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观看唯识

以中观总评唯识:

时下有心深入唯识的人,其实还不少。但多学得苦哈哈的。

问他为什么?乃曰:名相繁复、琐碎,总厘不清楚!

然以中观的角度来看,名相繁复、琐碎,还不是主要的难题。而是很多名相的定义,乃多少都带些「自性见」,才更害人。

如《八识规矩颂》谓前五识为「性境」。何谓「性境」?真实存有之境!然而既境皆唯识所现,曾几何时又能变成真实存有的呢?

又谓末那识为「带质境」。何谓「带质境」?以假必依实,如见绳为蛇;蛇虽虚妄,绳乃真实。然而在末那识中,又有什么是真实的呢?

说到识与心所时,又说第六识有五十一种心所。以中观来看,识乃总相;而心所,为别相尔。所以别相,要将之细剖为五十个,或一百个皆行,只是粗细不同尔!

何以在此讲网中,都不谈「心所」呢?假名而已,不可喧宾夺主,甚至见木不见林。在《八识规矩颂》中若将「心所」去除,所余内容,其实贫乏得很!

但唯识学者都将之说得很死板,所以很多人都学得昏天暗地;至于说到识,又称其为「心王」。于是乎,既有八识,是否就有「八个王」呢?所以我们就得常遭受「八王之乱」吗?

事实上,王当只有一个,此即「末那」也!

又如在种子六义中的「性决定、引自果」,皆带有明显的自性见!

所以学唯识者,要统理这些名相,就像小孩子在「拼积木」般地:不只积木多到不可胜数,且每个又都有棱有角,锋芒外露。

于是乎,小孩子拼到最后,不只将心焦神蔽,且必伤痕累累。不只一世拼不来,也将十世、世世都拼不来。

但这对学中观者而言,却如「桌上拈柑」般地容易!何以故?

此就像把「积木」先泡上「药水」。泡过,不只棱角、锋芒皆消殒了;且质体还变成「软趴趴」的。于是就像「泥团」般地,要怎么捏、怎么兜都行。

记得我最初也是先看唯识的,看到后来,竟只「一头雾水、满天星星」;问题乃愈扯愈多。然待入得中观后,再回来看那些葛藤时,竟早已「湮消雾散,风和日丽」矣!

或问:这「药水」,是什么成份?

答云:乃「缘起无自性」尔!以「无自性」故,诸法无界限;故要扩张或挤压,皆能随心所欲也。

总结:

最后,能从「无自性」的观点来看唯识:则中观就像「广角境」,而唯识则像「长镜头」。

「广角境」视野虽广,但不够仔细;「长镜头」虽能特写,却容易陷于「见木不见林」的困境中。

因此,必「广角境」与「长镜头」兼备,且能随宜善用之;才能架构严整,钜细靡遗。

这「广角境」与「长镜头」,即是佛法中所谓「空有兼备、性相圆融、理事无碍」者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