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于诸言说非量加行言论太过。虽说法论而好折伏起诤方便。

有十种违逆戒定慧三学的事情,在十种里面第七种思惟诸法瑜伽作意所有过患。这第七种里又有十一种,现在说的是第九种。

「于诸言说非量加行」说这位修行人,他对于同人说话之中有非量的加行。就是没有一个「量」,就是自己应该有一个数量,我不要超过。但是他有非量加行呢,就是在这方面特别的用了心,用了心力。「言论太过」发表的言论有过了头。什么地方过了头呢?「虽说法论」虽然同人说话是说的佛法,「而好折伏起诤方便」欢喜折伏对方,总是挑别人的毛病折伏人家,这件事是「起诤方便」。是引起烦恼的方便,就是容易引起烦恼,因此而引起烦恼。这件事对于自己用功修行也有障碍的。

∵∵

十、于先所见所闻所受。非一众多别别品类诸境界中,心驰心散。

前面是第九,这是第十。「于先」就是过去所经过的事情,所见的、所闻的。「所受」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这些事情,不是少数而是很多的。「别别品类」,就是一样一样的事情有多少类别,这些境界里边「心驰心散」。或者是善、或者是恶、或者是世间上各式各样的事情,心里面跑到那些境界里边散乱。这也是妨碍自己修学佛法的。

∵∵

《披寻记》九四三页:

于先所见所闻所受等者:此说于色声香味触中不如正理执取相好,不正寻思,令心散乱故。

「于先所见所闻所受等者:此说于色声香味触中,不如正理执取相好」不符合佛法无常、无我的正理,执取它里边的相好。「不正寻思,令心散乱」所以也是障道的因缘。

∵∵

十一、不应思处而强沈思。应知是名思惟诸法瑜伽作意所有过患。

「不应思处而强沈思」不应该思惟的境界,而勉强的沈下心来去思惟那件事,这也是一个错误的地方。「应知是名思惟诸法瑜伽作意所有过患」这也是障碍修道的。看《披寻记》。

∵∵

《披寻记》九四四页:

不应思处而强沈思者:不应思处,略有六种:谓思议我乃至思议诸佛诸佛境界。如前已说。(陵本二十五卷八页)于是处所强摄其心思择诸法,是名不应思处而强沈思。

「不应思处而强沈思者:不应思处略有六种,谓思议我乃至思议诸佛境界。如前已说(陵本二十五卷八页)」,像前面的文已经说过了,这是在陵本的二十五卷八页那里边说过。那里边说思议我、思议有情、思议世间、思议有情的业、思议有情的果报、思议静虑者的境界、思议诸佛、诸佛的境界。

「于是处所,强摄其心,思择诸法,是名不应思处而强沈思」。

∵∵

午八、第八法

八者、于诸静虑等至乐中深生爱味。

这是十种「违逆学法」第八种。前面十一种是属于第七种。

「于诸静虑等至乐中」这个人他奢摩他已经修行成功了,他已经获得了色界四禅。初禅、二禅、三禅,这三种禅定里边呢都有轻安乐,有殊胜的轻安乐。「深生爱味」深深的引起爱着心,爱着这三昧乐。这样子也障碍他修学圣道。

∵∵

午九、第九法

九者、乐欲证入无相定者,于诸行中随顺流散。

这位修行人他欢喜「证入无相定者」离一切相,不与万法为伴侣,使令他自己的心湛然寂静而住。既然欢喜这样子嘛,可是呢「于诸行中随顺流散」就是在这一切相上,这一切有为法里边,随顺那件事,随顺那一个样的相,而流动散乱其心,这样子也是障碍自己修行的。

∵∵

午十、第十法

十者、触身苦受乃至夺命苦受时,贪爱寿命希望存活。随此希望伤叹迷闷。

这是第十个「触身苦受」,有特别的苦恼触他的身,在他的身接触到特别苦恼的境界苦恼的感觉。「乃至到夺命的苦受」就是特别严重的苦的感觉。这个时候「贪爱寿命希望存活」这个修行人他爱着他的寿命,希望不要死掉了,能够排除这种苦恼能继续地生存。

「随此希望」他随着自己这样的希望心,当然是有困难,就「伤叹迷闷」。就是特别的悲伤、感叹,心里面很困惑。这可以看出来这个人对于毗钵舍那比较钝一点,如果有毗钵舍那的话,应该没有这件事。「是名十种违逆学法」。

∵∵

《披寻记》九四四页:

贪爱寿命希望活存者:谓于命根不取中夭相故,致有此失。

「贪爱寿命希望活存者:谓于命根,不取中夭相故」。就是这个「命根」,就是这个命的根,就是他的心理和生理连接起来不分离的那个力量。「不取中夭相故」他不去分别这个是有可能会死掉的,它不去这么想,就是希望继续地长寿。「致有此失」所以会有这样的事情。

∵∵

巳三、结

是名十种违逆学法。

这十种是不顺于修学戒定慧的事情。这句话是结束这一段。

∵∵

辰二、正显随顺(分二科)巳一、征

云何对治如是十种违逆学法随顺学法?

前边是十种违逆学法,现在是第二科「正显随顺」,显示随顺戒定慧的这些事情,顺于正道的事情。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对治十种违逆学法」,就是破坏这十种违逆学法是什么呢?随顺戒定慧的法,这是「征」。

下边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明能治法」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

巳二、释(分二科)∵∵午一、明能治法(分三科)∵∵未一、标

谓有十种。

随顺戒定慧这样的功德有十种不同。这是「标」。

下面第二科是「列」出来。

∵∵

未二、列

一、不净想,二、无常想,三、无常苦想,四、苦无我想,五、厌逆食想,六、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七、光明想,八、离欲想,九、灭想,十、死想。

第一个是「修不净观」心里面观想这个不净,就破除去第一种,障碍修行的违逆法。就是「一者所有母邑少年盛壮可爱形色,是正修学善男子等上品障碍」。这是破除这个障碍,若「修不净观」就破除去了。

「二无常想」。「无常想」就是破除第二种于萨迦耶所摄诸行生起爱着,这样子呢就破除去了。用「无常想」可以破除去。

「三无常苦想」就是破除去懒惰懈怠的这种障道因缘。

「四苦无我想」就是破除那萨迦耶见,破除这个「我」的执着。

「五厌逆食想」第五个就是「依于段食贪着美味」,这样的障道因缘应该修这个厌逆食想。前面「于食知量」那里说了很多。

「六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这一个随顺学法就是「于诸世间种种戏论,非一众多别别品类。所思念中,发欲贪爱。」可以破除去这个障道因缘,一切世间不是「苦」就是「集」,所以都是戏论都是令人苦恼的事情。你能够修一切世间都是「苦」、都是「集」就会破除去这种障道因缘了。

「七光明想」第七个光明想就是破除去了「思惟诸法瑜伽作意所有过患」。这下面有解释。

「八离欲想」离欲想就是「于诸静虑等至乐中深生爱味」,就是用离欲想可以破除去。佛教徒修学奢摩他成就了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那么在禅里面,在定里面修四念处,就破除去对于禅定里面的欲,这是能破除去,破除去变成无漏的禅定了。

「九灭想」灭想是什么呢?就是「乐欲证入无相定者,于诸行中随顺流散」。这是不对的,应该「修灭想」。就是观察诸行都是寂灭相,就能入于无相定,而不会有障道的因缘了。

「十死想」。第十个刚才讲过的「触身苦受乃至夺命苦受时,贪爱寿命希望存活。随此希望伤叹迷闷」这些事情。要「修死想」这个死想实在来说呢,也就是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寂灭相,就没有这个生死的问题了。

∵∵

未三、结

如是十想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十种障碍学法违逆学法。

这是结束这一段。上面这十种想,「善修」,善者「能」也。就是能这样修习。「善修善习」一开始叫做「修」,继续的修就叫做「习」。「善多修习」能够长时期的数数地修习这十种想。能断十种障碍戒定慧的功德,这违逆的学法都能破除去了。

∵∵

《披寻记》九四四页:

谓有十种等者:此中十想,如其次第,对治前说十种违逆学法应知。

∵∵

午二、随释光明(分二科)未一、明建立

当知此中有四光明。一法光明。二义光明。三奢摩他光明。四毗钵舍那光明。依此四种光明增上立光明想。

这是第二科「随释光明」。前面「明能治法」是能治十种违逆学法,现在这里特别地解释那个第七种光明想,分二科,第一科「明建立」。

「当知此中有四光明」这里边说到光明想实在是有四种光明的不同。「一法光明。二义光明」。「法光明」就是表达义的文句,能诠显种种道理的,这个经论里面的文句叫做「法」。「二义光明」第二种就是文句里边所诠显的道理,这也是「光明」。「三奢摩他光明」就是修止。「四毗钵舍那光明」就是观。

这个「法光明和义光明」是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这一种。「奢摩他光明和毗钵舍那光明」是修慧,修所成慧。闻慧的法光明和义光明,思慧、修慧都能够破除内心的烦恼。烦恼比喻是「黑暗」,这法和义和止观能破除去这些黑暗,所以叫做「光明」。你内心里面有烦恼,你把经论里面的法语,你念它一遍,这个烦恼就不现行了,就隐没了。这光明能破除黑暗,智慧能破除烦恼,所以称之为「光明」。这光明是有这四种不同。当然这法光明是我们比较容易学习的,这义光明就深了一点。奢摩他光明、毗钵舍那光明是更进一步能够转凡成圣的光明了。当然这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光明,要以「法」和「义」的光明为根据的,所以他们这个「闻思修」还不可以分离的。

「依此四种光明增上立光明想」,就是佛陀依据这四种光明的力量建立这光明的观想。也可以说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根据这四种光明的力量,在心里面修这种光明想。是法光明,或者你背一部经,或者你念陀罗尼咒,陀罗尼咒也是光明。「义」就是思惟里边的义,虽然不是修止观,但是也可以思惟这法里边的道理,那么你心里面就有了光明。这是「建立四种光明」。

∵∵

未二、简今义

今此义中,意取能断思惟诸法瑜伽作意障碍法者。

这是第二科「简今义」。简别现在这里边说的光明想,究竟指什么说的呢?「今此义中」就是对治十种障碍学法。这样的光明是「意取能断思惟诸法瑜伽作意障碍法者」就是它的用意,就是取其中能断除去「思惟诸法瑜伽作意的障碍法」。你在修止观的时候,其中有前面这十一种「障碍法」。你用法光明能破,那你就用法光明;能用义光明,能用奢摩他、毗钵舍那光明,你就可以用它来对治。用法光明来对治,这是很容易的事情。譬如说念佛号也是光明。这「心不二用」你心在有种种的污染的时候,你念佛也可以,法光明就是念法了,或者是念义,或者是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修法光明和义光明比较容易,「修奢摩他毗钵舍那」,那就是难了一点。

∵∵

《披寻记》九四四页:

意取能断思住法等者:谓第一义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俱光明想随顺能生思惟诸法瑜伽作意。若有前说十一过患障碍法时,此光明想能正对治,即于前说四光明中,随其所应取其少分不偏一切。今依此义,故作是说。

「意取能断思住法等者:谓第一义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俱光明想随顺能生思惟诸法瑜伽作意」。这是第一义后面还有第二义。这是在第一义里边「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这个「思所成慧」思惟这个法义,「修所成慧」就是止观了。「俱光明想」思所成慧也是光明想,修所成慧也是光明想。这「俱光明想」或者说你的心,我们这现前这一念心你和光明想在一起,这叫做「俱光明想」。

「随顺能生思惟诸法瑜伽作意」这个时候你这光明想在你心里面的时候,你就能随顺,随顺圣道,随顺戒定慧能生出来,能引发出来「思惟诸法的瑜伽作意」。瑜伽作意就是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瑜伽作意」。「若有前说十一过患障碍法」的时候,「此光明想能正对治」此光明想能够正好能破坏除去那个「障碍」。「即于前说四光明中,随其所应取其少分不偏一切。今依此义,故作是说」。就是用法光明、用义光明,不是一个光明能破一切的障碍。就是你自己酌量用它的少分,或者是用法光明,或者是用义光明都可以,是这样意思。

∵∵

寅二、第二义(分五科)卯一、标

当知此中复有十种随顺学法。

前面是「第一义」。现在是「第二义」,又一番道理来破除去前面的这十种障碍。分五科,第一科是「标」。

「当知此中复有十种随顺学法」。

∵∵

卯二、征

何等为十?

这是「征」。

下边是第三科是「列」。

∵∵∵∵卯三、列

一者宿因。二者随顺教。三者如理加行。四者无间殷重所作。五者猛利乐欲。六者持瑜伽力。七者止息身心麤重。八者数数观察。九者无有怯弱。十者离增上慢。

这十种也能破坏除去那十种「障碍」的。这是「标列」出来。

下面第四科再「解释」这十种,分十科,第一个是「宿因」。

∵∵

卯四、释(分十科)辰一、宿因

云何宿因?谓先所习诸根成熟诸根积集。

第一种这「宿因」这句话怎么讲呢?「谓先所习诸根成熟诸根积集」。「宿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位修行人过去的时候,所熏习的所栽培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现在你能够努力地学习,过去的善根就成熟了。「诸根积集」这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就愈来愈多、愈来愈强了,善根增长了。善根增长,这就叫做「宿因」。就是你现在的成就,不全是你现在的努力,也有以前的栽培,以前的栽培现在成熟了。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一个人用功修行,你不要一时之间的不理想你就气馁了,不要这样子。你继续努力继续努力终究有一天成功了,是这样意思。如果说是有的人前一生,不是这一生,前一生有栽培,栽培得很好,今生少少的努力,前一生的善根就发生作用了就成功了,当然这样是最理想的。可是你在前一生栽培的时候,也就是要各式各样的努力的,才成就的。而我们前一生懈怠没有栽培,所以今生用功修行就辛苦了。说辛苦那你不修行,不修行永久也不成,所以你还是继续努力好了,这样意思。这是「宿因」是第一。

∵∵

辰二、随顺教

云何随顺教?谓所说教无倒渐次。

这是第二个怎么叫做「随顺教」呢?「谓所说教无倒渐次」。就是「谓佛所说的圣教」,它是有一个很如理的次第的,你随顺它去学习那就成功了。你不要自作聪明把它掉过来,或者是怎么地不要那样。「所说教」无颠倒的渐次。

∵∵

《披寻记》九四五页:

谓所说教无倒渐次者:前说无倒教授渐次教授义应准知。

就是二十七卷的后面我们学习过了。

∵∵

辰三、如理加行∵∵巳一、征

云何如理加行?

这是第三个「如理加行」。这个「如」字在这里说可以当作「随顺」讲,随顺佛说的教理去努力修行,这样子。这是「标」。下面「解释」。

∵∵

巳二、释

谓如其教无倒修行。如是修行能生正见。

「谓如其教无倒修行」就是说这位修行人,他恭敬佛的教导,对于佛有信心对于佛的教导有恭敬心。所以如佛所教导的,佛怎么样教你怎么修行,你就「无倒修行」。你不要再有错误,佛怎么教你就怎么随顺学习,这样修行。「如是修行能生正见」这样子用功修行,你会得到无漏的智慧,会得圣道,得到圣人的无我的智慧,就是「正见」,「能生正见」。

∵∵

辰四、无间殷重所作巳一、征

云何无间殷重所作?

这是第四科「无间殷重所作」,怎么叫做「无间殷重所作」呢?

∵∵

巳二、释

谓由如是正加行故,于诸善品不虚舍命,速能积习所有善品。

「谓由如是正加行故」就是你这位修行人能这样的努力用功,「于诸善品不虚舍命」。你对于修学的戒定慧,修学的四念处这些善品「不虚舍命」,就是不空过光阴。「舍命」这个命,就是你的生命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你不要空过光阴。那么你能无间,就是不间断,相续不断的用功。这个「殷重」就是很深刻、很周遍的。它告诉你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就一样一样的完全的学习,不要把其他的都不要了我就学一样,不要这样,那就不叫殷重。「殷重」有一个深刻周遍的意思。「不虚舍命」是不空过自己的生命的宝贵时间。「速能积习所有善品」很迅速的能够积习集聚。今天也修,早晨起来也修行,午前也修行午后也修行,晚间也修行,初夜后夜也修行,这样子修学你这个法门,这叫做「无间殷重所作」。

∵∵

辰五、猛利乐欲巳一、征

云何猛利乐欲?

这句话怎么讲呢?这是第五个。

∵∵

巳二、释

谓如有一,于上解脱发生希慕。谓我何时,当于是处能具足住。如诸圣者、于是处所,具足而住?

就是这位修行人,「于上解脱」。这个「解脱」譬如说得到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也能解脱欲界的烦恼,这也叫做「解脱」。但是更高尚的圣道的「解脱」,那就是超过了禅定的解脱。「发生希慕」对这个上解脱发生了希求仰慕的心情。怎么叫做「希慕」呢?「谓我何时,当于是处,能具足住。」谓我什么时候,我也能够在那个空、无相、无愿,那个圣人的三三昧那个地方安住不动,什么时候能够成就呢?

「如诸圣者」同于那些圣人,同于那些大菩萨「于是处所具足安住」。这个地方应该是指阿罗汉,或者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于是处所具足安住」。在那个空、无相、无愿,无漏的戒定慧那里面圆满的安住不动呢?这就叫做「于上解脱,发生希慕」就是这个出离的意愿很强。

∵∵

辰六、持瑜伽力∵∵巳一、征

云何持瑜伽力?

这是第六「持瑜伽力」分二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持瑜伽力?」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