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十三、事边际所缘作意

事边际所缘作意者:谓由此故,了知一切身受心法所缘边际;过此更无身受心法。

这是四十个作意的第三科、解释;第一科「标」,第二科「列」,现在第三科解释。解释里边,现在是第十三科。

「事边际所缘作意者」,这个「事」就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都是因缘生法。这个因缘生法当然是有漏的,这种有漏的因缘生法有它的边际,观察它这个生、灭的边际的变化的作意。当然这等于是个缘起观。

「谓由此故,了知一切身受心法所缘边际」:由此「事边际所缘作意」,就是止观,由这个止观的观察;当然这里边先是闻思的学习,在禅定里边修止观。由此「了知一切身受心法所缘边际」,「身受心法」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有了五蕴当然也包括十二处十八界在内。「了知」就是通达,通达这色受想行识的「边际」;色受想行识是所缘境,观察它的生灭的边际。「过此更无身受心法」,所有的有为法都包括在内了。所以「过此」超越了这身受心法的范围以外,就再没有身受心法了;所以这是一个「边际」,这个边际就到此为止了。

∵∵

《披寻记》三八二页:

事边际所缘作意等者:谓若所缘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是名事边际性。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六卷十五页)此性身受心法所缘边际,当之亦尔。

「事边际所缘作意等者:谓若所缘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是名事边际性」。这个「若所缘尽所有性」就是包括蕴、界、处;这「尽所有性」就是这里这个意思,就是这么多,过了这么多以外再没有了,叫做「尽所有性」。这个「如所有性」是什么呢?就是用苦集灭道四谛来观察这个蕴界处: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或者说是苦、空、无常、无我,这么观察。四谛有十六行,每一谛有四种,四谛就有四四一十六,去观察苦集灭道,观察这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者是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行无我,住一切法寂灭相,这样去观察。或者观察一切法都是真如相、一切法寂灭相,那么这就叫做「如所有性」。就是这么多的门、这么多条不同的观察,「是名事边际性」,是名「事边际所缘作意」,这个「所缘作意」就是这样意思。

这样意思,就是在修止观的时候随各人的好乐,或者是随师长的教导,你应作如是如是观,这是各式各样的情形;但是就么多了,超过了这以外再没有了,是这样意思,「事边际所缘作意。」

∵∵

寅十四、所作成办所缘作意

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者:谓我思惟如此如此,若我思惟如是如是,当有如此如此,当办如是如是,及缘清净所缘作意。

前边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就是一个止、一个观;用止观去修学圣道,或者修学世间的三昧。这个「事边际所缘」是指所缘境的范围;现在「所作成办」就是这件事成功了,这止观的修行圆满了,是这样意思。这个止观修行的圆满也分两种:一个世间,一个出世间。「谓我思惟如此如此,若我思惟如是如是,当有如此如此,当办如是如是,及缘清净所缘作意」这底下是解释「所作成办所缘作意」的。

什么叫做「所作成办所缘作意」呢?「谓我思惟如是如是」这底下。这底下这个《披寻记》有一大段的解释。这个《遁伦记》也有解释,《遁伦记》的解释和《披寻记》解释不一样。这个窥基大师的《纂要》上也有解释,还是很多种的解释。《遁伦记》是把窥基大师的解释引来了,而这个遁伦法师他又引其他法师的解释,所以这一段文有很多种解释。

现在呢,我又有一个解释;我不想用他们的解释,我又有解释。我怎么解释呢?「谓我思惟如此」这一段,这是世间修三昧的「所作成办作意」;「及缘清净所缘作意」就是出世间的,就这么分这两种。我这样解释的原因,就是在二十六卷,本论金陵刻经处的本子二十六卷第十五页,那里边有说明什么叫做「所作成办所缘作意」,那里有解释;我就根据那里的来解释这一段文,也不是说我会想出来什么方法解释,不是。我就是用那一段文来解释这一段文。

那这样解释,怎么解释呢?「谓我思惟如此如此,若我思惟如是如是」这是因;「当有如此如此,当办如是如是」这是果。这个「果」就是前面这一句话「谓我思惟如此如此」,「当有如此如此」,隔一句;「若我思惟如是如是」这是第二句,这是因,它的果是谁呢?「当办如是如是」这是果。前两句是因,后两句是果,是这样子。但这个果怎么样讲法呢?也很简单,就是色界的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因中的修行就叫做「若我思惟如此如此」,若我这样子去修止观,当有如此如此的四禅的成果出现了,就是这样。若是我修无色界的四空定,修无色界的四空定,当然是先开始要修空无边处定;修空无边处定的人就是色界第四禅的人,所以空无边处定的行者是在色界第四禅里面修的,在色界第四禅里面修这空无边处定。空无边处成功了,然后再修识无边处定,乃至非想非想处定。在因的时候就是「若我思惟如是如是」,那么修成功了就是「当办如是如是」是这样意思,就是成办了四空定,无色界的四空定成就了。

所以这四句话合起来,就是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你这位修行人肯努力修行成功了,是名「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这个意思。这是世间的禅定,还不是无漏的圣道;无漏的圣道是什么呢?「缘清净所缘作意」。那这要有出离心,要有苦集灭道,一切行苦、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或者发无上菩提心,观诸法实相。这样子修成功了,你断了烦恼了;断了烦恼的时候,「缘清净所缘作意」,清净就是真如,真如是清净的。你成功了,你的身、口、意也清净了就是圣人了;三乘圣道成功了的人,那么他缘一切法的境界的时候没有烦恼的现行,那么这也叫做「所作成办所缘作意」,是这样意思,就这么讲好了。这是把「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解释完了。

∵∵

寅十五、胜解思择等作意(分二科)∵∵卯一、辨体相(分六科)

辰一、胜解思择作意

胜解思择作意者:谓由此故,或有最初思择诸法,或奢摩他而为上首。

前面是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三科是「事边际所缘作意」,第十四是「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这是这两科。现在第十五科「胜解思择等作意」,这个「胜解思择作意」这里面的事情。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是「辨体相」,「辨体相」里面分六科,第一科「胜解思择作意」。

「胜解思择作意者」;我们昨天讲过「胜解」,就是很有力量的,这个「胜」是很有力量的,很有力量的思惟观察;不是浮泛的、没有力量的一种理解,不是;是有力量的。修无常观、修无我观这个力量很大,真能集中你的精神在这里修观,那么他就是深入的观察无常的道理和无我的道理,或者观诸法实相,都叫做「胜解思择作意」。但是这个「胜解思择作意」,在这里面文上看是有两种不同。「谓由此故」就是说这个修行人,由于胜解思择作意的缘故,有两种不同。哪两种呢?「或有最初思择诸法」,这是一种;第二种「或奢摩他而为上首」,这么两种。

这个「或有最初思择诸法」,就是这个修行人他最初的时候,他没有修奢摩他,他没有。他一开始他就是思惟观察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样去思惟观察去。当然这个思惟观察,是从这个经论里面来的,不是自己自作聪明;从经论佛所开示的这个法门,依据佛所开示的去思惟观察;最初他就这样修行、观察。

我们现行的流行的佛教的情况,就是我们佛教徒的情况,只是把经本打开然后去读一读,也可能会思惟思惟;或者是经本子合起来也小小的想一想,就完了,这件事就算毕业了。但这上面这话的意思不是;这意思就是经本上的学习之后,而又能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把世间上的事情放下,这些爱憎的事情都放下;爱的事情也放下、憎恶的事情也放下,在一个寂静的地方专精思惟,这叫做「最初思择诸法」。这是一个得三摩地、就是得无漏圣道的一个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必须经过的事情。而这件事在我们现行的佛教上看,只是少数人有一点,多数人没这件事,多数人没这件事。

「或奢摩他而为上首」,这是第二种情形。这个人他对于佛法学习是达到了一个程度以后,他就修奢摩他,按照佛所开示的方法静坐,制心一处明静而住,远离一切妄想掉举散乱,也没有昏沈睡眠而,能够明静而住成就奢摩他了。「而为上首」就是以奢摩他为先,奢摩他修好了然后再去修「胜解思择作意」。这样子成就了奢摩他之后,在奢摩他里面去修这个「胜解思择作意」,这个是修慧;前面「或有最初思择诸法」,他没有奢摩他,那就是思慧。先是闻慧,而后是思慧,然后是修慧,这是按照佛说的这个学习佛法的次第,这样子说的。这是第一科,「胜解思择作意」。

∵∵

辰二、寂静作意

寂静作意者:谓由此故,或有最初安心于内,或毗钵舍那而为上首。

这是说这「寂静作意」。「寂静作意」也就是修禅定,使令心寂静不要浮动;「寂静作意」也是有两种。「谓由此故」,这是说一种修行人「由此」寂静作意故,有两种情形不同。「或有最初安心于内」,或者有这么一种人,他最初他就开始把这个心放在里面,不向外攀缘,不到色声香味触法上去攀缘;他把这个心放在内心里面,找一个所缘境,就是修奢摩他寂静住,最初他这样修行的,就是「或有最初安心于内」。「或毗钵舍那而为上首」,他最初先是修了毗钵舍那,然后再修寂静作意,或者这样子。那么这个人当然也是属于修慧的,但是这个人先是以寂静作意为主的。以寂静作意为主,说最初是安心于内,或者不是;最初是毗钵舍那为先,然后再修这个寂静作意,这样子。前面是依胜解思择作意为中心,这个是以寂静作意为中心;这个寂静作意就是定,胜解思择作意就是慧;一个是以慧为主的,一个是以定为主的。以慧为主的人,后来他又有加上了定;以定为主的人,他后来又加上了慧,是这样子。有的人欢喜修学智慧,胜解思择作意,他欢喜这样思惟感觉到很相应;但是有的人不愿意,他先愿意修定,但是修定也好、修慧也好,一定不可以单方面,还要再修一个。以慧为主的还要有定,以定为主的还是要有慧的,这样意思。

∵∵

辰三、一分修作意

一分修作意者:谓由此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随修一分。

这第三科「一分修作意」。「谓由此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随修一分」;这个「一分修」,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他欢喜这样子,他不欢喜那样子。那么这个人「由此一分修故」,就是在奢摩他这时候他欢喜,或者他欢喜毗钵舍那,我只修一样,我不修两样,这是一种人这样修。

∵∵

辰四、具分修作意

具分修作意者:谓由此故二分***。

这是第四科。「具分修作意者」,「谓由此」具分作意故「二分***」;奢摩他也修,毗钵舍那也修。有的人欢喜这样子,这是不同的情形。

∵∵

辰五、无间作意

无间作意者:谓一切时无间无断相续而转。

第五科这「无间作意」是什么呢?「谓一切时无间无断相续而转」;你修奢摩他作意也好,你修毗钵舍那作意也好,你单修一分,你***二分、二分具修也好;你想要有成就,你就得要「一切时无间无断」。「一切时」,不管是午前也好,或者是午后也好,或者是上一个月、下一个月、今年、明年,你做如是修的时候,你要不间断;不能说我告假三个月然后回来再修,不可以这样子,不能这样子。说是有人给我打个紧急的电话来,说是一定叫请你来,我们看那菩萨戒上也说,如果你自己修个殊胜的法门要修的话,你可以拒绝他,这不算犯戒的。所以一切时是「无间无断的相续而转」,一定要这样子他才能有成就,这是「无间作意」。

∵∵

辰六、殷重作意

殷重作意者:谓不慢缓加行方便。

这是第六科「殷重作意」。「殷重作意:谓不慢缓加行方便」,「不慢缓」就是不松懈;这个修止也好、修观也好、修止修观也好,就是要「不慢缓」。这不慢缓是不松懈,究竟什么意思呢?就是特别的尊重这件事,拿这件事当一个重要的事情办,就是很尊重这件事,那叫做「不慢缓」,就是「殷重作意」。也就是精进的意思,殷重也就是殷勤,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这样做。前面「无间断」是正面说,这个「不慢缓」从反面来说的,其实是一回事。

∵∵

卯二、明作业(分四科)∵∵辰一、胜解思择作意

此中由胜解思择作意故,净修智见。

这底下第二科「明作业」。前面第一科是「明体相」,辨这个作意的体相,辨这个作意的相貌,本身的相貌。你能这么样的修行,会得到什么样的功德呢?就是「辨作业」。分四科,第一科「胜解思择作意」。「胜解思择作意」,你能这样修行你得到什么好处了呢?是这个意思。辰一「胜解思择作意」。

「此中由胜解思择作意故」的缘故,「净修智见」,能够很清净地能修正你的智慧,「见」也是智慧。我们前几次讲过这个「智见」,能够使令你的智慧得圆满;智慧得圆满就是这个智慧逐渐地能够深刻,逐渐地能深入诸法实相,逐渐地就由凡夫的智慧变成圣慧了,由有所执着的智慧变成无执着的智慧了,叫做「净修智见」。烦恼是染污的;能够断除烦恼,使令你所得的是清净的智慧,就是无漏的智慧,这个「胜解思择作意」。现在这个文上就是明白的说,这修止观的时候,这个观的修行是思惟分别的,是思惟、是分别、是观察的;不是不思惟观察,不是这么说。

∵∵

辰二、寂静作意

由寂静作意故,生长轻安。

底下说「由寂静作意故生长轻安」,这个是无分别境界,就是「寂静作意」。「寂静作意」常常地明静而住,不昏沈也不掉举,内心里面很明了而又寂静,寂静而又明了,这明静而住。你常常这样修又会得到什么好处呢?能「生长轻安」,没有轻安能生出来轻安;生出来轻安,你继续的修还能「长」,叫他增长广大,「生长轻安」。也就是这个定力增长、定力深刻了,定力由浅而深了,所以轻安乐也就特别的殊胜广大。

这个轻安乐的成就不但是享受的问题,不是我享受到三昧乐;固然是有这个好处,但是也把你的能力加强了。就是你想有所作为,这个作为的能力强了;有了轻安乐固然是也是修行人欢喜的事情,但是同时又有一个极重要的功德,就是能力,有堪能性。说是这个断烦恼这件事很难,其实得到禅定的人断烦恼是很容易的,有这个能力。说得到神通很难,在这个人得神通也是个容易的事情,也可以很容易得神通。很容易可以断惑证真证成圣道。还有很多很多的甚深的三昧,佛菩萨的三昧都可以在这个四禅八定的四禅里面进一步的去学习,都可以成就的。所以得了禅定,「生长轻安」也还得到了一个堪能性、能力,有强大的能力,可以增长成就殊胜的功德,所以叫「生长轻安」。这就是修胜解思择作意使令我们的智慧广大了,这一个是非常重要的功德。「寂静作意生长轻安」,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说「胜解思择作意」的功德,「寂静作意」的功德。

∵∵

辰三、一分具分修作意

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于诸盖中心得解脱。

这又有这个功德,这是第三科「一分具分修作意」的功德。你也修「一分」;或者奢摩他分、或者毗钵舍那分,胜解思择作意。或者是「具分」具足修;由一分修、由具分修作意故,「于诸盖中心得解脱」,就是前面说的那五盖,这五种障碍里边,我们这个心原来是被这五种盖困扰着,你想从那个盖跳出来,不行!不可以!就是这个睡眠就困难,就是非要多睡一会儿不可,我宁可早晨不吃饭我要多睡一会儿。说是我也知道,我不须要人说也知道:不要多睡,「不行!」到时候非要去睡不可,就是你不容易跳出来。一样的,其他的事也是一样,我也知道:人家小小有一点轻视我,我这忿怒就来了,我知道我的忿怒不对,但是不行!非忿怒不可。这个爱、憎都把这人困住了,你解脱不出来。现在不是,你「修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于诸盖中心得解脱」,就能出来!这就是佛菩萨的大智慧大慈悲,给你一个法门,「你不要多睡觉!」光这一句话不行,一定要有个方法,给我们一个方法。「你不要爱,也不要憎!」你光说这一句话不行的,也还要有个方法。「一分修具分修,于诸盖中心得解脱」,从盖中得到解脱以后,那心情完全不同。

就是我们有一种感觉,比如说睡觉:我睡四个钟头我嫌少,我再多睡一个钟头,结果睡了一个钟头以后起来,头脑不舒服,还是昏昏沉沉的不舒服。说我再多睡一会儿,更不舒服,就是有这个问题。所以不从这个昏沈里边出来,是一个苦恼境界,若是能够这个奢摩他、毗钵舍那修好了,从这个盖中解脱出来,那完全是不同的。他那个身口意,他那个灵明的心性,你可是真是得大欢喜,你会欢喜,感觉不同。我们天天睡眠,我们天天是睡四个钟头,你养成习惯了到时候醒了,这个精神是清明的;你睡少了不行,少一点也还精神不对,睡多了还更不行,就是睡四个钟头正好,养成了这个习惯就是这样子。从这自己经验上也看出来,这精神的清明与不清明的境界,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味道,你就知道这一件事。从这件事来比对来说,修学圣道成功了那个境界是非常殊胜的,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努力要改善自己,这样子。「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于诸盖中心得解脱」。

∵∵

辰四、无间殷重作意(分二科)∵∵巳一、总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