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三、所知障因摄

几是所知障因?谓一。

这是第八科「缘起分别缘」,一共分九大科,第九科「诸门分别」。「诸门分别」里面分十四科,第一科「实非实有摄」,第二科「一事非一事摄」,第三科「所知障因摄」,就是从各种的立场来观察十二因缘,这样的意思。

这十二缘起里面,那几个缘起支是「所知障因」所摄的?是这样意思。「障」就是障碍,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烦恼障是凡夫的烦恼,所知障是圣人的烦恼,当然我们凡夫也是有这种烦恼,可是到了圣人的时候,还是有这个烦恼的,它是能障碍所知的真理,所以叫做所知障,就是阿罗汉断了烦恼障,他还是有所知障的。这个烦恼是最微细的,它不能够发业,它不能够造生死业,不能令我们得生死果报;虽然有这种烦恼,但是他能得涅盘,能够入涅盘的,不断它,也能入涅盘。但是对于度化众生有妨害,度化众生是需要有大智慧的,这个所知障若存在的话,智慧就有所不足了。在十二缘起支里面,那几个是属于所知障的因呢?「谓一」就是其中一个,就是无明第一支,这个无明就是包括不染污的烦恼在内,就是所知障。

酉四、苦因果摄

几能生苦?谓五。几苦胎藏?谓五。几唯是苦?谓二。

「几能生苦?谓五。」这底下是第四科「苦因果摄」,苦的苦果,还有苦的因,苦的因,苦的果。在十二支里面,那几支是能生出来苦恼的?「谓五」,就在十二支里面,有五个支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五个支就是无明、行、爱、取、有,无明和爱、取是属于烦恼,行、有是属于业,加起来这五支能制造痛苦给自己,所以「谓五」。

「几苦胎藏?」几个支是属于在胎藏里受苦的?「谓五」,也是五个。这个五个就是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五法,这五法是在母胎里面,这个众生在母胎的时候,由这五法受这「胎藏」的苦。这五法是生、老死的因,由它而有生、老死,所以它也算是在因里,是因苦。「几唯是苦?」那几个唯独是苦的体性?那就是生、老死了,生、老死这两个唯独是苦。这是解答了这个问题。

酉五、因果分等摄(分三科)戌一、因分

几说为因分?谓前六,无明乃至触,及爱、取、有三,说为因分。

这是第五科「因果分等摄」,属于因属于果,这样用因果来观察它。这十二支里面,那几支是属于「因」的一部分的?「谓前六」,十二支前面六个支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这六个,这六支是属于「因」,它不是果,它是能招感果的因。「及爱、取、有」后面的三个支,触和爱之间有个受,受这个地方没有讲,就把它跳过去了,提到爱、取、有三个,这三个加前面六个,九个「说为因分」,来制造痛苦的因。

戌二、果分

几说为果分?谓后二,说为果分。

「几说为果分?」这是第二,那几支是说它是果分?「谓后二」,就是生、老死这两支是果。这可见我们凡夫不管是希求什么,所得到的果就是生、老死,「说为果分」。

戌三、杂因果分(分二科)亥一、征

几说为杂因果分?

前面是六个加三个就是九个,又加上生、老死就是十一个,这十一个分为因、分为果,还剩下来一支,所以这底下又提出来问题,几支说它是「杂因果分」?又是因又是果呢?这样的意思。

亥二、释(分三科)天一、标

谓所余支,说为杂分。

「谓所余支」,前面把因也说了,果也说了,剩下那一支就是「受」。

天二、征

所以者何?

什么原因说受是属于因又属于果呢?这是问,底下回答。

天三、释

有二种受名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二、谓现法,与爱为缘果受,此二杂说为触缘受。

「有二种受名为杂分」,这个「受」这一支,事实上的情形有两种受,就说它是「杂分」,它又属于因又属于果,又属于果又属于因,因果相杂说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这底下说它是因,第二以下说它是果。「谓后法」,果是在因的以后,因是在果之前,现在的这个「受」它是后法的因。怎么作因法呢?「依触为缘因受」,这个受是依触作因缘,才能生起受的。现在是在种子的时期,还没有现行,所以这个受是「因受」,它不是果,将来有了果,那个果是以此为因的,是这样的意思。

「二、谓现法」,第二个「受」就是由因有现行了,显现出来形相形体,显现出来色受想行识的形体了,显现出来眼耳鼻舌身意了。这个时候的这个受,「与爱为缘」,它能够给爱欲做生起的因缘,要有受而后才能生起爱,所以受是爱的生起之缘,这个就是「果」了,而不是因,是由因现出来的果。不管是什么样的果,经过了色受想行识,经过了眼耳鼻舌身意,你内心里面有了感受,那就是果报。这句话说得非常实际,表面上说是怎么样的不如意,怎么的如意,那都是表面上的事;真实的情形,就是你内心的那一念分别,那是果。你内心里面感觉到如意那就是果,感觉到不如意也是果,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样说「受」通于因、通于果,所以受是「杂分」,就是因果相杂的。

酉六、能生二果摄

复次几支能生爱非爱境界果?几支能生自体果?谓前六支能生前果,后三支能生后果,一支俱生二果。

「复次几支能生爱非爱境界果?」前面是第五科,现在是第六科「能生二果摄」,两种果。除前面的道理讲出来的事情之外,又有几支,十二支里面几个部分能生出来爱非爱境界果?有爱境界的果,有非爱境界的果,就是顺心的境界就是爱,违背心的境界就不是可爱的了,这两种也都是果。这两种果是几支能生出来的呢?是「几支能生自体果」?这个「自体」就是生命体,我们这个五蕴身,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果,这么分别出来两种果,生命体是一种果,爱非爱又是一种果。

「谓前六支能生前果」,这底下回答这个问题,前面无明乃至触这六支,是能生前面的爱非爱境界果。因为有了触才生出来受,于是乎就有爱非爱的境界果出现了。「后三支能生后果」,后面的三支是什么?就是爱、取、有,爱、取、有这三支能生出来自体果,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由爱、取、有生出来的。这样看这种说法,能生自体果的是隔一生,隔一生的力量,前一生的爱取有生现在的生命体,这叫「能生自体果」。这个「能生爱非爱境界果」是现在,当时的境界,是当时的感觉。所以这是「后三支能生后果」,就是生自体果。

「一支俱生二果」,一支是什么?就是「受」,受是通于爱非爱境界果也是受,生自体是果也是受,「受」这一支这么厉害,这么重要。

酉七、受俱不俱摄(分四科)戌一、乐受俱行

复次几支乐受俱行?谓除二所余支。

这是第七科「受俱不俱摄」,有这种受与你相应,这种受与你不在一起,俱就是在一起,不俱就是不在一起。分四科,第一科是「乐受俱行」。

「复次几支乐受俱行?」这个如意的感觉和你在一起,和你在一起活动。「谓除二所余支」,这个「除二」,就是一共十二支把那个受支除去,还有一个老死,老死也不在内,这两支除掉。十二支除掉了这两支,就还有十支,「所余支」所剩余的这十支,就是有「乐受俱行」。除老死,因为老死这一支多数是苦恼的境界,不是乐受,所以把它除掉。这个受这一支也除掉,也除掉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就是受了,不能说它还与受支相应,不能这么说。这个地方我是想了一想,怎么回事要除受?想了一想。

譬如说前面这个十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这些,这个无明这一支的时候,当然也具足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都是具足的。但是这时候说它是无明,这无明它与乐受相应,它这时候有乐受和他在一起,那么无明、行、识、名色都是这样子。等到受支那个地方,受本身就是乐受,现在说几支是乐受?受支那个支里面也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就是有乐受,有乐受就不能说再有一个乐受同它在一起,那这话就是多余了,不需要那么说。所以就是这等于说几支「乐受俱行」?就是十一个支,十二缘起等于去掉了老死,其他的十一支都是有乐受的,是这么的意思。

我们譬喻说某甲和某乙是朋友,这个某乙现在来到某甲来作客,这就是譬喻这个乐受与无明相应了,与行支相应,与这么多支相应了,这样意思。乐受是某乙,乐受本身这个某乙,本身就是乐受,他本身与他自己作朋友,这话说的不通,不能说某乙到某乙家去作朋友,这话说不通。只有一个某乙,只有一个某乙就是自己和自己作朋友,这话说的不是太合道理,所以他不算数。把老死也不算数,老死是苦,所以也不算数,其余的十支都有乐受与它相应,那么再加上受支,受支也是乐受,所以十二支缘起里面,有十一支都是有乐受的,是这么意思。

戌二、苦受俱行

几支苦受俱行?谓即彼及所除中一。

「几支苦受俱行?」十二支里面那几支是与苦受在一起活动的呢?「谓即彼及」,及彼前面那十支,乐受那个十支,及所除掉的一支,所除掉的一支就是老死。老死也是苦受,前面那十个也是苦受,就是无明它有的时候也与苦受相应的,行、识、名色都是,爱、取也是有与苦受相应的,这样说受支还是苦受,十二支都是苦。几支与苦受相应?十二支都是苦,这是这么意思。

戌三、不苦不乐受俱行

几支不苦不乐受俱行?谓如乐受,道理应知。

「几支不苦不乐受俱行?」这是第三科「俱行」。「谓如乐受,道理应知」,就是前面那个乐受,乐受就是十一支,现在这个不苦不乐受就和乐受也一样,那个老死,老死是苦支,那不能说是不苦不乐,前面的与不苦不乐支相应,所以一共是十一支,是与「不苦不乐」相应的。

戌四、不与受俱行

几支不与受俱行?谓所除中一。

这几个支里面的第四科「不与受俱行」。那么「不与受俱行」的,就是所除掉的那个,就是那个受支。受支就是刚才说的道理,它本身是受了,就不能说再与受相应,这句话就是多余的了,不能这么说,这是这样意思。

酉八、三苦俱行摄(分三科)戌一、坏苦

复次几支坏苦摄?谓乐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复次几支坏苦摄?」这是第八科「三苦俱行摄」,分三科,第一科是「坏苦」。几支是坏苦所摄的?属于坏苦,坏苦就是乐受,这个乐的感觉被破坏以后就苦了,所以坏的时候叫做苦。「几支是坏苦摄?谓乐受俱行支」,就是前面的乐受,乐受被破坏了,就是坏苦摄了。

「及非受俱行支一分」,「非受俱行支一分」就是那个受支,这个道理前面说过了,这是坏苦所摄。坏苦所摄,那么和乐受是有十一支,乐受是十一支,坏苦也是十一支了,这样的意思。这里面说到「一分」,这「一分」里面还有点意思,「及非受俱行支一分」,乐受其实也是一分。譬如说无明,无明也有乐受,也有苦受,也有不苦不乐受,所以坏苦受是无明支里面的一分,不是全部的。这样乐受是一分,苦受也是一分,不苦不乐受也是一分,那么坏苦也是一分。这个「非受俱行支」也是「一分」,非受俱行支就是受支,受支里面有乐受、有苦受、有不苦不乐受,现在说坏苦也就是乐受,也是受支的一分,而不是全部的,这样意思。

戌二、苦苦

几支苦苦摄?谓苦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几支苦苦摄」?「苦苦摄」就是前面那个苦受,苦受叫做苦苦。「苦苦」怎么讲呢?就是这一切有为法一生起的时候有三相,生、异、灭有三相。这个苦一生起来就是苦,苦的境界一现出来,人就感觉到受不了苦。异的时候,或者说是生、住、异、灭,这个异和住在一起住,生、住、灭,这个苦存在的时候,继续是苦,只有苦灭掉了才不苦,所以这个苦叫做「苦苦」。生时苦,住时苦,灭时就不苦了,所以叫做「苦苦」。这个「坏苦」,乐的境界出现的时候是乐,继续存在的时候也是乐,只有破坏了才是苦,所以叫做坏苦。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是这样的意思。

现在几支是「苦苦摄」呢?「谓苦受俱行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爱、取、有、生、老死,是凡有苦受的俱行支都有「苦苦」,也是其中的一分。「及非受俱行支」,俱行支的一分也是苦。这样说「苦苦摄」的,是十二支都有苦,都是有苦的,这苦是多了。

戌三、行苦(分二科)亥一、征

几支行苦摄?

「几支行苦摄?」这是第三科「行苦」,就是这一切有为法,都是在生住异灭的变化,在时间上说都是刹那刹那的向前进,那么就叫做行苦。这个「行苦」就是我们也不感觉到苦,也不感觉到乐,这个时候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就叫做行苦。这个「行苦」包括了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都在内,这个范围是很广的。这种「行苦」能感觉到它是苦,圣人才能知道,我们凡夫还是不感觉,我们感觉到没有什么,我身体没有病痛的时候,吃得饱睡得着,我要走路就走路,愿意睡觉就睡觉,感觉到很自在,这是没有苦,但是在圣人来看,这个也是苦。这是「行苦摄」。

亥二、辨(分二科)天一、总标摄

谓所有坏苦、苦苦支,亦是行苦支;或有行苦所摄,非余二苦。

这底下「行苦」分两科,第一科是「征」,第一科是问;第二科是「辨」,就是说明。说明里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摄」。

「谓所有坏苦」和「苦苦」这两部分,「亦是行苦支」,也是属于行苦在内的,不过我们不觉知就是了。因为这个坏苦和苦苦,它们特别的显着,引起我们内心的注意,就把「行苦」的现貌覆住了,遮覆住了,心里面不感觉,实在也是有行苦的,所以坏苦、苦苦,也是行苦所摄的。

「或有行苦所摄,非余二苦」,这是又一个解释,这和前面解释不同了。或者这个「行苦所摄」这一部分的苦,「非余二苦」,不是那个坏苦、行苦这两个苦,单独的有行苦。单独的行苦,就是苦苦也没有显现,坏苦也没有显现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叫做「行苦」。而这个「行苦」是什么情形呢?

天二、随难释

谓不苦不乐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谓不苦不乐受俱行支」,就是在十二缘起里面,无明支、行支、识、名色这支里面,这个时候也没有苦,也没有乐,这样的觉受和无明、行、识、名色,在一起活动的时候,那就叫做「行苦」。「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就是十二缘起支里面那个受支,受支这个时候「俱行支一分」,因为那里面有苦受、有乐受,把苦受、乐受不算,单独指不苦不乐受来说,所以是那一支的「一分」;其他的「不苦不乐受俱行支」,也是「一分」。这样说应该是只是除掉了老死这一支;若是前面说是坏苦、苦苦也是行苦,那十二支通通都是行苦了,这样说。

酉九、定生可得不可得摄(分二科)戌一、问

问:于一切生处及三摩钵底中,皆有一切支现行可得耶?

前面是第八科,现在是第九科「定生可得不可得摄」,这是说定,得了定的人,得到了禅定的人,或者生到禅定的世界去,他们是不是都有十二支、十二缘起支,这样的意思。「定生可得不可得摄」,分两科,第一科是「问」。

「于一切生处及三摩钵底中」,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受生的地点。我们这个凡夫的世界,因为思想也不同,行为也不同,得的果报也不同,但是都是无常的,都是变异的,忽然间在这里,忽然间又在那里,所以这个生处是很多的,「一切生处」。「及三摩钵底」,「三摩钵底」是翻个等至,平等的等,至就是到了地方了,抵达了,你到没到那里,去掉了那个刀,那个至,等至。等至,等就是定,平等就是定,我们心里面也不昏沉也不散乱,就叫做平等,你达到了那个境界,就叫做等至。当然这样的说法就是色界定、无色界定,都叫做「等至」,这样的意思。

「皆有一切支现行可得耶?」前面讲得那么多,多数还是按照我们人的世界观察十二缘起的相貌。现在这就是说色界、无色界天的众生,他们都是得了定的人,他们是不是「皆有一切支现行」?就是十二支都出现了可得呢?可以觉察到呢?这是问。底下回答,回答分两科,「标非一切」。

戌二、答(分二科)亥一、标非一切

答:不可得。

不是一切都有的,这是标。底下解释它的差别,也分两科,第一科「生无想天等」。

亥二、释其差别(分二科)天一、生无想天等

谓无想天中,及灭尽定、无想定中,有色支可得,非无色支。

「无想天」是在色界天的第四禅里面,有一层天叫做无想天,那个天的人,他们的十二支和我们人间的人不一样。「及灭尽定」,灭尽定是超过了非非想定以上的佛教徒,佛教徒能入这个灭尽定,把一切的受想心所第六意识,乃至第七识都清净了,入于无分别的境界。「无想定中」,无想天指在天上的人,无想定是在人间的人,人间修学四禅,他得到了无想定,还没生到无想天去,还在人间,这样的人。

「有色支可得」,这三种人:无想天,灭尽定的人,无想定的人。这三种人「有色支可得」,是有眼耳鼻舌身,这个四大地水火风,这个生理的组织,这样的「色支」是有的。「非无色支」,无色支没有,他们没有爱取,爱取的烦恼没有。这「无想天」,他在入了无想定的时候,他心里面没有爱取;「灭尽定」的人,也没有爱取支;入「无想定」的人,也是没有,这些染污心所还是没有,没有的,这十二支都不具足了。但是这是按照方便的说法,指六识说的,阿赖耶识不在内;若是把阿赖耶识在内,那还是有支的,还是有无色支的。

天二、生无色界

若生无色界,无色支可得,非有色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