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百法

一、叙缘起

《大乘百法明门论》对于初学佛法者来说是太深奥了一点儿,但是,光明山普觉寺佛理讨论已举办了装卸,因为此论阐明的佛法都是学习大乘佛法所应知的知识,是学习大乘佛法入门最基本的一部论着,所以我们才选讲它。

佛教的流传,因众生的智慧、根机及烦恼的不同,所理解的佛法各异,故论师们所造论着的内容,与其阐述佛法时所对的对象也就不一样。这部论是在印度唯识佛法特别兴盛时期所造,因此它是属于唯识的一部着名的论着。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㈠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㈡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㈢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㈣烦恼六者:一、贪。二、瞋。三、慢。四、痴(无明)。五、疑。六、不正见(恶见)。

㈤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㈥不定四者:一、悔(恶作)。二、眠。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三、着者━━世亲菩萨

在佛教中,有些经典是佛陀所阐述,有些论着是古今法师大德所着述,而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为世亲菩萨所造。梵语婆薮盘豆(vasubandhu)译为世亲,或译天亲,出生于佛涅盘后九百年,公元第五世纪,为此印度健驮逻国富罗城人,国师婆罗门矫尸迦之次子,无著菩萨之胞弟。世亲菩萨青年出家受持三藏,博学多闻,神才俊朗,无以俦匹,着《阿毗达磨俱舍论》。最初执着小乘,毁谤大乘法,后来由无著菩萨摄化,领悟大乘的义理,乃深深感到自咎,责备自己,欲割舌以谢毁谤大乘之罪,当时无著菩萨告诉他,割掉舌头并不能赎毁谤大乘佛法之罪,如今唯以此舌转而弘赞大乘,则能消除毁谤之罪。于是世亲菩萨广造诸论来解释大乘经典。一生著作很多,计有《大乘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释金刚论》、《法华经论》和《往生论》等。

四、释题

在未讲论文之前,本论的题目,先得略为解说。

本论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论》。在佛教中,因众生的智慧,根机及烦恼都有所不同,因此佛陀说法并非所有的人都阐明相同的佛法,而是应机缘对不同的众生开演不同的佛法,甚至以不同的表达方法教化不同的人同样一个教理。佛陀在经中常自称为大医王,专门医治众生的烦恼。不同的烦恼,就得用不同的方法医治,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佛法,或者不同的法门。这使到他的教法充满了灵活的性质及多姿多彩的风格。

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有些人只求个人的解脱,有些人则想要广度众生,个人不同的因缘,发心大、小的差异,因此佛教的派别就分成“大乘”和“小乘”。“乘”是指运载的意思,如:乘车、乘船等。佛教把佛法比喻为船,我们乘坐佛法的船能够渡过生死大海,到达没有生死的涅盘彼岸、佛道彼岸。船有“大”、“小”之别,小船只能自己乘坐,大船则能运载很多人。所以凡是只能自度的佛法,称为小乘;能够广度众人的佛法,则称为大乘。

以得阿罗汉果为目的而发心去修学,就是小乘,小乘行者只想求自己今生解脱,不想广度众生,因此说此类修行者的发心小。因为他们认为成佛的道路遥远,费时长久。所以急着寻求解脱,急于学习解脱的方法,最后证悟阿罗汉果,不来生死,不广度众生,因此称之为“小乘行者”。

凡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自利利他,以证佛果为究竟目的的,称为大乘。即是有一些修行者,不只要自己解脱,也要令他人解脱。他们在成佛之前深入世间,与广大群众生活在一起,一边度化有缘者,一边修行。最终解脱生死成佛,证得无上正翟积觉,称之为“大乘行者”。

小乘又可分为二种类:一者声闻,二者缘觉。声闻乘是闻佛之声教而修行觉悟的圣人。即声闻修行者想解脱生死,依据佛陀所教导的道理、教法去修行,最终解脱生死,称之为阿罗汉。因为阿罗汉没有烦恼,此生圆寂后,再也不来世

间继续广大地利益众生,因此称之为“小乘”。

缘觉也译为独觉。此类圣者在修行过程是“不由他觉”,生于无佛、无佛法的时期,独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听闻佛法,只是观无常悟入缘起的寂灭(涅盘),即是观十二因缘而证得圣果。因其观世间的种种因缘而觉悟,断除烦恼,解脱生死,故称为缘觉。

缘觉之所以称为独觉,是因为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人生的根器很差,在当时能觉悟是一件不得了的事。证果后的辟支佛必定自发过头陀生活,由于没有同等根器的众生,所以辟支佛没有师长,没有同学,也没有弟子,故称独觉。此类的圣者不需要佛陀的教导,就可以觉悟,故他的智慧比声闻果位的圣者更高一筹。

有些缘觉根机的修行者,过去世独自修行,遇到有佛,有佛法住世,就变成声闻乘。有些声闻人今生遇佛修行,在这生结束时未证得阿罗汉果,只证初果或二果,这些圣者投生天上,再回来人间时,多数佛法已经灭了。因为他们过去证果的善根,最后一生在人间,虽然没有佛法,然而会自动自发去修道,自发地觉悟,就变成缘觉了。

声闻圣者最终证悟的是“阿罗汉果”,缘觉圣都证悟的果位叫做“辟支佛”;而大乘的修行者,我们称之为“菩萨”,菩萨最后成佛,证佛果。这就是佛教的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佛乘)。

《大乘百法明门论》主要是以大乘的道理来教导我们怎样发愿修行菩萨道,所以它是诠释大乘修行方法的一部论着。我们常听说“佛法无边”、“法力无边”,那法是指什么呢?“法”译自梵文(Dharma),音译成“达磨”,意思即是“轨持”。“轨”的意思就是轨范,可生物解。其意即是指一个东西有一定的范围,能够令我们了解它;“持”就是任持,不舍自相。其意即是指一个东西能够保持它的相貌。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一定自相的事物,都称为法。如:一朵花,它有一定的相貌,能保持一段时间让我们知道,那它就是一个法。以现代语言来说,法就是“事物”,佛教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叫做法。在这森罗万法中,有一些是佛法,所谓佛法就是佛陀觉悟的真理。佛陀阐述、开示这些真理及修行法门,教导我们怎样修行,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证悟涅盘等,都是佛陀的教导,叫做“佛法”。因此佛法与法是不一样的。法是指一切事物;佛法是指佛陀所开演的道理。以佛教徒来说,佛法即是真理。因为我们确信佛陀是觉悟真理者,他所阐明的道理当然是人生宇宙的真理。

《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法”是指世间的森罗万物。佛教将世间万物分为几种类:有时分成两种,所谓心法和色法;有时分成五种。《大乘百法明门论》将世间万法分为五种类,因此也叫做五位百法。在佛教里,不同论师的论着在阐述法的方式各异,如《阿毗达磨俱舍论》将世间万法分为七十五法;《成实论》有八十四法;而此唯识的《大乘百法明门论》却有一百法。世间的事物包罗万象,数之不清,讲之不完,并非只有一百种法,而是世亲菩萨认为它们比较重要,就特别挑选出来为我们开演诠释,所以叫做“百法”。

唯识五位百法表:

┏心王∵⑧∵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遍行五━触、作意、受、想、思

┃∵┃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五∵┃∵┃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

放逸、行舍、

┃心所∵51∵┃∵不害

位∵┃∵┃烦恼六━贪、瞋、痴、慢、疑、不正见

┃∵┃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

愧、

百┃∵┃二十∵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

知。

┃∵┕不定四━悔(恶作)、眠、寻、伺。

法∵┃色∵11∵┏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境、声境、香境、味

境、触境、

┃∵┕法处所摄色。

┃不相应24┏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

句身、

┃∵┃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

方、时、

┃∵┕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无为∵⑥∵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

俱舍五位七十五法表:

┏色法∵11∵┏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境、声境、香境、味境、

触境、

┃∵┕无表色。

俱∵┃心法∵①━━∵心王

舍∵┃∵┏大地法∵⑩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

三摩地

论∵┃∵┃大善法∵⑩信、勤、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轻

安、不放逸

五∵┃心所有法46┃大烦恼地法∵⑥痴、放逸、懈怠、不信、惛沉、掉举

位∵┃∵┃大不善地法∵②无惭、无愧

七∵┃∵┃小烦恼地法∵⑩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

十∵┃∵┕不定地法∵⑧恶作、睡眠、寻、伺、贪、瞋、慢、疑。

五∵┃不相应法14┏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

住、异、灭、

法∵┃∵┕名身、句身、文身。

┕无为法∵③∵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

“明门”是什么意思呢?要讲解“明”,就得先解释“无明”。中国人有句话说:“无明火起三千丈。”“无明”是佛教用语,意思是愚痴、无知。佛说众生愚痴、无知,并非指众生不聪明或者愚笨之意,而是说众生对世间的真相无知。譬如:我们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完全不知不觉。又如:如何解脱生死?对人间以外的事物,甚至对佛教所讲的因果、四圣谛的真理都无法明了等等。佛陀说众生无明,即是无知,因为不知道世间真相的缘故。

“无明”的相反是“明”。“明”即是明了解脱生死的道理。当对此道理明了∵后,称之为有智慧;反之,称之为无智慧。“明”也可解说为觉悟、智慧之意。就是指觉悟真理,非常肯定地了解这些真理能够使我们解除苦的束缚,而达到解脱生死的最终目标。“明门”就是指觉悟真理的门路。《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明门”是指通过学习,深入了解这一百个法,能够使我们觉悟真理,开启智慧之门。

佛教经常提到“三藏”,可能三藏这个名词很多人不懂,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父“唐三藏”,则是家喻户晓传奇般的化合物。唐三藏是指玄奘法师,出生在中国的唐朝,博学多才,毕生钻究佛理,是当代最出类拔萃的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十二部的佛法,故被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指经、律、论,是佛教经典集成的总称,有时称之为《大藏经》,共有几十本,浩瀚如海,深奥难懂。这些精深奥妙的佛法,是佛陀的遗教,也是伟大慈悲的佛陀,遗留给他后世弟子修学解脱烦恼,不再沉沦于苦海,证得涅盘的宝藏。

1、经:梵文是(Sutra),巴利文是(Sutta),中文音译为修多罗,或译为素呾览;意译为经,又叫契经,或叫经本。“经”有经过、通过;又有贯串的意思。此“经”字的翻译非常恰当、传神,意思是“贯串佛法”,使佛法贯串起来,让我们明白、了解真理。2、律:梵文是(Vinaya),音译为“毗奈耶”简称为“毗尼”。译曰调伏。它有调伏我们的身、心,防止我们的身、口、意造恶业之意。就是身为人天师的伟大佛陀,以慈悲的情怀,制定了种种的戒律,教导我们如何地修身养性,培养健全的价格,并净化内心,抑制恶念,不造恶业,以达到解脱生死的最终目的。

3、论:论梵文称为(Abidhamma),中文音译为“阿毗达磨”,意思是“对法”。即以智慧对观诸法的真理。就是以解脱生死为目标,以智慧观察一切法,称为对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