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p946辰九无有怯弱,第九行)

云何无有怯弱?谓于后时,应知应见应证得中,未知未见未证得故,发生怯弱,其心劳倦其心匮损。彼既生已,而不坚执,速能断灭。

这个修行人他开始用功修行的时候,他心里面有「怯弱心」,就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那么发生「怯弱」。为什么会发生「怯弱」呢?「是其心劳倦其心匮损」就是用功修行的时候他也很辛苦,所以「其心劳倦」。「其心匮损」因为劳倦了心力就薄弱了,所以就有了「怯弱心」。

「彼既生已,而不坚执。」彼怯弱心生起了以后,他又不坚固的执着一定是怯弱。这是「速能断灭」很快地又把「怯弱心」停下来。这段文也可以这样讲,上一次讲的时候我不是这样讲的,但是那个意思也可以保留。现在这是一个讲法和上次讲的不一样。

================================================================

戌二、恐失利敬

由是国王大臣居士乃至饶财长者商主,不复恭敬尊重于我。更不获得衣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

这是「邪行所作瑜伽坏」分二大科,第一科是「不如理行」,第二科是「亏损净命」。这个亏损净命里边分二科,第一科「别辨相」。别辨相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起恶欲乐」就是他心里面计划怎么样欺骗人,做这些事情。第二科是「起覆藏想」这骗人的活动出现了以后,又恐怕人发觉他所以要覆藏,就是隐藏自己的这种恶欲乐。起覆藏想里边分二科,第一科是「略标」,第二科是「释因」。释因里边分二科,第一科是「恐有诘发」。恐怕别人诘发他的这种这些骗人的事情。现在第二科「恐失利敬」就是现在读的这段文。

「由是国王大臣居士」由于他的骗人的活动若是被人诘发了的话,那么因此「国王大臣居士乃至饶财长者商主」这是财富特别多的「长者」,财富特别多的「商主」,「不复恭敬尊重于我」了,「更不获得衣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就是没有人去供养他了。这是他自己内心的恐惧,恐怕失掉了利养恭敬。

∵∵

未二、略显义

彼由贪着利养恭敬增上力故。于非法中起于法想,起覆藏想。起恶欲乐显发开示非法为法。

这是第二科「略显义」。这个略显义,这是亏损净命的第二科,第一科「别辨相」,亏损净命的相貌说完了。现在是「略显义」就把前面这一大段文的要义再简要的说一下。

「彼由贪着利养恭敬增上力故」那个人由于他的贪着利养、贪着恭敬,那个贪着心很大、很强,贪着的增上力,就是强大的贪着心。

「于非法中起于法想」他自己发明的这个止观,是不合道理的,但是他自己「起于法想」生起认为这是对的这是合法的。「起覆藏想」但是又有恐惧,就是恐怕佛教徒里面善持三藏教的人诘发他,所以他就生起「覆藏」就是隐藏起来。

「起恶欲乐」但是他内心里面是欺骗人的一种想法,是「起恶欲乐显发开示非法为法」。他生起了骗人的这种动机,显发出来的这种止观开示于人,非法而认为是合法的。

∵∵

《披寻记》九四八页:

起覆藏想等者:谓如前说覆自瑜伽不欲开示,私窃教示不令彰显,是即起覆藏想。耽着利养恭敬名誉,是即起恶欲乐。自谛思惟筹量观察安立瑜伽,是即显发开示非法为法。

「起覆藏想等者:谓如前说覆自瑜伽不欲开示」。对于这个通达三藏的人他不想对他讲。「私窃教示不令彰显」偷偷地给相信他的人讲解他所发明的瑜伽,他叫他们「不令彰显」不要公开的同人家讲,「是即起覆藏想」。「耽着利养恭敬名誉,是即起恶欲乐。自谛思惟筹量观察安立瑜伽,是即显发开示非法为法」。

∵∵

诸有忍许彼所见者,亦于非法起是法想,愚昧顽钝。于非法中起法想故,虽如其教精进修行,当知一切皆是邪行。

「诸有忍许彼所见者」这个人自己认为非法为法,其余的人「忍许」就是同意他的彼所见者,同意他的见地的人。「亦于非法起是法想」也对他所发明的止观认为是合道理的。「愚昧顽钝」总而言之这一伙人都是糊涂人,都是「顽固愚痴」人。

「于非法中起法想」对不合道理的事情认为是合道理的,「虽如其教精进修行」,虽然认为是法而随顺他的教导精进的去用功修行「当知一切皆是邪行」,而是不能得圣道的。

∵∵

巳二、结

如是名为邪行所作瑜伽失坏。像似正法非真正法能障正法。

「如是名为邪行所作瑜伽失坏」,结束这一大段。「像似正法非真正法能障正法」。就是和佛的正法好像有点像,但是不是真实的佛法。如果你要去学习的话能障碍你学习佛法。

∵∵

寅二、结劝知舍

诸有比丘勤修静虑,是瑜伽师于此四种瑜伽坏法,应正遍知当远舍离。

这是是第二科「结劝知舍」。这个瑜伽坏这第七科,瑜伽坏这一大科,第一科分二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释」。释里边分二科,第一科是「略辨四种」。这个已经讲完了。就是辨别毕竟瑜伽坏、暂时瑜伽坏、退失所得瑜伽坏、邪行所作瑜伽坏,这四种都是坏瑜伽,说完了。现在第二科「结劝知舍」。

「诸有比丘」这是在佛法里边修学圣道人,「勤修静虑」精进的修学这个四静虑,「是瑜伽师」这样修道的人,「于此四种瑜伽坏法,应正遍知」应该正式的完全要明白这是坏瑜伽。「当远舍离」应该远远的弃舍这四种瑜伽。这是「结劝知舍」。

∵∵

子八、瑜伽(分二科)丑一、征

云何瑜伽?

这是第八科,这一段文是说这个瑜伽,分二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瑜伽」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辨四种类」分四科,第一科「标」。

∵∵

丑二、释(分二科)寅一、辨四种类(分四科)卯一、标

谓四瑜伽。

修学佛法的止观的人,这里边一共有四条,有四种意义。

∵∵

卯二、征

何等为四?

这是「征」。第三科就是「列」出来。

∵∵

卯三、列

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

有这四种不同的瑜伽。

下边第四科解释分四科,第一科就是「信」。

∵∵

卯四、释(分四科)∵∵辰一、信(分二科)∵∵巳一、标

当知其信有二行相及二依处。

这四种瑜伽先解释第一种就是「信」,现在是「标」。「当知其信有二行相及二依处」,应当知道这「信瑜伽」有二种行相,有二个相貌。这个「行」这个字,实在就是指「心」说的,就说我们的心在一切境界上活动。而这个「信」也是「心」,就是我们的心对佛法有信心。那么这个「信行」的相貌有二种,「及二依处」,还有二种依止处。这个信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就叫做「依处」从这个地方来的,所以就叫做依处。这是「标」。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行相」。

∵∵

巳二、释(分二科)∵∵午一、行相

二行相者:一信顺行相。二清净行相。

「二行相者」这二种信的行相那二种呢?「一信顺行相」第一这个信,就是「随顺」的意思。你相信它是特别清净庄严有功德,当然你就会随顺这件事,这是信的一个行相。「二清净行相」这个信不但是有随顺的相貌,它还有一个相貌就是清净,清净是它的相貌。这个你相信了以后能令你心清净,这也是信的相貌。所以这个顺,当然有的人会相信一些非佛法污染的事情,但是那是不清净所以这个信的义还是不具足的。佛法的信就是有这两个相貌,一个是「信顺行相」,第二个是「清净行相」。也就是你这样相信了以后,能令你能逐渐地灭除了烦恼,令你心不污染令你心清净,这所以这清净是信的一种功能。这是「行相」。

∵∵

午二、依处

二依处者:一观察诸法道理依处。二信解补特伽罗神力依处。

「二依处者」就是信顺的行相和清净的行相,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一观察诸法道理依处」就是从这地方来的,观察苦集灭道四谛的一切法的道理,从这里引发出来信心,所以这里边这观察诸法是智慧。这可见这个信的后边是智慧,因智慧的观察诸法而建立信心,这个信是这么来的,不是迷信,不是不能观察只是相信,不是这个意思。是经过观察的诸法的道理而后才有信心的。所以这个信的相貌,信行的依处是「智慧」是它的依处。而智慧观察什么呢?观察苦集灭道的诸法观察十二缘起的诸法,就是佛说的诸法从这里引起信心的。所以这个「信」实在是一种智慧。

「二信解补特伽罗神力依处」第二个引发信心的地方,就是补特伽罗的神力,就是佛教徒,或者是阿罗汉、或者是辟支佛、或者是佛、大菩萨,他们显现这个神通的事情。这个神通道力现出来,你能看见了因此而引起信心。这是「信的依处」,从这里建立信心。

∵∵

《披寻记》九四九页:

有二行相及二依处等者:摄异门分说:于一切事,现正随从,故名信顺。随顺理门,故名净信,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如是等事,是净信相。(陵本八十三卷二页)由是当知信顺行相,即以信解补特伽罗神力依处为所依处。清净行相,即以观察诸法道理为所依处。

「有二行相及二依处等者:摄异门分说」。这个《瑜伽师地论》一共有五分,现在是「摄异门分」是五分之一。

「于一切事现正随从,故名信顺」。这个「于一切事」那就是苦集灭道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这叫作「于一切事」。「现正随从」佛说这个四谛就是劝你发心修学圣道转凡成圣,你能随顺佛的圣教,「故名信顺」,信顺是这样意思。

「随顺理门,故名净信」前面是信顺是这样意思。这个什么叫做净信呢?「随顺理门」,随顺理门那就是第一义谛了。随顺这个第一义谛能断烦恼,所以令心清净,这叫做净信。这个清净行相是这样叫随顺,随顺第一义谛那还是智慧。这个观察诸法是智慧,随顺第一义谛还是智慧,「故名净信」。

「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如是等事,是净信相。」由于你能够听闻了佛法而能够有信顺的信心现起,又能够随顺理门。「即由如是增上力故」由于你有信顺和清净的力量,你的「身毛为竖」,身毛都竖起来,「悲泣堕泪」了。「如是等事,是净信的相」貌。这在八十三卷二页里面说的。「由是当知信顺行相,即以信解补特伽罗神力依处为所依处。清净行相即以观察诸法道理为所依处」。这样子配合这两部分这么解释。

∵∵

辰二、欲(分四科)巳一、标

欲有四种。

前面这个信的瑜伽,这是开始学习瑜伽的时候建立了信心。这一个信说完了,现在说到「欲」。欲有四种不同。

∵∵

巳二、征

何等为四?

∵∵

巳三、列

一为证得欲。二为请问欲。三为修集资粮欲。四为随顺瑜伽欲。

有这四种欲。这是「列」出来。

下面第四科解释。

∵∵

巳四、释(分四科)∵∵午一、为证得欲

为证得欲者:谓如有一于上解脱发生希慕,如前广说。

「为证得欲者」这句话怎么讲呢?怎么叫做「证得欲」呢?

「谓如有一于上解脱发生希慕,如前广说」。「谓如有一」就是有这么一个修行人,「于上解脱发生希慕」。这个「上解脱」就是前面修所成地说「涅盘为上首」,这涅盘叫做「上解脱」。世间上的禅定,世间禅,四禅八定也可以名之为「解脱」,但是不是「上」,现在得涅盘才是「上」。对这「上解脱」发生希慕,从你内心里面生起「希慕」,希求思慕的心情,就是也想要成就「如前广说」。

∵∵

《披寻记》九四九页:

于上解脱发生希慕等者:谓修瑜伽因缘,唯依涅盘而为上首。如修所成地说。(陵本二十卷三页)依此义故,名上解脱。前说猛利乐欲,谓我何时当于是处能具足住,如诸圣者于是处所具足而住?是即如前广说应知。

「于上解脱发生希慕等者:谓修瑜伽因缘,唯依涅盘而为上首」。为什么想要修止观?想要学习禅呢?就是你目的是想要得「涅盘」这样的目标。「如修所成地说」(陵本二十卷三页)「依此义故名上解脱」,就是依据这样的道理,所以说叫做「上解脱」。「前说猛利乐欲」前面文说这个猛利乐欲,什么叫做猛利的乐欲呢?「谓我何时当于是处能具足住」这位修行人他自己心里面想,我什么时候能得涅盘呢?「于是处能具足住」。「如诸圣者于是处所具足而住」我能同于那些圣人都在涅盘那里住,我什么时候能成就呢?「是即如前广说应知」。这就叫做「于上解脱发生希慕」的意思。这就叫做「证得欲」就想要有这样的欲望,想要得涅盘。

∵∵

午二、为请问欲

为请问欲者:谓如有一生希慕已往僧伽蓝,诣诸有识同修梵行成就瑜伽妙智者所,为听未闻为闻究竟。

这是第二科。「谓如有一生希慕已」这个人对于涅盘,他心里面很诚恳地有这样的愿望,有这样的希望。「往僧伽蓝」有这样愿望以后,他就采取行动了,到「僧伽蓝」去,就是到寺庙里面来。「诣诸有识同修梵行成就瑜伽妙智者所」,「诣」就是到,到这寺庙里边。那些「有识」就是有这样知识的人,是「同修梵行」的人,这么多的人都是共同的修学圣道,而且是「成就瑜伽妙智者所」。修梵行没成就的不算,就是成功了的,修止观的有妙智慧的人的地方。「为听未闻为闻究竟」到那去做什么呢?听他开示瑜伽的道理是我以前没有听过的。「为闻究竟」听他向他学习瑜伽,从开始听闻到最后「为闻究竟」到最后圆满的通达了瑜伽的法门,叫做「究竟」。不是听了一开始以后又不听了,不是这样子。

∵∵

午三、为修集资粮欲

为修集资粮欲者:谓如有一为戒律仪清净。为根律仪清净故,于食知量减省睡眠,正知住中展转增胜,发生希慕。

前面是「请问欲」,现在是第三科。

「修集资粮欲者:谓如有一为戒律仪清净」。「修集资粮」就是修瑜伽的资粮,就是修瑜伽的前方便。这前方便你成就了才能开始学习瑜伽的。「谓如有一」就是有这么一个人「为根律仪清净」,这修集瑜伽的资粮是什么呢?就是「」戒律仪要清净」,要持戒清净。「」为根律仪清净」就是你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要有如理作意,使令眼清净耳清净乃至心清净。「于食知量」第三种就是饮食的时候要知道量,不可以太过也不可以不及。「减省睡眠」睡觉要减少不能睡太多。「正知住中」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面明明了了的,保护它令它清净,这就是「瑜伽的资粮」。这一位向「成就瑜伽妙智者所」请问瑜伽这个人,他也有这种欲,就是愿想要修集瑜伽的资粮,想要持戒清净,想要学习根律仪清净,于食知量,减少睡眠,正知而住,愿意这样子。「展转增胜,发生希慕」。这个修行人他是最初有证得欲,而后又有请问欲,然后又想要修集资粮欲,就这样展转地使令他向道的意愿特别强。「发生希慕」发生这种希望心、思慕心,就是九条牛也不会把他拉回来的。这叫做「发生希慕」。

∵∵

午四、为随顺瑜伽欲

为随顺瑜伽欲者:谓于无间加行殷重加行,修习道中发生希慕发生欣乐欲有所作。

「为随顺瑜伽欲者」这是第四个,「谓于无间加行殷重加行,修习道中发生希慕发生欣乐欲有所作」。

「随顺瑜伽欲者」前面资粮欲以后就是「随顺瑜伽」就是正式开学始修止观了,要随顺这个修止观的事情。「谓于无间加行」正式开始用功修学止观的时候是要「无间加行」,不能间断的今天也修明天也修。

「殷重加行」就是特别的诚恳而且非常的深刻,不是马马虎虎的,这样努力的修行。「修习道中」,无间的修习止观,殷重的修习止观之道中「发生希慕」,这样用功修行的情形,他心里面欢喜想要这样做「希望思慕」。「发生欣乐」发生欢喜心。「欲有所作」想要这样做。这叫做「随顺瑜伽欲」。这是「信瑜伽」这个是「欲」,「信欲」这二种。

∵∵

辰三、精进(分四科)∵∵巳一、标

精进有四。

第三是「精进瑜伽」分四科,第一科是「标」。「精进有四」这个精进瑜伽也有四种。

∵∵

巳二、征

何等为四?

是那四种呢?这是「征」。第三科是「列」。

∵∵

巳三、列

一为闻精进。二为思精进。三为修精进。四为障净精进。

精进有四种,这是「列」出来。

下边第四科是解释。解释分四科,第一科为闻精进。

∵∵

巳四、释(分四科)∵∵午一、闻精进

为闻精进者:谓为听未闻,闻已究竟。勤心勇猛,审决加行。

就是说:「为听未闻」这位修行人为了学习,这个「听」实在就是学习。学习未闻的瑜伽就要去听。「闻已究竟」这个闻精进就是能够听到圆满,那就是有「闻精进」的意思。「勤心勇猛,审决加行」他心里很精勤很勇猛,勇猛就是不怕困难的意思。「审决加行」这个「审」,就是经过一个很认真地学习很明了了,叫做「审」,而后才决定去用功修行,叫做「审决加行」,这叫做「闻精进」。

∵∵

午二、为思精进

为思精进者:谓如所闻法独处空闲,思惟其义筹量观察。

第二科「为思精进者:谓如所闻法独处空闲,思惟其义」,「思精进」是甚么意思呢?「谓如所闻」瑜伽的法门「独处空闲」,一个人在空闲的地方思惟瑜伽止观的道理。「筹量观察」,「思惟其义」思惟也就是筹量也就是观察。但是分成三句来表达他的义,或者是说,思惟其义是总说的,筹量观察是别说的。筹量就是指文句说的,观察是指文句所说的义,有文有义。这样分总别分文义来解释,或者约深浅的意思来解释。「思惟其义」是初开始的思惟,「观察」是最后深刻的思惟,「筹量」是中间性。

∵∵

午三、为修精进

为修精进者:谓入寂静于时时间勤修止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