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二、广众缘(分二科)子一、违缘(分二科)丑一、问

问:若住种性补特伽罗有涅盘法,此住种性有涅盘法补特伽罗,何因缘故有涅盘法、而前际来长时流转不般涅盘?

这个第一科是种性地,这一科里面分四科,第一科是自性,第二科是安立。这个第一科自性解释完了。第二科安立里边分二科,第一科是正辨相,这是辨粗细、辨一多,这两科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广众缘,这一科又分二科,第一科违缘,第二科就是顺缘。这「违缘」就是障碍你学习佛法的因缘,这叫「违缘」;你本来是可以得涅盘的可以得圣道的,但是有障碍的因缘这件事做不成,所以叫做「违缘」。分二科,第一科是问。

「若住种性补特伽罗有涅盘法」,若是他的身口意、眼耳鼻舌身意、他的阿赖耶识里边安住这无漏种性的这种人,他的内心里边有涅盘法,有了无漏的种子;有涅盘,涅盘是无漏嘛,有无漏的善根。「此住种性有涅盘法补特伽罗」是这个人他的心里面有无漏善根的种子。「何因缘故有涅盘法、而前际来长时流转?」,什么理由他有涅盘的善根「而前际来」,就是过去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这个长时期的流转生死受诸苦恼而不入于涅盘呢?

这是问。下面第二科回答,分五科,第一科是标。

∵∵

丑二、答(分五科)寅一、标

答:四因缘故,不般涅盘。

你问:「他有涅盘的善根、而不入于涅盘在生死流转?」有四个原因,有四个理由,他不能入涅盘。

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征。

∵∵

寅二、征

何等为四?

这是问。第三科就是列出来这四种因缘。

∵∵

寅三、列

一、生无暇故。二、放逸过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过故。

就是有这四个理由,也就是这个相违的因缘使令他不能够入涅盘。

这是列出来。下边就解释,一一地解释,分四科。第一科就是生无暇,解释这什么叫做生无暇?分三科,第一科征。

∵∵

寅四、释(分四科)卯一、生无暇(分三科)辰一、征

云何生无暇?

「生无暇」是什么意思?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

辰二、释

谓如有一,生于边国,及以达须蔑戾车中。四众、贤良、正至、善士、不往游涉。

「谓如有一」,就是譬如有这么一个人「生于边国」,他是生存在落后的地方没有文化的地方,也就是没有佛法的地方。「及以达须蔑戾车中」,他生在边国,而且是生在不是高尚的人家,就是乐垢秽的族性里边这种下贱的事业的人,在那里面生活。「四众、贤良、正至、善士、不往游涉」,这个边地和乐垢秽这个地方有什么不好吗?说「四众、贤良」,说佛教里边弘扬佛法的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四众都是特别良善的、贤善的人,就是没得圣道的也是良善,他有出离心学习佛法向于圣道所以是「贤良」。「正至」就是修学戒定慧已经达到那个涅盘的境界了,那就是圣人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圣人,这都决定是「善士」好人。「不往游涉」弘扬佛法的四众弟子不到那个边地那个地方去,不到乐垢秽那个地方去,所以那个地方的人他没有机会学习佛法,他没有时间学习佛法。

∵∵

辰三、结

是名生无暇。

这「生无暇」就是这样意思。

∵∵

卯二、放逸过(分三科)辰一、征

云何放逸过?

第二个理由,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放逸的过失呢?

第一科征。现在第二科解释。

∵∵

辰二、释

谓如有一,虽生中国,又非达须、非蔑戾车。四众、贤良、正至、善士,皆往游涉。而生贵家,财宝具足。于诸妙欲耽着受用。不见过患,不知出离。

「谓如有一,虽生中国」这就是说,例如有一种人他是生存在有文化的地方,是一个国家的中心的地方。「又非达须、非蔑戾车」,这个地方不是边地、也不是乐垢秽,他也不是在边地、也不是在那下贱种族性里面生活这种人,那这个地方是好地方了,这地方也是好地方,而这个人也是好。「四众、贤良、正至、善士,皆往游涉」就是在这个地区弘扬佛法的,这个地方你想要听闻佛法不难嘛!而这个人呢「而生贵家」,逢在、生在这个富贵的人家去,「财宝具足」,有很多的财富有很多的珍宝,和贫苦是完全不同了。「于诸妙欲耽着受用」,这个富贵的人家有很多五欲,令人迷惑的这个色声香味触这五欲,那么当然生来都是贪瞋痴有的嘛,就爱着这个五欲来享受,做种种的这些享受的事情忙得很,这样的完了就又有那样的安排这节目多的很。「不见过患」他看不见享受五欲有很多的过患,这里边有爱别离苦也有怨憎会苦还有求不得苦,很多的苦恼都在这里边,而且还会造很多的罪过,造恶,还会继续造很多的罪业的事情,但是他看不出来,他不感觉到有什么不对。「不知出离」,他不能觉悟要从这里面跳出来,他不知道。

∵∵

辰三、结

是名放逸过。

所以说「富贵学道难」啊!只有释迦牟尼佛能从这种「妙欲耽着受用」中「能见过患、能知出离」,去修行去,到深山里面修行去求真理,求真理的。问你「能出家不能出家?」,「短期可以,长期不可以!」那就是被这种五欲迷惑住了所以他不能出家,就是这么回事。

∵∵

卯三、邪解行(分三科)辰一、征

云何邪解行?

前边是生无暇和放逸过。现在这是第三科邪解行,还有第三个理由是不顺于学习佛法的。分三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解释。现在第一科。

什么叫做「邪解行」呢?

这是问,下面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出恶见,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标。

∵∵

辰二、释(分二科)巳一、出恶见(分二科)午一、标

谓如有一,虽生中国,乃至广说,而有外道种种恶见。

「谓如有一,虽生中国,乃至广说」,就是这个地方是中国、不是边地,有佛法在这个地方的,不是边地也不是乐垢秽,但是有外道的种种恶见。他这个人遇见了外道,他对于外道有兴趣所以他内心里面有各式各样有罪恶的思想,「恶见」就是有罪恶的思想。这是标,下面解释。

∵∵

午二、释

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施与,广说乃至我自了知,无诸后有。

「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就是这个人他内心里面有这样的思想叫做「见」,「立如是论」就是发出来这种言论。什么言论?什么恶见呢?「无有施与」;他说「没有善恶果报」,你对贫苦的人去布施给他也不会得好果报的,你若做恶事也不会得恶果报,你做善事也不会得好果报的,没有善恶果报这种事情。「乃至我自了知,无诸后有」,他自己知道人死了就断灭了,将来再没有生命的相续下去的事情,所以做善将来不得善报做恶将来也不得恶报,他有这种思想,这样子就不能接受佛法的教诲的,所以也不能学习佛法得涅盘了。

前边这是出恶见,下边明过患。

∵∵

巳二、明过患

复由如是外道见故,不值诸佛出现世间,无诸善友说正法者。

「复由如是外道见故」,又因为他有这样外道的这种恶见的关系,「不值诸佛出现世间」,就是不能遇见佛出现世间,他不遇见,有佛出现世间等于没有佛出现世间他不会遇见的,「无诸善友说正法者」,在他接触的人里边没有一个是善友能为他宣扬佛法的真理的,所以他那种邪解邪行不能改变的,这样子也不能得涅盘。

∵∵

辰三、结

是名邪解行。

这是结束这段文。

∵∵

卯四、有障过(分三科)辰一、征

云何有障过?

这是第四「有障过」。说是我也不是生无暇、我也不是放逸过、我也不是邪解行,但是还有一个原因「有障过」,也还是不行。这是第一科是问。第二科解释。

∵∵

辰二、释(分三科)巳一、异熟障

谓如有一,虽生中国,广说如前,亦值诸佛出现于世,遇诸善友说正法者,而性愚钝顽騃无知,又复喑哑,以手代言。无力能了善说、恶说,所有法义。

「谓如有一,虽生中国,广说如前,亦值诸佛出现于世」,这个人他遇见很多的佛出现世间,「遇诸善友说正法者」,他认识的人有很多好朋友为他宣扬佛法,他很好。「而性愚钝顽騃无知」,但这个人的心,(「性」者心也),而这个人的心里「愚钝」,特别愚痴,「顽騃」就是顽固不可教化,「无知」就是他不懂,他不懂。「又复喑哑,以手代言」,不但是「愚钝顽騃无知」,而且他是「喑哑」不会说话,「以手代言」要和人家连络的事情都要用手来比划比划代替他说话这种人,这种人「无力能了善说、恶说」,这种人没有这种智慧的力量他能明白什么是善说?什么是恶说?不能明白佛法中的真理,你对他讲他不懂,他的智慧就是听不懂。

这是第一科「异熟障」,「异熟障」就是他的果报,他这个身体的果报就是这样子。「而性愚钝顽騃无知」就是他的意根有问题,意根特别愚痴。「喑哑」,这人喉咙有问题,不会说话这个舌有问题。「无力能了善说、恶说,所有法义」,就是耳根也有问题了,你这意根一有问题呀前五根都有问题了。

这前面是果报如此,现在第二是业障。

∵∵

巳二、业障

或复造作诸无间业。

说这个人他心里面很灵敏的,你说什么话他听懂的、他明白的。但是还有问题,他就造作了「诸无间业」就是五无间业,下无间地狱的这种罪业了,这就是也不能学习佛法了。

这是业障,下面是第三科烦恼障。

∵∵

巳三、烦恼障

或复长时起诸烦恼。

说是这个人「长时」的生「烦恼」,不是贪心就是瞋心、那就是疑惑心、高慢心,这个烦恼不间断地常常有,不是有这个烦恼就是有那个烦恼,一有烦恼呢他也排斥佛法,佛法他不能接受。

∵∵

辰三、结

是名有障过。

这就是有报障、业障、烦恼障,有这种过失他也不能学习佛法。看这个《披寻记》。

∵∵

《披寻记》七六三页:

云何有障过等者:此说重障,略有三种:谓异熟障、业障、烦恼障。异熟障者:谓若生处,圣道依彼不生不长,于是生处异熟果生;或有生处,圣道依彼虽得生长,而于其中异熟果生,聋騃愚钝、盲瞽喑哑、以手代言、无有力能解了善说恶法义,是名异熟障。言业障者:谓五无间业,及余所有故思造业,诸尤重业;彼异熟果若成熟时,能障正道令不生起,是名业障。烦恼障者:谓猛利烦恼,长时烦恼,由此烦于现法中,以其种种净行所缘不能令净,是名烦恼障。如下自说。(陵本二十九卷十五页)说有障,其义应知。

「云何有障过等者:此说重障」,这地方说无间业,这是说是太严重的罪过有障碍,「略有三种:谓异熟障、业障、烦恼障」。「异熟障者:谓若生处,圣道依彼不生不长」,你在这个地方受生那个「圣道依彼」它不能生长;这个「生」就是初开始善根发动了发出离心叫「生」,这个「长」就是继续地进步叫做「长」,现在因为「不生」所以也就「不长」了。「于是生处异熟果生」在这个地方出现的时候他有这个果报,果报出现了。「或有生处,圣道依彼虽得生长,而于其中异熟果生」,他的果报上面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出现呢?这「聋騃愚钝、盲瞽喑哑」,这是个问题。「以手代言,无有力能解了善说、恶说法义,是名异熟障」。

「言业障者:谓五无间业,及余所有故思造业」,这五无间业之外,是凡是你自己主动地计划要造这个罪过的事情,你明明白白的欢喜做这种恶事,这个地方也是很厉害,「诸尤重业」,这个罪过很重的业,这也是有障的。「彼异熟果若成熟时,能障正道令不生起。」你这个五无间业的果报现起也是,这个故思造的罪业那个异熟果若成熟的时候也能障碍你证道,你在佛法里面想要学习戒定慧,「令不生起」「是名」叫做「业障」。

「烦恼障者:谓猛利烦恼」,烦恼里面这上面说出两种;第一个是猛利的烦恼,这个贪瞋痴特别猛,力量很强大,「猛利烦恼」,这个烦恼也是障道。第二种是「长时烦恼」,这个烦恼老是有,一直常常有烦恼,也是障道。说有烦恼可是烦恼不是那么强烈,有烦恼但是偶然地有烦恼,不是时时有烦恼,所以还有很多的时间没有烦恼这个时候你可以学习佛法。所以这个「长时的烦恼」就是障道。「由此烦恼于现法中,以其种种净行所缘不能令净。」你若有猛利的烦恼又有长时的烦恼,「于现法中」就在你现在的生命体里面,「以其种种净行」,以佛法中种种的清净的德行去熏习去,「所缘不能令净」,你缘念佛说的这五种法门,(就是这个多贪众生不净观…,那个五停心观了),「不能令净」不能使令你那个强烈的烦恼、长时的烦恼清净,所以这个事做不好,你来到佛法里面来,你一无成就,所以说「不能令净」,「是名烦恼障」。

这上面这五无间业,五无间业这个业障这个地方,这个发给各位的那个影印的这文字上面,我们念一遍。这个大字的,就是《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一校二校查:应是卷九)。

∵∵

《瑜伽师地论》卷九第二页:

由事故者,若不善业,于五无间,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现法果者。五无间业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僧、五于如来所恶心出血。无间业同分者;谓如有一于阿罗汉尼,及于母所,行秽染行,打最后有菩萨,或于天庙衢路市肆,立杀羊法,流行不绝,或于寄托得极委重亲友,同心耆旧等所,损害欺诳,或于有苦贫穷困乏无依无怙,为作归依施无畏已,后返加害,或复逼恼,或劫僧门,或破坏灵庙,如是等业,名无间同分。若诸善业由事重故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母无正信,劝进开化,安置建立于具信中。如无正信,于具信中,如是犯戒,于具戒中。悭吝,于具舍中。恶慧,于具慧中亦尔。如母,父亦尔。或于起慈定者,供养承事。如于起慈定者如是,于起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阿罗汉果,供养承事亦尔。又亲于佛所供养承事,如于佛所如是,于学无学僧所亦尔。若即于此尊重事中,与上相违,由损害因缘,起不善业,受现法果。

这个「由事故者,若不善业,于五无间,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现法果者」,由于你有这样的「事」就是你有这样的罪业,这指什么说的呢?就是「不善业」就是「五无间罪」,「及彼同分中」,它不是五无间业但是和五无间业相同的这种业,这种业也有现在受果报的。「五无间业」是什么呢?「一是害母,二是害父,三害阿罗汉,四是破僧,五是于如来所恶心出血」这是五无间业。

五无间业的同分是什么呢?「谓如有一于阿罗汉尼」,说这个女人是个比丘尼但是她得到阿罗汉了,你同这个比丘尼「行秽染行」这也是五无间业的同分。「及于母所行秽染行」,这都是五无间业的同分的罪业。「打最后有的菩萨」这也是五无间业的同分。「或于天庙衢路市肆,立杀羊法,流行不绝」,这也是很有罪过的事情。「或于寄托得极委重亲友,同心耆旧等所,损害欺诳」,就是这个人,你和他,他对你非常的有信心,大家是亲友关系,他很贵重的事情,很重要的事情或者是很贵重的财富委托给你,但是你损害他欺骗他,这就是一种严重的罪过。「或于有苦贫穷困乏无依无怙」这种人,你「为」他「做归依」处「施无畏已」,他来救护你解除了你很多的恐怖以后「返加害」,「后返加害」你害这个人「或复逼恼」【二校意言:或为「他为你做归依处,他来救护你解除你很多恐怖以后,你返加害他」,或为「你为他做归依处,你来救护他解除他很多恐怖以后,你返加害他」文意较顺】,后返加害、或复逼恼那个人。「或劫夺僧门」就是出家,佛教中这些出家人。「或破坏灵庙,如是等业,名无间同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