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二、不施馋嗜
∵若有众生食饱满已,性多馋嗜,数复来求珍妙饮食,亦不施与。
∵在「辨种种相」这一科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内身」,第二科是「外物」,「内身」这一科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属于「外物」,「外物」这一科里面分九科,现在是第五科,「于求饮食」这一科。这一科里分二科,第一科是「不施非宜」,已经过去了。现在是第二科「不施馋嗜」。
∵「若有众生」,假设有这样的人。「食饱满已」,他的饮食,已经吃饱了,这个胃里边很满了,那么就应该停下来不要再吃了。但是「性多馋嗜」,这个人的心性,他就是谗,「谗」者贪食也;就是欢喜吃东西。「数复来求珍妙饮食」,还是不只一次地,又来到菩萨这里,请求给他珍妙的饮食,更好的饮食。那么菩萨给不给呢?「亦不施与」,菩萨不给他。因为已经吃饱了,你再吃,这是不太好的。
∵∵荒六、于求自害
∵若诸众生愁忧所逼,求欲杀害欧系自身,食毒坠岩投渊赴火,皆悉不应施其所欲。
∵「若诸众生愁忧所逼」这是第六科「于求自害」。若是有人「愁忧所逼」,他也许有苦恼的事情,心里面忧愁,为这个忧愁所逼迫,就是活不下去了。就「求欲杀害欧击自身」,他就请求,他想要杀害自己。「欧击自身」,或者是自己打自己。「欧」也当「击」字讲。「食毒坠岩」,或者是自己去吃毒药,把自己害死自己;或者「坠岩」,从高山上的岩石上向下跳,这样子自杀死。或「投渊赴火」,「投渊」就是向深水里面跳,被水所淹死;「赴火」,或者在猛火燃烧的时候,就跑到火里面为火烧死。那么为「愁忧所逼」,就想要自杀;那么要对菩萨有所求,求菩萨帮助这件事。「皆悉不应施其所欲」,菩萨不应该、完全不应该「施其所欲」给他方便,不满足他所欲,他的一个希望,不能够让他自杀的。
∵这是第六科,下面第七科,「于求尊亲等」分两科,第一科是「标不应施」。
∵∵荒七、于求尊亲等(分二科)∵∵日一、标不应施
∵又诸菩萨,若有来求父母师长,定不应施。
∵「又诸菩萨,若有来求父母师长」,假设有人来求菩萨,把你的父亲、你的母亲、你的师长送给我。那么菩萨怎么办呢?「定不应施」,决定不能把自己的父母、师长送给他的。菩萨虽然是修学布施波罗蜜,但是父母、师长不布施。
∵这是「标」,下面第二科「征释所以」。
∵∵日二、征释所以
∵何以故?以诸菩萨于其父母尊重师长乳哺养育微有恩者,于长夜中常思顶戴不生厌倦。恒持自身,系属随顺,任所屠害捶缚货卖,尚自不敢窃怀施心,何况显然施来求者?
∵什么原因不布施呢?「何以故?」。「以诸菩萨于其父母、尊重、师长」,菩萨对他的父亲、母亲、对他尊重的师长,这都是有恩德的人。「乳哺养育」,有的人是对他有乳哺之恩,用乳来哺喂他奶吃的人;或者是小孩子的时候不能自立,养育他的人,也可能是他父母、也可能是他的师长、也可能是其他的人。「微有恩者」,乃至到小小地对他有恩爱的人。「于长夜中,常思顶戴不生厌倦」,这菩萨对于这样有恩德的人,在「长夜中」,就是长远之中;这个苦恼的世界里边,「长夜」表示夜是黑暗、表示众生在无明里面生活,所以叫做「夜」;从无始劫来就是这样子,所以叫做「长夜」。这是一个苦恼的世界里面生活。菩萨在这样的世界里面「常思顶载」,常思惟对父母,尊重、师长、乳哺、养育、微有恩的人要「顶戴」,用头顶,要恭敬父母、尊重、师长、乳哺、养育、微有恩者。「不生厌倦」,长时间地恭敬尊重供养,心里面不厌烦,不疲倦。
∵「恒持自身系属随顺」,常拿自己的身体,系属于父母、尊重、师长、乳哺、养育、微有恩者,随顺他们的意思,做什么事情。「任所屠害捶缚货卖」,对于我有恩的人,我这么样地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当然我的父母、尊重、师长、有恩者,也是爱护我,也是非常爱护我。假设我的父母、师长对我不是爱护,对我「任所屠害」,随意地想要杀我,想要害我。「垂」,想要打我;想要把我绑起来。「货卖」,像一件东西似的,把它拿出去卖掉。假使有恩的人对我这样子,「尚自不敢窃怀施心」,尚且我都不敢把我的父亲、母亲、有恩的人,像一件东西似的布施出去,不要了,都不敢有这样的想法。「何况显然施来求者」,何况很明显地我把我有恩德的人,布施出给求的那个人,给他。那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披寻记》一二九六页:
∵父母、尊重、师长等者:此诸有情皆有恩摄。〈声闻地〉说:谓或父母、或乳饮者、或养育者、乃至广说遭厄难时不相弃者,如是等类名有恩者。(陵本二十五卷十四页)此中尊重师长,即彼教利益者、教安乐者、引利益者、引安乐者、及余数有恩者,随应当知。
∵「父母、尊重、师长等者:此诸有情皆有恩摄」,要是对于菩萨有恩爱的人。「〈声闻地〉说:谓或父母、或乳饮者、或养育者、乃至广说遭厄难时不相弃者」,在苦难的时候,这个人总是和我在一起不弃舍我,和我共患难的人。「如是等类名有恩者」,这是有恩的人。这是(陵本二十五卷十四页)。「此中尊重师长,即彼教利益者」,什么叫做师长呢?就是教导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这个人是对我有利益的。「教安乐者」,教导我发财的人,使令我生活快乐的人,这都是我的师长。「引利益者」,他教我这样做、这样做,能引导、能引发出来智慧,不会做恶事的这种人,那么这就是师长。
∵这个前面说是:「尊重师长,即彼教利益者」,这个师长「教」你这样做、这样做,你不可以做恶事,就是教导的、命令的口气。下面「引利益者」呢,这个「引」是什么意思?就是师长教我开智慧,由智慧引发出来,我不可以做恶事,我是可以做有益利有功德的事。「引安乐者」,教我开了智慧,我就知道这样子能发财,这样子使令我生活快乐。这都是我的师长,「尊重师长」。「及余数有恩者」,及其他的,除了师长之外,其他那些朋友,彼此间常有来往,也可能有「数有恩者」,不止一次地对我也是有照顾。「随应当知」,也都是有恩者。这是解释什么叫做有恩。
∵下面第八科,「于求妻子等」分二科。第一科「不施他属」。
∵∵荒八、于求妻子等(分二科)日一、不施他属
∵又诸菩萨,若作国王,灌顶自在,统领方域。于自国界所有僚庶,终不抑夺取余妻子而转施余。唯持村邑聚落川土,或全、或分以用布施,而告彼曰:如我恩化,汝亦宜然。
∵「又诸菩萨若作国王」,这个菩萨他常是在世间上有大悲心,作种种功德,福德智慧太高了;其他众生的福德智慧没有菩萨大,自然菩萨就是作了国王,自然是这样。「灌顶自在」,这「灌顶」,这国王原来不是国王,他就位、就职的时候,举行一个灌顶的仪式,是这么意思;或者是一个大婆罗门,有地位很多人尊敬的人,用四大海水来灌其顶,那就是授位,他就是做了国王。「自在」,做了国王以后,有大的权利,有无上的权威得大自在。「统领方域」,就是统治所领的国土,统治的领土很广大的地区叫「方域」。
∵「于自国界所有僚庶」,对于自己所统治国土的范围内,所有的「僚」,就是做官的;「庶」,就是一般的老百姓。「终不抑夺取余妻子而转施余」,绝对不会仗势自己的权威,就是压迫、夺取他人的妻、他人的子,而「转施余」,我自己不要,但是送给别人了,决定不这样做事情的。这个菩萨,本论的作者说到这件事,可见得凡夫也是有这件事的,凡夫的确是有这种事的。「唯持村邑聚落川土,或全、或分以用布施」,但是他不这样做,他做什么呢?他有这个权利可以划分一个部分,一个村、一个乡村、一个地区、一个小小的城市、或者是一个聚落,「聚落」也就是「村邑」。「川土」,或者是一部分的山川、一部分的国土。「或全或分」,或者这一个地区是完全的、或者这个地区的一部分。「以用布施」,把他布施给一个有道德的人,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而且是这样子。
∵「而告彼曰」,那么这个王就对那个接受布施的人说了。「如我恩化,汝亦宜然」,如我对于要是我国家的人民,我都特别地爱护他们。「恩」者爱也。这个恩字当爱字讲;我特别地爱护一切的人民哪,来教化他们,用爱心教化他们。「汝亦宜然」,你现在接受了我的布施,我给你了这个聚落,你在这里要教化他们,也应该有爱心,不要虐待老百姓,「汝亦宜然」。
∵这是「不施他属」,现在第二科「不施自属」,分三科,第一科是「不令忧恼」。
∵∵日二、不施自属(分三科)月一、不令忧恼
∵又诸菩萨,于自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若不先以正言晓喻令其欢喜,终不强(强)逼令其忧恼施来求者。
∵「又诸菩萨,于自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若不先以正言晓喻」,假设最初的时候「不以正言」,不先以合乎道理的言语。「晓喻」,开示他,「令其欢喜」,令他心情欢喜。「终不强逼令其忧恼施来求者」,从始至终,决定不会强迫他,就把他送给别人了,那这样他心里就很忧恼、很忧愁、苦恼,「施来求者」。菩萨不这样做,不这样做事情。这是不令忧恼。
∵下面第二科「不与怨家」。
∵∵月二、不与怨家
∵虽复先以正言晓喻令其欢喜生乐欲心,而不施与怨家、恶友、药叉、罗刹,凶暴业者。
∵「虽复先以正言晓喻令其欢喜」,虽然有人来求菩萨,把你的妻子、亲戚眷属送给我,那么菩萨得到了这件事呢,就先以「正言晓喻」,晓喻他的妻子亲戚眷属,令其心里面欢喜,同意了。「生乐欲心」,同意了、生欢喜心,愿意这样接受菩萨的安排。
∵「而不施与怨家、恶友、药叉、罗刹、凶暴业者」,虽然是同意了,菩萨不会把他送给那个「怨家」,有恨的人,有仇恨的人不会;不会送那个恶知识,这个人哪道德不好「恶友」。「药叉罗刹」,「药叉」旧翻译,翻作夜叉;那么玄奘法师翻作药叉;翻到中国话呢,翻个能啖鬼,就是能吃人、能把人吃掉;又翻作伤者,它也能伤害人的;也翻作勇健,勇猛健康,它能在天空里飞,这就是这个夜叉鬼。「罗刹」,翻作可畏、或者翻个暴恶鬼,也翻个可畏,可恐怖的这么个一个人,都是能吃人的。这些是怨家、恶友、药叉、罗刹,这四种众生是「凶暴业者」,是凶恶残暴的,它做事情都是这样子凶恶残暴的,做事情是这样的。这个菩萨不会把自己的妻子、亲戚、眷属、奴婢、仆使送给它们,不会的,不会这样子。
∵∵月三、不任奴婢
∵不以妻子形容软弱族姓男女,施来求者令作奴婢。
∵这是「不任奴婢」这一科。这是「不以妻子形容」,就是不会拿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妻子这个形相有仪容,表示有相貌美好的意思,但是性格是软弱。「族姓男女」,他不是一般的男女,有族姓的就是高富贵的人家的男女。「施来求者」,布施给来求的人,令他作给他们作奴婢,不会这样子的,不会这样做事情。
∵∵《披寻记》一二九六页:
∵族姓男女者:谓生高族或生富族种姓男女应知。
∵「族姓男女者:谓生高族或生富族」,「生高族」,那就是有地位的,在***做事、或者是做省主席、或者是做宰相的「高族」。「或生富族」,或者是财富很多的人,种姓家的男女,就叫做族姓男女。这个菩萨做了国王有无上的权威,也不会仗着势力做这种事情。
∵下面是第九科「于求王位」,分二科。第一科「标不施与」。
∵∵荒九、于求王位(分二科)日一、标不施与
∵又诸菩萨,若有上品逼恼众生,乐行种种暴恶业者,来求王位,终不施与。
∵「又诸菩萨,若有上品逼恼众生,乐行种种暴恶业者」,又诸菩萨遇见了一种特殊的情形。「若有上品」,就是恶势力特别强大的人,他来逼恼众生,这种恶势力能逼恼众生,逼迫苦恼一切人。他「乐行种种暴恶业者」,就是欢喜作种种恶事,很暴恶的事情,这种人来到菩萨这里来,「来求王位」,说是你是国王,现在你把你的王位送给我。那么菩萨给不给呢?菩萨是修布施波罗蜜的嘛!「终不施与」,我本来是不贪求王位的,但是不给你,这王位是不给你的。
∵这是不施与,这是第一科「标不施与」。第二科「释所不应」。
∵∵日二、释所不应
∵若彼暴恶补特伽罗先居王位,菩萨有力尚应废黜,况当施与。
∵「若彼暴恶补特伽罗」,这个特别坏的这个人哪!「先居王位」,他原来他是个国王,他正在位当权的时候。「菩萨有力尚应废黜」,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他有力量,他的力量够大的话呢,「尚应废黜」,尚且把这个国王,把他罢免了他、把他驱逐了,这样子把他驱逐。「况当施与」,况且现在菩萨的王位怎么可以送给他呢,那这个意思就是送给他的话,就是对老百姓不公平了,所以不送给他,这个意思;是菩萨悭吝不肯布施,不是这个意思。
∵前面这一大科,一共是九科,这九科都说完了。下面这一科「自利益摄」。前面「施相差别」中分二科,第一科是「种种施」,「种种施」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利益他摄」,现在是「自利益摄」,属于这一科。这一科里面分三十一科,第一科叫做「不侵恼眷属施」。
∵∵黄二、自利益摄(分三十一科)∵宇一、不侵恼眷属施
∵又诸菩萨终不侵夺父母、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所有财物,持用布施。亦不逼恼父母、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以所施物施来求者。
∵「又诸菩萨终不侵夺父母、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所有财物,持用布施」,诸菩萨他布施,他有很多财富布施给来求的人,如果菩萨没有财富的时候怎么办呢?「终不侵夺父母妻子」的财富,不会把父亲、母亲的财富夺过来,不会把妻子的财富、奴婢的财富、仆使的财富,亲戚眷属所有的财富侵夺过来。「持用布施」,用它去布施,不会做这种事。
∵「亦不逼恼父母、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以所施物施求者」,前面是拿来布施,并没有求的人现在前,没有人来求菩萨,不过菩萨不会在准备的时候,把父母妻子等人的财物抢过来准备布施。现在下面这一段,「亦不逼恼父母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以所施物施求者」,就是求的人已经现前了,那他也不会逼恼父母、妻子这些人,夺取他们的财物来施来求者的,也不会这样做。这个我们有的时候也会有些误会,说这是我父亲、我母亲的财物,我们特别地恩爱,我父亲爱我、我也爱我父亲,那么他的钱我就可以拿来用,不可以这样子,你这样子也是犯盗戒的,你要他同意、可以,他要不同意你不可以偷的,偷就是犯盗戒,将来还是要还的,这个因果道理,因果律上是这样的意思。
∵这下面是第二科「无不净物施」。
∵∵宇二、无不净物施
∵又诸菩萨,以其正法以无卒暴积集财物而行惠施。不以非法、不以卒暴,亦不逼迫损恼于他,而行惠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