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位──广释行义.三学相摄门

寅丶慧学

(一)正明三慧学

《梁摄论》卷下云:「如此已说,依定学差别;云何应知,依慧学差别?」意即:菩萨

定与二乘定,既有差别,定为慧依止,慧依定得成,则菩萨慧与二乘慧,亦应有差别,云何

可知?

当知:此菩萨慧,系指增上慧──无分别智。何谓无分别智?

世亲《摄论释》卷八云:「此(无分别智)复三种:

一丶加行无分别智,谓寻思慧(雪求慧,即依止师教,推求真理之智慧),是第一增上

慧。

二丶根本无分别智,谓正证慧(内证慧,即自内作证真理之智慧),是第二增上慧。

三丶後得无分别智,谓起用慧(摄持慧,即依根本无分别智,而发起摄持所应度化之众

生,使不堕落之智慧),是第三增上慧。」

当知此三种智,悉是依止慧学。此义云何?

《梁摄论释》十二云:「寻思智(即指「加行无分别智」),为依慧学者,观行人(观

心修行之人),依当来无分别智故,修方便智(中略),此方便智,能引当来无分别智,无

分别智起,必依此方便得成。以是所依故(即此寻思智,即是「道因」故),名依慧学。」

「道正体(即指「根本无分别智」)为依慧学者,谓依『内起智』在观,离散动故,名

为『内』,此智(指「根本无分别智」)依观起故,名依慧学。」

「出观智(即指「後得无分别智」)为依慧学者,依无分别智,成此智故,名依慧学。

故曰:此三种智,皆是依止慧学。

问:此三智中,应成立何智?

答:世亲《摄论释》八谓:「今且成立『无分别智』。由此智通因果故。其寻思智,是

此智因;其後得智,是此智果,所以成此,兼成馀二(即举一「无分别智」即可同时收摄加

行丶根本丶後得等三智故)。」

如何了知此三种智之内涵?

《论》九云:「此三自性丶所依丶因缘丶行(相)等,如馀处所说。」

谓欲了知此三种智之内涵,有自性丶所依丶因缘丶行相等十六门,如世亲及无性菩萨之

《摄论释》第八卷中所说明者即是。因文富义广,恐烦披览,今只略说其一,即「自性」一

门。

▲自性(体相)

无著《摄论》卷下云:「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

无性释云:「若智自性,说离五相,由遮诠门,说智体相(遮诠门者,即从反面,作否

定之表述也。亦即排除『无分别智』,所不具有之属性,以说明之,名为『遮诠』,此亦即

世俗所谓『烘云托月』法──从侧面渲染,以烘托出主体者是也),以表诠门,不可说故(

即无法从正面,以肯定之方式,直接显示无分别智之体相故)。」

今即由遮诠门,说无分别智之离五种相。

何等为五?

一丶离无作意故──《梁摄论》卷下翻作「离非思惟故」,可见「作意」,即「思惟」

之义。谓无分别智,必须排除「无作意」丶「无思惟」之状态,(亦即:无分别智,并不是

指无作意丶无思惟之状态)何以故?若是由於无作意丶无思惟,即可名为「无分别智」,则

当吾人,处於重眠丶狂醉丶闷绝时,此三皆是属於「无心位」(即前六识皆不起现行之状态

)故,此时应得「无分别智」!

故世亲释云:「若无作意,是无分别智,睡丶醉丶闷等,应成无分别智!」岂有此理耶

二丶离过有寻有伺地故──兹先略辨「有寻有伺地」一名相。

首先当知,寻伺,即是指根境相对时所起之一种寻求伺察之分别心。

《瑜伽》卷五云:「诸寻伺,必是分别」即对境作粗浅之分别,谓之「寻」;作深细之分别

,则谓之「伺」。

佛法云:「世间禅」之四禅八定,若依寻伺之有无,而判其「定心」之浅深则有「三地

」之别(见《瑜伽论》卷四)此义云何?

彼谓:「欲界及色界初静虑(即初禅),若定若生(若得彼定,若生其中,名『有寻有

伺地』」(《佛地经论》卷一云:「地是所依丶所行丶所摄之义。」)

「静虑中间(即初禅与二禅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唯伺地。』」

「第二静虑以上,色界丶无色界(乃至有顶──非想非非想处天)全名『无寻无伺地』

今《摄论》云:无分别智,离过有寻有伺地者,即谓无分别智,并非指超过有寻有伺之

无寻无伺,不起分别之状态也。故世亲释云:「若过有寻有伺地,是无分别智,第二静虑已

上诸地,应成无分别智,若如是者,世间应得无分别智!」

无性亦释云:「若过寻伺地,是无分别智,第二静虑已上诸地一切异生(凡夫之别名)

及声闻等,应成无分别智!」岂有此理耶?

三丶离想受灭寂静故──先略辨「想受灭寂静」一名相,即由灭想丶受二蕴,想绝受亡

,乃至前六识及心所,一切不行,第七识俱生我执及彼心所,亦皆不行,而呈现一种平等丶

澄静之状态,即名为「想受灭寂静」或名「灭受想定」,或名「灭尽定」。

今《摄论》云:「无分别者,离想受灭寂静」者,意即无分别智,并非指「灭想受定」

,何以故?因为「灭想受定」与前面所言之重眠,闷绝等,亦同属「无心位」故。

故《梁摄论》十二云:「若人在此位(即『灭定』等位)中,得无分别智,此则不成智

,何以故?於灭定等位,无心及心法故。」

无性亦释云:「若想受灭,是无分别智,此智体相,难可成立!(何以故?)无想等中

离心,无有诸心法故。」总之:无心位中,决定不许成立「无分别智」也。

四丶离色自性故──谓无分别智,并非如木丶石等色法,何以故?《梁摄论释》十二云

:「若言如色自性,智自性亦如此;如色钝无知,此智应钝无知!」

世亲亦释云:「若如色自性,是无分别智,如彼诸色,顽钝无思,此智应成顽钝无思!

」岂有此理耶?

五丶离於真义,异计度故──谓此无分别智,并非对於所缘之「真义」(《梁摄论》翻

作「真实义」,亦即指「根本无分别智」所证悟之「离言真如」也)作「异相计度」者。譬

如行者,於能观心上,变似真如相,谓此即是「胜义胜义」(真实义),则此智不成无分别

性矣!何以故?以於「真实义」,起异相计度分别故,谓此即是「胜义胜义」故。

故《摄论》颂曰:

「诸菩萨自性──诸菩萨皆以无分别智为自体相。

远离五种相──此无分别智,并非指『无作意』等五种相之状态。

是无分别智,不异计於真──所谓菩萨之无分别智,是指对於『真实义』,不异计度者

。」

於此颂中,前三句,遮五种相,方便显示无分别智;第四句,即是正说其自性也。

以上略说「无分别智」之「自性门」已讫。此後尚有十五门,不复繁引。祈径翻阅《摄

论释》卷八可知。

上来「正明三慧相」一科已略释讫。(未完待续)

第410期∵公元2010年12月发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