,对各各的境,为各各识的所依所缘,

是不容有羼杂的。譬如眼根坏了,眼识不能以其它不坏的根

为依;而见色境,或是色境不当前的时候,眼识也不能以其

他当前的境而为所见。这种事实,是最极明显的。所以何种

根为何种识所

329页

依?何种境为何种识所缘?这种道理也应该是有决定的。根

据此理,再来论山河大地,是为何种识所缘的境呢?

山河大地,是吾人于所见知的实物上,给他的一个假名

;这个假名,但为意识所缘的境,不是其它的识所缘的境。

因为意识缘境的作用,比较其它的识,是特别的广大;无论

境的若假若实,若有若无,意识都能缘得到的。又与意识相

应的想心所,也是特别明利的。凡是境象的大小、广狭,以

及其它无数的分量、限度,这想心所都能比拟构画出来。如

绘画似的,令于自心上有一种相似的相貌当前显现。这一种

相貌,但是与实有的相似罢了,不能将这相似的相貌,即说

为实有;凡是一切物的假名,都是依这非有似有的相貌而安

立的。这一种相貌的境,只是因名而起的心境,因为非有似

有的缘故,是最易令人生起迷惑的。佛法的根本主义,正是

因为要打破此种的迷惑;所有根本的法相道理,都是打破此

种迷惑的善巧工具。除了此种善巧工具而外,是绝不能打破

此种迷惑的。世间的人,无论何等的聪慧,终是为名言迷惑

的。于此迷惑的原因,尚不求解,那有打破之一日呢?

吾人自闻山河大地假名以后,便依假名起了一种实想,

以为山河大地是实有的物,又或以为山河大地的名,是依实

物而说的。这种言说,不是荒诞无稽之谈,那能说山河大地

唯是假名呢?须知一切的名,都是假的,不应分别依实物的

名是实,不依实物的名是假。甚么道理呢?因为实

330页

与不实,是物一方面的差别,在名一方面,是无此差别的。

譬如火是一种实物,以其能烧燃的缘故,所说的火名,便无

此烧燃的作用了。这个火名所依的火,虽是实物,而以其无

烧燃的作用,便不同于实火了。岂能说这火名,也是实有吗

?依实物的名,尚且不实,不依实物的名,更不必说了。所

以说一切名,都是假的。或有人说依实物的名,若都是假,

何以某一种名说某一种物,要有一定的限制呢?须知名是依

物而立的。吾人对于某一种物,有种种的观察不同,由有种

种的观察,可于一个物体上,安立若干种名。譬如江淮河汉

,都是水的别名;峰峦岭岫,都是山的别名。若许名称其实

,一个物体上,那容有这许多名呢?不过立这许多的名,都

是要观察这个物体上所应有的义,不是漫无限制罢了。其实

何尝有一定呢?须知所说这应有的义,是由观察所得的;是

由心所想起的,都是意识所增益的。这义不是实有的物,实

有的物,是要离了意识的增益,方能求得到的。这义既不是

实有,依义而立的名,当然亦非实有了。所以说一切名,都

是假的。

根据前说的道理,名是依义而立的,义是观察所得的,

心想所起的,都是意识所增益的。山河大地,也是名。这名

也是依义而立的,这义也是观察所得的;也是心想所起的,

都是意识所增益的。所以说,这山河大地的名,但为意识所

缘的境。吾人闻了这个假名,若能知是意识所增益而立的,

便知是假,便不为名所迷惑了,不应于这假名上,反生一种

实想。有此实想的人,都是不能明白名意识的境,及其真实

道理的缘故。

331页

复次这山河大地的名,既然是假,而这假名所依的实物

,究是何种物体呢?这种物体,既不是如名言所说的有一整

个的山河大地,而这山河大地的名称,究依何种物体而有的

呢?今欲解决这个问题,要先将一切物的实有假有,划分界

限,方有一定的判断,有了判断,方好解决。这界限如何划

分呢?就是一切待名言的物,都是假有;一切不待名言的物

,都是实有。待是对待之义。对待名言,方能觉知的,说为

待名言的物;不对待名言,而即能觉知的,说为不待名言的

物。例如吾人所着用的衣服,因有蔽体的作用,遂假立这衣

服的名;其实衣服,还是布帛。衣服的意义,是待名言能觉

知的,所以衣服不是实物;又这布帛,是由丝缕而成的,布

帛也是一种假名,丝缕是由微少的物聚集而有的,丝缕也是

一种假名。这布帛丝缕的意义,也是待名言方能觉知的,所

以布帛丝缕都非实物。以这一切的名,都是吾人所造的缘故

。若是离了这心想所造的名,而有为吾人所知的物,这一种

物,方可说为实有。以其不待名言,就能觉知的缘故。例如

是色为眼识所见的,声是为耳识所闻的,香是为鼻识所嗅的

,味是为舌识所尝的,坚湿暖动是为身识所触的。这一切的

物,都是不待名言就能觉知的,所以说为实物。当婴儿的时

代,有所见而不知为色,有所闻而不知为声,以及有所触而

不知为坚湿暖动,就是离了色声等的名言﹔而有所见所闻等

实物,到了成人以后,既闻色声等的名言,便于所见所闻等

的实物上,有了名言的夹杂。久而久之,这所见所闻的实物

,便与假名的界限,混合不分了。以为所见所闻的,就是色

声。不

332页

知所见所闻之中,有待名言的色声,有不待名言的色声。待

名言的色声,说他是假;不待名言的色声,说他是实。这假

与实的界限,是最极分明的。色声的名言,不过是所见所闻

的一种符号罢了。那容说这所见所闻的实物,就是色声的符

号呢?

一切物的假实界限,既经划分清楚,有了一定的判断了

。今再解决山河大地的问题,究依何种实物,而有这种名称

呢?就是吾人所可见、所可闻、所可嗅、所可尝、所可触的

种种物,都是不待名言的,都是分别显现而可得的,可以说

为实物,为山河大地假名的所依;离此以外无别分明显现可

得的实物,所以不说其余的物,为山河大地的名之所依。因

为吾人依这可见可闻等的实物,从自心上比较对待虚拟构画

,起了种种不同之想,或名为山,或名为河,或名为大地,

其实都不外这可见可闻等的实物;若是这可见可闻等的实物

坏了,这山河大地的假名,也就随着消灭了。因为这个道理

,所以说,山河大地,唯是假名,所依的实物,唯有色声香

味触,是分明显现可得的实体。这山河大地的假名,唯是由

于自心上一种高下动静不同之想,不是实有高下动静不同之

物。所以山河大地,但是实物上的一种名言,是内心所分别

的境,不是心外实有的境。

山河大地的假名,说是由内心所分别的境,可许不是心

外实有的物。然而这山河大地的假名,既有所依的实物,这

所依的实物,又不是内心所分别而有的。这岂不是外境吗?

因何唯识的道理,决定遮止不许有外境呢?须知山河大地所

依的实物,就是色声香味触种种对象。这种种对象

333页

,虽然似是在外分明显现,却是随有情的识差别而有的。我

们人类所能觉知所能受用的境,在其它种类的有情,不必能

觉知能受用;其它种类的有情所能觉知所能受用的境,在我

们人类,又未必能觉知能受用。世间现见的鸟兽虫鱼,与我

们人类觉知不同、受用不同的实例甚多,不必列举。若是这

色声香味触种种对象,实是心外的境,因何随有情的识不同

,而有种种差别呢?既是随识不同,而有种种差别,还是不

能离识而有外境。例如吾人戴着红色的眼镜,便见外物皆成

为红;若是戴着黄色的眼镜,便见外物皆成为黄。这些红黄

的颜色,虽似在外分明显现,然却不是决定在外的;若是所

戴的眼镜,改变了颜色,这些在外的颜色,也改变了。有情

的识,种类不同,正如眼镜一样随识而有的种种对象,正如

随眼镜而有种种的颜色一样。所以唯识的道理,决定遮止不

许心外有境。

前说色声香味触种种对象,都是实物,都不是内心所分

别而有的,今何又说随识不同,而有种种差别呢?须知前所

说的内心,是专指第六意识而言。第六意识所缘的假名,原

本是无;但由分别变现似有。所以说假名,是由内心分别而

有的。色声香味触,既是实物,便不同于假名,不唯属于第

六意识所缘的境;所以说,不是内心所分别而有的。所说的

随识不同,这个识字,是指第八识与前五识而言。第八识的

生起,唯是随业力而转的,是任运而无分别的。甚么是业力

呢?就是由于前前世意识能分别的缘故,便有种种的造作,

说名为业。这种种业造作的时候,有一种

334页

特别的势力,击发在第八识中。第八识为所击发的缘故,便

为种种的业力所熏染了。自此以后,这熏染的势力,常常在

第八识中展转不绝。说名业种,谓如种子有能生果的意义,

到了今生随得一种有情之身,皆是业种所生的果。随一有情

身中,又有随类不同无量的业种。若是这一身中业种尽了,

这一期的有情身,也就不能刹那存在了,犹如油尽灯灭的道

理一样。又这身中所有的业种,在前前世击发熏染的时候,

随是何等的取相,到了今世业种生果的时候,还是同前随是

何等相的生起。犹如照像翻板的道理一样。我们今世所现觉

知所现受用的色声香味触的种种对象,都是从各自种子而生

起的,都是依第八识相续不断的。所以说色声香味触种种对

象,都是实物,都是随有情的识不同,而有种种的差别,决

定遮止不许心外有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