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十二、摄力励运转等(分三科)∵∵子一、初皆不摄

力励运转作意,皆所不摄。

前面辨七种作意和四十作意,这两种作意说完了的时候就「辨相摄」,七种作意和四十作意彼此相摄持。这个「相摄」分十五科,一共有十五段。现在是第十二科「摄力励运转等」,这一共有四种作意;力励运转作意、有间缺运转作意、有功用运转作意,还一个自然运转作意,有四种。这四种作意,是说从开始静坐修禅定最后成就了,中间有四个次第。

第一就是「力励运转作意」,我们前面也说过,就是特别地努力来运转、来调整自己的心,使令它能够于所缘境上明静而住,那么叫做「力励运转作意」。因为一开始的时候,调伏这一念心、它是不容易调伏的,因为从无始劫来散乱惯了,不是散乱就是惛沈,不是惛沈就是散乱;现在叫它安住一境是很困难的,所以需要「力励」。

这样的作意和这七种作意来对比的话,「皆所不摄」,就是这七种作意都是不相关的。这七种作意也不摄这力励运转作意,力励运转作意也不摄七种作意的。这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七种作意都是在定里边调心的相貌,现在这个力励运转作意还没得定,是散乱的境界,所以是不相摄的,「皆所不摄」。

《披寻记》三八八页:

力励运转作意皆所不摄者:〈声闻地〉说:由倍励力折挫其心,令住一境,故名力励运转作意(陵本二十八卷十页)。于尔所时未得所修作意,是故说言皆所不摄。

「力励运转作意皆所不摄者:〈声闻地〉说:由倍励力折挫其心,令住一境,故名力励运转作意。」(陵本二十八卷十页)那上有解释。「于尔所时未得所修作意」,就是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你也没得到未到地定,在这个时间内,都叫做力励运转作意。这么这七种作意,是在得到未到地定以后的境界,所以「皆所不摄」。

子二、次二四所摄

有间、有功用运转作意,乃至摄乐作意所摄。

前边是「力励运转作意」。这底下「次二四所摄」,这个「有间」、「有功」这是两种作意;有间运转作意、有功用运转作意,这是两种。这两种作意,「乃至摄乐作意所摄」,这样意思。「次二」就是这两个作意;这两个作意是「四所摄」,就是七种作意里边是四个作意。四个作意;第一个是了相作意、第二胜解作意、第三是远离作意、第四是摄乐作意,四个作意。这四个作意就摄这二个作意,这二个作意就摄七个作意里边的四个作意。四个作意里边还是有点分别的。

《披寻记》三八八页:

有间有功用运转作意等者:此中有间运转作意,了相作意所摄。由三摩地思所间杂,未能一向纯修行转,故名有间运转作意。亦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八卷十一页)。从是以后,无间运转,然有功用,是名有功用运转作意。当知胜解、远离、摄乐三作意摄。

「有间有功用运转作意等者:此中有间运转作意,了相作意所摄」,「有间」这个作意是「了相作意」、就是七作意里边第一个,这个了相作意和有间作意是相摄的。就是了相作意这个时候,他还是有间运转作意;不是无间,那么这里面有这个分别。「由三摩地思所间杂,未能一向纯修行转」,这个了相作意,在定里边;就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里面修这个了相作意的时候,「由三摩地思所间杂」;这个「三摩地思」是什么呢?就是出离寻思,「出离」就是出离欲,从欲里边出来,就是破除这个欲,也就是修不净观;修不净观,可以离欲,所以叫做出离寻思;无恚寻思、无害寻思,这三种寻思。另外还有个亲属寻思、国土寻思,还有个不死寻思,就是六个,其实还有一些寻思。这些寻思,就是这个出离寻思、无恚寻思、无害寻思,底下就是破除一切亲属的寻思、国土的寻思,乃至不死的寻思,破除去这些寻思。

这可见用功修行的人,内心里面的世界是这样子。内心里面有的时候失掉了正念的时候,还想以前我的好朋友又怎么怎么地,这亲属寻伺;或者我父亲母亲怎么样,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或者其他的朋友的事情,想起这个事情,这就是所谓掉举的这些事情。一想这个事情呢,不是爱就是恨,这些烦恼都来了。国土寻思也是一样,不死寻思也是一样,心里面不想一口气不来就死掉了,我要修学正念,把这个念头放在如理作意这里面去思惟,就老打妄想。打妄想就是过去的经验的事情,不是贪就是瞋、不是爱就是憎,就是这些境界。而这些境界越想心里面越多烦恼,就烦燥,越烦燥越多烦恼,越不快乐多忧愁。那么这样的事情,现在这地方就是说「三摩地思」,就是说要用正念破除去这些思惟,不去思惟这些事情。

其实我看,就是佛不说这句话,自己从经验上也应该觉悟到这里。因为你常这样做使令心很不安,多诸苦恼;你若不想,不想这些事心里很平静,心里很和平、很自在,那就是不想就是好嘛!不要有这些染污的思惟,心里面很自在、没有什么苦恼。但是终究这些思惟、这些爱恋的事,这种习气还是在,所以佛菩萨的智慧,还是要给你一个法门来对治一下才好,那么就是「三摩地思」,你要修这个出离思、无恚思、无寻思,破除去一切的亲属的寻思乃至到不死的寻思。破除去这一切,要用法门来对治;用这个法门来对治,这就叫做「三摩地思」,就是清净正意念。但是这种正意念,「未能一向纯修行转」,还不是「一向」;「一向」就是一方面、不是多方面。我们这个心是很多种方向;忽然间这样想,忽然间那样想,多方面的虚妄分别。现在修行人是「一向」,一向清净的意念,这样才好。

说是「由三摩地思所间杂」,你静坐的时候,你内心里边为三摩地思所间杂、所杂乱,还不是清净。「未能一向纯修行转」,纯是在定的境界,故名「有间运转作意」,这叫做有间运转作意。这个了相作意就是这样子,所以和这有间运转作意是相摄的。「亦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八卷十一页)。

「从是以后,无间运转」,前面是有间运转作意,第二个就是有功用运转作意,有功用就是无间了。有间也是有功用,进一步是无间,无间还是有功用,有功用而是无间运转作意。无间这个时候就是进一步了,没有三摩地思所间杂了,这个时候就叫做无间运转。「从是以后」,从这有间以后,是「无间运转」,「然有功用」,但是这个时候要注意,有功用;「功」就是用力的时候,你要特别地发动自己的内心,要努力叫做「用」,「是名有功用运转作意」。「当知胜解、远离、摄乐三作意摄」,这样了相作意就是有间作意它们相摄,那么有功用、无间有功用的运转作意,就是胜解、远离、摄乐三种作意所摄,这样意思。但是在窥基大师的《略纂》上面说,观察作意也应该摄在内,观察作意也是属于有功用运转作意的,应该这么说。

子三、后一二所摄

自然运转作意,加行究竟及此果二作意摄。

这个四种作意,就是四十作意里边那个自然运转作意,也就是四作意里边的最后一个「自然运转作意」,也就是无功用运转作意,无间而又是无功用运转作意。在七作意里边是哪个作意所摄呢?是「加行究竟及此果」;「及此果」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这两个作意摄,和这自然运转作意相摄的。

「自然运转作意」摄,但是这里面还有点分别。这个加行究竟果作意,是无功用作意;这加行究竟作意还是有功用的。这样和那个自然运转作意相摄;窥基大师解释,这个加行究竟作意,它能得自然运转作意,所以就属于这里边了,这么样解释。

《披寻记》三八九页:

自然运转作意等者:前说此于正入已入根本定时,当知于正入时,加行究竟作意所摄。一切烦恼对治作意已生起故。于已入时,加行究竟果作意摄,能正领受彼果相故。

「自然运转作意等者:前说此于正入已入根本定时」,前边的文上说,得到自然运转作意的时候,就是正入和已入根本定的时候,就是自然运转作意,这地方这么讲。这样说,「当知于正入时」,正入初禅的时候,那就是「加行究竟作意所摄」,这样说加行究竟作意也是自然运转作意,也是这样说的。「一切烦恼对治作意已生起故」,一切欲界的烦恼生起的对治,能对治一切欲界的烦恼,已经生起来;已经生起来,欲界的烦恼就没有了。「于已入时,加行究竟果作意摄」,已经入于初禅以后,那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这样说这两种作意,都是自然运转作意了,有这个差别。「能正领受彼果相故」,这个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领受初禅;初禅是果,前六个作意是因,加行究竟果作意称之为果,就是这样意思;前六是因,它是果。那么这是这四种作意和七作意相摄的情况。

癸十三,摄思择内摄(分二科)∵∵子一、了相作意

思择作意,了相所摄。

这是第十三科,前面是十二,这底下是十三科。第十三科是「摄思择内摄」,这两个作意,分两科,子一是「了相作意」。

这个「思择作意」是「了相所摄」,这个「思择作意」、「思择」也就是观察的意思,就是在七作意里面,就是那个了相作意所摄。胜解作意也是观察思惟的意思,也应该摄在思择作意,但是现在这里没有提,只是说是了相所摄。

子二、胜解作意

内摄作意,胜解所摄。

这个「内摄作意」,前面的文解释是奢摩他作意,奢摩他品的作意是修止,而现在说「胜解所摄」,这么讲。这个「内摄作意」,就是不向外攀缘,而把心缘在、安住在定的所缘境里面,那么叫内摄作意。这样子这个内摄作意说为「胜解所摄」,胜解作意所摄,「胜解」应该是观,「内摄」应该是止;这个止去摄观,观去摄止,当然也是可以,止观是不相离的。

癸十四、摄净障等(分二科)∵∵子一、远离等四作意

净障作意,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作意所摄。

这是第十四科「摄净障等」,分两科,第一科「远离等四作意」。

「净障作意」,四十作意里面有一个净除一切惑障,这个作意在七作意里面是属于哪个呢?属于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这四个作意所摄。因为这四个作意,都是能净除欲界的惑障的,所以相摄。这是第一科。

子二、加行究竟果作意

依止成辨所行清净作意,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摄。

第二科「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什么呢?「依止成辨所行清净作意,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摄」。这个四十作意里面有一个作意叫「依止成办所行清净作意」,我们前面讲过,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依止」,经过长时期的修行他成功了;「成办」就是成功了。所以成功了以后,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就算是没有入定,他去观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他还是清净的;他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的时候,这「所行」内心里还是清净的,所以叫做「成办所行清净作意,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摄」,所以是属于这个。这个是修行成功了,所以有个清净作意。

癸十五、摄他所建立等(分二科)∵子一、辨摄(分三科)∵丑一、初二一切摄

他所建立、内增上取作意,一切作意所摄。

这是第十五科,最后一科「摄他所建立等」,分二科,第一科「辨摄」分三科,第一科「初二一切摄」。「他所建立」的这个作意,「内增上取作意」;「他所建立」这一个作意,「内增上取」一个作意,这是两个作意。这两个作意,「一切作意所摄」,「一切」就是七作意,七种作意都能摄,摄这两种,这两种都摄那七种作意。当然「他所建立」就是声闻、阿罗汉;这声闻种性的人,他修禅定也好,修圣道也好,这七种作意都是具足的。「内增上取作意」,前面我们讲过,是辟支佛和菩萨,当然他们也要修这七种作意,所以「一切作意所摄」。

丑二、次一皆不摄

广大作意,皆所不摄。

前面是那两个;现在这个是「广大作意」。「广大作意」是「皆所不摄」,这七作意是不摄的,不摄这七种作意。

《披寻记》三八九页:

广大作意,皆所不摄者:发弘誓愿趣大菩提所有作意非于定位,是故说言皆所不摄。

「广大作意,皆所不摄者:发弘誓愿趣大菩提所有作意非于定位」,这个时候在没有修成定,初发心的时候没有定,他这个时候发无上菩提心、「发弘誓愿趣大菩提」。「是故说言皆所不摄」,不摄这七种作意。而这个窥基大师的解释,这个「广大作意」,那个菩萨修广大行,那么七种作意但是自利,所以不相摄,这样讲也好。

丑三、后一分别摄(分二科)∵寅一、加行究竟果摄

初遍行作意,加行究竟果摄。

这是第三科「后一分别摄」,分二科,第一科「加行究竟果摄」。

「初遍行作意」,「遍行作意」前面那个文分二科,头一个就是佛世尊说的,佛世尊的一切种智、一切智的境界是遍行作意,那么正好在七作意里面可以说之为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摄了。

寅二、一切作意摄

第二、一切所摄。

「第二」就是说菩萨的境界,那个「遍行作意」第二段是菩萨。「一切所摄」,一切七作意都收摄在里面了。

子二、料简(分二科)∵∵丑一、了相作意(分二科)∵∵寅一、他所建立摄

又了相作意,若他所建立作意摄者,以闻他音及内如理作意,定为其缘。

这底下第二科是「料简」,其实就是再加以解释的意思。分二科,第一科是「了相作意」,「了相作意」又分二科,第一科「他所建立摄」。

这个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了相作意,若他所建立作意摄者,以闻他音及内如理作意,定为其缘」,这「了相作意」若是属于「他所建立作意」摄的话,那么就是声闻人。「以闻他音」,声闻人他自己不能独觉,一定要听佛菩萨说法,「以闻他音」,说法、听法了以后,内心里面如理作意,还要修止观的,这样这个了相作意一定是同他相摄了,他一定要有所缘境的嘛,所以「定为其缘」。

寅二、内增上取摄

若内增上取作意者,唯先资粮以为其缘。

这是第二科,是论「内增上取」。若四十作意里面的「内增上取作意」摄者,「唯先资量,以为其缘」,就是指独觉他在前很多生中,在佛前、在佛所,他栽培了很多的圣道的善根,所以叫「资粮」,「先」就是过去。「以为其缘」,以前栽培圣道的善根,以为现在得道的因缘,那当然这里面也有了相作意,当然是这样子。

丑二、所余作意

所余作意,前前后后转为其缘。

「所余作意」怎么讲?前边第一科是说「了相作意」,这底下是「所余作意」,就是胜解作意、远离作意…,其余这六种作意。六种作意是「前前后后转为其缘」,前前作意为后后作意生起的因缘,那么这当然也就是了相作意。

辛二、所缘差别(分二科)∵∵壬一、征

复次云何所缘差别?

前面是说作意的差别,说完了。这底下说所缘的差别,这一大科就是「作意及所缘」,作意说完了、就说所缘的差别。所缘;有能缘、有所缘,这所缘境。现在说明所缘境的差别,分二科,第一科是「征」。「复次云何所缘差别?」除掉了前面的作意相摄的事情,还有「所缘差别」,那是怎么样的情况呢?这是问,底下回答。

壬二、释(分二科)∵∵癸一、辨相(分三科)∵∵子一、标

谓相差别。

前面是问,底下是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辨相」,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谓相差别」,这个所缘相的差别是不同的,这是「标」,底下第二。

子二、征

何等为相?

这第二科是问。

子三、释(分二科)∵∵丑一、四相(分三科)∵∵寅一、标列

略有四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三应远离相,四应修习相。

这底下第三科是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四相」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列」。

「略有四种」,这个所缘差别里面就是相差别,什么叫做相差别呢?略有四种不同:一是所缘相,第二是因缘相,第三是应远离相,四、应修习相,这个相差别有这么多的不同,分这么四种。这是「标列」,标列出来。

寅二、随释(分四科)∵∵卯一、所缘相

所缘相者:谓所知事分别体相。

底下第二科是「随释」,随释分四科,第一科是「所缘相」。把这四种相标出来了,底下就解释。

「所缘相者」,解释这个所缘相。什么叫做「所缘相」呢?底下解释,「谓所知事分别体相」,这就叫做所缘相。这个「所知事」,「事」是所知道的;比如说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乃至意识,这一切一切都是所知的事情,你所认识的事情。那么这个「所缘相」就是「所知事」,「所知事」也就是「所缘相」,在禅定里面所观察的相。

「分别体相」,这个「分别体」就是能缘的,这个「所知事」就是能知事,能知一切事的这个能知者,能知者是谁?就是「分别体」。「分别体」是谁?就是心、心所法,其他的不能知的;就是这个心所法是「分别体」。这个「体」,就是分别的自体。这个「所知事」也可当做所缘境、就是「相」、「所缘相」说。「分别体相」、「分别体」是能知事、就是能缘的;能缘的就是心心所法。这个「相」,所知事也好、分别体也好,这二种加起来都是定内的所缘相,可以这么讲。或者说,所知事是心心所法所变现的,所以叫做「分别相」,也可以这么讲。

《披寻记》三八八页:

谓所知事分别体相者:谓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诸所有相,名所知事分别体相。

「谓所知事分别体相者:谓所思惟彼彼境界」,这就叫做「所知事分别体相」。「色乃至法诸所有相」,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十八界了,这一切法名叫作「所知事分别体相」,就是这么解释。

卯二、因缘相

因缘相者:谓定资粮。

这是第二科「因缘相」。前边解释了「所缘相」,现在解释「因缘相」。这「因缘相」是什么呢?「谓定」的「资粮」;我们若想要修定,先要准备定的资粮才能修定,定的资料是什么呢?

《披寻记》三九○页:

谓定资粮者:如戒律仪、根律仪、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修悎悟瑜伽、正知而住,如是乃至沙门庄严,皆定资粮所摄。

「谓定资粮者:如戒律仪」,能够持戒清净、这是定资粮。「根律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清净,也是定的资粮。「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修悎悟瑜伽」,这初夜后夜不能睡觉的,只是中夜睡觉,这叫「悎悟瑜伽」。「正知而住」,心里面老是正知,就是以心为所缘,心是能缘;所缘的还是心,常是观察自己这一念心叫它清净无染,这叫「正知而住」;不管是行住卧,是穿衣服也好、在吃饭也好、做什么都好,你常能「正知而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