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随所作因故,或定所作因故,或期所作因故,而出于定。

∵∵∵从这一卷开始的时候,傍辨彼义。分二科,第一科引释诸经。引释诸经里分十一科,第一科乐空闲等,第二科修无量等,这两科解释完了。第三科是等持等至善巧等。第三科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善巧非善巧,这一科也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住出等相。这住就是在定里面安住不动,出就是从禅定里面出来,这一共有十一个相,第一个是住,解释过了。第二科就是出,我们现在这一科。出这一科里面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释。释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略标。

∵∵

卯二、释(分三科)∵辰一、略标

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不复思惟,于不定地分别体相所摄定地不同类法作意思惟,出三摩地;或随所作因故,或定所作因故,或期所作因故,而出于定。

「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不复思惟,于不定地分别体相所摄,定地不同类法作意思惟,出三摩地」,就是从三摩地里面出来了。究竟什么原因从定里面出来呢?「或随所作因故」,从定里面出来;「或定所作因故」,从定里边出来;「或期所作因故,而出于定」。这里面说出来三个原因,从禅定里面出来,这是略标。这底下第二科别释,解释这三个行相,三个原因。第一科随所作,随所作因,解释这个因。

∵∵

辰二、别释(分三科)∵∵巳一、随所作

随所作者:谓修治衣钵等诸所作业。

就是坐禅的这个修行人,他现在他的衣服破了,他要补一补;他的钵破了,他要修治,要修这个钵,要补这个钵,还有其他的什么事。「诸所作业」,各式各样的事情,他要做这件事,他就要从禅定里边出来,不能够一直的入定,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科,定所作因故。定所作是什么事情?

∵∵

巳二、定所作

定所作者:谓饮食便利,承事师长等诸所作业。

「饮食」要吃饭,出定要吃东西。「便利」,或者是去厕所,就是要出定。或者是「承事师长等」,师长有什么事情,要为师长去做事,这时候也要从禅定里边出来。「等」还有其他的什么什么事,所以从禅定里面出来了。从这件事上看,说这个人入定三天,三天这里面有可能会要便利,可能有这个事。但是也有的文上说,他不去便利,对身体也没有伤害,也有的文说这个话。

∵∵

巳三、期所作

期所作者:谓如有一,先立期契或许为他当有所作;∵或复为欲转入余定。

这是第三科,或期所作因故。什么叫做期所作呢?「谓如有一,先立期契或许为他当有所作;」就是入定之前,他有一个约会,期契就是约会,约会到这个时候要做什么事、什么事情,有约会叫「期契」。「或许为他当有所作」,或者是同意为别人做什么什么事情,那么就需要出定。「或复为欲转入余定」。或者这个时候,就是要从这个定里面转到另外别的定里面去,那就要从这个定里面出来,这也是一个原因。这是说,别释这一科说完了。

∵∵

辰三、总结

由此因缘,出三摩地。

这是这一科的总结。为什么要出定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从禅定里面出来。说住、说出。第一科是住,第二科是出。现在下面第三科是行。

∵∵

寅三、行(分三科)∵∵卯一、征

何等为行?

∵∵

卯二、标

谓如所缘作种种行,而入于定。

第三科是行,分三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行呢?行是什么意思呢?这是问。「谓如所缘作种种行,而入于定」这底下是标。这是什么叫做行?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入定的时候,他要入定之前的时候,他对这个所缘境要做种种的观察就叫做行,这个行是心行,心在活动,心的活动,心有种种的活动,不是一样,各式各样的活动,「而入于定」由这样的活动,才能够入定,这就叫做行。底下第三科就是解释。究竟是什么行呢?

∵∵

卯三、释

谓粗行、静行、病行、痈行、箭行、无常行等,若于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诸行。

这就叫做行。这个粗行和静行就是……譬如说是他想要入初禅,那么他就观察这个欲界是粗劣的、是污秽的、是苦恼的,这是粗行。就是这样子观察,这叫做粗行。静行就是观察初禅天非常的寂静、微妙、安乐,是我所最理想的地方,就是这样子思惟,叫做粗行、静行。病行、痈行、箭行、无常行等,这就是修四念处,也可以这样观。病行,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就是一个大病。我们这个身体健康,忽然间某一部分有了病,这个病不是我们欢喜的,它是不对了。现在说全部的身体,全部的色、受、想、行、识都是一个大病,是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不是可爱的,这个身体,这个色、受、想、行、识不是个可爱的东西,它是可厌恶的,是不应该有的这个东西。

在《阿含经》上佛对诸比丘说:不是你的东西,你不要拿。佛这么说完了,有个比丘说我懂了,我懂这个意思。佛说你懂什么?他说这个色、受、想、行、识都不是我的东西,我都不要取着。佛说对了,是这个意思。色、受、想、行、识都不是我。色,非我、非我所,受想行识非我、非我所,都不是我,我不要执着这是我,这是我的,不要执着,弃舍它。这可见在《般若经》上照见五蕴皆空,那么就是弃舍了。怎么样弃舍法呢?说这不是我的东西,我弃舍。你怎么弃舍呢?弃舍就是你观察这个身体是病行、是痈行、是箭行、无常行等,这无常行就是终究是要败坏的。你这样观察叫做行,叫做无常行。

这个照见五蕴皆空一下子都没有了,都没有了,心无所住,就是弃舍了。心无所住以后,这个心无所住。心无所住,按通常来说,我们不作如是观的时候,我们是住于色、受、想、行、识。这个住有两个意思:我们的这个心,这个思想在这里活动,叫做住;第二个意思是爱着的意思,着于色、受、想、行、识,也叫做住。现在是不住,就是不要拿,不要取着它,就把它空掉了它,这是不住。不住以后就是无色、受、想、行,识的境界,我们就住在无色、受、想、行、识的境界,那么就是不要住在色、受、想、行、识那个地方,住在无色、受、想、行、识那个地方。初一步,我们这个钝根人不妨这样子做,住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你就住在犹如虚空的境界里面,不要住在色、受、想、行、识那个地方,这样子久了,你这个心里面就习惯了,不住于色、受、想、行、识了,也不要住于空,空也不住,这叫做无住,这样子。现在这上……可是我们这个钝根人,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心总是在色声香味触上活动,总是在色、受、想、行、识上活动,你一说是不住,这是很难嘛!但是我佛如来有善方便,告诉你这粗行、静行;病行、痈行,这个痈疮是病中之大病,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全部的身体像一个痈疮似的,进而厌恶、憎恶色、受、想、行、识这个东西,那么你自然逐渐的就不着了,不爱着这个身体了,你也就不因此而会有烦恼了,这是痈行。

「箭行」,为箭所中。在本论的后边也有解释箭是什么意思,老追着你不舍,叫做「箭行」。这个箭射来了,就是向你来了。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个大病、是个痈疮,老是随着你不舍,叫做箭行。你到天上去,它随着你;你到地狱去,它随着你;到饿鬼道,到畜生道,乃至到人道,它随着你不舍,不弃舍你,这是箭。这个苦恼的境界,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苦恼,一直随着你,叫做箭行。这么解释。

「无常行等」,而这个东西,也有的人认为我感觉这个身体很可爱,身体也很健康,事事都是如意的,那有什么不好呢?这时候「无常行」,你感觉好,终究有一天这个身体败坏了,等老来的时候你看你还好不好,还如意不如意,所以无常行,会变了。就是这样子,你入定之先,先作如是观,「是名为行」。这个意思。这是解释,卯三释。

「若于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诸行。」前边这个地方是说,如所缘做种种行而入于定,这可见是在入定之前作如是观。这样子说,应该是说,在止之前修的毗钵舍那,这么解释也可以。「若于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诸行」,这又不同了,这是在定里边的诸行,就是你得定了,在定里边作种种的观察,那就是和这又不同了,又种种的诸行。譬如说这个八胜处、十遍处是在定里面观想这个光明,有光明相,那就是又是一种行,各式各样的行。若是在禅定里面,去度众生去,那又是一种行,是各式各样的行。这就叫做行。《披寻记》解释得很好。

∵∵

《披寻记》四四四页:

何等为行等者:此中粗行、静行世间离欲道摄。病行、痈行、乃至无常行等,出世离欲道摄。此中等言,等取苦、空、无我,或复苦、集、灭、道,或复真如、法性、实际。如三三摩地有空、无愿、无相行转,如是所余一切三摩地亦有各别行转,是故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诸行。

「何等为行等者:此中粗行、静行世间离欲道摄」。这不是佛法,是世间人能够离欲的一种方法,观这个粗行、静行。「病行、痈行、乃至无常行等,出世离欲道摄」。这是佛教,这是佛法里面胜过世间的那个离欲道,属于这一类的。「此中等言」,那个等字,言者字也,等言就是等那个字,这个等字是什么意思呢?「等取苦、空、无我,或复苦、集、灭、道,或复真如、法性、实际。」这也叫做行。也就是这样观,作如是观。「如三三摩地有空、无愿、无相行转」这也是行,这样的活动,转者活动,这样活动。「如是所余一切三摩地亦有各别行转,是故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诸行」这样的意思。这是解释这个行。其实若是我们静坐的时候,我不知道要怎么坐,静坐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修观,修止观。这就是这个方法,你就思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一个大病;这个病行、痈行、箭行、无常行等,就是这样观就可以了。然后再修奢摩他,修止。止他八个钟头,然后再修病行、痈行、箭行、无常行;修空行、无我行、真如行,这也是可以,可以这样修。

∵∵

寅四、状(分三科)∵∵卯一、征

何等为状?

∵∵

卯二、标

谓于诸定临欲入时,便有此定相状先起。

这是第四科。一共是十一科,现在是第四科。第四科是说这个状,这个字。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状呢?形状、相状,第一是问。

「谓于诸定临欲入时,便有此定相状先起」这第二科是标,标出来。什么是状呢?这是说修行人常常的修各式各样的定,「临欲入时」接近,临者近也,接近要入定的时候,还没入定,但是要入定了,便有这种定的相状现起来,显现起来。譬如说是这个人静坐的时候感觉身体没有了,没有这个身体了,这就是一个状,是个相状,这就表示你要入未到地定了,这是个相状,这是各式各样的相状。便有此定的相状先起,各式各样,那么这就是状,叫做状。这是标,底下第三科解释。

∵∵

卯三、释(分二科)∵∵辰一、自了知

由此状故,彼自了知:我于如是如是相定,不久当入,或复正入。

这是分两科,第一科是自了知,自己知道。由于你这样用功修行的时候,现出来一个这样的行相,你就自己就明白了,「我于如是如是相定」,不只是一个相,这个定有这个相,那个定有那个相,各式各样的定,这样的相,那样的相,要得定,不久,不会太久,他就要成就了,就会要入未到地定了,就要得初禅了,要得念佛三昧了,就会知道的。「不久当入」。「或复正入」,或复就是正式要入这个定了,不是说是不久当入。不久当入,还有一段时间的,正入就是已经成就了,这样的意思。其实你若常常用功,心若是达到一个境界的时候,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先相,都是有先相的,不会那个事情突然间就出现了,它在前都是先现出个相来。

∵∵

辰二、师了知

彼教授师由此状故,亦了知彼不久当入如是如是相定。

这是第二科。「彼教授师」教授这个修行人,这个修行人的老师。那个老师「由此状」,你报告他了,他就由这个状,他就知道了,你不久当入如是如是相定,他就知道了。我以前也说过,虚云老和尚的年谱上,说他在静坐的时候,在夜间,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电灯,顶多是个油灯。夜间的时候就看见有人,他可能在禅堂里坐,禅堂还是在房子里面,隔着几道墙的,他看见有人就到厕所去了,有这个境界。那这是什么?这是欲界定的相,这是得欲界定的相貌。说是大白天,说是有太阳出来了,但是能看见星辰,这是欲界定的相貌;也有的人,还有名气很高的人,这个人得天眼通了。哎呀!∵我一看这个人是虚名,这是欲界定的相貌,怎么能说得天眼通呢?我说这些话,我感觉到,我看见了,这个人名气很高了,很多人都很仰慕,这是一个好现象,就是自己想要求道,所以有一个有道的人,哎呀,心里很欢喜,想到他那里去学,这是个好现象。但是结果这个人是个虚名。大家都愿意求道,这是佛法的兴相,但是那个人是个虚名,反倒是个衰相。这看出来什么呢?就是我们佛教里面对学习佛法,很多人都是读过经的,谁没有读过经?就是小小的,染指之味浅尝则止,学得不够,小小的,所以就是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人胡言八道,唉呀,这个人说的是妙法。你看遗憾不遗憾呢?多遣憾!但是这个事不是太难事,我们把《瑜伽师地论》好好学,很多都知道了,很多很多事情都明白。智者大师的这些书,你能好好学也知道很多事情的。但是就是没有好好学,没有好好学,就是不行了,就不及格了。

我昨天说过,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有人说这是弥勒菩萨说的,也有人说这是无著菩萨说的。是弥勒菩萨说也好,是无著菩萨说也好,还有谁能比无著菩萨说法更微妙的?我们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他在那里讲经说法,我没有去听,有什么遗憾的吗?所以不需要。当然人的思想不稳定的时候,当然就是这样子,当然人家说怎么怎么的,心里就动了。印顺老法师他自己的文章上说,他是到了抗战的时候,七七事变的时候,他就到了重庆,遇见法尊法师以后,他的思想稳定下来了。这句话怎么讲法?就是他对于佛法,就是这样子,就达到这个程度,再不随便听别人舌头转了,不随别人的舌头转了,不这样子。当然我们思想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但是我们应该会分别,应该会这样分别。我们若是多读经论,这些经论,第一是释迦佛说的,是佛说,第二我们看龙树菩萨的论,无著菩萨、弥勒菩萨的论,世亲菩萨的论,古德的,天台智者大师、窥基大师这些人的著作,我认为后代的人没有一个人能胜过他们。还有什么遣憾的事情?所以思想虽然还没有稳定,也差不多,差不多要稳定了。就是在这里好好用功,要爱惜光阴,尊重同梵行者,爱惜光阴,好好努力学习、修行,我认为很快乐。所以这上面说「彼教授师由此状故,亦了知彼不久当入如是如是相定」,知道这件事的。

我又有妄想。当然这《瑜伽师地论》很广,前一章、一章,每一章、一章,一节、一节,一段、一段,当然我们心里面感觉到这有什么意思?不大明白。但是假设我们现在是修定的话,你常常静坐的话,你就会感觉到对于定我需要多多的了知,多多的明了。而这里面说的事情很多,不正好能满你所愿了吗?不是正好吗?前边有寻有伺地,那三地,还有五识相应地,还有意地,最初的时候,我们读这干什么?说这做什么?后来应该知道了,这是叫我们发厌离心,世间是苦,叫我们发厌离心,是这样的意思。这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为什么没能够得解脱,是厌离心不够。对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对于这个臭皮囊不能厌离,总是爱着,总是着,系缚住了,不得解脱。由于那个意地,说到生、说到死、说到三个有寻有伺地那三个地,我们会明白世间是苦,叫我们厌离。这事儿非常的重要了,非常重要!说我现在我没有那么多的财富,没有那么多的财富不是很好吗?没有系缚。若我们还要去追求财富,那不是颠倒吗?我现在这个光阴很宝贵,赶快要求道,怎么可以拿这有用的时间去追求颠倒的事情呢?说不去不行,那有不行的事情?不行是你的分别,行也是你的分别,不行也是你的分别,就是你心的分别,你心若不分别有什么事?什么事也没有。定老法师有一回说,说一个老父亲有几个儿子,对儿子老是不满意,老是挂心,这个事儿也不行,那个事儿也不行,总是挂心,其实你死掉了,那几个儿子照样生活,可能还更好。所以就是你对儿女的爱,这个爱使你自己有这个分别,若是我不在,我放心不下。其实就是自己的分别,那有什么事情呢?所以前面我们学过去的我们感觉到,我们应该学习。后边说到禅定更是我们所需要的。「彼教授师由此状故,亦了知彼不久当入如是如是相定」。

∵∵

寅五、相(分二科)∵∵卯一、征∵

何等为相?

∵∵∵∵卯二、释(分二科)∵∵辰一、标列

谓二种相。一、所缘相,二、因缘相。

这是第五科,叫做相。前边是状,其实状也就是相,但是相又另有意思。分两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释。「何等为相?」这是问。底下「谓二种相。一、所缘相,二、因缘相」。这是标列,列出来一个相。这是第一科是标列。第二科是随释。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这个所缘相。

∵∵

辰二、随释(分二科)∵∵巳一、所缘相

所缘相者:谓分别体。由缘此故,能入诸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