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二、释差别(分五科)戌一、缘起道理别(分二科)∵∵亥一、问

问:何因缘故说缘起支非自作、非他作、非俱作亦非无因生耶?

这是第九科「缘起诸经」的第四科「释别别说」,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释妨难」解释完了,第二科「释差别」。「释差别」里面分五科,第一科是「缘起道理别」,这个起道理的差别。

「问:何因缘故」,是什么原因说缘起支,说这个十二缘起不是「自作」的,也不是「他作」,也不是「俱作」,「亦非无因生耶」?也不是无因而有。那么前面自作、他作、俱作是因缘有,无因生是自然有;现在也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

亥二、答

答:生者非有故,缘无作用故,缘力所生故。

那么前面是问,这是回答。「生者非有故」,前面说是自作、他作都是「生者」,这个生者是没有的;「缘无作用故」,就是非俱作;亦非无因生,就是「缘力所生故」。这是三句,把前面那个四句,解释前面那个四句。「生者非有故」,这个自作和他作是没有的,或者说是没有这个力量,没有这个力量能生起。说「自作」,前面的解释是因缘,就是种子;「他作」就是其余的一切增上缘,都没有这个生起的力量,不能生起。这个句子上只是说「非有」,只是这么解释,怎么「非有」就没有再进一步的解释。∵

这个头几次的讨论曾经提过,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方面说就是这个自作的种子因缘,他作的增上缘或者是所缘缘、次第缘,这一切法都是刹那间就灭了,刹那间生起了,刹那间就灭了,这是一种虚妄的境界,是没有生的力量,也可以这样说,这是第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在《摄大乘论》里面提到,在本论后面也提到,这一切的缘起法,就是依他起法,依他起法非自然有,依他起法是非自然有,这个遍计执是本性空,是无有少法可得。说依他起法是非自然有,非自然有这句话,若按照《中观论》的观察,就是本性空的意思,就是本性空,在毕竟空上看当然「非有故」,没有「有」的可能,这是非有故,这样子当然是不可能有所生法,不能有。

「缘无作用故」,非俱作,就是自单独的不能生,他也不能单独的生,不能缘起,那么和合起来也是不能作,不能有作用,就是「缘无作用故」,这当然也按照刚才所说的两种道理解释,也一样不能够生。「缘力所生故」,就是解释第四句,亦非无因生,无因生。那么自不生、他不生,俱起来也不生,那么有因缘不能生,无因缘就生了吗?无因缘也不能生,还是要因缘生。因缘已经说是毕竟空故不能生,刹那顿灭,顿生顿灭,是一种虚妄的境界,也是不能生,不能生就生了。所以就是「缘力所生故」,还是因缘生,还是那个自、他因缘所生,所以这就叫做缘起甚深义,这么解释。∵

这个我当初读智者大师的解释,自不生,他也不生,共也不生,无因也不生,不可思议,即空即假。这个「即空」,就是自也不生,他也不生,共也不生,无因也不生;这个「即假」,不生就是生。我心里面很久很久不能接受,不懂这个意思,可是虽然不能接受,在心里面可常有这件事,常在想这件事。等到只是单独看到《摩诃止观》上,在《释禅般若蜜》也有这个话,《释禅般若蜜》,这个《摩诃止观》上说得很详细的,就是一切法不生。等到读到这个《摩诃止观》,这一心三观的时候,这即空即假即中,这次第三观不是,是先空次假后中。先空次假后中,我心里面能接受,是即空即假即中,倒没有说不接受,可是无形中对那个不生就是生,心里面有好感,有好的感觉,但是还没能说是百分之百的就是这么样就忍可了,没有。

可是现在读这唯识的经论,原来也是这么说的,后来又想起来,其实我以前是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是做功课本子读,每天读,读到那个地方了,但是还没能和智者大师这个止观的门会合,也没能会和。可是有个印象,须菩提***说是一切法因缘生,这因是虚妄,缘也是虚妄,能生出来一切种智吗?因缘生法能生出来一切法吗?这个提出这个问题,提的有道理。但是佛回答这一段,我还不大明白,常常读,读过去了,想一想也不大明白,现在感觉到是龙树菩萨《中观论》上,似乎也有这样的说法。《中观论》的说法就是因也不可得,因缘所生法,而因也是所生法,缘也是所生法,说因也不可得,缘也不可得,不可得能不能生一切法?也有这个说法。这么多的地方提出这样,这个因缘的差别的确不可思议,就是这样子。那么《楞严经》上也是,《楞严经》上更是明白的说,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也是说出这句话。

这样子这个标的题目,就是缘起甚深不可思议,那这样说智者大师说是即空即假,这话就是这样,唯识上也是这样说,《大品般若经》也是这样说,《中观论》也是这样说,是一致的,也是这样说。我现在好像讲天台教似的,这个天台智者大师说《般若经》是通、别、圆,是正说圆教,带说通教、别教,这样讲;《方等经》是正说圆教,是对藏、通、别而说圆教。但是《般若经》是带通、别的方便说圆教。这个理论就是即空即假即中,这是圆教,智者大师是这样意思。所以印顺老法师这三个系,性空唯名论,性空唯名系,虚妄唯识系,真常唯心系,唯心论,当然这个标的是非常清楚,一个性空,一个阿赖耶,一个如来藏。∵

但是智者大师说如来藏,也是别教,也是圆教,不全是圆教的意思。可是智者大师也是判大乘佛教分三系,也是这样判,印顺老法师也是分三系。这样用智者大师判教的方法,印顺老法师说的三系,完全都是别教和通教,通教和别教,也没有说到圆教,有这个态度也是这样子不同了。凡是古代的大德,天台智者大师是有,我们用现在的人说话,有修有证,是经过修行,读《法华经》三七二十一天,读到(药王品)的时候,「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就看见灵山法会仍然未散,释迦牟尼佛在那里说《法华经》,这种境界不可思议,是不可思议。但是智者大师说的这个藏教、通教、别教,我们是容易明白,这个圆教是不大容易懂的,是不容易懂。∵

但是到今天为止,这个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地方比以前明白的多了一点。所以我想对于现代的这些大德这个判教,当然是大智慧境界,可是也不必否认古德的说法,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让一点,先不必执着,慢慢的学习,慢慢的思惟,我们的智慧慢慢的进步,不必一定执着那一个人去否认谁,也不必执着依据古德否认现在的,也不必执着现在的去否认古代的,都是学习,慢慢地学习,慢慢地增长,慢慢地增长智慧。我们是读龙树菩萨的著作,读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的著作,读释迦牟尼佛的法语,慢慢地体会,慢慢地体会,我看这样比较圆满一点。所以这样说印顺老法师说,天台智者大师讲《中观论》即空即假即中,因缘所生法是欺尽天下人,这句话也是慢慢的,这句话也可以稍微慢慢再说,今天不必肯定。

∵∵

戌二、缘起譬喻别(分二科)亥一、苦芽等喻(分二科)天一、问

问:于缘起中,何等是苦芽?谁守养苦芽?何等为苦树?

前边「释差别」,「缘起道理别」,缘起的道理有差别,这样讲缘起,那样讲缘起,各式各样的讲。现在这是第二科「缘起譬喻别」,缘起的道理用譬喻去形容它的差别,是分二科,第一科「苦芽等喻」。∵

「问:于缘起中,何等是苦芽?」这个芽是从种子刚刚生出来,就是苦的开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意思。「谁守养苦芽」?那几支它是保护这个苦的芽,叫它不要枯萎,继续滋养它,叫它强大起来,叫这苦恼强大起来,那几支是这样的呢?「何等为苦树」?这十二支里面那一个,那几支是个苦是完全壮大起来了?这个是三个问,底下就回答,回答是分三科,第一是「苦芽」。

∵∵

天二、答(分三科)地一、苦芽喻

答:无明、行缘所引识乃至受是苦芽。

「无明、行缘所引识乃至受是苦芽」,这个十二支的最先这两个字是无明、行,∵无明、行作缘,引发出来的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支是所引,无明、行是能引。这无明、行是引出来这个「识乃至受是苦芽」,那么无明、行是能引,这个识乃至受就是所引出来的种子,种子是「苦芽」,原来是这个意思,种子是苦芽了。这个「苦芽」是由无明、行引发出来的,创造出来的。

∵∵

地二、守养苦芽喻

受缘所引爱乃至有,是守养苦芽。

「受缘所引爱乃至有,是守养苦芽」,这个受缘爱,由受的因缘,触缘受,受的因缘,由受为缘所引发出来的爱、取、有这三个,这是「守养苦芽」,是我们自己保护这个苦芽,保护这个种子渐渐叫它有力量,叫它有力量,叫它不要枯萎。因为这个受是无明相应受,所以能保护这个有漏的种子不枯萎,而且渐渐的强大,「守养苦芽」。

∵∵

地三、苦树喻

生与老死,当知是苦树。

这是回答第三个,第三科譬「喻」。那么这个「生」就是果报开始了,果报开始了,这个识、名色、六处、触、受出来了,然后有「老死」来了,这是苦的树,苦的躯干,这个就是具体的显现出来了,这是「苦树」,这样讲。这样子来说这可见无明、行创造出来苦的种子,然后由受缘爱、爱缘取,把这个种子又强大起来,然后生出来这个苦,这个生死苦,生老死的苦。

∵∵

亥二、炷膏等喻(分三科)天一、如炷

问:几缘起支当知如炷?答:识乃至受。

这是第二科,前面是「苦芽等喻」,现在第二科「炷膏等喻」。分三科,第一科「如炷」,第二科「如膏」,第三科「如焰」。

「问:几缘起支当知如炷?」这是用灯作譬喻,这个灯里面有一个炷,那个炷就是点着的火苗的那个物体。几支是炷?几个缘起支当知在譬喻像那个灯炷、灯心似的?「答:识乃至受」,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是那个灯的「炷」,也就是生命的中心,我们生命体的中心重要的部份。

∵∵

天二、如膏

问:几支如膏?答:无明、行、爱、取、有。

「问:几支如膏?」这个灯的灯心,光是灯心还不行,还要有油,「膏」就是油,这个油来滋润这个灯炷,然后才能够有灯焰。说几支如膏油呢?「答:无明、行、爱、取、有」,这是油。用这个这五样,无明、行、爱、取、有这五样,五样就是一个烦恼、一个业力,烦恼和业力来滋养这个识、名色、六入、触、受。

∵∵

天三、如焰

问:几支如焰?答:生、老死应知。

「问:几支如焰?」那个火焰。「答:生、老死」,生、老死,生是苦恼的境界出现了,我们可以从这个譬喻,可以知道这个生死流转的重点所在,可以知道。

∵∵

戌三、缘起增减别(分二科)亥一、增益(分二科)天一、问

问:何因缘故于缘起黑品教中说名增益?

这第三科「缘起增减别」,缘起里面有增、有减的,是减不是灭,增减别。「增减别」分二科,第一科是「增益」,第二科是「损减」。先说这第一科「增益」,分两科,第一科「问」。∵

说「何因缘故于缘起黑品教中说名增益?」什么理由在十二缘起的黑品教中,「黑品」就是苦、集,苦谛、集谛,这是一个污染,是有杂染分别的地方,令我们在无明长夜里面受苦,所以是黑品,不是光明的,没有般若波罗蜜智慧的无明长夜,所以叫做「黑品」。佛开导我们流转生死的境界里面,说它是「增益」,总是增长这件事,或说增加。我们作恶事,本来也没有三恶道,也没有人天这种苦恼的境界,都没有,没有而有了,就是你自己创造的增加的,是这么意思。但是现在说是「于缘起黑品教中说名增益」,是什么理由?这是「问」,底下回答,回答第一科「由积聚」。

∵∵

天二、答(分二科)地一、由积聚

答:一切有支,纯大苦聚为后果故。

这是第一科「由积聚」。「一切有支」,十二个支里面都是「有支」,都是无中生有,由虚妄分别把它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的大体上去看,从无明、行一直向后看,「纯大苦聚为后果故」,就是生老死,这是一个大苦恼的积聚,积聚了很多很多的苦,三恶道的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为后果故」,为缘起支后面的一个结果,就是这样子,这个果是自己创造的,自己无明、行,后面爱、取、有,这么创造这些果。∵

我们说是,我们发心劝人做善事,你做功德将来怎么怎么好,实在就是创造生死的果报,当然是不劝人做恶事,劝人做善事就在人天的世界,受了人天的果报。人天的果报当然好过三恶道,但是也是爱别离苦的境界,人天的世界就是爱别离苦的境界,也一样也可以说是怨憎会苦,也是一样。说是功德做太多了,福报太大了,就是做国王,做国王多数是小国王,而不是转轮王,小国王多数是怨憎会苦,你若去侵略别人,别人就和你对抗,这就是怨憎会苦,大家斗起来,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不管是各式各样的斗争。总而言之,我要占你的便宜,你也要占我的便宜,就是这样子,这是「纯大苦聚」。一般的老百姓也是苦,虽然是没有那么复杂,也是很苦,生活困难也是苦,生活不困难的时候,苦恼是更厉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