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六、受学学处(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名为受学学处?

这是「二道资粮」的这一大科里面的。这一科里面的「广辨」有十一科,第一科是「戒律仪」。这个戒律仪里面分两大科,第一科是解「释一切种」。解「释一切种」里面「广辨六种」这一科一共是分六大科,现在就是第六科「受学学处」。这个「受学」这句话就是「受戒」,戒是所学处,所以叫做「受学学处」。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为受学学处?」怎么叫做「受戒这件事」?这是「问」。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明从受」,分二科,第一科「闻所学处」,又分二科,第一科「从师所闻」。

∵∵

酉二、释(分三科)∵戌一、明从受(分二科)

亥一、闻所学处(分二科)∵∵天一、从师所闻

谓于先受别解脱戒白四羯磨受具戒时,从戒师所,得闻少分学处体性。复从亲教轨范师处,得闻所余别解脱经。总略宣说过于二百五十学处,皆自誓言:一切当学。

「谓于先受别解脱戒」这句话的意义,就是当初你受戒的时候,这个戒叫「别解脱」就是一样一样地解脱;譬如说「不杀戒」你受这条戒、这个杀戒的罪过你得解脱了,你「不偷盗」、那么从偷盗的罪过里面解脱出来,就是一样一条一条的解脱。先受戒的时候是「白四羯磨」,这个羯磨阿阇黎,他一白三羯磨所以叫「白四羯磨」,一白是一、三羯磨是三,加起来就是四,叫「白四羯磨」。有单白羯磨、有白二羯磨、有白四羯磨,现在受比丘戒的时候叫做「白四羯磨」。「受具戒时」就是白四羯磨这个时候就是你受具足戒的时候。这个「一白」这句话就是报告的意思,当时有三师、有七证一共十个人,这羯磨是其中的一位,羯磨先向大众报告叫做「一白」,「三羯磨」就是征求他们的同意,为这个人受戒征求他们的同意,是这样的意思。

这个受具戒的时候「从戒师所,得闻少分学处体性」,你从这个「戒师」就是那个戒和尚,戒和尚也就是你的亲教师,从戒和尚那里那个地方「得闻少分学处体性」,你听到一少部分戒的体性,因为当时受戒的时候不能全部的去讲解,只是说到四根本戒这个体性。「复从亲教轨范师处,得闻所余别解脱经」,等受完戒以后,你的「亲教师」就是你那戒和尚、「轨范师」和那阿阇黎,「得闻所余」所剩余的这些戒法。「总略宣说过于二百五十学处」,这个受戒的时候得闻的戒,和受完戒以后得闻的戒,总合起来说就是超过了二百五十学处,因为这其中还有其他的事情。「皆自誓言:一切当学」,这个受戒这个人,哪一条戒都完全是自己「誓言」就是决定愿意学习,所有的戒我都发心学习,学习它的开遮持犯这些事情。那么这就叫做「从师所闻」,一个是戒和尚、一个是阿阇黎,从这里来学习戒。

∵∵

天二、从余所闻

复从所余恒言议者、同言议者、常交往者、有亲爱者闻所学处,复于半月常所宣说别解脱经闻所学处,一切自誓:皆当修学。

这是第二科「从余所闻」,就是戒和尚和阿阇黎要教授你这个戒法,但是也可以向别人学习。

「复从所余」,除掉了戒和尚、阿阇黎之外「所余」,「恒言议者」就是常常地讲戒的人就是律师,他对于戒特别的有心得常常地讲戒,你可以跟这个人学习戒也是可以的。「同言议者」,还有其他的人虽然不名为律师,但是他和律师的程度一样,和常常讲戒的人对戒的认识是一样的所以「同言议者」,也可以同他学习戒」。「常交往者」你和这个人、这位是先受戒的大德,你常和他来往的和他熟,那么也可以跟他学,因为所有受戒的人都是要学戒的,所以他们都应该是可以讲解戒的道理戒的事情,也可以跟他们学。「有亲爱者」,大家有感情的这些律师,也可以跟他们学。「闻所学处」,从这么多人去听闻所学的戒,就向他们学习。

「复于半月常所宣说别解脱经,闻所学处」,因为你受了比丘戒半月半月要诵戒,所以这诵戒的时候,是常常的每半月、每半月常是「宣说这别解脱经」的,那么你在这个诵戒的时候也就听到这个戒法了,「闻所学处」。「一切自誓,皆当修学」,不管是从那一位善知识里边学习戒,你都应该自己要决定发心要不断地学习这个戒法。

这是第一科「闻所学处」。下面第二科「名获律仪」。

∵∵

亥二、名获律仪

以于一切所应学处皆受学故,说名获得别解律仪。

「以于一切所应学处皆受学故」,因为这个受戒的这个人他受了戒以后,他能在「一切所应学处」,这戒和尚、阿阇黎、或者律师、或其他这一切人,在一切处都应该学习。「皆受学故」,你都能够虚心的去秉受这个戒法的这些事情,接受教导。「说明获得别解律仪」,这样子可以说是这个人得到了,他的心里面明白了这个「别解脱」这个戒法的事情了。「名获律仪」,可见这个「受戒」这件事不但是在白四羯磨时就叫做「受戒」,受戒已后要学戒也名为「受戒」,这叫做「获得别解脱律仪」。

∵∵

戌二、辨善巧(分二科)亥一、已善巧

从此以后于诸学处,若已善巧便能无犯,设有所犯寻如法悔。

这是第二科「辨善巧」。前面第一科「明从师受」,从师来受学这个戒。现在这下面说「善巧」就是你学习的程度。分二科,第一科「已善巧」。

「从此以后」,就是从这样、从此时以后「于诸学处,若已善巧」,于这么多的戒法,若是你已经能够善巧的通达了,你得到了智慧明白每一条戒的开遮持犯都明白了。「便能无犯」,那这时候你有堪能性不犯戒,知道了就不犯了嘛!「设有所犯,寻如法悔」,假设某一条你有违犯了「寻如法悔」,立刻的如法的忏悔,如律文所规定的就是这个「法」,你去发露忏悔。

∵∵

亥二、未善巧

若诸学处未得善巧、未能晓悟,由先自誓愿受持故,得于今时求受善巧、欲求晓悟。于如前说诸所学处,从亲教师或轨范师,如先请问。

「若诸学处未得善巧,未能晓悟」,这是第二科「未善巧」。假设你这个人这个戒这个因缘…,人与人的因缘不一样,有的时候可以学习,有的时候不能学习,那么你对所受的戒「未得善巧」。「未能晓悟」你没能明白,有的明白、有的还不明白,就不完全明白它的开遮持犯。「由先自誓愿受持故,得于今时求受善巧,欲求晓悟」,由于「先」、当初你受戒的时候你心里面有这样的愿,这个「誓」是决定的意思,这个「愿」、我是愿意这样做但是有的时候没有做,但是现在加个「誓」字就是决定要做这件事,我决定要「受持」受戒、持戒清净,我愿意学习。因为你有这样的决定的关系「得于今时求受善巧」,就能够于现在…,我以前的因缘不具足戒没有学习好,我现在决定自己主动的要求我要得到善巧,要明白这个戒法怎么回事情?要得到这个智慧,「求善巧」指智慧说。「欲求晓悟」,就是对每一条戒我都清清楚楚的。

「于如前说诸所学处、从亲教师、或轨范师」,像前面那一段文,从戒和尚、从阿阇黎、同言议者这些事情这个地方「诸所学处」,从亲教师或者轨范师,「如先请问」,你自己要主动的请问、去学习。

这是「未善巧」,你应该这样做,你自己要求自己要创造这些因缘去向师父、向善知识请教。

∵∵

戌三、明无倒(分二科)亥一、正受教诲

既得善巧及晓悟已,随所教诲无增、无减,复能受学。

这下第三科。前面是第二科「未善巧」,现在是第三科「明无倒」就是没有错误。分二科,第一科「正受教诲」。

「既得善巧」,你既然能主动的去学习,你终究有一天你得到了智慧,「及晓悟」,晓悟了每一条戒的开遮持犯以后,「随所教诲,无增无减,复能受学」,你这个时候你就能随顺戒和尚、阿阇黎这些善知识所教诲的,每一条的开遮持犯能随顺他,你自己不另外增加也不减少,就是学习了以后时时的这样学习「复能受学」,这「复能受学」就是你要持戒清净,前面学习好了得善巧了,然后时时的持戒清净这也叫做「受学」,时时地在学习。这就叫做「正受教诲」。

∵∵

亥二、正受文义

又于尊重及等尊重所说学处,若文、若义,能无倒受。

这是第二科「正受文义」,这说的很详细,第二科。

「又于尊重及等尊重」,这个「尊重」就是你的和尚和阿阇黎是你所尊重的善知识,「及等尊重」其他的人,其他的那些大比丘不是你的戒和尚也不是你的阿阇黎,但是同你的戒和尚和阿阇黎是相等的,这样子也叫做「等尊重」。「所说学处」所说的戒律,「若文、若义,能无倒受」,就是能诠的文和所诠的义你都能够如实的去接受而没有错误。这个地方说「正受文义」、前面是「正受教诲」,这里正受文义,这个教诲指人说,所教诲的就是文义。

∵∵

酉三、结

如是名为受学学处。

这是把这一大段文结束了,这叫做「受学学处」。这个受学学处一共是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现在第三科结束,「如是名为受学学处」。

∵∵

午二、略摄三种(分三科)未一、结前生后

如是广辨戒律仪已。云何应知此中略义?

这是第二科「略摄三种」,这解「释一切种」,这一切种都是属于戒律仪,这一科里面分五科,第一科是「辨」,辨里边分三科,第一科是「广辨六种」,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二科「略摄三种」,略摄三种分三科,第一科「结前生后」。

「如是广辨戒律仪已」,这前边分成六大科很广博的说明戒律仪的事情,说完了这一科。「云何应知此中略义?」你说得很多也是很好,但是我怎样才知道里面的这个「略义」?就是要义,这么多的戒法里面的要义你跟我讲一讲。这就是结前生后;「广辨戒律仪已」这是结束前文,「云何应知此中略义?」是生起后文。

下边第二科是「显二三种」,显示有二种「三种」,这是第二科。这里面分二科,第一科「三种戒相」分四科,第一科是「标」。

∵∵

未二、显二三种(分二科)申一、三种戒相(分四科)酉一、标

谓于是中世尊显示戒蕴略义,有三种相。

这是在这里面这个本师释迦世尊显示戒的,这戒的法蕴,它的要义有三种相貌,哪三种呢?下面「列」出来。

∵∵

酉二、列

一者、无失坏相,二者、自性相,三者、自性功德相。

有这三个相貌。这是把这个三相标出来、列出来。

下边就解释,解释先问,先「征」。

∵∵

酉三、征

此复云何?

这三相怎么讲呢?

下面第四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解释「无失坏相」。

∵∵

酉四、释(分三科)戌一、无失坏相

谓若说言安住具戒,由此显示尸罗律仪,无失坏相。

这是前面一共是六项六大科,第一科是「安住具戒」。把这六项合成三相,此三相就是六项的要义,是这么意思。若是像前面说是「安住具戒」这一条这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显示尸罗律仪无失坏相」就表示出来你受戒这个人对于所受的「尸罗律仪」你没有破坏、没有毁犯,就表示这个意思。就是这个「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缺无穿,如是名为安住具戒」就是那一段,这就表示你没有毁犯,所以这叫做「无失坏相」。

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自性相」。

∵∵

戌二、自性相

若复说言能善守护别解律仪,由此显示尸罗律仪自性相。

「若复说言能善守护别解律仪」,就那个六大科的第二科,这一科是说的什么事情呢?「由此显示尸罗律仪自性相」,因为这个「善守护别解脱律仪」就是七众所受的别解脱戒,在家居士优婆塞、优婆夷,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和学法女、和沙弥、沙弥尼。这些戒法就是一条一条的,就是每一条的相貌叫「自性相」,每一条有每一条的相貌就是显示出来尸罗律仪的「自性相」。这个「自性相」就是「别相」,就是每一条的相貌,这样意思。

这是解释第二科「自性相」说完了。下面第三科解释「自性功德相」,分二科,第一科是「观他增上」。又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

戌三、自性功德相(分二科)亥一、观他增上(分三科)天一、标

若复说言轨则所行皆悉圆满,由此显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

「若复说这轨则所行皆悉圆满」,这是前面那个轨则所行那里面有三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威仪路」、一个「所作事」、第三个「或于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就是那一段。「若复说言轨则所行皆悉圆满」,说是这位大比丘他能够这个重要的戒都很清净,而且轨则也是圆满的,行住坐卧这些事情都是很如法的「皆悉圆满」,「由此显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这原来是这样意思,显示你别解脱律仪,「如其所受」,你所受的戒律你能这样子清净,这里边有什么事情呢?有「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这句话有点意思。看《披寻记》解释。

《披寻记》七九六页:

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者:为顾他故,令他增上,未信者信,信者增长。要由轨则所行皆悉圆满方可成办,是名观他增上功德。为显此相,故别建立。如下自释可知。

「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者:为顾他故,令他增上」,说是这个比丘他受了戒以后他心里面「我不要犯戒,我要持戒清净」为什么呢?就想令…顾虑别的其他的人,顾虑其他的人受到我持戒清净、不清净的影响,我若持戒清净令别人也会发道心,「啊!佛教真是伟大,这个比丘这么样高尚呀!」也就发信心,「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长」这样意思,这叫「顾他」。「令他增上」,使令别的人因为我持戒清净他也有进步,有什么进步了呢?「未信者信」对佛法原来没有信心,一看见这个比丘、比丘尼这么样地清净庄严,这个品德这么高尚,他也就对佛法有了信心。「信者增长」,原来已经有信心的看见你持戒清净他的信心更增长,就是对于佛法也能发心学习、也能发心持戒清净、也能发心学习圣道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