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二、住时所起(分二科)地一、别辨相(分二科)玄一、释(分二科)

黄一、依净盖地(分八科)宇一、略心

略心者:谓由止行于内所缘系缚其心。

这「身念住」解释完了。现在是解释「余三念住」。余三念住里边有「受念住」也说完了。现在是说「心念住」,这心念住里边有「二十种心」。二十种心里边分二大科,第一科是「行时所起」这一科讲完了。现在是「住时所起」。住时所起就是在奢摩他里边,住在奢摩他里边观察这一念心叫「住」。这个「住时所起」的心,分二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分二科,第一科「解释」又分二科,第一科是「依净盖地」。这个净盖地就是清除这五盖,现在这个时候的功夫是清除这个「贪欲、瞋恚」这些五盖的这个时候的境界。分八科,第一科是「略心」。

「略心者:」是什么意思呢?「谓由止行于内所缘系缚其心」,这个「止」就是奢摩他。这个「行」就是「心」。这个心刹那、刹那的相续下去,所以叫「行」,叫做「止行」。「于内所缘系缚其心」就是这一念心安住在内里边的所缘境,安住那里不动。「系缚其心」就是控制这一念心叫它不要动,不要起种种分别,叫作「略心」。这个安住在所缘境这里无分别住,叫作「略心」。这个「略」这个字就是,心于所缘境不分别,叫作「略」,这样意思。「系缚其心」没有得定的时候心还是想要动,那么你这个修奢摩他的这个定,由于这个定的力量来控制它叫它不要动,所以这叫作「系缚」。

∵∵

宇二、散心

散心者:谓于外五妙欲随顺流散。

这里边分二种情形:一个是静坐的时候失掉了念,这心就乱了,心就散乱了。一个是出定了,出定的时候,就是有这两种「散心」的情形。「谓于外五妙欲」就是对于外边这个前五识所接触的这种「五种妙欲」,就是色声香味触。「随顺流散」这个心没有定力的摄持,随顺这个贪着心去「流动、散乱」,随顺这个贪着心的动乱,这个时候叫做「散心」,就是散乱心。

∵∵

宇三、下心

下心者:谓惛沈睡眠俱行。

这是前两种心,一个是「略心、散心」略心和散心是相对的。现在第三个是「下心」,下心是什么意思呢?「谓惛沈睡眠」就是这个心的明了性隐没了,沈下了。前几天曾经解释过,就像那个鱼在水里边游,它浮在水面上是一种情形,一个是沈在水的下边。如果我们的心缘念这个所缘境的时候,「缘所缘境」的时候,这个所缘境在心里面很分明的显现出来,那不叫作「下」。现在所缘境失掉了沈下了,这个时候是什么境界呢?就是「惛沈睡眠」的境界。「惛沈」了,这个「心」的明了性不存在了,不能安住在所缘境上了,「心」里面被「惛沈」所缚住所覆盖了。或者是「睡眠」的境界也是这样子。但是心还是在,心并没有不在。所以也是「心」和「睡眠惛沈俱行」在一起活动。

∵∵

宇四、举心

举心者:谓于净妙所缘明了显现。

「举心者」这是第四个举心。「谓于净妙所缘明了显现」这个「下心的惛沈睡眠」出现的时候,那么这位修行人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举」就是发动,把这心的明了性发动起来,这叫做「举」。怎么样发动法呢?「谓于净妙所缘明了显现」,就是在那个清净微妙的境界上,「清净微妙的境」作所缘境,作所缘境的时候,这个心就会从这个惛沈睡眠里面出来了,这个明了性就出现了。在惛沈睡眠的时候没有明了性。现在是明了性出现了,就是以静妙的境界作所缘境,因为所缘境的静妙,引导心的明了性显现出来,那叫作「举心」。这个静妙的境界前面曾解释过,或者是缘念佛法僧的清净微妙的境界,这样子明了性就会生起。

∵∵

宇五、掉心

掉心者:谓太举故掉缠所掉。

用这个「举心」来破除这个惛沈睡眠,用这个「略心」来破除去这个散乱。前边六心就是破除去三种盖,贪欲、瞋恚、愚痴。现在这里就是破除去这个「散乱心」,破除这个昏沈睡眠。这个「掉心者:谓太举故」就是因为惛沈睡眠,所以应该用这个「举心」,破除惛沈睡眠用「举心」。但是举得太过头了「掉缠所掉(缠)」,就为掉举的烦恼所缠扰,掉动这个心,使令心还是不能安住。这个「举」的太过头也是不可以,所以叫作「掉」。「谓太举故,掉缠所掉(缠)」。

∵∵

宇六、不掉心

不掉心者。谓于举时及于略时得平等舍。

要破除去这个「掉举心」怎么办呢?就是「不要掉」。「谓于举时」就是谓于「举」,这个「举」就是不惛沈的时候叫作「举」,不惛沈睡眠的时候叫作「举」。这个「略」就是不散乱、不惛沈。这个「举」是不惛沈,「略」是不散乱的意思。也不惛沈也不散乱,不散乱是寂静,不惛沈是明了,明静的时候。这一念心远离了散乱远离了惛沈,这个时候是明静而住的时候。所以在「举时及略时」就是也不惛沈也不散乱的时候「得平等舍」。这个「平等」就是不惛沈、不散乱叫做「平等」。这个「舍」就是弃舍了惛沈,也是弃舍了散乱和掉举,那么叫作「舍」。这个时候就是破除去了这个惛沈掉举这个盖。

∵∵

宇七、寂静心

寂静心者:谓从诸盖已得解脱。

寂静心者:这是第七个心。「寂静心者:谓从诸盖已得解脱」这个「寂静」,如果你心里面有恶作,有这个恶作这件事,你心也是不寂静。前面已经破除去这个惛沈掉举,现在这里面又破除这个「恶作盖」,所以心里面是「寂静」。「谓从诸盖已得解脱」前边这么多心就是说,这个修行人已经从贪欲盖、瞋恚盖、掉举恶作盖、惛沈睡眠盖、疑盖,这五种盖已经解脱出来,所以叫作「寂静心」。

∵∵

宇八、不寂静心

不寂静心者:谓从诸盖未得解脱。

这个「不寂静心」是什么境界呢?就是这位修行人他没能解脱一切盖。虽然他现在能明静而住,但是没有解脱盖。这五盖若解脱了才是寂静心。这几心是从这个净盖地破除去五种盖的境界。

∵∵

黄二、依净烦恼地(分六科)宇一、定心

定心者:谓从诸盖得解脱已,复能证入根本静虑。

这样说前边破除「诸盖」就是得到未到地定了。现在说「定心」是什么意思呢?第二科「依净烦恼地」,就是得初禅了,把欲界烦恼破除去了。欲界烦恼是污染的,破除了欲界的烦恼心得清净,所以叫作「净烦恼地」。分六科,第一科是「定心」。

「谓从诸盖得解脱已,复能证入根本静虑」。这位修行人从未到地定修不净观成功了,又进一大步就是成就了色界初禅,这就是静虑「复能证入根本静虑」。这个「根本」这句话呢,就是很多殊胜的功德都是从禅发出来的,在禅的境界里面来修种种功德,种种功德才得成就,所以叫做「根本」。又佛教徒成就了无量无边的三昧,都是以根本静虑为「根本」的,以色界四禅为根本而发出来很多很多的三昧。现在说「定心」,就表示这个人已经解脱了欲界的盖,成就了色界初禅了,这也是应该包括二禅、三禅、四禅成就了。

∵∵

宇二、不定心

不定心者:谓未能入。

「不定心者」这第二科。「谓未能入」就是说这个人的修行,他还没能够成就色界四禅,那就叫作「不定心」。这样说这个欲界的九心住,欲界定的九心住加上未到地定,都可以名之为不定心,「未能入」。

∵∵

宇三、善修心

善修心者:谓于此定长时串习。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得无梗涩,速能证入。

这个善修心怎么讲呢?就是说这个修行人虽然成就了色界四禅,他还不是那么十分地成熟。他要继续的「谓于此定长时」期的不断的修习,时时的入定、出定,入、住、出,入定、住定,从定里面出来。要长时期的这样练习,不断地练习所以叫做「串习」。

「得随所欲」他这个时候因为长时期的入、住、出,所以他这个定力又进了一大步使令他能「得随所欲」。他就这时候要入定就入定,要住定就住定,要出定就出定,能「随其所欲」的这样入住出。

「得无艰难」能够,「得」者,能也。能够入、住、出里面没有困难没有艰难。这可见初成就这个禅的时候,就是有的时候还不是那么容易。「得无梗涩」就是没有障碍,入定出定,入住出都没有障碍。「速能证入」就是很迅速地就能够「证入」要入就入,要住要出都是很迅速的。

∵∵

宇四、不善修心

不善修心者:与此相违应知其相。

这是第四「不善修心」就是若这位修行人,不能善巧修正他的禅定,那么就与此相违,与这个善修心是相违反的。「应知其相」与此相违,那就应该知道这个不善修心的相貌了。那他就是他不能够「随所欲」的入住出,虽然成就了色界四静虑,但是他的入住出不能「随所欲」,有的时候很顺,有的时候就是不顺。他不能够无艰难、不能够无梗涩,那就叫做「不善修心」了,「应知其相」。

∵∵

宇五、善解脱心

善解脱心者:谓从一切究竟解脱。

这位修行人成就了色界四禅之后,他要继续地修这个无色界的四空定,他又能够解脱了四空地的爱味,不爱着四空定,把这个爱着心也解脱了。所以是「善解脱心者:谓从一切究竟解脱」就是这个修行人,不但是把欲界的烦恼、色界的烦恼,就连无色界的四空定里面的爱味也解脱了,那就成为圣人了。

∵∵

《披寻记》九六二页:

谓从一切究竟解脱者:谓阿罗汉永害一切烦恼品粗重种子。其心于彼究竟解脱,证得毕竟种性清净,由是说名善解脱心。

「谓从一切究竟解脱者:谓阿罗汉永害一切烦恼品粗重种子」。这里面说从一切究竟解脱,是什么意思呢?「谓阿罗汉」这是成就了第四果阿罗汉了。「永害一切烦恼品粗重种子」他不是暂时的,他永久的伤害了,灭除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烦恼品的粗重种子都消除了。「其心于彼究竟解脱」这位修行人他的内心「于彼一切烦恼品粗重」不能系缚他,他都得解脱了。「证得毕竟种性清净」他能够成就了究竟的声闻种性清净,「由是说名善解脱心」。

∵∵

宇六、不善解脱心

不善解脱心者:谓不从一切不究竟解脱。

说这位修行人,他可能会得到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有成就、有没成就。所以他不是从一切的三界九地,他没能够究竟的解脱,就是有的烦恼是断了,有的烦恼没断。看《披寻记》

∵∵

《披寻记》九六二页:

不从一切不究竟解脱者:谓诸有学未能永断修道所断一切烦恼故。

「不从一切不究竟解脱者:谓诸有学未能永断修道所断一切烦恼故」。修道所断的烦恼就是爱烦恼,欲界的爱、色界的爱、无色界的爱,他没能完全断。由见道所断的烦恼是断除了见烦恼,断除了我执了。

∵∵

玄二、结

如是十四种心当知皆是住时所起。

第二科结束这一段文。「如是十四种心」前面六种加八种就是十四种心。「当知皆是住时所起」就是安住在定里面的时候,所现起的这个心是这样子。

∵∵

地二、结略义(分二科)∵∵玄一、初八种心

依净盖地住时所起有八种心。谓从略心散心乃至寂静不寂静心。

「依净盖地住时所起有八种心」现在是第二科「结略义」。前面是「别辨相」,辨这个二十种心的相貌。现在是「结略义」结束这个二十种心的要义。

「依净盖地住时所起有八种心」。玄一「初八种心」依净盖地住时所起有八种心。那八种心呢?「谓从略心散心乃至寂静不寂静心」刚才这个文,这八种心。

∵∵

玄二、后六种心

依净烦恼地住时所起有六种心。谓定心不定心乃至善解脱不善解脱心。

「依净烦恼地住时所起有六种心」,这是第二科「后六种心」。这个「依净烦恼地」,就是成就了未到地定以后,继续的修不净观,这叫「净烦恼地」。这「住时所起」住在未到地定里面「所生起的有六种心」。「谓定心不定心乃至善解脱不善解脱心」那么就是成就了色界四禅,或者是无色界的四空定都成就了,那叫「善解脱」,如果没成就呢也就是「不善解脱心」。

∵∵

亥三、法(分二科)∵∵天一、释(分三科)

地一、于盖(分二科)∵玄一、有无

又于内有盖能自了知我有诸盖。于内无盖能自了知我无诸盖。

这是第三,前面说到这个「受心」,受有二十一种受,说到「心」有二十种心,这个「受念住」、「心念住」这所缘境说完了。现在说到这「法念住」的所缘境,分二科,第一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于盖」分二科,第一科是「有无」。

「又于内有盖能自了知」这个修禅的人他要时时的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什么呢?「于内」就是他的心,对于他的内心是有贪欲盖、有瞋恚盖、掉举恶作盖一共五盖。「能自了知我有诸盖」他能自己知道,经过自己的观察,观察自己的心呢,就知道我还是有盖的。「于内无盖能自了知」对于内心里面没有五盖的时候,也能自己知道「我无诸盖」能知道。

∵∵

玄二、生灭

如彼诸盖未生而生亦能了知。如彼诸盖生已散灭亦能了知。

「如彼诸盖未生而生亦能了知」下面第二科于「生灭」,盖的有无。「如彼诸盖未生而生」这个五种盖心里面没有生起,但是这个时候生起了,是「未生而生」。「亦能了知」自己会知道,「如彼诸盖生已散灭」这个诸盖这种烦恼是现起来了以后又灭掉了。「亦能了知」也是能知道的。因为这个静坐的人,长时期的观察自己的一念心,所以心里面的相貌,自己应该是非常的明了才是对的。

∵∵

地二、于结(分二科)∵∵玄一、有无

于眼有结乃至于意有结,能自了知我有眼结乃至我有意结。于眼无结乃至于意无结,能自了知我眼无结乃至我意无结。

前面是「于盖」,那么于盖就是在未到地定的境界。下面是「于结」、「有无」。「于眼有结乃至于意有结,能自了知我有眼结」。就是这位修行人他的禅定还没有圆满,还没能得到圣道,所以他继续不断的要修止观的。修止观的时候,自己的六根对六尘境的时候的情况应该明明了了的。怎么样明了法呢?「于眼有结」是眼缘色的时候,是有没有烦恼现起?如果有的话「乃至于意有结」,就是意根所成的六识所成的意识,里边也是有烦恼。或者是爱烦恼、或者是见烦恼、或者是高慢的烦恼,各式各样的烦恼,「能自了知」他是能自己了知的。「于眼有结乃至于意有结,能自了知我有眼结乃至我有意结」。这六根生起六识的时候,里边有没有烦恼自己是了知的。

「于眼无结乃至于意无结,能自了知我眼无结乃至我意无结」。这是又一段,于这个眼乃至于意这六根没有烦恼现起,「能自了知我眼无结乃至我意无结」。也能知道。

∵∵

玄二、生灭

如彼眼结乃至意结未生而生亦能了知。如彼诸结生已散灭亦能了知。

前面是结的「有无」,现在说是结的「生灭」。这个结的生灭,有的时候生,有的时候灭。这个有无,这个「无」是成功了,灭除去这个色界、无色界的一切的结。「如彼眼结乃至意结」没有生现在又生起来了「亦能了知」。「如彼诸结生已散灭亦能了知」心里面现出了烦恼的时候,当然随时修止观能够对治、能够破除的,能了知。

∵∵

地三、于等觉支(分二科)玄一、举念(分二科)∵∵黄一、有无

于内有念等觉支能自了知我有念等觉支。于内无念等觉支能自了知我无念等觉支。

「于内有念等觉支」这是第三科「于等觉支」。前面说到这个盖和结的有无、生灭,这上面说到,前面分二种一个是盖,一个是结。这个「盖」是未到地定的时候所破的,「结」应该是未到地定继续修初禅的时候破除「结」。那么这是前二科,一个是盖、一个是结。现在说到「于等觉支」。这「等觉支」应该是能断除「盖」、能断除「结」的法门。那么这一科分二科,第一科是「举念」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有无」。

「于内有念等觉支能自了知」这修止观,修止的时候是在所缘境上明静而住,修观的时候当然就是四念处观。四念处观,现在这里说到七等觉支,七等觉支就是四念处修到这个程度可以得圣道了。下面会有解释,这里我们先不说。「于内有念等觉支」修止观的时候就是七觉支,七觉支里面第一个就是念觉支。这个念觉支前面说到念住那个「念」就是和那个「念」是一样。「能自了知」你心里面有这个「念等觉支」你心里会知道。因为你把这个念,能够排除烦恼的法门显现在心里面,你心里面当然应该知道。「能自了知我有念等觉支」。「于内无念等觉支能自了知我无念等觉支」,若是须要的时候而不现起,想要现起这个念等觉支而不现起,那就知道自己内心没有「念等觉支」。

∵∵

黄二、生长

如念等觉支未生而生亦能了知。如生已住不忘修满倍复修习增长广大,亦能了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