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二、释合说(分二科)∵∵卯一、约处所等辨

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

这个五盖里边第三个是惛沉睡眠盖;惛沉和睡眠是两回事,∵但是也有合在一起说的这个事情,这是讲过了。这个第四盖是掉举恶作盖,掉举和恶作也两回事,但是现在把他合在一起说,所以这是第二科「释合说」。前边的「别辨相」说完了,现在解释合说。合说里面分二科,第一科「约处所等辨」,就是生起的处所,生起掉举恶作的原因是相等的,因此而合在一起说,是这样意思。

「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前边说修止观的人,修止观的时候止观不修心里面打妄想,这是掉举。这个掉举和这里说这个恶作,恶作就是后悔的意思,不高兴所作的事情;就是当时我是愿意做,做完了以后,后悔不高兴这样做,这叫作「恶作」,厌恶他所做的事情。这两种过失的原因是一样的,所以叫「处所」,就是发起这种过失的地方是相等的,因此「合说一盖」,就是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障,叫做「掉举恶作盖」。

∵∵

《披寻记》三五四页:

由前掉举至合说一盖者:掉举恶作,皆以亲属等所有寻思及曾所经戏笑等念为食。即此处所为因,能生掉举恶作,由是说言彼处所等,故此二种合说一盖。

「由前掉举至合说一盖者:掉举恶作皆以亲属等所有寻思」,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等。「及曾所经戏笑等」,就是过去曾经验过的这些戏笑的事情。「等念为食」就这些妄想为掉举恶作的食,就是它的营养,你这样做就能增长你的掉举和恶作,能加强你这件事,「即此处所为因,能生掉举恶作,由是说言彼处所等,故此二种合说一盖」。

∵∵

卯二、约处所不等辨(分二科)∵辰一、辨恶作差别(分二科)∵巳一、非处恶作

又于应作不应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

这是第二个原因「约处所不等」、不一样,来辨别它是盖,合说一盖。分二科,辰一「辨恶作差别」,辨这恶作的不同。

「又于应作不应作事」又这个修行人,这个坐禅这个人,他对于过去的时候应该作的事、不应该作的事,他后悔了。「随其所应」随这两种事情所适合的,「或已曾作或未曾作」,或已经作过不应该作的事,那么就后悔了;或未曾作应该作的事。这当然都是事后的分别心,事后在分别:哎呀!这件事我应该作、我没有作!后悔。或者是不应该作、我当时糊涂作了,后悔!「心生追悔」,他心里面发动「追悔」,「追」就是向前追,就是后来的时候悔恨了,这样意思。

「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这就是后悔的相貌;我怎么这么糊涂呢?我以前那个时候应该作、但是我没有作,这个悔恨自己。「非作应作」不应作的事情我反倒是作了,他在后悔;心里面不高兴,自己恨自己。「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这「除先」这是另一回事,就是除掉以前「追悔所生」的这个「恶作」,这件事除掉;只说这个「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这一样。那么这个恶作的烦恼,「犹未能舍」这个修行人,他还没能弃舍,他还是在那悔恨。

∵∵

《披寻记》三五五页:

除先追悔所生恶作等者:前说寻思戏笑等念,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名先追悔所生恶作。除此复有非处恶作,即由应作不作、非作反作之所引发。此现行时未能除遣,名未能舍。

「追悔所生恶作等者:前说寻思戏笑等念,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这是「名先追悔所生恶作」,这个「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是指这个事情说的,就是这个戏笑,除先前说的寻思戏笑等念这个。「除此复有非处恶作,即由应作不作、非作反作之所引发」的这些追悔。「此现行时」,就是这个追悔现行的时候,「未能除遣,名未能舍」,这解释这个意思。

这是「辨非处恶作」。这下面是第二科「相续恶作」,这是又一种。

∵∵

巳二、相续恶作

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恶作追悔。此又一种恶作差别。

「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恶作追悔」,这是另一种后悔的情形。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复生相续」,心里面还生起来「相续不断的忧恋之心」,忧愁苦恼的这种心情、「恶作追悔」这种事情;就是后悔的心一直的相续下来。「此又一种恶作差别」,这是又一种后悔的不同的相貌。后悔,作错了事情应该后悔,但是马上这个问题要解决就算了,不应该继续的后悔;若继续的后悔,这也是障碍自己用功的一种过失。

∵∵

辰二、释杂说一盖

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及后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如彼相腾跃喧动,今此亦是忧恋之相,是故与彼杂说一盖。

这是第二科「释杂说一盖」,这是辰二。辰一「辨恶作的差别」,现在第二科解释这个杂说的一盖,解释这个杂说一盖的原因。

「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就是自己有这种过失的后悔,及后边的恶作;后边的恶作就是相续不断的忧恋这些,那个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和前边那个掉举的过失,原因是不相等的。「然如彼相腾跃喧动」,可是彼掉举的相貌是腾跃;「腾」是从地面上飞到虚空里面飞腾,「跃」就是跳跃,这个人的身体在跳动。这个是从身相上的不安静来形容内心的不安静,是「浮动」就这个意思。「喧动」是大声说话,这是用说话来形容内心的不寂静。总而言之,是内心里面那个掉举,是因为对于满意的事情心里面悸动、浮动起来,这样意思。「今此亦是忧恋之相」,现在这个恶作也是忧愁执着的相貌,也是令你心不安静障碍修道。「是故与彼杂说一盖」,所以这个恶作就和掉举合在一起说为一个盖,就叫做「掉举恶作盖」。

∵∵

丑五、疑盖(分二科)∵∵寅一、于三宝

疑者;谓于师、于法、于学、于诲及于证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怀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证断寂静。

这是说这个「疑盖」;这个五盖的最后一个「疑盖」,「疑盖」也是很厉害。

这个「疑盖」是「于师、于法、于学、于诲」;这个《披寻记》上解释,「于师」是大师。这个经论上用这种字的习惯,这个「师」若说是「大师」就是佛,称佛为「大师」的;但是这里边也应该包括你的亲教师、包括你的戒师,你学习的这些教授师,都应该在内;对于师有疑惑。「于法」,就是师所教授的法门也有疑惑。「于学」,「学」就是戒律,「应当学」就是戒律,戒应当学;这个「法」就是经论,这两样合起来,就是于经律论有怀疑。「于诲」,就是那个师和经律论合起来,来教诲我们,教诫教授、教导我们,那么就疑惑「他讲得对吗?」就是这个意思。「及于证中」,说是你这样修学这个无漏的戒定慧能得无生法忍、能得圣道,在这里面「生惑生疑」,生了迷惑、有疑。这个「惑」是不明白,「疑」还有疑心,有多少明白但是又不明白,有多少信心又没有信心,就是这样子疑信参半。这惑和疑还是不一样的,就是对于师长有疑惑,对于法、对于经律论有疑惑,对于师长教诲的这个经律论也是有疑惑,经上说是能够得圣道这件事也有疑惑,「我能得圣道吗?」这就是疑惑。

这件事在事实上看也是有这个情形,但是我认为有疑惑的人少,是有,有疑惑的人不多;而有信心的人多,我有点感觉。而且我感觉容易有信心的人还特别多,就从这个社会上发现的这些现象上看,容易有信心的人特别多而没有疑,所以使令那个特别有一点小智慧的人能大行其道,这就可以证明人容易有信心。但是这件事也证明,佛法是容易弘扬的,只要你肯弘扬就能够,就能有成效的。就是可惜我们弘扬的少,弘扬的不够。弘扬不够也是情有可原,也不能说不对。我去中国大陆到各庙上去看,就是我看我住在那里多少天,天天都放焰口、拜梁皇忏,这里去看打水陆、水陆大斋。那里看也是水陆多得很,打水陆、做佛事多的很,但是这件事也不能说不对。就是他要修庙,破坏了不修也不行,这也是一个原因。那么很多来烧香的人,就在那里拜一拜就走了,没有看见我们这个主持人有一种安排,对来的信众有佛法的教导、教育,不看见、不看见这件事。不看见这件事,还有很多人来烧香,这是怎么回事情?就是过去世的大善知识的弘扬剩余的势力,是那么回事情。而这个天主教、基督教的人,人家不是,他们是很积极的弘扬,他不怕***逮捕他,他还是去弘扬努力地,而我们佛教就是少,只是有个佛学院。但是在***不同,***好像好一点,好得多。所以有疑惑是少数人,少数人是什么人呢?有一点智慧的人才有疑惑,一般的人多数不疑惑。

「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证断寂静」,疑惑这件事有什么不对呢?就是「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这个疑惑障碍他,他不能进步、不能勇猛的去修行「证断寂静」,能证悟真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心里面就寂静了,证悟真理心里也寂静了。就是没有一切的苦恼使令我们心不寂静;我们有苦恼的时候心不寂静,烦恼来的时候也心不寂静。现在若勇猛精进的修行,一切苦恼断掉了心里寂静,烦恼也断掉了也就寂静。所以这个「证断寂静」是灭谛,「勇猛方便」就是道谛,由道谛证入灭谛,就断除去苦集二谛,那么就成功了。但是因为有疑惑的关系,就有这个问题,就是障碍了,只停留在苦集上面,而不能入到灭道二谛里面去,不能。

这个「于师有疑惑」,这是很严重的事情;「于法」、「于学」、于戒定慧、经律论有疑惑,也是很严重的事情;于这个教诲有疑惑,也是很严重。但是我认为这几种严重里边,于师疑惑是最严重;于师疑惑那就不能够听他的教导。若是于经律论有疑惑,于教诲有疑惑,还不是严重,因为你继续不断地学习佛法,你自己会进步,进步你就会不断的修正自己。这教的人你不断的教,也不断的会修正自己;学的人,你不断的学,也能修正自己。就怕你于师有疑惑就不学了,不学了就完全停下来了。

这个是「于三宝」有疑惑,这样「于三宝」这个「师」当然应该是指佛说;佛、法,当然也包括僧在内。这前边说是「于证」,那应该是对于自己有多少没有信心,应该是这样。这个「于法」、「于学」,这是经律论是「于法」有疑惑,「于师」是于人有疑惑,「于诲」还是人、法,「于证」应该是于自己有疑惑。

这底下第二段「于世等」

∵∵

寅二、于世等

又于去来今、及苦等谛生惑、生疑,心怀二分,迷之不了,犹豫猜度。

「又于去来今」,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也有疑惑。就是像前面解释十二缘起、那个无明那里;我于过去是有吗?是没有?于将来还是有吗?死了就完了吗?将来还有?现在是怎么回事?色受想行识有我?无我?的这些事情。「及于苦等谛」,苦集灭道四谛,这就是法,这和前面也有关涉的地方。「生惑生疑,心怀二分」,心里面有两个;是这样是对呢?是那样是对的?「迷之不了」,迷惑不明了,心里面犹豫不决去推测,是这样子?是那样子?这是疑惑的相貌。那么这疑惑也还是一样,使令自己不能够安心的修学佛法。

∵∵

子二、明食等(分五科)∵∵丑一、贪欲盖(分二科)∵∵

寅一、别辨相(分二科)∵∵卯一、食(分二科)∵∵辰一、问

问:此贪欲盖以何为食?

这是子二,第二科。前边五盖第一科是「辨彼相」,说明五盖的相貌,这一大科说完了。这第二科「明食等」。这真是要佛菩萨才有这个智慧,能说出这个第二科来。「明食等」分五科,第一科是「贪欲盖」。「贪欲盖」又分两科,第一科「别辨相」。「别辨相」分两科,第一科是「食」,先「问」。

「问:此贪欲盖以何为食?」我们凡夫谁没有贪欲呢?都有这种障,对于修行上有所障碍。但是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先说这个食。这个食就像人吃饭,你若吃饭能滋养你的生命有精神,就能发生作用;这个贪欲的烦恼亦复如是,它也有饮食,你若吃这样的饮食,这个贪欲它就兴盛起来,它就是勇猛有力量。那么就研究这个问题,这里头很有意思的。

先「问」,底下这是回答。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

辰二、答(分二科)∵∵巳一、标

答:有净妙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这个「食」就是两种饮食;一个是「净妙相」作饮食,一个是「及于彼相不正思惟」,还「多所修习」,这「多所修习」和这个「不正思惟」有点不同,你一次两次的不正思惟;若是常常的不正思惟,就叫「多所修习」了。这就是贪欲盖的饮食,他能够加强你的贪欲心。这是「标」,底下解释。

∵∵

巳二、释(分二科)∵午一、释净妙相(分二科)∵未一、举最胜

净妙相者:谓第一胜妙诸欲之相。若能于此远离染心;于余下劣,亦得离染。如制强力,余劣自伏。

「净妙相者:谓第一胜妙诸欲之相」。这个解释分两科,第一科「释净妙相」,「净妙相」又分两科,第一科「举最胜」。

「谓第一最胜」,这个「第一」就是它超过一切,它是最殊胜的。「胜妙」呢?是别的都不如它叫「胜妙」;它比其他的都强叫「第一」,别的都不如它叫「胜妙」,其实也是一个意思,也是一样。这「诸欲之相」,这一切的色声香味触的相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