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三、远离作意(分二科)申一、出体

即此胜解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为因缘故,最初生起断烦恼道;即所生起断烦恼道俱行作意,此中说名远离作意。

这是这位禅师成就了未到地定以后,在定里边想要成就初禅所以修七种作意。七种作意里边,第一个「了相作意」,第二「胜解作意」已经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远离作意」分二科,第一科「出体」。

「即此胜解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这个「胜解」就是对欲界的粗劣的行相和初静虑的微妙的行相,经过「了相作意」的修行,有强大力量的认识;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常作如是观叫做「胜解」。当然前面已经说过,有的时候修奢摩他,有的时候修毗钵舍那,都是在奢摩他里边修毗钵舍那的,这叫做「胜解作意」。「善修、善习」,这个「胜解作意」不是说你就修一次就完了,要能够「修」又能够「习」,能够多次的来修习这个胜解作意。「为因缘故」,多次的修习「胜解作意」这是成就「远离作意」的因缘。你有了这样努力的修「远离作意」最后你就有进步了;什么进步呢?「最初生起断烦恼道」,这是最先生起的一个现象,也就是你进步的现象,什么呢?能断欲界的烦恼,这样的道力成就了。

「即所生起断烦恼道俱行作意」,这个「断烦恼道」是什么?就是胜解作意。不过就是它不断的修,它的力量强大了它能断烦恼了,这个胜解作意一现前,这个欲界的欲烦恼就完了、就结束了。这个结束还有一点不同的;譬如说我们修行的力量不够,但是我们有惭愧心我们也可能有正念,我们的欲心动了,我这正念一提起来,也能把这个欲心排出去;但这个不是断烦恼道。现在这个断烦恼道和那个不同,就是它能把这个断掉了以后再也没有了,那才是断烦恼道。即所生起的断烦恼的道力「俱行作意」:它和你的内心同时活动,同时活动叫作「俱」;就是这个作意,也就是这个强力的「胜解作意」。

「此中说名远离作意」,到这个时候能远离烦恼了,再不会现起这样的烦恼了,同烦恼远离了所以叫做「远离作意」。可见这断烦恼,是要有「止」也要有「观」的。这佛教徒,这是佛菩萨的大慈悲大智慧开示我们修行的方法是这样子;不可以只是「止」,也不可以只是「观」,这个止、观两个方法都要用的。

申二、释名

由能最初断于欲界先所应断诸烦恼故,及能除遣彼烦恼品粗重性故。

这是第二科「释名」。前面是说出来这个「远离作意」的体性,现在说出来这个名字,解释它的名字。

「由能」,由于这位禅师他的道力到这个时候有这种堪能性,这个堪能性是最初生起的,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断于欲界先所应断」,就是消灭了欲界的烦恼,但是这个时候断除出去的欲界烦恼是「先所应断」的烦恼;这「先所应断」的烦恼就是欲烦恼里边最强力的烦恼,这个微细的烦恼不那么强的它是在后边才断,先把这个强大的断掉了。「及能除遣彼烦恼品粗重性故」,把这个强大的欲界的烦恼断掉了,还不止于此,「及能除遣彼烦恼品」彼强力烦恼类、那一类烦恼的粗重性也同时的消灭了,那么所以叫做「远离作意」。

《披寻记》一○六九页:

由能最初断于欲界先所应断诸烦恼故等者:谓欲恚害所有寻伺,是名欲界先所应断烦恼。忧根现行染污相应,名烦恼品粗重。

「由能最初断于欲界先所应断诸烦恼故等者」,这是牒这个论的文句。「谓欲恚害所有寻伺」,就是这个;这个烦恼的名字就是欲寻伺、恚寻伺、害寻伺这些寻伺。「是名欲界先所应断烦恼」。「忧根现行染污相应,名烦恼品粗重」,这个欲烦恼的「粗重」指什么说的呢?不是指种子说的,指什么说的呢?是「忧根现行」,因为欲烦恼而有忧,有欲的人他心里面有忧、有忧愁,有很多的顾虑的问题。这个不是指种子说是指「现行」,有欲的人他就有忧。这个「忧根的现行」是「染污相应」的,就是与欲相应的这个染污心,这就是欲烦恼品的粗重。若是把欲烦恼消灭了,因欲而有的粗重这个忧就没有了。

这是说这个「远离作意」所消灭的烦恼有这么两类。这个欲界的烦恼,在初果、二果、三果圣人是断除去欲界的烦恼。欲界烦恼一共分九品,以前曾经说过:「初品润二生,二三四各一,五六共润六,第七断三品」。这个欲界的九品烦恼初果还没有断,初果圣人他还没有断;他开始修八正道,得初果以后开始修八正道的时候,断除去欲界的前六品烦恼,这时候是叫作二果。一共是九品,断除了六品还有三品,把那三品也断了就得三果。这个《俱舍论》上说,这九品烦恼,能使令初果圣人受七番生死。所以「初品润二生」,第一品烦恼它的力量大,能使令你受两番生死,这个欲烦恼。第二品、第三品、第四品,这三品呢「各一」,每一品令你受一番生死。那么前一令你受二番生死,这是「二」;二、三、四各一这是「三」,加起来就是「五」。这个「五、六共润六」,第五品烦恼、第六品烦恼,这二品欲烦恼使令你受一番生死,「五、六共润六」。后边还有七、八、九那三品呢,令你受一番生死。那么加起来,九品烦恼令你受七番生死。从这上面看呢,因为上面说是「断于欲界先所应断诸烦恼故」,后边有说分上、中、下三品,这时候应该说就是断上品烦恼。

未四、摄乐作意(分二科)申一、释

从是已后爱乐于断、爱乐远离;于诸断中见胜功德,触证少分远离喜乐。于时时间欣乐作意而深庆悦,于时时间厌离作意而深厌患;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举等故。

这下面是第四科「摄乐作意」分二科,第一科是「释」。

「从是已后」就是从这个远离作意以后。「爱乐于断」,这个人他欢喜断烦恼,就是他得到了断了烦恼的味道了,断了烦恼的时候这心情快乐;这时候才知道有烦恼的苦恼,有烦恼的苦恼、有烦恼的人自己不知道,断了烦恼才知道有烦恼是苦恼的事情。所以他这时候「爱乐于断」、「爱乐远离」,就欢喜远离烦恼,远离烦恼的因缘,不高兴有烦恼。「于诸断中见胜功德」,为什么「爱乐于断、爱乐远离」呢?因为他在他这个胜解作意、远离作意里边,这些断烦恼的这些方法里边见到殊胜的功德了,断了烦恼以后心情自在安乐。「触证少分远离喜乐」,这个「触」就是接触,这个「证」在这里说就是「知」的意思;就是他接触了,他真实的知道了「少分远离喜乐」,因为欲界的烦恼他只是断除一少分,所以他接触了一少分的远离烦恼的「喜乐」;哎呀!断了烦恼是好!

「于时时间欣乐作意而深庆悦」,时时地,他在静坐中或不静坐的时候,就自己欢喜、「欣乐」这个心就有欢喜的作意出来,「而深庆悦」,深深地庆幸自己:哎呀!我今天才断了烦恼;从无始劫来都没断烦恼,现在断了烦恼心里面非常喜悦。「于时时间厌离作意而深厌患」,也时时间厌离烦恼的存在,心里面有这样的作意,「而深厌患」,对于烦恼的厌患是特别的深刻。「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举等故」,为什么这位修行人时时地有欣乐作意而深庆悦?于时时间有厌离作意而深厌患呢?「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举等故」,可见这初果圣人,得了未到地定的人还有这个问题,他有时候也会昏沈、也还会睡眠这件事,还有这件事的啊!说是他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无功用任运地不昏沈也不散乱,那是你相应的时候;不相应的时候也会昏沈也会睡眠也会掉举的,有这个事情。现在因为用这个欣乐作意、厌离作意能破除去昏沈、睡眠、掉举这些事情,有这个作用。

申二、结

如是名为摄乐作意。

这是第二科结束这一段。前面这一段文说的道理,这就是「摄乐作意」。这个「摄」这个字可以当做「取」字讲,「引取」的意思,引导的「引」、取来的「取」。你自己主动地引发出来这个欣乐作意、厌离作意,你自己主动的要发动这件事,这个作意。也就是在定里面这样子思惟观察。

《披寻记》一○七○页:

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举等故者:由欣乐作意除遣惛沈睡眠,由厌离作意除遣掉举恶作。如是别配其义应知。

「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举等故者:由欣乐作意除遣惛沈睡眠」,这心里面一欢喜,这个昏沈睡眠就没有了,就减少了。「由厌离作意除遣掉举和恶作」,除掉了这两种过失。「如是别配,其义应知」。

未五、观察作意(分二科)∵申一、释(分二科)

酉一、观察(分二科)∵戌一、思惟静相

彼由如是乐断乐修正修加行善品任持,欲界所系诸烦恼缠若行若住不复现行。

这下面是第五科。前面这个「摄乐作意」说完了,现在说第五是「观察作意」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又分二科,第一科是「观察」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思惟静相」。

「彼由如是乐断乐修正修加行善品任持」,就是那个禅师由于这个摄乐作意,「乐断乐修正修加行」,当然他有这个欢喜心,他就是努力的修这个不净观,就是了相作意和胜解作意,努力的修行。「善品任持」,这个有意义的止观的功德他能够任持而不失掉,不会说:我今天我不静坐了,我要出去跑一跑,没这回事。「欲界所系诸烦恼缠若行若住不复现行」,他这个功夫有了成就了,他这个精进的力量也进步了,所以欲界所有烦恼…;前边说那个远离作意,只是断重的欲烦恼,轻微的还在;可是现在由于第四个摄乐的修行,他努力地修行的时候,「欲界所系的诸烦恼」就是所有的烦恼这些欲烦恼缠,「若行若住不复现行」,或者你不静坐、有什么事情出去了,或者静坐,「不复现行」,烦恼不动了,欲烦恼完全没有了。那么这叫「静相」,这是「思惟静相」。当然这个修行人常检查自己,检查自己我现在的内心是什么境界?

《披寻记》一○七○页:

彼由如是乐断乐修者:此中乐断,谓于烦恼。乐修,谓于远离。

「彼由如是乐断乐修者:此中乐断,谓于烦恼」就是欢喜断烦恼。「乐修,谓于远离」就是远离这些烦恼的因缘;烦恼的因缘主要是在自己心里边;就是要继续修不净观啊!

便作是念:我今为有于诸欲中贪欲烦恼不觉知耶?为无有耶?为审观察如是事故;随于一种可爱净相作意思惟。

「便作是念」,他因为内心里面寂静住,欲界的烦恼完全不活动了,在心里面就这样子检查自己:「我今为有于诸欲中贪欲烦恼不觉知耶?」我今天我内心里面还有这种欲烦恼,「于诸欲中的贪欲烦恼」还是有这么多的烦恼,但是我不知道吗?这样子检查自己。「为无有耶」?为是没有欲的烦恼呢?自己问自己,这么反观自己。「为审观察如是事故;随于一种可爱净相作意思惟」,为了认真的深刻的来观察自己,就是反省自己这件事:我的欲烦恼究竟是有没有?这件事。那就是要考验自己一下;怎么考验呢?「随一种可爱的净相」,令人引发欲烦恼的这些净相,「作意思惟」,故意的思惟这个欲的这些净相。

戌二、起染污心

由未永断诸随眠故;思惟如是净妙相时,便复发起随习近心、趣习近心、临习近心;不能住舍,不能厌毁、制伏、违逆。

前边这是检查自己,现在是第二科「起染污心」。

「由未永断诸随眠故」,由于这位禅师他的胜解作意的修行,虽然有了进步但是有限度,并没能够永久的消灭欲烦恼的种子。故「思惟如是净妙相」的时候,「便复发起随习近心」,他就又发动了「随习近心」,随顺习近的心,就是亲近这个欲,随顺亲近欲的这种心情就生起来了。「趣习近心」,生起了随顺而后就向前进,「趣」者向也,就向那件事去了。「临习近心」,「临」者入也,就入于这种欲的烦恼里边去了。「不能住舍」,他一观察净妙相的时候,心里面不能够弃舍一切的欲,不能住于清净的境界里面。「不能厌毁、制伏、违逆」,他不能够厌毁这个欲,所以就发起了「随习近心」,不能制伏「趣习近心」,不能违逆「临习近心」,所以就是就随着去了,就是随着欲去了。

《披寻记》一○七○页:

便复发起随习近心等者:随、谓随顺。趣、谓趣向。临、谓临入。如是次第,习近诸欲,是故其心不能等住于舍。即由如是随习近心、趣习近心、临习近心,如次说言不能厌毁,不能制伏,不能违逆。

「便复发起随习近心等者:随、谓随顺。趣、谓趣向」,就是向那方向去了叫「趣向」。「临、谓临入。如是次第,习近诸欲,是故其心不能等住于舍」,心不能清净。「即由如是随习近心、趣习近心、临习近心,如次说言不能厌毁、不能制伏、不能违逆。」这是起了染污心。

酉二、正知

彼作是念:我于诸欲犹未解脱,其心犹未正得解脱;我心仍为诸行制伏,如水被持,未为法性之所制伏。我今复应为欲永断余随眠故,心勤安住乐断乐修。

这下面第二科是「正知」。前边「观察」就是检查自己,现在是自己知道了。

「彼作是念」,那位禅师他在定里面、心里面就这样想:「我于诸欲犹未解脱」,我没有解脱这个欲的缠缚。「其心犹未正得解脱」,我有的时候还修止、有的时候还修观,实际上还没能够得解脱。「我心仍为诸行制伏,如水被持」,我这个心还为这些欲的境界所制伏。「如水被持」,这个水被堤、或者什么障碍物把它障碍住了。「未为法性之所制伏」,我没能够为这不净的法性所制伏;我的心还是为欲所制伏,未能为不净的法性所制伏,没能够。「我今复应为欲永断余随眠故,心勤安住乐断乐修」,我现在应该继续努力永断欲的随眠故,「心勤安住」,还要继续精进的安住在胜解的「乐断乐修」,还是修这个不净观才可以的;这叫做叫「正知」。

申二、结

如是名为观察作意。

前面这两大段:一个是「观察」,一个是「正知」,这两大段这就叫做「观察作意」。这修行人,就自己观察自己是这样子。

未六、加行究竟作意(分二科)申一、辨相

从此倍更乐断乐修,修奢摩他毗钵舍那,郑重观察修习对治;时时观察先所已断。由是因缘,从欲界系一切烦恼心得离系。此由暂时伏断方便,非是毕竟永害种子。

这是第六「加行究竟作意」。一共是七个作意,现在是第六「加行究竟作意」分二科,第一科「辨相」,说明「加行究竟作意」的相貌。

「从此」从这个观察作意的结果,是加倍的更欢喜「乐断」烦恼、「乐修」这个不净观了。「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也还是和以前一样修奢摩他、又修毗钵舍那的,修「毗钵舍那」那就是不净观了,修不净观。「郑重观察」,这「郑重」就是频繁的意思,一次又一次的这样子修止又修观、修观又修止。「修习对治」,就修习这个不净观来对治内心的欲烦恼。「时时观察先所已断」,时时地观察,我以前用功的时候我已经断了这个烦恼;自己成就的境界也观察,没成就的境界也观察,也是观察。

「由是因缘,从欲界系一切烦恼心得离系」,由于你能够学习前面的六种作意,结果从「欲界系」属于欲界的一切的欲烦恼「心得离系」,你的心从欲烦恼远离了它的系缚了。「此由暂时伏断方便」,现在解脱了欲的烦恼这不是得圣道,不是的;这是「暂时」的你的不净观的力量「伏断」的方便的力量,把这欲烦恼停下来,是暂时性的调伏住、息灭了这个欲烦恼。这个「伏断的方便」,就是你修不净观,这个不净观是伏断的方便;但是这个伏断是暂时性的。「非是毕竟永害种子」,不是永久的消灭了欲的种子;这不净观达到这个程度也只是使令它不活动,欲烦恼不再活动而已,它不能究竟的断除欲的种子。

断除欲的种子是要修无我观、修毕竟空观才可以的。但是这个时候还是以不净观…;佛告诉我们先要修不净观调伏欲的现行。你若直接修无我观,还不行,还修不来。因为你不修不净观,这个欲它障碍你,它时常的活动;你内心里面有欲的活动就障碍你的无我观修不成功。所以佛告诉我们,先修不净观把烦恼贼停下来,然后再修无我观就成功了。不过现在是修世间的禅,不是修出世间的圣道。

申二、结名

当于尔时,初静虑地前加行道已得究竟,一切烦恼对治作意已得生起,是名加行究竟作意。

这第二科「结名」。「当于尔时」就是正当那个时候。这「初静虑地」,这位禅师在「初静虑地」:有四个静虑,是初静虑,在这个境界里边。「前加行道」,就是得初静虑以前,就是还没得初静虑在初静虑之「前」,这「加行道」就是努力修行不净观的这件事「已得究竟」,已经到此圆满了。「一切烦恼对治作意已得生起」,欲界一切烦恼的对治的法门的作意,你修不净观的这个胜解作意「已得生起」,也已经圆满的现起来了,「是名加行究竟作意」。

未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从此无间,由是因缘证入根本初静虑定;即此根本初静虑定俱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

这是第七科「加行究竟果作意」。「从此无间」,就从这个第六「加行究竟作意」不间断,继续努力地这样修止修观。「由是因缘」就「证入到根本初静虑定」;就是色界四禅都称之为「根本」,在佛法里边无量无边的三昧都是依此为根本的。你成就了色界四禅,在色界四禅里边修四念处可以得阿罗汉、可以得辟支佛道、可以得无上菩提,无量无边的神通、无量无边宏扬佛法度化众生的事情,都是从禅里边现出来的,所以称之为「根本」。现在这位修行人他证入了色界初禅了,这是第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即此根本初静虑定俱行作意」,和定同时的作意,名字叫做「加行究竟果作意」。这样看出来,前六个作意: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都是未到地定;到了第七作意才是色界初禅,是这样子。这时候这个修行人由未到地定修七种作意成功了,进步到色界初禅,不是欲界的人了;但是这个人是欲界的果报,但内心里成就了色界初禅的功德了。

午二、总配属(分三科)未一、辨喜乐(分三科)申一、微薄位

又于远离摄乐作意现在转时,能适悦身离生喜乐,于时时间微薄现前。

这是第二科「总配属」。前边是第一科「别辨相」就是别辨七种作意的相貌,一个作意、一个作意的相貌说完了。现在第二科是「总配属」分三科,第一科是「辨喜乐」分三科,第一科是「微薄位」。

「又于远离摄乐作意现在转时」,在七种作意里边,这位修行人在他学习到远离作意的时候,又进一步到摄乐作意的时候,这二种作意现前的时候,「能适悦身离生喜乐」,这个「离生喜乐」能适悦你的身体,令你身体有喜悦。你成就欲界定的时候,得到了第九心住「等持」,前面:寂静、最寂静、专住一趣、到「等持」虽然心里面也很寂静但是没有轻安乐,没有喜悦这件事,没有。得到未到地定以后,到了未到地定也有轻安乐,但是那还不是色界初禅的喜乐。现在说是初禅,就是说你成就了远离作意、成就了摄乐作意的时候;这个「现在转」,这个「转」就是现起、出现的时候,相续现起叫做「转」。「能适悦身」,能够喜悦你的身体;谁喜乐你的身体呢?就是「离生的喜乐」,这下面有解释。「于时时间微薄现前」,就是在你静坐的时候,时时的就小小的现出来,有一种喜乐现出来在你的身体里边。这是「微薄位」,就是小小的。

申二、增广位

加行究竟作意转时,即彼喜乐转复增广,于时时间深重现前。

这是第二科「增广位」。到了「加行究竟作意」现前的时候。「即彼喜乐」,「即彼」前面的微薄的喜乐「转复增广」,就展转的增长广大了、这个喜乐。「于时时间深重现前」,你时时的入定,时时的修不净观、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的时候,这个喜乐很深重的出现了,就不同了,和以前不一样了。

申三、遍满位(分二科)酉一、配作意

加行究竟果作意转时,离生喜乐遍诸身分、无不充满无有间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