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一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性地第一

本地分中一共是十七地,现在声闻地排在第十三地,所以叫「第十三」。

「声闻地」这个「声」就是佛的法语;现在的佛教徒就是从师友边听闻到佛的法语,而后发心修行证果,总名为声闻地。在声闻地里面一共有四个瑜伽,现在是初瑜伽,「初瑜伽第一」,这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四个瑜伽里面现在是初,初开始的一个瑜伽处。

这「瑜伽处」,就是修止观叫做「瑜伽」,修观行叫做瑜伽。这「种性」就是种子,由种子而现行、现行止观,所以种子是瑜伽处的依止处了。因为有种子、你原来有这样的种子,而后遇见了佛法的因缘你就发为现行而修止观,所以叫做「瑜伽处种性地第一」。

∵∵

丙十、声闻地(分三科)丁一、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修所成地。云何声闻地?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里面的科,这声闻地是第十大科。这五识相应地是第一科、意地是第二科、有寻有伺等三地是第三科、三摩呬多地第四科、非三摩呬多地第五科、有心地无心地这是第六科、这闻思修所成地是分三科:闻所成地是第七、思所成地是第八、修所成地是第九,现在是声闻地就是第十科。这第十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修所成地」前面第二十卷,「如是」就指前面二十卷,已经宣说了「修所成地」的七大段,那个发心修行的事情。「云何声闻地?」这修所成地;闻思修这三地,是佛教徒一切修行人所共修行的方法,不管你是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你都需要有闻思修的这样学习的方法,所以他是共行。从声闻地以后,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是别行。声闻种性的人修声闻乘的法门,独觉乘种性的人修独觉乘的法门,这个菩萨种性就是有佛性的人,他就修菩萨的法门,所以这是别行,个别地。现在这别行里面第一科就是声闻地。这个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这三地由劣向胜,最殊胜的是菩萨地,比较薄弱一点的是声闻地,中间性的就是独觉地。

现在说这个「声闻地」,怎么叫做「声闻地」呢?就是「云何声闻地?」所以这两句话是结前生后。就是「如是已说修所成地」就把前面这一地结束了,「云何声闻地?」这是发起后面「声闻地」。这是第一科结前生后。

第二科正广分别就是回答这一句话,云何声闻地?这就是声闻地。这以下就是正式地广分别声闻地的法门。分两科,第一科总标一切。

∵∵

丁二、正广分别(分二科)戊一、总标一切

一切声闻地总嗢柁南曰:

这是总标一切,这声闻地里面一切的内容现在总说一个颂,就是:

∵∵

若略说此地,性等数取趣;如应而安立,世间出世间。

此地略有三,谓种性趣入;及出离想地,是说为声闻。

这「嗢柁南」,前面本论一开始就有这个话,曾经解释过,翻到中国话翻个「集施」,就是集会的「集」,「施」就是布施波罗蜜的「施」;「以少略言」以少数的文字,「集合多法」里面能表达很多很多的佛法,「施诸学者,令易受持」布施给一切学习佛法的人,使令他容易受持。因为太多了不容易受持,简单几个字你容易受持,就能把这一部份,这个法门的大纲要,你能够抓得住了,所以这个「嗢柁南」这个颂有这个好处。

这总标一切里面是用这个颂来标。「若略说此地」假设若是简要地,这「略」就是纲要性地来宣说这声闻地里面的内容的话是有四项不同,第一个就是「性等」,就是种性,这个「等」字是什么呢?因为种性地里面有自性、有安立、有诸相、有数取趣的不同所以叫「性等」,就是这一地里面第一个大义就是说「种性」,第二个说「数取趣」,第三个说由「如应而安立」,第三就是说「安立」,第四个说「世间出世间」。这个声闻地里面就说这么四大段内容,这是一个分类法。

第二个分法呢,「此地略有三」说声闻地大要来说,有三个大意。第一个就是「种性」,这下边有解释。第二个是「趣入」,趣入就是发心修行向于圣道那边去了叫「趣入」。「及出离想地」,「出离想地」就是已入圣道出离生死了,得解脱得涅盘了。那么分这么三大段。

就是两个分法。就是前一个分法分四大段,现在第二个方法就分三大段,这三大段也包括前面那四个、四项的内容的。不管分四科也好,分三大段也好,「是说为声闻」这就是说声闻地,声闻地的内容就是这么多。

这个「出离想地」;譬如种性地、趣入地、出离地,但是多个「想」字。这个「想」窥基大师解释,「想」者「名」也,就是名字的名;你心里面这样子思惟,这样思惟,就是安立出来这么多的名字,就是安立出来种性地、趣入地、出离地。就是这么多这样的分法都是由人的智慧,(这「想」实在就是智慧),就是由智慧,由弥勒菩萨的智慧表达出来的,是这样意思。

这是把声闻地,一共是十四卷,从二十一卷到三十四卷,一共是十四卷的内容的大纲要就是这么多。

前面总标一切,第二科别辨一一,标出来这个种性,趣入、出离地。下边就是一地一地的各别地去说明。分三科,第一科是种性地,先说什么叫种性地。分三科,第一科是征,征者问也,就是问。

∵∵

戊二、别辨一一(分三科)己一、种性地(分三科)庚一、征

云何种姓地?

什么叫做「种性地」?前面那个「瑜伽师地」那个「地」,这个「地」在那边我们解释过了。

这底下「嗢柁南曰」也是用颂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标,就是把这内容的大意把它立出来,分二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

庚二、标(分二科)辛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若略说一切,种性地应知;谓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

「若略说一切」也还是这样的态度;假设若是简要地说明一切的种性地大意的话呢?「若略说一切种性地」,这把它念下来,就是简要地说明一切种性的内容,那你应该注意「谓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就这四样,种性地里面就说这四样事。

这是用嗢柁南来标。下面第二科是长行来标,也就是解释这个颂。

∵∵

辛二、长行

谓若种性自性、若种性安立、若住种性者所有诸相、若住种性补特伽罗、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种性地。

这个长行就是解释这个颂了。「谓若种性自性」,前面谓「自性」、怎么叫做「自性」呢?「谓若种性自性」就是种性本身的体性是什么?他究竟是什么回事情?这是一大科。「若种性安立」,就是要用文字再详细地去解释这个种性的相貌,那就叫「种性安立」,这个「安立」就是用语言文字去介绍他的内容,这叫「安立」,这一科就是更广了。「若住种性者所有诸相」就是安住种性的人,也就是有种性的人他所有的相貌;你说这个种性这样子那样子,但是有种性的人是什么样子呢?这里面有说出来。「若住种性补特伽罗」,这又详细说这安住种性的这些人都是谁呢?这里面「补特伽罗」我们简单地解释就是「人」;安住种性、有这样种性的;在现在是说声闻地,那就是说有声闻地种性的人,或者是换一句话说就是有声闻人的无漏种子的人。这个「种性」就是无漏的种子,但是他是属于声闻的无漏种子、有独觉的无漏种子、有佛的无漏种子,这有三乘种子不同。现在是说有声闻无漏种子的人都是谁?

「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就是前面这四大科,把他合在一起就「名为种性地」。这是用长行解释这个颂,说完了。

∵∵

庚三、释(分四科)辛一、自性(分三科)壬一、征

云何种性?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

现在是第三科。就是: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标,分颂和长行。现在第三科是解释。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释自性,这种性里面分四大科;自性、安立、诸相和数取趣,现在先解释自性,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种性?」怎么叫做「种性」呢?「种性」这句话内容是什么意思呢?这是问。

∵∵

壬二、释(分二科)癸一、辨相

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由现有故;安住种性补特伽罗、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盘、能得能证。

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辨相,辨别这种子的相貌、种子的体相。

「谓住种性补特伽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安住种性,这「住」或当具足讲也可以,就是具足声闻人的无漏种子的人,他这个人,就是安住种性补特伽罗这个人「有种子法」,他的身体里面、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他有这声闻的无漏的种子,有这种子的这个东西。

「由现有故」;这「有种子法」这句话呢「由现有故」,就是他现在;他现在还是个生死凡夫在生死里流转的但是现在他就有这无漏的种子,就有声闻人的无漏种子可以得涅盘,就是这个「有」、他就是「有」而不是没有。这「现」是表示「不是当来」,不是将来有,是说现在有,这「有」是表示说「不是没有」,就是现在就有。「由现有故,安住种性补特伽罗」他的种子在他的心里面安住不动不可破坏地,这个种子。

「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若」、假设,假设能遭遇到殊胜的因缘,或者遇见佛出现世间了,遇见有三宝出现世间为众生宣扬佛法,他若遇见这样的因缘的时候,他若见佛闻法的时候「便有堪任」,他就能够接受,这「堪任」在这里说就是能接受,接受佛的教导,他就能发心,这修行这件事他能担当起来,这就是「揕任」。「便有势力」他若发心修行以后,他那无漏的种子,那种性就发出来力量就可以得涅盘,就能够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得有余涅盘。

「于其涅盘,能得能证」对于有余涅盘能得,对于无余涅盘能证,这就表示这个人,这就是「种子」的相貌,他这个人他能这样子;那无种性的人他就不行了,他遇见胜缘也不可以,也是不可以。

∵∵

《披寻记》七五九页:

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者:意地中说: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盘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盘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陵本二卷一页)由此当知,此种子法,谓声闻菩提种子;由附所依有此种子法故,名住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未遇生缘,安住自性无有变异,亦无失坏,故名为住。

「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者:意地中说」我们已经学过了,五识相应地是第一,这意地是第二。「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盘法者」就是这个人能入涅盘,他有这种功能,他能断烦恼,他这个人能够灭一切苦,使令一切生死的苦恼能灭除去能灭除一切烦恼,就是「般涅盘法者」能涅盘的。「一切种子皆悉具足」,那么这个人他不但是有生死流转的种子他也有出世间得圣道的种子,这些种子他都具足他都有,「皆悉具足」。「不般涅盘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说这个人他没有入涅盘这种无漏种子,这个人便缺少了三种菩提种子,缺少了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佛菩提,这三种菩提的无漏种子就没有了,所以他没有这种三种菩提种子的人就不能入涅盘,就不可以了。这在(陵本二卷一页)那地方文就是这么说的。

「由此当知,此种子法谓声闻菩提种子」,现在这里说的「有种子法」这句话,由此当知「此种子法」这句话,「谓声闻菩提种子」在三种菩提种子里面,不是独觉的种子也不是佛的无漏种子,是指声闻菩提的种子说的。「由附所依有此种子法故」他这个无漏的种子附在他所依,附在他的「所依」就是他的生命体里面,生命体里面当然就是阿赖耶识、附在那里面,「附所依」附在里面。阿赖耶识是有漏的东西,他那里面有有漏种子,有漏种子是正在有力量的时候在生死里流转,现在这个得涅盘的种子也附在那里面,所以「有此种子法故,名住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这就叫做「住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这句话是这么意思。

「未遇缘生,安住自性」若没有遇见殊胜的因缘来发动它,来发动这个无漏种子;没有遇见这个因缘的时候呢「安住自性」,他这无漏的种子就是很平安的潜藏在那里不动,「安住自性」。「无有变异」没有变化,虽然在生死里流转到天上去在人间又跑到地狱去,但是无漏种子不变动。「亦无失坏」他不会失掉的,不可破坏「故名叫做住」,这就叫做「安住」,「安住」是这样意思。

这第一段是辨相、辨别,就是说明这个种性自性的相貌。这「自性」这句话在这上说,是不共于其他法的,单独他自己是这样的体性,所以也叫「别性」也就是这个意思。下面第二科是问答,用问答来说明种性的相貌、这个自性的事情。分两科,第一科异名。

∵∵

癸二、问答(分二科)子一、异名

问:此种性名,有何差别?答:或名种子,或名为界,或名为性,是名差别。

「问:此种性名,有何差别?」这上面说「种性」这句话,有什么不同的话来解释他呢?有什么不同的名字呢?「答:或名叫做种子」,这「种子」是一种譬喻,就是世间上这些植物,譬如说橙子它也有种子、苹果也有种子,这花草树木它都有种子,由种子就能生出来根、梗、枝、叶、花、果来。说是这个人,他有无漏种子他就能生出来圣道,是这个意思。「或名为界」,这个「界」也是种子的意思。「或名为性」,「性」也是种子的意思。「是名差别」,这是名字的差别,说种性也好、说种子也好、说界也好、说性也好,这是名上的差别,里面的含义无差别,是这样的意思。

这是第一科是异名,不同的名字,下面第二科是体性。

∵∵

子二、体性

问:今此种性以何为体?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摄,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于此立有差别之名。所谓种性、种子、界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