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三、于法正修(分三科)酉一、征起

云何菩萨于法正修?

这是第四大科「应修法随法行」。里面分三科,第一科「如法随转」,第二科「于法正思」,这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是第三科「于法正修」。分三科第一科「征起」。

怎么叫做「菩萨于法正修呢?」这个我们通常在谈话的时候,也常说到这句话,就是要有修行,要修行。怎么叫做修行呢?这里面有解释。这个第二科是「标列」,就是标数列名。

酉二、标列

当知此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毗钵舍那,三者、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四者、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

「当知此修,略有四相」,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佛教徒修学圣道,这个「修」这句话里面有四种差别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毗钵舍那,三者、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四者、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

这个佛法是无量无边的,广大无边,所以里面含摄的意义也特别的多。那么佛菩萨为我们开示里面的道理的时候,他用的这个字去表达某一种义,它是有个界限的,每一个字就是每一个名词去表达那个义,它有个界限的。我们通常说是,我们有功课,我们用功修行,我们就是去拜佛这是修行。念金刚经,念法华经,照文念一遍,这就叫做修行,其实这不是。你念经,这是文句,这是闻思修三慧属于闻所成慧,属于闻这个阶段,不能说这是修行。若用佛陀所安立的名词来说那不算修行。这闻思修你是属于闻那一部分,你照本念一念这属于闻。

若说修,这个修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有广大的力量,能改变你的思想,那叫做「修」。我们照本念一念,你改变你的思想了吗?我们的贪瞋痴受没受影响?说我不贪、我不瞋、我不愚痴吗?我看办不到。顶多…若只是照本念一念,可能力量…也算是栽培善根了,经论里面也赞叹这件事,有广大功德,但是你不能和修止观来对比的。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它是有力量能改变你的。我原来是个凡夫,现在能改变你,使令你成为圣人,这叫做「修」。这个修这个字是这样意思。

有四种相,第一个是奢摩他,第二就是毗钵舍那。「奢摩他」中国话是止,停止的这个「止」。这个停止这句话简单的说有两个意思,就是错误的地方把它停下来,这叫做止。一个是安住的意思,你安住在那个清净的境界上面,这叫止。停止,安住,这是两个意思。这个天台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上它是有三个止,还有一个不止止,这就是智者大师的大智慧。这个「不止止」这句话很难懂,不容易明白的。

「二者、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就是翻中国话就是观,观察,观察这件事、明白这件事,观察也有这个意思。因为因观察而把烦恼破除出去了。因观察而觉悟真理。安住在真理这里,这就叫做观。还有「不观观义」天台智者大师的意思。

我们后来的人就是学习了多少佛法,轻视古人,其实古人不可轻视的。有一个在家居士到日本去学习佛法,写了一篇文章里说,把中国佛教完全的抹煞了,一笔抹煞,一无是处,好像是一个钱不值,那么我们的印顺老法师给他一句话,回答他一句话「傲视法界」,给他批评这么一句话。

这个观,「毗钵舍那」是个观,这个止是不分别的意思;观是有分别,有分别的意思。这个我们看这个《竹窗随笔》,这个莲池大师就在讲:这个修行究竟是有分别呢?是无分别呢?提到这句话,就是在讨论这件事。你这个修行的时候,你心里面是怎么回事情?是分别?是无分别?这样讨论这件事。但是后面呢?好像没有做一个肯定的回答。那么我们在这里看出来,修行这件事也要不分别,还要分别,这二件事都是须要的。当然是你不能够随顺我们原来的习惯,我们凡夫境界也具足分别和无分别的。我们睡觉的时候不作梦,那就是无分别境界;我们作梦或者是不睡觉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分别,当然这都是染污的愚痴境界。现在佛法里面说修行也要分别、也要无分别,是清净的,那和染污不一样。

「三者、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这个这件事呢?这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呢?那么可以说是单独的、单独的修奢摩他,单独的修毗钵舍那,可以这么讲。比如我们现在静坐的时候,静坐的时候,使令心离一切妄想,使令这个心明静而住,这样子来训练这一念心,那么这就是修奢摩他,也可以这么说。

但是我们也可以,我们这样修习了一回儿,你修习了一刻钟;或者修习三十分钟的奢摩他,然后我就修毗钵舍那,「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生老死。生灭则老死灭,有灭则生灭。无明灭则行灭」,我只是念这个文,当然你在这个静坐的时候,心里面得要观察,要微细的去思惟。「生灭则老死灭」,你要思惟一段的,想它一想。这个「有灭则生灭,生缘老死,生灭则老死灭,有灭则生灭」,这地方你常常思惟,这里面有妙义,你要微细的观察思惟。「无明灭则行灭」,你这样的思惟观察,这叫毗钵舍那、叫做毗钵舍那。这就是一段修奢摩他;一段时间修毗钵舍那,他们是不同时的,是各别的学习。第三段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同时的了,同时的。

我们容易误会,比如说是我们这个你已经成就了,成就奢摩他了。成就奢摩他呢?方便的说这件事,得到未到地定就是奢摩他成就了,这是一个,这是佛菩萨就是勉励修行人,勉强的给你这个名称。你得到未到地定,就叫奢摩他成就了。实际上是你要得到色界四禅,你奢摩他才成就,那是真实成就了,是这样意思。

成就奢摩他的时候呢?你这个时候你修毗钵舍那观,这个假名安立的一切法,一切法有三种:有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有自相安立的一切法,有离一切相的一切法。在你心里面思惟,什么叫做假名安立的一切法?什么叫做自相安立的一切法?什么是离一切相的一切法?思惟观察,那这就是毗钵舍那。

但是这个时候这个毗钵舍那和前面那个毗钵舍那不同,不一样的。你前面那个毗钵舍那?说我在这个…我修习奢摩他,我令心安住不动。实在呢?随时心里就乱了,因为你没有成就奢摩他嘛!那个奢摩他是很浅薄、很肤浅的,是一般性的,是我们初开始学习的这个境界。这样的奢摩他,只是就是这个《解深密经》上说叫做「随顺奢摩他」,不是奢摩他。但是你若这样学习呢?慢慢的就可以成就奢摩他,这叫做随顺。这个时候你一修毗钵舍那呢?那就随顺奢摩他,可能还有一点…小小有一点力量。你心里面修毗钵舍那的时候,能随顺奢摩他,也可能还有小小的力量在里面,也可能完全没有力量。

比如说我们现在没有静坐,我心里面就思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样子,和静坐思惟有什么不同?我看不差多少,这就叫做毗钵舍那,这叫做「随顺毗钵舍那」,可以这么说了。

这个「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不是了。这时候你成就奢摩他了。这时候你是成就了这个色界四禅。你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里面,你心里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无明缘行」,「此有故彼有」,因为有无明就有行。「行缘识」、「此有故彼有」。「无明灭则行灭」,就是「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那么此若是不有,彼就不能有。你这样子思惟的时候,这里面有妙义。这个妙义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当然这个思惟在单独的思惟法义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但是不能改变自己的习气的。第三个「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不同了。那个时候是在那个「止」里面,在奢摩他,比如说在初禅里面,乃至到第四禅,第四禅最好。在那里也是这么思惟,「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这样思惟。这样思惟的时候呢?那个止不失掉。止是不失掉,那个定力还在。你的第六意识这样观察思惟的时候,那个定力还在。所以这个奢摩他的止和毗钵舍那的观是同时的。是同时的,不是前后的,是同时的。

所以有人说是这个出定修观,修毗钵舍那呢?是在定中修毗钵舍那呢?有人说应该出定修毗钵舍那,也可以这么说。出定外修毗钵舍那呢?是已经得定的人,你可以说这句话。我现在没有入定,你现在没有入定,你心里面思惟法义,这叫定外修毗钵舍那。要入定以后也可以思惟,那叫定内修毗钵舍那。若是你没有得定,你还能说定内、定外吗?你没有这个资格说这句话的啊!没有这个资格。

但是这二种修观都是须要的,都是须要的。我没有去静坐,就是我没得定的人,我也没去静坐没有盘腿摄心不乱,我也可以思惟法义,这是应该的,应该这样修行。那么也可以在寂静处,盘上腿心里面寂静住,然后修毗钵舍那,也是应该。但是你没得定,这都不能算是定内、定外,都不可以说。或者可以这样说的话,都是定外,你现在没有得定嘛!你完全是定外修。等到得定以后,得定以后的时候,在定里面修。定里面修的时候,他那个定不失掉,这个妙就是妙在这里。你心里面在思惟法义的时候,但是这个禅定还在。所以定、慧是同时的。当然初开始的时候,那还是不是特别的高尚,还不是的,但是同时的了,这叫做止观双运,可以名之为止观双运。但是止观双运的开始而已,「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

「四者、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这是非常欢喜,你非常的勇猛欢喜,愿意入定,然后修毗钵舍那。也是一样修毗钵舍那的时候呢?修它一段时间,然后就不修毗钵舍那,就只是入定,心里面无分别住。当然这个时候这个无分别住有一点差别,我们没见第一义谛嘛!我们这个平常的人,我们这个所缘境,内心在修止的时候,你不能以第一义谛为所缘境,你不能。你只能够用地水火风,我是观这个息的出入,这个息是色法,你是说风,地水火风是色法,以色法为所缘境,心就住于息的出入,这是以色为所缘境。或者是你愿意缘一个光明,取月亮的光明,或者取灯的光明,这个有圆光,放在自己的手上有个圆光,心就住在这里,以此为这样的所缘境。

但是你的毗钵舍那的智慧,如果是逐渐、逐渐增长了的时候,也可以以相似的第一义谛为所缘境。但是你若不读经论,这个相似的第一义谛所缘境,你没有办法学习的。我不愿意读经,我不愿意读经,那好,他要这样子也无可奈何,那他能用什么做所缘境,他自己知道。佛菩萨的经论,你看《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么以「非相」为所缘境,这是第一义谛了,这是「诸法如」为所缘境了。我们若是学习经论,常常这样学习呢?你这个毗钵舍那观,逐渐、逐渐增长了,这个相似的诸法如为所缘境,你这样思惟,就是天台智者大师说的体真止,那就是体真止,就是以诸法如为所缘境。你思惟诸法如的时候呢?然后你心就安住在这里不动,那是相似的如为所缘境,你还不是圣人。

若是得到禅定了的话,你得到了色界四禅,也可以,我一定二十四小时,也可以,这时候可是不可思议啊!你一定二十四小时,或者我愿意定八小时,随你。然后在定里面修毗钵舍那观,观诸法如,「色即是如,受想行识即是如」、「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就真实能这样观了。但是没得圣道,这还是相似的,相似的这样观。

那么这样观久了呢?它有几个变化。有什么变化呢?原来我们修这个奢摩他,比如说得未到地定了,他有轻安乐。你入定的时候,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这心一收摄,一收摄叫他不要妄想,立刻未到地定就出现。出现了的时候,轻安乐随着也来了,有这个境界,当然初禅也是这样子,就是很快的,禅就现前。现前,这个轻安乐也随着现前的。

你在禅定里面修这个毗钵舍那观的时候,这个毗钵舍那观一观的时候,也引来轻安乐。原来我们因止而得轻安乐,现在因观也得轻安乐,这个时候就叫「乐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这个时候就名之为「止观双运」。这个时候就是得无生法忍就在这个时候了。就是止观双运的时候,就是得圣道的时候了。这个有这么四个差别相。

初开始呢?是各别的修奢摩他。修奢摩他这个时候没有毗钵舍那。这个时候修毗钵舍那就是毗钵舍那,就是随顺毗钵舍那而奢摩他没有,这是个别的这个情形。等到第三个「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就是止观是同时的。但是这时候还没有成熟。等到第四个的时候,「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止观双运。这时候要得无生法忍就这个时候开始了,这叫做修行、这叫做修行。这个时候能改变,能使令自己成为圣人,而不是凡夫了。

你最初奢摩他成功的时候,就没有欲了,没有欲了。人世间乃至天上的这个欲,在这个人的心里面都等于零了,就是一点对他没有影响了,他心里没有欲。色界天上的人就是有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欲界的欲对他没有吸引力,就不是平常人了啊!所以叫做「上人」。「上人」,上下的人,人的人,是超过人,在人以上,为什么呢?因为人是有欲的,他没有欲了,所以叫做上人,是这么回事,但是还不是圣人。你若毗钵舍那修成功了,就是圣人了,这个时候也可以名之为上人,这就是上人,是这么回事。

这是「标列」,标出来数目,列出来名字。标数列名。下面第三科是「随释」,分二科,第一科是「别辨相」,这一共四个相貌,就是一样、一样说明它的相貌。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释奢摩他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酉三、随释(分二科)戌一、别辨相(分四科)亥一、奢摩他(分三科)

天一、征

云何奢摩他?

怎么叫做「奢摩他」的相貌,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辨所缘境」。

天二、释(分二科)地一、辨所缘

谓诸菩萨由八种思善依持故。

这个「奢摩他」,我们现在也勉强的也可以修奢摩他,我们也可以按照五停心的办法修奢摩他,也可以这样做。但是在圣道的次第呢?不是这样意思。圣道的次第是「谓诸菩萨由八种思善依持故」,就是这些学习佛法的这些菩萨,他没有修奢摩他的时候,就是修奢摩他之前的时候,「由八种思善依持故」,前面已经说过八种思,他先要对于佛法这样思惟观察。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这八种思,他要思惟观察。

「善依持故」,就是很好的,这个「善」也可以当「能」字讲,能以八种思做依止处。你这个心,我们的思想啊,就在八种思这里活动,思惟这个法义,在闲静处专精思惟。你曾经这样训练过,叫做「善依」。

这个「持」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前面讲过这个「种性持」,「发心持」,「菩提分持」,我们前面讲过的。这个「持」是什么意思?是「堪能」的意思。你有了这八种思的时候,你就有这种堪能性了。

比如我们在学校里面,我是学电脑的。我毕业了拿个硕士学位,或者拿个博士学位,这个时候你还没做事,但是你有做事的堪能性,有堪能性,这个什么大公司请你担任这个职位。请你担任职位不是凭空的,你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本事,你能够担当这个责任的,有这个堪能性。

现在说修奢摩他,亦复如是。你前面有过八种思惟的,你现在「善依持」,你有这个堪能性了。这个「持」是这个意思。有这个堪能性了。

于离言说唯事唯义所缘境中,系心令住。

你心就在这里安住不动,这叫做奢摩他。这和我们修不净观不同,不一样、不是一样的。这「于离言说唯事」,「唯事」,比如说我们现在去看见一棵树,看见这个树,这里面我们不是「唯事」,这个树本来是依他起,但是我们看上去就变成遍计执了,所以不是唯事,不是唯事的。「唯独是事」,我们看上去的变成遍计执,我们执着这个树是真实的,就是变成遍计执了,这不是唯事。但是他这个有八种思想的这种人呢?可见从这句话看出来,你修八种思,思惟八种思的时候,你心里面曾经思惟,思惟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遍计执,遍计执是毕竟空,你就专精思惟。你看八种思那上面说,「数数作意令坚牢故,能于其修随顺趣入」,数数去作意令坚牢故,那就要恒常的思惟,要无间加行,殷重加行,这样子思惟。这个时候呢?随顺趣入,「能于其修随顺趣入」就是可以入于止观了。是这样的。

那么这个时候呢?「于离言说」,可见你在八种思惟的时候要思惟,我内心里面若通过种种名相,思惟一切法的时候,这都是毕竟空的,都是无所有的。我心里思惟一个莲花,思惟的非常分明。出污泥而不染,微妙香洁,这样思惟。你思惟这莲花,这莲花是无有少法可得,是毕竟空寂的。这莲花是无所有的,你不想了就是没有。我想的时候这莲花很分明的显现出来,青色青光,白色白光,想得很清楚,但不想了什么也没有。可见这个莲花的相貌,以你的分别为体性;你若不分别它就没有体性。就是你分别的时候,它本身也是毕竟空的,常要这样思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