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回当下。菩萨道的前阶段,可以说是为了培养慈悲心(菩萨菩提,悲所建立),整个力气皆以前五度为主,此所以〈菩萨地〉只略提般若也。

一、前言

菩萨道是修行者从二障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悲智圆满的整个过程。走在这条道上的任何修行者,都要认清菩萨道的特色,要知道如何走,并熟稔自己处在何处,《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便是依此需求而出现的一本修行指导要典。

本文引据〈菩萨地〉前后各品观点,探讨菩萨行者所要行走的菩萨道。以下依次分析〈菩萨地〉的架构和要义、菩萨道的重要阶段及广大的因果,最后探讨菩萨道的修行要点和特色。

二、〈菩萨地〉的架构以及各品的要义

〈菩萨地〉的架构是以四瑜伽处和十法含摄整个菩萨道的道和果。十法是1)持,2)相,3)分,4)增上意乐,5)住,6)生,7)摄受,8)地,9)行,10)建立。

第一法的“持”即是“初持瑜伽处”,内含十八品:1种性品、2发心品、3自他利品、4真实义品、5威力品、6成熟品、7菩提品、8力种性品、9施品、10戒品、11忍品、12精进品、13静虑品、14慧品、15摄事品、16供养亲近无量品、17菩提分品、18菩萨功德品。

第二法至第五法,即是“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内含四品:1菩萨相品、2分品、3增上意乐品、4住品。

第六法至第十法,即是“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内含五品:1生品、2摄受品、3地品、4行品、5建立品。最后是总结菩萨道和果的次第,此即“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含发正等菩提心一品。以上〈菩萨地〉共有28品。各品的要义,可依“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所述的“菩萨地义次第”,来掌握菩萨道的整个内容,今将此瑜伽处的论文内容配上品别,分段列出如下:

(一)、持瑜伽处(共18品)

甲、种性持-“1种性品”:谓诸菩萨要先安住“菩萨种性”。

乙、发心持-“2发心品”:乃能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丙、觉分持

“3-7自他利品至菩提品”(所学处):既发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于自他利正修行时,得无杂染方便,无杂染故得无厌倦方便,无厌倦故得诸善根增长方便,于诸善根得增长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8力种性品”(如是学之一):又于如是自他利加行无杂染方便,无厌倦方便,善根增长方便,得大菩提中,将修行时,先于甚深广大正法安立信解,立信解已访求正法,求正法已,广为他说,亦于正行自能成办,于成办时,若由此、于此、为此应行,即由此、于此、为此而行。

“9-16六度、摄事、供养亲近无量品”(如是学之二):由此、于此、为此行时,如令福德智慧增长,所应行者即如是行,福德智慧既增长已,于不舍离生死方便,能正修行。

“17菩提分品”(能修学之一)—

1)惭愧: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行生死无杂染行。

2)坚力持性: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于自乐行无著行。

3)心无厌倦: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于无量生死大苦,能正修行无厌倦行。

4)善知诸论:由于生死无厌倦故,能正访求种种异论,于一切论得无所畏。

5)善知世间:善知论已,复能了知:所应为说,所可宣说,应如是说,由此智故善知世间。

6)修正四依:如是菩萨善知诸论及世间已,复能如理访求正法。

7)修无碍解:既访求已,堪能善断一切有情一切疑惑。

8)菩提资粮:如是堪能断他疑惑,令自福德展转增长,福德资粮渐得圆满,令自智慧亦转增长,智慧资粮渐得圆满。

9)修菩提分:二种资粮既圆满已,于谛行相、菩提分法无倒修中,能勤修行。

10)修习止观:于修方便能正了知。

11)方便善巧:即持如是正勤所修,回向大乘般涅盘果,不求声闻及独觉乘般涅盘果。

12)妙陀罗尼:既得如是方便善巧,能于一切菩萨语言听闻受持,依修力故,于昔未闻所有诸法一切种相皆能辨了,于陀罗尼无碍辩才皆得圆满。

13)三三摩地:为欲永断一切障故,精勤修习三解脱门。

14)法嗢柁南:即于此中,正修行时,为断自他一切颠倒增上慢故,勤修正行,如是能于一切种相,正行圆满。

“18菩萨功德品”(能修学之二):

A正行功德殊胜—

1)稀奇不稀奇:当知此中,正行功德殊胜菩萨,为利自他勤修正行,用利他事以为自事,声闻、独觉则不如是。

2)平等心饶益:由诸菩萨用利他事为自事故,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由起如是平等心故,于诸有情常施恩惠,不望其报。

3)不虚方便行:菩萨如是勤修行时,常于有情发起希望,欲令彼得利益安乐,由是利益安乐意乐,常能起作,不虚加行。

B称赞功德殊胜—

1)蒙佛授记:当知此中,称赞功德殊胜菩萨,于诸佛所获得授记,非诸声闻,亦非独觉。

2)堕决定中:得授记已,便能安住不退转地。

3)所作定常:安住此中,能于一切决定所作,恒常所作,获得坚固无忘失法。

4)施设最胜:如是坚固无忘失法,诸佛菩萨施设,在于一切有情最上施设。

5)加行无退:普于一切所应作事,能无退失,于未得退亦无退失。

6)胜进增长:无退失时,恒常无间,一切善法运运增长,如明分月。

7)名真非似:由诸善法转增长故,菩萨尔时,得名真实,不名相似。

8)善知调伏:由得真实菩萨名故,于一切种一切有情调伏方便,如实了知。

9)施设建立:如实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从此寻求、于此寻求、由此寻求,既寻求已,由此究竟皆正安立,如是名为:一切安立皆得善巧。

10)五种无量:于诸安立得善巧故,复于教授能得善巧。

于其教授得善巧故,复能获得无量所缘三摩地王。

11)说法果利:获得如是三摩地已,能不唐捐,宣说正法种种行相,说正法时皆有胜果。

12)大乘性摄:能于大乘,究竟出离,以依大性而出离故,能摄大乘。

13)菩萨名号:由此复于彼彼大乘出离位中,得彼彼名,一切菩萨同共此名,一切世间诸佛菩萨皆共安立,皆共称叹。

(二)、持随法瑜伽处(共4品)

“1菩萨相品”:由得如是殊胜名故,当知获得诸菩萨相,诸相所相,成就其相。

“2分品”:如是正行一切种相,在家、出家二分菩萨所能成办。

“3增上意乐品”:于二分中能成办已,正行坚固,于诸善品,获得一向增上意乐。

如是意乐,或在家品所应摄受,或出家品所应摄受。

“4住品”:或于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

(三)、持究竟瑜伽处(共5品)

“1生品”:从此已上,故作意思,受诸有生,于彼生处,常得值遇诸佛菩萨。

“2摄受品”: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诸饶益事。

“3地品”:恒常无间,蒙佛菩萨无倒教授,任持善品,领受殊胜证得分位,由领受故,于可称赞,摄受殊胜,证得分位,能正安处,如己舍宅。

“4行品”:住此位已,能于后后殊胜分位一切种相,觉慧升进,渐次乃至到于究竟,于其中间不生喜足。

“5建立品”:如是升进,证得究竟,从此不求其余上地,已到究竟,极边际故,名得无上。

(四)、持次第瑜伽处(1品)

“发正等菩提心品”:菩萨地义次第。此中,“持瑜伽处”以种性品开始,强调菩萨要先有“菩萨种性”,而后于第9-15品,广述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等六波罗蜜多(六度)以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事,共有十项的实践,每一项又细分出九相:一自性、二一切、三难行、四一切门、五善士、六一切种、七遂求、八此世他世乐、九清净,其份量占整个〈菩萨地〉的四分之一以上,此中又以布施波罗蜜多和净戒波罗蜜多的份量最多,而“布施摄事”则归入“施波罗蜜多”,并未别出。所以〈菩萨地〉把菩萨的重点摆在培养福德资粮和慈悲心,而不是高谈空性。就整个菩萨道而言,菩萨在无量的善业修行中,不外是以广大的胸襟来圆满自事、他事,〈菩萨地〉说:

如是已说多种施、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其中所有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

所有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

所以,菩萨行者不外是以广行“六波罗蜜多”来成熟自己,以广行“四摄事”来成熟其他一切有情,心胸广大而行事细腻是其特性。

三、菩萨道中的重要阶段

走在菩萨道上的修行者,要先知道途中有那些要站,无著菩萨于〈菩萨地〉中,编集不同的资料,以不同的名相、不同的角度来解说这些要站,以下即依〈菩萨地〉中所编集的十三住、十一清净、十地、七种地、进阶的菩萨、所断的障等,来掌握菩萨道中重要的阶段。

(一)十三住

〈菩萨地〉住品指出,一切菩萨的菩萨住、菩萨行,共有十二种住,加上如来的无上住,合计十三住。这十三住是:

谓:(1)菩萨种性住,(2)胜解行住,(3)极欢喜住,(4)增上戒住,(5)增上心住。

(6-8)增上慧住,复有三种:

一、觉分相应增上慧住;

二、诸谛相应增上慧住,

三、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如实了知能观真实、所观真实及于真实诸有情类,由无智故众苦流转,由有智故众苦止息。如是菩萨由于三门以慧观察故,有三种增上慧住。及(9)有加行、有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10)无加行、无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11)无碍解住,(12)最上成满菩萨住,是名菩萨十二种住。(13)如来住者,谓过一切诸菩萨住,现前等觉大菩提住。

此中的

1)菩萨种性住,强调菩萨行者必须先具有菩萨种性。

2)胜解行住,是从初发心算起,一直到未得清净意乐之间,所有一切菩萨行。

3)极欢喜住,是菩萨净胜意乐住。

4)增上戒住,是以净胜意乐为缘,所得性戒相应住。

5)增上心住,是以增上戒住清净为缘,所得世间静虑、等持、等至住。

6)觉分相应增上慧住,是以世间净智所依等持为所依止,为觉诸谛于正念住等三十七菩提分法,妙简择住。

7)诸谛相应增上慧住,是以觉分简择为所依止,于诸谛中如实觉住。

8)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是以菩萨于谛能觉增上力,简择显示由无智故苦及因起,简择显示由有智故苦及因灭住。

9)有加行、有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是以上述三种增上慧住增上力,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于一切法真如无分别慧修俱行住。

10)无加行、无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是多修习上述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后,任运自然,无缺无间运转道随行住。

11)无碍解住,是以善清净无动慧等持,为所依止,得广大慧为他说法,无上为依,能于诸法异门义趣,释词差别,妙简择住。

12)最上成满菩萨住,是于菩萨道已到究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大法灌顶,或一生所系,或居最后有。

从此住无间,即于尔时,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佛所作事。以上共有十二种菩萨住,对应出十二种菩萨,第十三种则是无上住的如来。在十三住中,值得特别重视的是(1)菩萨种性住(因为“菩萨种性”是菩萨的种子,是成佛的基础)和(2)胜解行住(因为“胜解行”是菩萨由凡入圣的阶段,是慈悲和智慧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的孕育时期)。以(1)的基础和(2)的孕育,才有后续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的增上圆满。

(二)十一清净

上述分别处于十三住的菩萨和如来,有不同层次的清净,〈菩萨地〉说:

即于如是十三住中,当知略有十一清净。

谓于第一种性住中,种性清净。

于其第二胜解行住,信胜解净。

于其第三极欢喜住,胜意乐净。

于其第四增上戒住,增上戒净。

于其第五增上心住,增上心净。

于其第六、第七、第八增上慧住,无颠倒智发起清净。

于其第九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有加行行圆满清净。

于其第十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真智神通引发清净。

于第十一无碍解住,能正为他宣说法义,无碍解净。

于第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入一切种一切所知妙智清净。

于第十三如来住中,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诸习气究竟清净。

十二种菩萨和如来中,第六、第七、第八等三种“增上慧住”的菩萨,同属于“无颠倒智发起清净”,所以合计有十一种清净。第十三住的如来,已将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并诸习气都完全断除,所以是究竟清净。

(三)十地、七种地

〈菩萨地〉说:

彼《十地经》广所宣说菩萨十地,即是此中,菩萨藏摄摩怛理迦,略所宣说菩萨十住,如其次第,从极欢喜住乃至最上成满菩萨住。

又说有七种地:

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地;第七一种,菩萨、如来杂立为地。何等为七?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如是七种菩萨地中,最后一种,名为杂地。前种性住,名种性地。胜解行住,名胜解行地。极欢喜住,名净胜意乐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种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名行正行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名决定地,此地菩萨堕在第三决定中故。无碍解住,名决定行地。最上成满菩萨住及如来住,名到究竟地。

由此可知,菩萨十地与菩萨十二住中的十住相当;十三住也可归属七种地,列出如下:

1菩萨种性住—属一种性地

2胜解行住—属二胜解行地

3极欢喜住:(1)欢喜地—属三净胜意乐地

4增上戒住:(2)离垢地—属四行正行地

5增上心住:(3)发光地—属四行正行地

6觉分相应增上慧住:(4)焰慧地—属四行正行地

7诸谛相应增上慧住:(5)极难胜地—属四行正行地

8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6)现前地—属四行正行地

9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7)远行地—属四行正行地

10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8)不动地—属五决定地

11无碍解住:(9)善慧地—属六决定行地

12最上成满菩萨住:(10)法云地—属七到究竟地

13如来住—属七到究竟地

以上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慧住的说法,不同于一般以十波罗蜜来配菩萨十地。

上述“住”与“地”有何不同?〈菩萨地〉说:

应知此中,由能摄持菩萨义故,说名为“地”。

能为受用居处义故,说名为“住”。

所以,“地”指能摄持菩萨义,“住”指能为受用居处义,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菩萨所行之道。

(四)不同阶段的菩萨

前述有十二种菩萨住,对应出十二种菩萨,第十三种则是无上住的如来。此十二住的菩萨又可以分为数种菩萨,〈菩萨地〉说:

云何能成熟补特伽罗?谓略有六种菩萨,住菩萨六地能成熟有情:

一切胜解行菩萨住胜解行地;

二者净胜意乐菩萨住净胜意乐地;

三者行正行菩萨住行正行地;

四者堕决定菩萨住堕决定地;

五者决定行正行菩萨住决定行正行地;

六者到究竟菩萨住到究竟地。

又说:

当知菩萨略有十种:一住种性;二已趣入;三未净意乐;四已净意乐;五未成熟;

六已成熟;七未堕决定;八已堕决定;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