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二、加行清净

即于其中长时数习,无间所作、常委所作,他于此善若未受行,赞美令受;若已受行,赞美令喜;即于如是所有善根,安处建立:名加行清净。

这是异熟因里面,第二科兼显余缘。分四科,第一科是标,第二科是征,第三科是列,现在是第四科是释。释里面先解释第一科是心清净,现在是第二科加行清净。

这个心清净,是说这位佛教徒对于佛法有信心,信里面包含着愿在内的,有信就有愿,由信愿就会发起修行的事情,所以这第二科就叫做加行清净。这个「加」有一个不退转的事情,不减少;也有一个努力的意思,不懈怠。就是不懈怠的用功修行,就是有个功课的,这个指什么说呢?

「即于其中长时数习」,就是他有了愿以后,他就自己用功的修行,这个初开始修行当然是包括,由现成的文句来说,就是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果用我们现在的事实上的现象来看,当然就是拜佛,磕大头,拜佛,忏悔,或者是念经、修止观这些事情。「即于其中长时修行」,这个修行不是短时间的,就是在你有信、有愿以后,开始修行的这个时候,是长时期的。「数习」,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是不断的重复,拜佛也是重复,念经也是重复,修止观也是重复,数数的这样修习。「无间所作」,不间断,就是今天也做、明天也做、后天也做。不是说有一天我请假了,我不做,那就是有间断了。「常委所作」,这个「常」也就是无间,就是不间断,常这样做。「委」,就是特别的认真,很详细的,详细的这样子修行。「他于此善若未受行」,自己这样用功修行,也劝导他人用功修行。「他于此善」,别的人对于你所修行的这些善法,「若未受行」,若他还没能够信受,没有能够修行的话,「赞美令受」,那么这位菩萨就对那个人来赞叹这个法门的功德无量,使令他信受,信受也就用功修行。「若已受行,赞美令喜」,若是那个人已经信受了、接受了,那么这样用功修行,那么这位菩萨就对他赞叹:「你能这样用功修行,你的功德殊胜」,赞美他,令他心情欢喜。

「即于如是所有善根,安处建立:名加行清净」,这个加行清净这句话,就是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在这样的愿和行里面,所有的这些善法,不管是念经也好,念佛、拜佛也好,修止观也好,所有的善根。「安处建利」,这个安处建立怎么讲呢?这个「安」就是心里面安定,心里面很确定的,在你的清净心这里面,很安定的在清净心这个地方来建立善根;或者说这个安处就是你的信愿。「信愿」,就在这个清净的信愿那个地方来建立善根;或者说在止观这里建立善根。「名加行清净」,这就叫做加行清净。

∵∵

黄三、田清净

当知略说能正发起如是加行,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净。

这是第三科,田清净。这个「田」这个字,就是农村里面的农夫种田,那么春天种了谷,种了种子,当然你要施肥、除草这些事情,加上下雨,那么到秋天的时候就有收获了。那么现在是说什么呢?说是:你这位菩萨,你能够有清净的信愿,又有清净的加行,那么你就为人做良福田了,别人就在你这里修福了,你能令别人得福,这样就叫做田。「当知略说能正发起如是加行」,这个田清净的义还是很广的,现在就是简要的说,「能正发起」,你这位菩萨能够有信愿的清净,能发起了加行的清净,发起如是清净的加行。

「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净」,你有了加行的时候呢,你不断地努力,你就得到加行的果。得到加行果的时候,这个还是加行,不是说你成佛了,不是这个意思,你就可以名之为田清净。如果我们对于佛法的信愿也不具足,也没有加行用功修行,你的身口意、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贪就是瞋,不是瞋就是愚痴,这不叫田清净,这个你不能为人做良福田的。

∵∵

《披寻记》一一六二页:

及正安住此加行果者:谓从菩萨极欢喜住,展转乃至最上成满菩萨住,此即加行清净之果。一一住中,诸行能入,说名为行。若正入时,说名为得。入已果利成办圆满,说名等流。如住品说(陵本四十七卷二十四页)。此说安住,即彼入已果利成办圆证应知。

「及正安住此加行果者:谓从菩萨极欢喜住」,这可见正加行这个境界,初开始应该是一少段的时间是在资粮位,很快的就到了加行位,从加行位过来就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初欢喜地,初欢喜地那么就叫做「极欢喜地」,从这里开始。「展转乃至最上成满菩萨住」,到最高上、最圆满的那个地方,在菩萨的境界最圆满就是第十地,十地法云地。就是由初欢喜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此即加行清净之果」,就是你努力用功修行,就能有这样的成果。

「一一住中,诸行能入」:「一一住」,由初欢喜住,乃至到法云住,在这里,一一住中。「诸行能入」,都是很多的清净加行才能够证入的;就是要修止观,做种种功德,就是六波罗蜜了。「说名为行」,这就叫行,「发起如是加行」这个行。「若正入时,说名为得」,你正是由这样的行而悟入初欢喜住,乃至二住、三住,乃至第十住,这时候就叫做得。「入已果利成办圆证,说名等流」:你成就了这样的果利以后,入到,悟入到你这个福慧的功德,悟入到初欢喜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入已果利成办」,那个果上的功德利就成就了。「成办」,成办的不是一部份,而是「圆满」的成就了。「说名等流」,成就了以后而不失掉,就是相续下去,一直地是有这样圆满的功德,所以叫做等流。这个「等」就是平等,前一念是这样,后一念也是这样子。前一念、后一念,后一念就相续下去叫做「流」,当然这是圣人的境界。「如住品说」,现在是〈菩萨地〉,〈菩萨地〉里面有个住品,说明这个事情。「(陵本四十七卷二十四页)」。「此说安住,即彼入已果利成办圆证应知」,这里说的安住,「此说安住」,就是「当知略说能正发起如是加行及正安住」,这个安住这句话。安住这句话,「即彼」住品里面说的,「入于果利成办圆证」,就是那个意思,是相同的。

现在这上面说这个意思:第一个心清净就是信愿,加行清净那就是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到了田清净就是得无生法忍了,从初欢喜地乃至到第十地,这是田清净。这是分这么三个阶段。这一科叫做「兼显余缘」,前面这个异熟因是正释因相,正释因相一共说了八种。八种因相也通于有漏,也通于无漏,也就是通于加行位乃至到见道位、修道位,但是那个文上没有这么说。现在这一段文心清净、加行清净、田清净,就是从资粮位、加行位,乃至到十地菩萨境界都包括了。

∵∵

亥三、异熟果(分二科)天一、征

云何异熟果?

这是第三科,叫异熟果。第一科异熟体,第二科异熟因,现在是第三科叫做异熟果。这个异熟果呢,看这个文上是说:你已经得到这样的异熟果报了;在异熟果报上又发起清净功德庄严,叫做异熟果,有这样的意味。分两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作异熟果呢?

∵∵

《披寻记》一一六二页:

云何异熟果者:此说八种异熟之果,名异熟果。异熟为依,后后善法展转增上,名是彼果。

「云何异熟果者:此说八种异熟之果」,叫做异熟果,这是前面说的。「异熟为依,后后善法展转增上,名是彼果」,就是你已经成就了这样的果报,这个异熟就是果报,以此果报为依止处,你继续努力的修行,所以「后后善法」,以后又有更殊胜的善法展转的出现了。后后展转出现的善法是特别殊胜的,所以叫做「增上」。这就叫做「是彼果」,就叫做异熟果,是这样意思。

前面:云何异熟果?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正释果的相貌,分八科,第一科是寿量具足果。

∵∵

天二、释∵(分二科)∵地一、正释果相∵(分八科)∵玄一、寿量具足果

谓诸菩萨寿量具足故,能于长时修习善品,依自他利积集增长无量善根:是名菩萨寿量具足果。

「谓诸菩萨寿量具足」,这位菩萨发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所以他的寿命具足了。「能于长时修习善品」,因为你有很长的寿命的缘故,所以你在这么长远的时间内做什么呢?你寿命长,这么长的时间内你干什么?「长时修学善品」,修六波罗蜜。「依自他利积集增长无量善根」,他的目地就是…,所修学的善品是什么呢?不是自利就是他利,不是他利就是自利了,就是六波罗蜜了。「积集增长无量善根」,所以他长时的精进波罗蜜,做了一份功德又做功德,不断地积集功德,增长无量的善法的功德。「是名菩萨寿量具足果」,这个看出来的确是在异熟果上,再继续努力地修学功德,所以叫做异熟果。

∵∵

玄二、形色具足果

若诸菩萨形色具故,大众爱乐;众爱乐故,咸共归仰。如是形色可爱乐故、一切大众咸归仰故,凡所发言无不听用:是名菩萨形色具足果。

「若诸菩萨形色具足故」,这是第二科形色具足果。菩萨的相好光明的这种功德具足了故,「大众爱乐」,很多的人民都爱乐此菩萨。「众爱乐故,咸共归仰」,很多的人民爱乐此菩萨故,大家多到这来归敬、仰慕此菩萨。「如是形色可爱乐故」,菩萨的相好光明令人生欢喜心故。「一切大众咸归仰故」,大家都向他恭敬、仰慕他。「凡所发言无不听用」,他所说的话,大家都听他的话,以他的话是最可靠的,就去做去了。「是名菩萨形色具足果」。

∵∵

玄三、族姓具足果

若诸菩萨族姓具足故,大众尊敬供养称赞;众所尊敬供养称赞故,于彼彼事劝诸众生精勤修学,无不敬用;速疾修行,无违无犯:是名菩萨族姓具足果。

「若诸菩萨族姓具足故,大众尊敬供养称赞」,这是第三个,种姓具足果。若诸菩萨他的父母,都不是平常人,所以种姓具足故,大众也就尊敬,说这个人他的父亲、母亲,是国王、国王大臣,这样子。大众就是尊敬、还供养他,也称赞他。「众所尊敬供养称赞故,于彼彼事劝诸众生精勤修学,无不敬用」,所以这位菩萨于各式各样的功德的事情,就是劝导诸众生精勤的修学。「精勤修学,无不敬用」,没有不恭敬用他的话的。「速疾修行,无违无犯」,很迅速的就照他的话去做,「无违无犯」,不违背他的教导、不违犯他的教导。「是名菩萨种姓具足果」。

∵∵

《披寻记》一一六三页:

于彼彼事劝诸众生精勤修学者:于自他利诸善法品,名彼彼事应知。

∵∵

玄四、自在具足果

若诸菩萨自在具足故,能以布施摄诸众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萨自在具足果。

「若诸菩萨自在具足故,能以布施摄诸众生」,这是第四科自在具足果。若诸菩萨形色具足、种姓具足,有这个大自在的境界,具足故。「能以布施摄受众生」,这个人是大福德人,所以他有很多的财富,他就能以布施摄诸众生,就是引导众生相信佛法。「速令成熟」,来到佛法里面来,继续的教导他,在佛法里面栽培,使令他的善根能够成熟。成熟,就是得解脱了的意思。「是名菩萨自在具足故」,这是菩萨自在具足果。

∵∵

《披寻记》一一六三页:

能以布施摄诸众生者:谓诸菩萨,略由四种摄事方便,于诸有情普能摄受调伏成熟。四摄事者:谓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今于此中,且说布施。力种性品说:若诸菩萨先行布施,当知是名随摄方便。何以故?先以种种财物布施饶益有情,为欲令彼听受所说,奉教行故。(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页)

「能以布施摄诸众生者:谓诸菩萨,略由四种摄事方便」:这句话,「摄诸众生」这句话,就是诸菩萨略由四种摄事方便,菩萨有无量的方便引导众生,现在说四种,简略的说四种。「摄事方便」,就是这种事情他有能力引导众生,这个方便,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能引导众生相信佛教。「于诸有情普能摄受」,对于一切颠倒迷惑的众生,普遍的都能引导他们相信佛教的。「调伏成熟」,相信了佛教以后,他就能继续不断地学习佛法,来调伏自己的身口意,叫他不贪、不瞋、不痴,有戒定慧的庄严,就得圣道了,所以叫成熟。

「四摄事者」:这四种摄事,是引导众生信佛的事情,那四种呢?「谓即布施、爱语」,这个布施就指财布施,用这个财物布施给众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那么众生就对菩萨的印象好了,就容易听信菩萨的教导,所以叫做摄,引导他。这个「爱语」:爱语是什么呢?就是法布施。「君子爱人以德」,就是用佛法来开导你,使令你破除无量无边的愚痴,开大智慧,使令你真实的得到利益!那这就叫做爱语,这真实是爱护众生了。「利行」:利行呢,为你宣说佛法,令你开了智慧,你就用佛法来修行,就是很勇猛的用功修行,叫做利行,就是实践。这样说呢:布施是信,爱语就是解,信、解;利行就是……信、解、行。「同事」:同事呢,菩萨劝导你学习佛法修学圣道,菩萨也和你一样,也修学圣道,也是学习佛法、修学圣道,所以叫做同事。「今于此中,且说布施」,现在这里说,就是「能以布施摄诸众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萨自在具足果」,这里这段文呢,「且说布施」,这四种摄事,只说第一种的布施,其它的三种在后面,这里不说。

「力种性品说」:这个菩萨地有一品,叫力种性品。「若诸菩萨先行布施,当知是名随摄方便」,若诸菩萨先行布施,他和众生初开始见面的时候,他就用布施同他结缘。「当知是名随摄方便」,这个布施引导众生是什么呢?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性,引导他来到佛法里面的一个方法,最初就是用这样的方法。「何以故」,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先以种种财物布施」,菩萨先用种种的财物布施给众生。「饶益有情」,来利益他,给他很多的利益,使令他心情快乐。

「为欲令彼听受所说」,给他种种的财物的目的是什么呢?「为欲」,就是想要令他「听受所说」,听受菩萨所说的佛法。你不和他结缘的话,你说的佛法他不愿意听。你说你的佛教是有真理,那是大智慧的事情。众生没有智慧,所以还是要利用感情弘扬佛法的!这个佛菩萨度化众生是这样的。佛菩萨给你去做儿子去,同你建立感情,也可能给你做父亲,建立感情,然后再来度化你,这个度化众生。所以我们说:「佛法是真理」,这句话是对的;你只是说真理,未必有效。这是说是先以种种财物饶益有情,为欲令彼听受所说。

「奉教行故」,他和你感情好了,你为他说法呢,他就奉教行故,就是依教奉行了。那他就真就这样做了,因为和你感情好,他听你的话。「(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页)」。真实的能得佛法的利益,还是要大智慧,感情是一个前方便,但是没有前方便还不行,若只是前方便也不行,都得要有的。

∵∵

玄五、信言具足果

若诸菩萨信自在具足故,能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众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萨信言具足果。

「若诸菩萨信言具足」,这是第五科,信言具足果。「若诸菩萨信言具足」了,这样的缘故。「能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众生」,菩萨久远以来,不说谎话,所以这一生,他的信心非常的强,众生对他有信心,那么他就「能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众生」,菩萨就能受用爱语、用利行、用同事来引导众生,栽培善根。「速令成熟」,那么就会很快的使令他在圣道上就会成熟,就可以得圣道了。「是名菩萨信言具足果」。

∵∵

《披寻记》一一六三页:

能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众生者:力种性品说:若诸菩萨次行爱语,于彼彼处有愚痴者,为欲除彼所有愚痴令无余故,令其摄受瞻察正理,如是爱语,当知名为能摄方便。若诸菩萨知彼有情摄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处,于其善处劝导调伏安处建立,如是利行,当知名为令入方便。若诸菩萨如是方便令诸有情得趣入已,最后与其于正事业同共修行令彼随转,乃至当知是名随转方便(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页)。如是差别,其义应知。

「能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众生者:力种性品说:若诸菩萨次行爱语」,若是诸菩萨先开始是布施种种财物,以后呢,以后就是「次行爱语」,就会给你说一些好听的话,这是「爱语」。什么是好听的话?就是佛法。「于彼彼处有愚痴者,为欲除彼所有愚痴」:什么叫做「爱语」呢?就是「于彼彼处」,就是众生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遇见色是一处,声是一处,香、味、触、法,就是社会上各式各样令人颠倒迷惑的这些地方,都是有愚痴的。眼所见的,耳所闻的,都不明白,这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毕竟空的;但是他有种种颠倒妄想的分别,都是有愚痴的。

「为欲除彼所有愚痴」,菩萨为了想要破除去众生在各地方、各地方所有的愚痴。「令无余故」,使令所有的愚痴都能破除去了,所以就是说爱语。「令其摄受瞻察正理」,这个目的就是破除他的愚痴,但是怎么办法能破除愚痴呢?就是使令他「摄受、瞻察」,这个「摄受」在这里说呢,也就是可以说学习,令他学习佛法;或者是语言文字、说话,他肯注意去听,叫做「摄受」;或者用书本子,他也肯去阅读、思惟其义,那也叫做「摄受」。「令其摄受瞻察正理」,这个「瞻察正理」唯独指第六意识,他从菩萨的语言,或者是经本上佛法的文字上,由第六意识开了智慧,用智慧来观察真理。能观察真理的时候,就栽培善根了。

「如是爱语,当知名为能摄方便」,菩萨为他宣扬佛法的这种爱语,你要知道那就叫做「能摄方便」,就是他自己能认真的去学习佛法了。这个「能摄」,前面那个「布施」是菩萨来引导他,现在菩萨用「爱语」的时候,他就听闻佛法开智慧,自己去学习佛法了,自己肯努力去闻思修了,所以叫做「能摄方便」。

「若诸菩萨知彼有情摄受瞻察正道理已」,若是菩萨这个时候经过慈悲的观察,知道那个众生他吸收了,把佛法的道理吸收到心里面去,叫「摄受」,还能够拿出时间去观察思惟。「若诸菩萨知彼有情摄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其次呢,菩萨就会教导他:你要修止观了。学习佛法,你只是在心里这样散乱的分别,没有作用,你不能这样的。真实要得证,就是要修止观。「次行利行」,这样子修止观是非常有锐利的作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