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五、远离轨则亏损(分二科)∵∵申一、举颂

当具足威仪,应量而摄受,终无有所为,诈现威仪相者:

这是第五科「远离轨则亏损」,分两科,第一科是「举颂」,第二科是「释义」。

∵∵

申二、释义

此颂显示具足威仪故;不于他前诡现相故;凡所摄受善知量故;为修梵行资持寿命有所受故;学得清净。

「此颂显示具足威仪故;不于他前诡现相故」,这个「释义」,解释这个颂的道理。这个颂里面说的什么事情?是「显示具足威仪故」。说这个修行人,他是具足威仪的,这个行、住、坐、卧都是如法的,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不于他前诡现相故」,不于其他人的面前,有欺妄性的相貌,现出一种威仪来欺骗人,不这样做。

「凡所摄受善知量故」,这是第三个意思,这个「摄受」,在这里是祈求的意思。不论什么祈求,「善知量故」,他都能知道量,而不过分的祈求。「为修梵行资持寿命有所受故」,这个修行人他的目的,为了修学圣道,他需要支持这个寿命,所以要有所受。这个衣、食、住也还是需要的,但是要知量,要能够「学得清净」,要能这样学习,他的戒律就清净了。

∵∵

未六、远离邪命亏损(分二科)∵∵申一、举颂

不自说实德,亦不令他说,虽有所方求,而非现异相。从他边乞求,终不强威逼,以法而获得,得已不轻毁者:

这是第六科「远离邪命亏损」。「不自说实德,亦不令他说,虽有所方求,而非现异相。从他边乞求,终不强威逼,以法而获得,得已不轻毁者」。

这是「举颂」,底下解释,「释义」。

∵∵

申二、释义

此二颂中,显示远离绮言说故、诡现相故、强威逼故、以所得利转招利故,令所修学清净殊胜。

「此二颂中,显示远离绮言说故」,这两个颂是说的什么事情呢?是「显示远离绮言说故」。这个修行人,他不是花言巧语,远离这些言说故,就是「不自说实德,亦不令他说」,这是「远离绮言说」。「诡现相故」:「虽有所方求,而非现异相」。虽然这位修行人,他有所求,这个「方」就是真实的、就是适合的、相应的,合道理的有所求,这样意思。「而非现异相」,而不是现出来,一个特别的相貌去有所求。所以「远离绮言说故」,也「远离诡现相故」,不现这个欺骗的行相。「强威逼故」,这个乞求的时候,而不是强威逼,强迫的同人有所求。「以所得利转招利故」,以所得的财利,假藉所得的财利再去招利,再去求利。

这句话,下面《披寻记》说得详细。「令所修学清净殊胜」,如果能够这样,你所修学的戒律,就是特别地清净,特别地殊胜了。

∵∵

《披寻记》六一○页:

不自说实德亦不令他说等者:此中初颂,前二句显示远离绮言说相。后二句显示远离诡现异相。谓为求衣服等资生众具,虽无匮乏,而现被服故弊衣裳,为令净信长者居士婆罗们等知有匮乏,当有所施,如是名为诡现异相。后颂前二句显示远离强威逼相。谓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所,如其所欲不得称遂,或彼财物有所阙乏,求不得时,即便强逼,研磨粗语,而苦求索,如是名为强威逼相。后二句显示远离以利求利。谓彼财物无所阙乏,得下劣时,便对施主现前毁弃所得财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财宝,极为下劣,又极贫匮,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悦意资产众具;汝望于彼,族姓尊贵,财宝丰饶,何为但施如是少劣非悦意物?是名以利求利。如是诸义,皆如〈声闻地〉说应知。(陵本二十二卷十页)

「不自说实德亦不令他说等者:此中初颂」,这一共两个颂。头一个颂的前两句,就是「不自说实德,亦不令他说」这一句,「显示远离绮言说相」。不是说很多赞叹自己的话,不要这样,也不令别人说。「后二句显示远离诡现异相」,就是「虽有所方求,而非现异相」这两句。「谓为求衣服等资生众具,虽无匮乏」,这个人他并没有缺少。「而现被服故弊衣裳」,但是他表现出来的被服,都是破旧的、都是坏败的这种衣裳。「为令净信长者居士婆罗们等,知有匮乏」,知道你有所缺了,有所缺少。「当有所施」,看见我缺少了,就会布施我。「如是名为诡现异相」,「诡现异相」这样解释。

「后颂前二句显示远离强威逼相」,这第二个颂,「从他边乞求,终不强威逼」,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显示远离强威逼相」。怎么叫做「强威逼相」呢?「谓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所,如其所欲不得称遂」,他同人化缘的时候,如他所希望的没有成功。「或彼财物有所阙乏」,或者是对方那个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他的财物不够。「求不得时」,他没有,你向他求,就是求不到了。「即便强逼,研磨粗语」,就是你不断的重复,说些粗弊的语言。「而苦求索」,苦苦的向人家要东西,「如是名为强威逼相」。

后二句「以法而获得,得已不轻毁」,就这两句,「显示远离以利求利」的这个意思。怎么叫做「以利求利」呢?「谓彼财物无所阙乏」,就是那个长者居士,是有很多财物的并不缺少。「得下劣时」,但是你向他乞求,他给你一个下劣的东西。这个时候,「便对施主现前毁弃所得财物」,对这个施主,「现前」就是当面,就弃毁所得的财物,就是呵斥,不高兴所得的财物,不是背后。「如是告言」,怎么样毁弃所得财物呢?就是这样说,「咄哉男子」,这个「咄哉」就是呵斥的意思,是「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财宝,极为下劣」,他那位善男子、善女人,若和你对比的话,他的族姓也不如你高贵,他家的财富也不如你那么多,他们是下劣的。「又极贫匮」,他们也很少的财物,「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悦意资产众具」,虽然是很贫乏,族姓也不高贵,但是他能惠施这样的、这样的很多好的东西,令人欢喜的资产众具。「汝望于彼,族姓尊贵,财宝丰饶,何为但施如是少劣非悦意物?」他就这么说。「是名以利求利。如是诸义,皆如〈声闻地〉说应知。(陵本二十二卷十页)」,那里有说这个意思,「以利求利」是这样讲法。

∵∵

未七、成就沙门庄严(分九科)∵∵申一、第一颂

不耽着利养,及所有恭敬,亦不执诸见,增益与损灭者:此颂显示不耽着利养恭敬故,不执着五种恶见故;令所修学清净殊胜。

这是第七科,前面是第六。这是第七科「成就沙门庄严」,出家人的庄严。怎么叫做出家人的庄严,这里面边解释,分九科,第一科是「第一颂」,「不耽着利养」这是第一颂。

「此颂显示不耽着利养恭敬故」,这表示这个出家修行人,他不贪着在家居士对他财物的供养,也不执着别人对他恭敬这件事,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不执着五种恶见故」,头一句「不耽着利养,及所有恭敬」,解释完了。「亦不执诸见」,不执诸见是什么呢?「不执着五种恶见故」。五种恶见是什么呢?就是萨迦耶见;执着我我所、萨迦耶见。边见(常见)、断见、见取、戒禁取、邪见这五种见。前面讲过,不执着这个。「令所修学清净殊胜」,如果你能够这样,不贪着利养恭敬又不执着五种恶见,那么这个修行人他所修学的圣道,就是特别清净、也特别殊胜。。

∵∵

《披寻记》六一一页:

不耽着利养及所有恭敬等者:自下广显沙门功德庄严。如〈声闻地〉释相应知(陵本二十五卷二十三页)彼说:若有成就如是诸法,爱乐正法、爱乐功德、不乐利养恭敬称誉,亦不成就增益损减二种邪见;于非有法未尝增益,于实有法未尝损减。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不耽着利养及所有恭敬等者:自下广显沙门功德庄严」,出家人以什么来庄严?不是说穿上好衣服叫作庄严;也不是这个庙修得很好叫庄严,是他有功德,是他的庄严。「如〈声闻地〉释相应知(陵本二十五卷二十三页)」。那上说:「若有成就如是诸法,爱乐正法、爱乐功德,不乐利养恭敬称誉,亦不成就增益损减二种邪见」,这就叫作庄严。是「于非有法未尝增益,于实有法未尝损减」,这个「非有法」,原来是没有就不要增加上去。譬如说这个我见,在色受想行识上执着有我,本来没有我,你执着有一个我,那就叫做增益执,就是「增益」,「于非有法未尝增益」。「于实有法未尝损减」,这个因缘所生法是真实有,是有这回事,你不能否认,你否认,那就叫做「损减」,所以不要有这两种邪见。「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

申二、第二颂(分二科)∵∵酉一、举颂

不着顺世间,无义文咒术,亦不乐畜积,无义长衣钵者:

这是第二个颂,也表示「沙门庄严」,这个出家修行人以什么为庄严?这是第二个颂。

∵∵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不执着诸恶见因外道邪论,以能障碍取蕴解脱,彼所制造,名顺世间。及远离耽着利养恭敬因,长衣钵等。因清净故,学得清净。

「此颂显示不执着诸恶见因外道邪论」,这「不着顺世间」,就是这一句话。「不执着诸恶见」,就是刚才所说的身见、边见、见取、戒禁取邪见,这些恶见因。恶见的因是什么?是「外道邪论」。不是佛教徒,其它的宗教,外道所作的邪论,它是恶见生起的因缘。我们佛教徒不去执着它的恶见,不执着外道的邪论。「以能障碍取蕴解脱」,为什么不要执着外道的邪论恶见?因为他们的邪知邪见,能障碍你得解脱。这个「取蕴」,就是我们的生命体,色受想行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个「蕴」是从烦恼生起的,这个「取」就是烦恼,从烦恼生起的;生起了以后,又能生起烦恼,所以叫做「取蕴」。这个「取蕴」,这上面有老病死苦,很多很多的问题,把一切众生困在里面,受了很多的苦而不得解脱。现在若是我们在佛法里面修学圣道,如果你若执着外道,欢喜读外道的经书,外道说的好,执着常见、执着断见,那你就障碍你「取蕴」的解脱。这个「取蕴」,就是生死的果报,你很难解脱生死果报的苦恼,你不容易解脱。

「彼所制造,名顺世间」,彼外道的信徒,外道的这些学者,所制造的这些书、邪论,是随顺世间的。随顺世间怎么讲呢?就是随顺你流转生死,对于生死流转这件事它能随顺,就是叫你迷惑颠倒,造了很多的罪过,在生死里面流转,这件事与它相顺,所以叫做「顺世间」。现在我们佛教徒「不着顺世间」,不要去执着。这个事情,我们佛教徒,我们如果对于佛法的学习不够,你对佛法学习的不够,你没有鉴别的能力,你不知道邪知邪见严重的破坏性,你不知道。因为学习佛法学习得不够,没有这种鉴别的能力,这就是佛法灭亡的开始。在家的佛教徒,不能够认真的学习佛法,还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有其它的事情要做;我们出家的佛教徒,出家人对于佛法不欢喜学,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你不欢喜学,你自己对于修行也很难上轨道,就是一般性的学学,一般性的修行或者还是可以,正式的修行办不来,你不懂得怎么修行,这是一件事。有的佛教徒邪知邪见,他说的不是正法你不认识,你只知道这个老法师说得很好,我就跟他学习,结果都变成非佛教徒了,自己还不知道。展转的传下来,误了很多佛教徒不能修学正法。这件事如果你若是深入的学习《瑜伽师地论》,深入的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深入的学习佛法以后,你才能知道这件事,不然你不知道,不知道这件事。所以这上面呵斥这件事,「彼所制造,名顺世间」,就是顺于你原来的旧家风,流转生死,是这样子地。

「及远离耽着利养恭敬因」,底下这个「无义文咒术」,就是「不着顺世间」。不着「无义文咒术」,这个「不着」贯下来,这句话就是「及远离耽着利养恭敬因」。前面外道的邪论是恶见因,这底下「无义文咒术」,是「利养恭敬因」。譬如说这个文,我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也会引起来名闻利养的这件事。「咒术」,我有一个什么什么咒,会令你怎么怎么好,它有这种作用,于是乎有很多人因此就有些事情,也会引起利养恭敬的事情,所以是「利养恭敬因」。现在说「不着无义文咒术」,你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对修学圣道没有用,对于圣道这件事来说,没有什么用。你诵一个咒,这个咒能令人发财、能令人长寿、能令人怎么怎么地,因此而得到名闻利养,对于你修学圣道有障碍,所以「无义」,都是无意义的。现在怎么辨呢?不着「无义文咒术」,就是「远离耽着利养恭敬因」。你不要去贪着,我要把文章写的好,我要把这个咒念好了,能得到富贵,是这样子。

「长衣钵等」,这个「长」,这个是ㄔㄤˊ念ㄓㄤˋ,就是多的衣服、钵,有多余的衣钵等,你不要去这样,要远离这件事。「远离耽着利养恭敬因」,远离「长衣钵等」这样子,所以「无义长衣钵者」。「因清净故,学得清净」,这两种因你都清净,你能不着,能够远离你就清净,这个是清净因,就变成清净了。「学得清净」,你若这样学习「不着」、学习「远离」,你的戒定慧圣道,就得清净了。

∵∵

《披寻记》六一一页:

不着顺世间无义文咒术等者:〈声闻地〉说:于诸世间事文绮者,所造顺世种种字相,绮饰文句,相应诗论,能正了知无义无利,远避弃舍,不习不爱,亦不流传。不乐贮蓄余长衣钵。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不着顺世间无义文咒术等者:〈声闻地〉说:于诸世间事文绮者」,对于世间上,努力的学习文章,把文章写得好好的。「所造顺世种种字相」,它所造的顺世种种的字相,也就是文章。「绮饰文句」,这个文句非常的美。「相应诗论」,会作诗这些事情。「能正了知无义无利」,你能知道那件事是没有功德的,现在也没有真实的功德,来世也没有什么功德。是「远避弃舍,不习不爱」,你不要学习,也不要爱着。「亦不流传」那些文章,那些诗句。「不乐贮蓄余长衣钵」等,「余长衣钵」也不要贮蓄这么多,不要多多的积蓄。「今此颂义」,准彼声闻地去解释。

这是「沙门庄严」的第二颂。

∵∵

申三、第三颂(分二科)∵∵酉一、举颂

恐增诸烦恼,不染习居家,为净修智慧,当亲近贤圣者。

这是第三个颂,也是「沙门庄严」。先「举颂」,底下解「释」。

∵∵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远离所治因,亲近能治因故,学得清净。

这个颂,第一段是「显示远离所治因」,「所治」就是烦恼,所对治的;所消除就是内心的烦恼。这个烦恼是怎么来的呢?有个因由,什么因由呢?就是居家,「不染习居家」,就是对于在家人,你不要常常和他来往。这个「习」,就是数数的同他来往,你不要执着,不能说完全没有来往,但是你不要太多,不要执着这个来往。这句话「恐增诸烦恼」,你和在家人来往的多了,密切了,就能令你增长烦恼。所以「远离所治因」,就是远离在家人,和在家人要有点距离。为「亲近能治因故」,能治因是什么呢?能对治烦恼的因,就是戒定慧。就是什么呢?「为净修智慧,当亲近贤圣」,你亲近贤圣人,令你增长戒定慧,戒定慧能令你对治烦恼,所以「亲近能治因故」。「为净修智慧,当亲近贤圣」,你这样做、这样学习,你的戒律就得清净,这样意思。

∵∵

《披寻记》六一二页:

恐增诸烦恼不染习居家等者:〈声闻地〉说,远离在家共喧杂住,增烦恼故;乐与圣众和合居止,净修智故。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恐增诸烦恼不染习居家等者:〈声闻地〉说,远离在家共喧杂住」,和在家人,要远离和他在一起住。「增烦恼故」,你和他在一起住,令你增烦恼。「乐与圣众和合居止,净修智故」,这我们能增长道业。「今此颂义,准彼应释」,这样意思。

∵∵

申四、第四颂(分二科)∵∵酉一、举颂

不畜明友家,恐发忧悲乱,能生苦烦恼,才起寻远离者。

这是第四个颂,也是「沙门庄严」。分两科,第一科是「举颂」,第二科是「释义」。

∵∵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若亲近居家,生忧悲散乱,增长诸烦恼,能为众苦因。由亲近彼,能生众苦,烦恼才生,寻即除遣,如是显示对治之因。

「此颂显示若亲近居家,生忧悲散乱」。「不畜朋友家」,这个不畜,这个解释「畜」就是「亲近」的意思,不亲近朋友家。若亲近居家的人,有什么不对呢?「生忧悲散乱」,令你生忧、生悲,令你心里面散乱,「增长诸烦恼,能为众苦因」缘。「由亲近彼,能生众苦,烦恼才生,寻即除遣」,能引生很多的苦恼。所以你若愿意和在家人亲近,数数的来往,你若有这样的爱着心,有这样的贪着心,「烦恼才生,寻即除遣」。这个「寻」就是立刻地,就把烦恼要除遣。「如是显示对治之因」,对治这个烦恼的因,除遣就是了。

∵∵

《披寻记》六一二页:

不畜朋友家恐发忧悲乱等者:〈声闻地〉说:不乐摄受亲里朋友,勿我由此亲友因缘,当招无量扰乱事务;彼或变坏,当生种种愁戚伤叹悲苦忧恼。随所生起本随二惑,不坚执着,寻即弃舍除遣变吐,勿我由此二惑因缘,当生现法后法众苦。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不畜朋友家恐发忧悲乱等者:〈声闻地〉说:不乐摄受亲里朋友,勿我由此亲友因缘,当招无量扰乱事务」。「不乐摄受」,就是不欢喜来摄受亲里,就是你的老乡,你的亲里朋友,不要和他们摄受,不要和他们很密切。「勿我由此」,不要我因为这样亲友的因缘。「当招」,就会招感来很多的「扰乱事务」,妨碍你修学圣道。「彼或变坏,当生种种愁戚伤叹悲苦忧恼」,什么忧恼呢?「彼或变坏」,你这个亲里、这个好朋友,他若有什么变坏的事情,你因为和他有感情了,你就有种种的愁戚伤叹悲苦忧恼。

「随所生起本随二惑,不坚执着,寻即弃舍」,随你自己所生起的根本的烦恼,和这个随烦恼,就是由根本烦恼衍生出来的烦恼;根本的烦恼就是贪瞋痴,衍生出来的烦恼就是掉举、散乱、忧悲的这些事情,你若这样子有这个问题。「不坚执着」,你不要执着这件事,他是我的老乡,我要去照顾照顾他。「寻即弃舍」,你立刻地把这件事弃舍了。「除遣变吐」,「除遣」也是弃舍;「变吐」也是弃舍。「勿我由此二惑因缘,当生现法后法众苦」,一点也没有人情,也是不对;但是你若有人情,就妨碍你修学圣道,这件事很难两全。所以初开始修行的时候,你要重视圣道,等你得了无生法忍以后再说。以前所对不住的事情,可以圆满圆满。得了圣道以后不要紧,没得圣道的时候心随境转,这些事情就要注意了。

这是第四个颂的「沙门庄严」,底下是第五个颂的「沙门庄严」,先「举颂」。

∵∵

申五、第五颂(分二科)∵∵酉一、举颂

不受于信施,恐加害疮疱,于如来正法,尝无有弃舍者。

这是「举颂」,底下解「释」。

∵∵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不贪着利养恭敬,不坚执诸恶邪见,不虚受用信施,不毁谤正法,亦能远离贪着后世诸欲,及能生起诸恶见因。如是所学,清净殊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