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六、美妙
∵文句可味,故名美妙。
∵这是第六科「粗恶语摄」,其中有十二句,现在是第六句。
∵「文句可味,故名美妙」,就是这一位佛教徒,他为人说法的时候,他的言句很高尚、很文雅、其中有意味的,故名叫做「美妙」。
∵这个《披寻记》的解释呢?「其声清美」,他的声音很好,这个语言的音声很美妙,这么解释。
∵∵亥七、分明
∵善释文句,故名分明。
∵这个「善释文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一段的法语,这一篇的法语也好,总是有「总句」、有「别句」。这「总句」就把这一段的大意列出来,然后用「别句」加以解释是这样子,总是这样子。所以他能够「善释文句」,他很善巧的、很恰当的,用很多的文句,来解释那个「总句」的意义,令你非常的明了,「故名分明」,就这样讲。
∵∵亥八、易可解了
∵显然有趣故,名易可解了。
∵这第八句,这个总句也好、别句也好,这个文句里面是有所诠显的道理的。这诠显的道理是在那文句的里面,这个讲者须要把里面隐藏的道理,把他分明的显示出来。隐藏在里面的道理,把它显示出来,显示的非常的圆满,没有缺少,那叫做「显然」,「显」是这样意思。
∵「有趣」,就是能引发听的人的欢喜,所以叫做「显然有趣故」。「名易可解了」,就是容易明白。这是这么几句。
∵∵亥九、可施功劳
∵摄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劳。
∵「摄受正法」,什么意思呢?这个「正法」,就是已经证悟了胜义谛的圣人,不是凡夫。这个圣人已经证悟了离一切言说相的第一义谛,那叫做「正法」。这个「正法」,我们没有证悟的凡夫,我们只是从语言上听到一个名字,听到一个假名字。听到了假名字,但是我们从语言的佛法上,有了信心、有了欢喜心,想要去证悟。想要证悟,不是想要证悟就证悟的,你要采取行动,那叫做「摄受正法」。就像说这个井里面有水,我感觉渴,我要喝水、要饮这个水;饮这水,水在井里头,你要采取行动,把这个水把它取到,要采取一个办法把井里面的水汲出来,你才可以饮的,这样的行动,叫做「摄受正法」。
∵那么这里面是说什么意思呢?是「名可施功劳」。「可施功劳」,就是你为他讲说这样的佛法,你为他讲说这样的正法,那个学习的人就凭借你说的佛法,就可以推行这个止观的这种圣道,指这个意思,那叫「可施功劳」。可以推展你止观的功德,就是你说这一段的佛法,他可以依据你的说法,就可以修行了,就可以修止观了,就可以去「摄受正法」了,这是「摄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劳」。
∵这和前面不一样,前面是文句怎么好,「善释文句」怎么好,「显然有趣」怎么好,这都是在理解上说的话,使令你容易明白,使令你发欢喜心。但是「摄受正法」呢?这是一个实际上的问题,就是可以采取实际的行动来做这件事,叫「摄受正法」。这种事情,当然唯有佛教徒才有这件事。因为唯有佛教徒,说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说到「无为法」,你要去学习、去成就。而这无为法你不去摄受,你是得不到的,你不能得到。
∵所以这个现在这上面的话的意思,为人说法的时候,要具足这样的功能。你为人讲解佛法的时候,要有这样功能,那个学习的人,可以推动他的止观,去「摄受正法」。说我讲的很多,结果是用不上,不得其门而入,那就不具足这个功德了。
∵∵亥十、无所依止
∵离爱味心之所发起故,名无所依止。
∵这个话是教导、教训这个说法者的意思。这个说法者的为人说法的目的,为求名闻利养,来丰富他的「我、我所」,这样事情,那就是「爱味心之所发起」。他心里面有所着,来发动为人说法这件事,那就是有「所依止」,就是有所执着。
∵现在「离爱味心之所发起故」,是不可以有所执着的心,应该用无所得的慈悲心,那就是「无所依止」了,应该是这样子为人说法才是清净的,清净的说法。
∵∵亥十一、非可厌逆
∵不过度量故,名非可厌逆。
∵「不过度量故」呢?「度量」,就是那个「量」,那个时候、那个地方,那一个听众、那个学法者,就是这么多就好了,你不可以过量,不可以过量的。这个当然在语言上,《披寻记》说是不可以重复,「语无重复,知量而说」。这样的说法是「非可厌逆」,就是不可以厌逆的。你生了厌烦心了,那么你没有生起欢喜心了,反倒生起厌烦心了,那当然这是个过失。现在是「不过度量」,所以「非可厌逆」。
∵∵亥十二、无边无尽
∵相续广大故,名无边无尽。
∵这个「相续广大故,名无边无尽」,这是为人说法的时候,这个法义是无边无尽的,他能够「相续」、不间断的演说这个佛法,所以说是「无尽」,不可以穷尽的。
∵这里面的意味是「广大」的,不可限量的,所以叫做「无边」。那么这是就是所讲说的佛法里面的意味,是无边无尽的。就是要用语言文字去形容这无边无尽的义,语言文字说出来就是有边有尽,可是这个善巧说法的人,用这个有边有尽的语言文字,去赞叹无边无尽的法语,要有这样的意味,那么这就叫做「无边无尽」,这样意思。
∵∵戌二、略明摄(分二科)亥一、初三种(分二科)天一、标
∵又从无扰动语,乃至无边无尽语,应知略摄为三种语。
∵这是第二科「略明摄」。前面是「释经句」,解释这十二句,一共十二句。现在把这个十二句,用略义把他归类一下,归类分二科,第一科是「初三种」,后面还有「后三种」。这个「初三种」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标」。
∵就是说「又从无扰动语」,这十二句话里面第一句是「无扰动」,从那里乃至到最后一句叫「无边无尽语」,一共是十二句。
∵「应知略摄为三种语」,若用要义把他收摄一下可以归成三种语,就是分三类,那么这是「标」。
∵底下就「列」出来,列出来这三种语,第一科「尸罗律仪所摄语」。
∵∵天二、列(分三科)地一、尸罗律仪所摄语
∵一、尸罗律仪所摄语,谓一种。
∵第一个三种语,第一种语就是「尸罗律仪所摄语」,就是说法这个人,为人讲说佛法的时候,这里面有「尸罗律仪」的这种功德,有这样的功德庄严,这就是属于第一种,就是「无扰动语」。这一句话这里面有「尸罗律仪」的功德庄严。
∵∵地二、等欢喜语
∵二、等欢喜语,谓三种。
∵这个第二句「等欢喜语」,大家都一样的听闻了这样的佛法,发欢喜心,「谓三种」,就是悦耳、称心、可爱,这三种语。
∵∵地三、说法语(分二科)玄一、标摄
∵三、说法语,谓其所余。
∵「三说法语」,这个第三语种语,就是所讲说的佛法,这是所说佛法的中心的一部分,这一类的法语指什么说的呢?「谓其所余」,「所余」,那就是从「先首」第五,第五句「先首」以下的,一直到第十二「无边无尽」,那这是法语,「说法语」。
∵∵玄二、别广(分二科)黄一、标
∵即此最后,又有三种应知。
∵前面是把这三种语「列」出来了,这是这个说法语这个地方又有事情,又分成二科,第一科是「标」摄,就是「即此最后,又有三种应知」,后面这法语这一句语,他又能分出来三种语,应该知道,这是「标」。底下「别广」,第一科又是「标」。
∵∵黄二、列(分二科)宇一、所趣圆满语
∵一、所趣圆满语,谓初一。
∵「一、所趣圆满语」,又三种语是那三种呢?第一种「所趣圆满」,就是这个「先首」…「趣涅盘宫,故名先首」这一句法语。这一句法语的意义是什么呢?「所趣圆满语」,就是一切佛教徒学习佛法的时候,他内心的意趣、他内心的意愿。「趣」,心有所往,他心里面有个目的,心里面有一个意愿。你心里面学习佛法的意愿在那里呢?是到涅盘那里去,那是大安乐的地方。一切佛菩萨、一切圣人都在那里,我也到那去,所以这是最圆满的。如果说是我想要到天上,享天福去;学习佛法,想要在世间上荣华富贵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然也是不错,但是那不是一个圆满的,所以这是「所趣圆满语」。
∵「谓初一」,就是先首语,趣涅盘宫。
∵∵宇二、文词圆满语
∵二、文词圆满语,谓次二。
∵这是第二句「谓次二」,「次二」,就是美妙和分明这二句,这个美妙和分明,这是叫做「文词圆满语」。「文句可味」这是文词圆满。文圆满,其实也包括字,但是以文为主。「善释文句」这有点词圆满,其中也就是词无碍的意思。
∵「谓次二」,就是这两个,一个是美妙,一个是分明。
∵∵宇三、方便圆满语
∵三、方便圆满语,谓其所余。
∵「方便圆满语」,就是「易可解了」以下,这几种语。几种语,这个「方便」,用这几种语,都属于「方便圆满语」。这「方便」什么意思呢?可以解释为智慧,善巧方便的智慧,这个智慧很圆满。
∵「谓其所余」,就所余的这几种语,一共是五句。
∵∵亥二、后三种(分三科)天一、无量众生可爱可乐可欣可意语(分二科)
∵地一、别释(分三科)∵∵玄一、可爱语
∵又于未来世可爱乐故,名可爱语。
∵这个易可解了,「显然有趣,故名易可解了」、「摄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劳」、「离爱味心之所发举起故,名无所依止」、「不过度量故,名非可厌逆」、「相续广大故,名无边无尽」,的确都是智慧圆满,是这样意思,「方便圆满语,谓其所余」
∵「又于未来世,可爱乐故,名可爱语」,这是后三种,前面是前三种,前一种分类说完了。这后三种,又一个态度来说。
∵三种语,那三种呢?第一是「无量众生可爱、可乐、可欣、可意语」,这样子。分两科,第一科是「别释」分三科,第一科是「可爱语」,什么叫做可爱语?「又于未来世可爱乐故,名可爱语」。
∵∵玄二、可乐语
∵于过去世可爱乐故,名可乐语。
∵这用三世来分别。三世,先说未来世。「又于未来世,可爱乐故」,这种语言在未来世的时候这样讲说,还是「可爱乐」的。就是现在这种语言你听闻了,你到未来世的时候,还是感觉到可爱,所以叫做「可爱语」。可见这种语言是可以历久不变。不是当时认为好,经过多久了还是感觉到好,这个佛的法语是有这种作用的。
∵「于过去世可爱乐故,名可乐语」,这样的语言,佛在过去世这样讲的时候,也是令你发欢喜心的,所以叫做「可乐语」。
∵∵玄三、可欣语
∵于现在世事,及领受可爱乐故,名可欣语,及可意语。
∵「于现在世事」,于现在世所有的事情,你能够或者是领受这件事。佛这样讲解了,你在事实上去经验它,在事实上来体验这句话的意义的时候,就是「领受」,还是感觉到「可爱乐」。
∵故「名可欣语,及可意语」,这个「可欣」呢?就是令你可以欢喜的意思。「可意」,就是令你满意,叫「可意」。那么这是解释这三种,这几种语,四种语。
∵∵地二、结摄
∵应知即等欢喜语,名无量众生可爱、可乐、可欣、可意语。
∵这是第二科,第二科是「结摄」,把这三种语把它结束一下。这三种语应该就可以知道,就叫做「等欢喜语」。前面说是「尸罗律仪所摄语」,「等欢喜语」,这几种就是「等欢喜语」。
∵这个语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平等的欢喜,名「无量众生可爱语,可乐语,可欣、可意语」,这个意思。
∵∵天二、三摩呬多语
∵即说法语,名三摩呬多语。
∵前面是第一句话,现在是第二句,也就是第一类的「法语」。现在说第二类,第二类是「三摩呬多语」。
∵「即说法语」,就是那个「趣涅盘宫,故名先首」语句,底下这几句话,这是法语。这个「法语」是什么意思呢?「名三摩呬多语」。
∵「三摩呬多」翻中国话,翻个等引(平等的「等」,引导的「引」)。就是由这样的「法语」,能引导我们一切众生趣证涅盘,能到达涅盘的安乐处去,所以叫做「三摩呬多语」,它有这样的作用。「法语」是这样的意思的。这是第二类。
∵∵天三、由无悔等渐次能引三摩地语
∵即尸罗支所摄语,名由无悔等,渐次能引三摩地语。
∵这就是那第一句话「尸罗律仪所摄语」。「这个尸罗支所摄语」,戒定慧是三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戒律,叫做「尸罗支」。「尸罗支所摄语」,你能够随顺这样的戒律去修行,你会得到什么功德呢?能得到心里面不会后悔的。你若犯戒就后悔了;你不犯戒,你心里面不悔恨。心里面不悔恨,所以心里面就会喜悦;心里面感觉到悦意;悦意故心喜。这个悦和喜应该是「始终」的意思(开始的「始」,终了的「终」)。我不犯戒,心里开始的时候,心里面是悦,最后是喜,这是在第六识上说,一个悦、一个喜。心欢喜故,这身体就会得到调适,这个四大就会调适,这是身安。身体的调适,继续的增长,就快乐,这安和乐都指身说的;悦和喜都指心说、第六识。因为第六识一直的喜,身就安乐,是这个意思。
∵这是由于戒律,「尸罗支所摄语」的作用,会有这样的作用。因为悦、喜、安、乐的关系,心就定了,就能得到三摩地的定。得到三摩地的定,就是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到色界四禅,所以是这样的意思。
∵「名由无悔等,渐次能引三摩地语」,这中间就是把那个悦、喜、安、乐,这四个意义包含在里面,没有明显的说出来,只说到「无悔」、说到心安,就是三摩地,三摩呬多定。这个「由无悔等」,「等」就是这个等那四个字,是这个意思。
∵这是后三种语。后三种语,一个前「初三种」、「后三种」,这个合起来,这叫做「略明摄」。「略明摄」,前面是「释经句」,「释经句」这两科加起来是「举相违」。
∵这个说到「粗恶语」,粗恶语是一种野蛮的语言,不讲道理的语言。而现在说的是「法语」是和粗恶语相反的,是这么意思,先说它相反的语言,这一段解释完了。下面就是第二段,「释粗恶」语,解释什么叫做「粗恶」语。
∵∵酉二、释粗恶(分二科)戌一、举二种(分二科)亥一、毒螫语
∵此中毒螫语者,谓毁辱他言,纵瞋毒故。
∵这个说到「粗恶」语,粗恶语,分两科。第一科「举二种」。举两种,第一种就是「毒螫ㄕˋ语」,也念ㄓㄜ、也可以念ㄓㄜ,究竟什么叫做「毒螫语」呢?
∵「谓毁辱他言」,就是这个人他说出来的话是「毁辱」别的人,毁辱人的。
∵「纵瞋毒故」,为什么要毁辱人家呢?「纵瞋毒故」,就是放纵他的瞋心,这个瞋心动在语言上动出来,就是毁辱别人,是这样的意思。这个毒,「瞋」就是「毒」,这叫做「纵瞋毒故」,就是形容这个瞋心太恶了的意思,
∵这就叫做「粗恶」语,粗恶语是这个意思。这个瞋心发动出来的语言,就叫做「粗恶」语。
∵∵亥二、粗犷语
∵粗犷语者,谓恼乱他言,发苦触故。
∵「粗犷语者」,是两种语,现在第二种「粗犷语」。什么叫做粗犷语呢?「谓恼乱他言,发苦触故」,这是说他内心里面瞋,他说出来这种野蛮的语言,来恼乱别的人,来触恼你。那么使那个人「发苦触故」,那个人心里本来是平静的,听见了你这种「粗犷语」,就发出来苦的感觉,感觉到苦恼,「苦触」,感觉到苦恼,那么这就是「粗犷语」。都是由瞋心发出来的。瞋心发出来,前面那个「毒螫语」,在「纵瞋毒」,是在说粗恶语的人来说,「纵瞋毒」;「粗犷语」呢?是在受毁辱的人,心里面很苦恼,这么讲,这么说。
∵∵戌二、例所余
∵所余粗恶语,翻前白品应知。
∵这个「粗恶语」是很多,说剩余的粗恶语是什么呢?「翻前白品应知」,就把前面这个「白品」的法语翻过来,那就是「粗恶语」。
∵前面说是「语无扰动」,那这是法语,掉过来,就是「扰动」的语,不「悦耳」的语,不「称心」的语,不「可爱」的语,不「以涅盘为首」的语,不「美妙」,不「分明」,不「易可解了」,不能够「施功劳」,有「所依止」,可「厌逆」,有「边」有「尽」,那么这就是「粗恶语」了。是这么样解释。
∵∵未七、绮语摄(分二科)申一、总句
∵复次诸绮语者者,此是总句。
∵这是第七科,叫「绮语摄」。什么叫做绮语?分两科,第一科是「总句」,第二科是「别句」。什么叫总句呢?就是经上说「绮语者」,那么这一句话就是「总句」,就是把这个义安立在这个「总句」里面诠显。用「绮语」,这个词,来诠显这个义,这是总句。
∵下面就说「别句」,来解释这个总句的含义的,分两科,第一科也是「释经句」,「释经句」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于邪举罪时」。「于邪举罪」的时候,那么就是有了绮语了
∵∵申二、别句(分二科)∵酉一、释经句(分三科)
∵戌一、于邪举罪时(分二科)∵亥一、总标
∵于邪举罪时,有五种邪举罪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