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一、列二力(分二科)∵∵玄二、释(分二科)∵∵黄一、唯分别力

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者:谓于住时,思惟过去未来境界,而生于彼。

这是第四科,约二增上力辨。分两科,第一科是列二力,列二力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标,现在第二科是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唯分别力。

「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者」:这个恶不善法,「唯由分别力生」,不是境界上的力量,这是什么意思呢?「谓于住时」:就是这个人在静坐的时候,「思惟过去未来」的「境界,而生于彼」:这个时候引起这些恶不善法的事情。

∵∵

黄二、俱由二力

由思惟力生,亦境界力者:谓于行时,缘现在境界,而生于彼。当于尔时,决定亦有非理分别。

这是第二科,俱由二力。这个恶不善法,由思惟力生起的,也是境界的力量。

「谓于行时,缘现在境界,而生于彼」:这是说这个人没有静坐,他的前五识也在活动的时候,「缘现在境界」:他在攀缘出现在眼前的境界,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这样子去分别的时候,「而生于彼」恶不善法。「当于尔时,决定亦有非理分别」:前五识接触到前五尘的时候,他内心里边有恶不善法,他是决定有不如理作意的关系。

∵∵

地二、配二名(分二科)∵∵玄一、策励

当知此中恶不善法,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断,是名策励。

前面是列二力,现在是配二名。分两科,第一科是策励。

「当知此中恶不善法,唯由分别力生」起,不是所缘境的力量。「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断,是名策励」。「彼若未生」:彼这个不善法没有生起,或者是「彼若未生」而能够使令它就不生,那当然这个人一定是有正念;他有正念,恶不善法没有生起,就能使令它不生起。「生已能断」:如果是一时失掉了正念,生起了恶不善法,他也有能力断除去这恶不善法。这样的情形,「是名策励」:这就是这个人他内心里面有正念,能够策励自己,所以会有这样的力量。这是配这个策励。

∵∵

玄二、发勤精进

若由分别力生,亦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断,是名发勤精进。

这第二段,发勤精进。「若由分别力生,亦境界力」引起,这样的情形,「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断」的话,「是名发勤精进」。那就是这个人他能够策励,同时他还能够发勤精进,他的正念是更有力量了,所以能够这样子。

∵∵

戌二、于一切善法(分二科)∵∵亥一、生欲(分二科)∵∵天一、为令生

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生欲者:谓于未得未现在前所有善法,为欲令得令现在前,发心希愿。发起猛利求获得欲、求现前欲,而现在前。是名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生欲。

前边这一段文,是说对治恶不善法的策励和发勤精进。这以下的文是第二科,于一切善法的用功的情形。这个文说得非常得明白,用功修行的人就是这样的,恶法怎么样、善法怎么样。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是生欲。分两科,第一科为令生。

「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生欲者」:前边曾经说过,没有生起的一切善法是什么呢?就是对治烦恼的这些正念。对治烦恼的一切正念,实在来说还是戒定慧,主要就是戒定慧;但是现在说的是四正勤。前边一开始是说四念住,那里已经说怎么样学习四念住;四念住说完了,就说四正勤。四正勤还是四念住,就是精进地修四念住就叫做四正勤。现在这里是于一切善法,第一科是生欲,现在是为令生。

「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生欲者:谓于未得未现在前所有善法,为欲令得令现在前,发心希愿。」就是这个修行人他自己对于那个没有成就的,叫「未得」;「未现在前」:没有出现在眼前。已经成就了,也可能未现在前。这个「得」和「现在前」还是不一样。「所有善法」:所成就的善法。这是两类,一个是没成就、一个成就而没现在前,这一切的定慧的这一切善法。「为欲令得令现在前,发心希愿」:先要发出来这样的愿力,你要有这样的希望心,我希望我成就清净的定慧、我希望得到禅定、希望得到无漏的智慧、希望得成圣道,先要建立这样的愿,这叫做「发心希愿」。

「发起猛利求获得欲」:在没有成就圣道之前,就是凡夫;凡夫就是有虚妄分别心的这种人。这个虚妄分别心里面有种种烦恼;现在想要修学圣道,就从这个虚妄分别心里面建立「猛利」的,就是强烈、有力量的「求获得欲」,希求得到圣道的这样的欲、这样的愿。「求现前欲」:希望得到圣道、圣道又能现前,这样的欲。

譬如说,这一生这个人修学圣道得到了一些成就,但是这个人死掉了。死掉了,第二生没有堕落三恶道,又再来人间的时候,前生修学的这些功德不现在前,就和一般人一样。一样,但是他若是渐渐长大了,遇见三宝的时候,他以前的善根就逐渐地就会现前。这个现前是前生修成就的,但是你前生修行那个身体,色受想行识坏了,又重新得到一个身体的时候,你成就的善根就隐没了。隐没了,第二生来到三宝这里来的时候,还要有三宝作因缘,前生修成的善根逐渐地现前。这个现前是前生修成就的现前,是这样意思。有的没有成就,你栽培了善根了,但是还没有成就,那就…现在要开始栽培就比较更难一点,你前一生已经栽培的善根现在现前就比较容易。所以这是两件事:一个是没得,就是没成就的希望成就;已成就的希望能现前,这两件事。

现在这个时候,这个没得圣道的人,前生虽然是有多少修行,多数人都有隔阴之迷,前生修行自己不知道,栽培什么善根都不知道。不知道,这个时候,你要发起「猛利」的「求获得欲」,就是没有成就的善根希望成就;「求现前欲」,我以前栽培的善根现在能现前,这是两个欲。「而现在前」:不管是求获得的、求现前的,我都能够现前。「是名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生欲」。这句话是这样的意思。

这是第一段生欲,下面第二段为欲令住等,分两科,第一科是释。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已生善法。

所以有的人静坐,他静坐的时间不是很久,但是他就成就了。唉呀!我坐了很久也没有成就,这个问题就在这里,就是他前生有栽培。那么我坐了很久还没有成就,我不愿意静坐,那你永久也不成就!这个静坐不相应的人,你一定要有欲,要发生希愿,我决定要成就!要发这个愿,这样子你慢慢地也还是有希望会成就的。如果你若是静坐困难,说我腰疼、我这个脊骨有问题,那我就不静坐;不静坐,永久也不成就!永久也不能成就。这个静坐这件事,不要说是有大的成就,小小地有一点成就,譬如说九心住,前边内住、等住那个是没有力量,是太差了;后边一点,调顺、寂静、最极寂静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有烦恼的时候,这个苦恼的境界现前了,但是你这个静坐的…你成就的一点的功夫,你把正念一提起来,因为你每天静坐,这种调顺、寂静、最极寂静的境界一现前了,这个烦恼立刻没有了!立刻没有了,你心里面就比较安乐自在,就会自在。这是常常静坐的人一个很明显的,就是一点小小的可以安慰的事情。说是我不静坐,已经打板了,要止静了,我在那里走来走去,我不去静坐;不静坐,你永久地苦恼!你的苦恼事情来了,你没办法调伏的!你不能调伏的。因为你这个正念你没有养成嘛!你没有经过训练把这个功夫养成,不能养成就是没有办法调伏,没有办法调伏的。

我看见弘一律师的《戒相表记》,当然那是灵芝律师这些大德的法语。就是有了烦恼的时候,我要念经、或者是念佛、或者念陀罗尼,当然这个也是个办法。但是若是成就禅定,那又不一样!那就是不假藉外力,你本身就有这个力量,能抵抗烦恼。这还是小小的境界。若是你能够欲界定的等持成就了,到了未到地定,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个力量是更大了,他就自在。所以不愿意静坐的同学,你要改变、改变你的想法,还是发心静坐。

∵∵

天二、为欲令住等(分二科)∵∵地一、释(分二科)∵∵玄一、已生善法

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者:谓已获得已现在前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

这是第二科,为欲令住等。分两科,第一科释,又分两科,第一科已生善法。

「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者」:「于其已生一切善法」,这位修行人,对于他自己,不怕辛苦、也不怕腰疼、也不怕腿疼,「已」经「生」起的「善法」,这个善法生起了,「为欲令住」:就是想要这个善法叫它安住。叫它安住,我这一支香坐得不错,第二支香没有了,就是不住!现在是令它成就的善法能安住、安住不动;「令不忘失」:这个正念一提起来就现前,而不会失掉的,「令不忘失」。当然是还没有那么理想,所以要继续努力,「令修圆满」:自己要约束自己,自己勉励自己,自己勉强自己,要继续努力地修,使令你成就的功德叫它圆满。那么这个在定的方面来说,要得到色界四禅才算圆满。所以这个「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这是三个阶段。「生欲者」:你要有这样的愿,我希望我的善法能住、能不忘失、能够圆满,你要生欲。这句话等于是标的意思,下面这句话等于解释。

「谓已获得已现在前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这下面就是解释前面那句话,「谓已获得」:就是你这位修行人已经成就了,这个善法已经现在前了。已经成就的所有善法,已经现前的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这已生善法有这么两种,一个是已成就的、一个已经现前,「是名已生善法」。

∵∵

玄二、生欲差别(分三科)∵∵黄一、为欲令住

于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说言为欲令住。

前面是解释已生善法,现在第二科是生欲的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是为欲令住。

「于此善法,已得不失」:你成就的善法已经成就了,而不失掉,不失掉。就是你正念一现前,这善法就出来了,那叫做「不失」。「已得不退」:这个时候成就善法,这个善法不退掉。这也不容易,就是有一点烦恼…你成就了一点功德,随时有了什么烦恼的时候,或者有一场病,这善法没有了、失掉了;你正念现前,它也不现前。你有如理作意,我在想怎么样地安住在那儿静坐,那个善法失掉了,它不成就,那就是退了。现在是说不退,「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说言为欲令住」,这个「住」是这样意思。

∵∵

黄二、令不忘失

于此善法,明了现前、无暗钝性,依是说言令不忘失。

这是第二科令不忘失。「于此善法明了现前」:现前的时候,是很分明地现前,不是暗钝的,「无暗钝性」:不是不明了,是现前了吗?自己都迷迷糊糊地,叫做「暗」;这个「钝」,就是太慢,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它才现前,就是「钝」。现在这个明了现前,没有这个暗钝性,「依是说言令不忘失」。

∵∵

黄三、令修圆满

于此善法已得现前,数数修习成满究竟,依是说言令修圆满。

下面第三科,令修圆满。

「于此善法已得现前,数数修习成满究竟,依是说言令修圆满。」不要说是欲界定,就是未到地定,就是得了禅的时候,你不常常入定的时候,都容易失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样的功夫是很高深、很坚固了,但是还有可能会失掉的。现在这里说呢,「于此善法已得」,而又能「现前」。这个时候,你还要努力地、「数数」地「修习」: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去修习。「成满究竟」:使令这个功夫达到圆满的境界,达到究竟的境界。就是初禅,也是一大段的事情。这个边际定啊,这个边际定,每一个禅都有边际定,就是圆满的意思;你成就初禅,但是没能达到圆满的时候,就是没能到边际,那就是还要继续努力地修习,令它到了究竟的时候,叫「成满究竟」。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是这样子。所以同样是得到初禅,但是不一定是相同的,就是因为你没有「成满究竟」。「依是说言令修圆满」。

∵∵

地二、结

于此善法发心希愿,发起猛利求坚住欲、求不忘欲、求修满欲,而现在前,是名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

这是第二科是结,结束这一段文。

「于此善法发心希愿」:你要发出来这样的愿望。这句话是总说,下面别说。「发起猛利」的「求坚住欲」:「猛利」,力量特别强,求你成就的善法能够坚住,也要有这样的欲。「求不忘欲」,不忘失的欲。「求修满的欲」,要有这样的欲。「而现在前」这么多的欲你要令它在你心里面现前,这样的欲。「是名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先要有这样的愿望。

∵∵

亥二、策励发勤精进(分三科)∵∵天一、已得未得辨(分二科)∵∵地一、策励

策励者:为于已得令现前故。

这下面是第二科,策励发勤精进。前面是说生欲,现在是第二科策励发勤精进。又分二科∵第一科已得未得辨。分两科,第一科是策励。

「策励者:为于已得令现前故。」这叫做「策励」。「已得令」它「现前」,只要策励一点就能成就。

∵∵

地二、发勤精进

发勤精进者,为于未得令其得故。

这第二科。发勤精进这句话和策励不一样。「为于未得令其得故」这个是难一点,你要策励、要精进地努力修行,才能够成就的。

这是第一科已得未得辨,下面是第二科住等三欲辨,分两科,第一科是策励。

∵∵

天二、住等三欲辨(分二科)∵∵地一、策励

又策励者,于已生善为欲令住、令不忘故。

这「已生」的「善」,已经成就的善,「为欲令住、令不忘故」,这叫做「策励」。

∵∵

地二、发勤精进

发勤精进者,令修满故。

「发勤精进」是什么意思呢?「令修满故」:使令那个善法,令它更增长、广大、圆满,那叫做发勤精进。这是第二科。

∵∵

天三、下中上品辨(分二科)∵∵地一、策励

又于下品中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是名策励。

下面第三科,下中上品辨,分两科,第一科是策励。

又这位修行人对于他自己成就的下品的善法、中品的善法,「未生令生」:没有现起的、没有成就的,令它生,「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是名」叫做「策励」。

∵∵

地二、发勤精进

于上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乃至令修圆满,是名发勤精进。

「于上品」的「善法」,这是第二科,「未生令生,生已乃至令修圆满,是名发勤精进」。这是第二科。

∵∵

酉三、辨策持心(分二科)∵∵戌一、策心(分二科)∵∵亥一、释

言策心者:谓若心于修奢摩他一境性中,精勤方便,于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广说乃至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由是因缘,其心于内极略下劣、或恐下劣。观见是已,尔时随取一种净妙举相,殷勤策励庆悦其心。

这是第三科,辨这个策心和持心的含义。前面是把生欲、策励、发勤精进解释完了,现在解释这个…辨这个策心和持心的意思。分两科,第一科是策心;又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

「言策心者」:怎么讲呢?「谓若心于修奢摩他一境性中,精勤方便」:谓这位修行人他的内心对于修奢摩他,什么叫做「奢摩他」呢?就是心住一境,对于这件事,「精勤方便」:就是要一次又一次地去努力地修,要有这样的行动。这个「方便」就是行动。而这个行动是特别精进的,一次又一次地这样用功。「于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没生的叫它不生,这个心里面还感觉到清净,没有恶法生起;没有恶不善法的现起,你不要认为,喔,我成功了、我成了圣道了,不是那么回事儿!你这个烦恼的种子没有断,随时有因缘它会有恶不善法现起的。所以现在修奢摩他的时候,你还要继续努力地修行,叫你的心清净,令这个恶不善法,它没有生、叫它永远也不要生起!

「广说乃至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由是因缘,其心于内极略下劣、或恐下劣。观见是已,尔时随取一种净妙举相。」这个「广说」,就是前面那个四正勤。「由是因缘」:你这样努力地修的关系,你也就辛苦了。「其心于内极略下劣」:有的时候你的内心「极略」,那个「略」就是对于境界的明了性,就几几乎是没有了,就是没有力量;「下劣」就是没有力量。这个时候,就是惛沈了、或者是睡眠了,这个时候。「或恐下劣」:或者你这个时候并没有惛沈睡眠,但是你感觉到,哎呀,恐怕要惛沈、要睡眠,「或恐下劣」。

「观见是已」:你自己察觉有这件事,有可能会这样子,那时候怎么样办法呢?「尔时随取一种净妙举相,殷勤策励庆悦其心」:这个时候,随你内心的欢喜,你取得一种净妙的形相,用这个净妙的形相来发动你的心,叫你那个心…这个,修止观的时候这个心分二部分:一个是明分、一个是静分。「明」、「静」:光明的明,这个明了性是一部分,寂静又是一分。现在这个「极略下劣」:就是这个明的这一部分太低了,这个度数太低了,几几乎没有了,那么这个时候要用这个静妙相来发动这个心,来加强这个明的这一部分的力量,加强它,加强它就能破除去这惛沈睡眠了。

「殷勤策励」:这个时候要殷勤策励,就是要特别得微细地,来策励自己的心。因为这个时候,「极略下劣」的时候,你不特别加强、你不殷勤策励,很难破除去这个惛沈睡眠,所以用这个净妙相,要特别周遍地(「殷勤」有周遍的意思),策励你的心,使令自己生欢喜心。生欢喜心,惛沈睡眠就驱除了。

∵∵

亥二、结

是名策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