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十、沙门庄严(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名为沙门庄严?

「二道资粮」里面分十一科。现在是第十科「沙门庄严」,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为沙门庄严?」怎么叫做出家人的庄严?这是「征」。

下面就是「标」,分二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

卯一、标(分二科)∵∵辰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正信而无谄,少病精进慧,具少欲喜足,易养及易满。杜多德端严,知量善士法,具聪慧者相,忍柔和贤善。

这是二个颂,就是十七种庄严,下面是「长行」。

∵∵

辰二、长行

谓如有一、具足正信、无有谄曲、少诸疾病、性勤精进、成就妙慧、少欲、喜足、易养、易满、具足成就杜多功德、端严、知量、具足成就贤善士法、具足成就聪慧者相、堪忍、柔和、为性贤善。

「谓如有一,具足正信」,就是有这么一个出家人,当然这里面是指佛教徒,他具足了佛法中的「正信、没有谄曲、少诸疾病、性勤精进、成就妙慧、少欲、喜足、易养、易满、具足成就杜多功德、端严、知量、具足成就贤善士法、具足成就聪慧者相、堪忍、柔和、为性贤善。」这是长行,就是把颂里面的十七种庄严分别地标出来。

∵∵

卯三、释(分二科)辰一、别辨其相(分二科)巳一、辨成就(分十七科)

午一、具足正信(分四科)未一、征

云何名为具足正信?

这是第三科解释前面的十七种庄严,分二科,第一科「别辨其相」就是一样一样地说明它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是「辨成就」分十七科,第一科是「具足正信」,先是「征」。

怎么叫做「具足正信」呢?这就是问。下面就标出来。

∵∵

未二、标

谓多净信、多正敬顺、多生胜解、多善欲乐。

「谓多净信」,就是说这个出家人,他的心、他的身口意里面「多」有清净的信心。「多正敬顺」,很多地「敬顺」、恭敬随顺。「多生胜解」,他对于佛法,有很多有力量的认识,有强有力的认识;犹豫不决那就没有力量,不能名之为「胜解」。「多善欲乐」,因为有胜解,因为有清净的信心,又有恭敬心,他又学习地很深刻,所以他会也有很多的出离的意愿,就是希望能够成就这样的圣道,叫作「多善欲乐」。

前面这几句话这是「标」。下面第三科就是解释了,分二科,第一科是「举于大师」。

∵∵

未三、释(分二科)∵∵申一、举于大师

于诸善法及大师所、深生净信无惑无疑;于大师所、恭敬尊重承奉供养;既修如是恭敬尊重承奉供养;专心亲附、依止而住。

前面这几句话是标,这下面再正面的解释。有净信,又有敬顺,有胜解,有善欲乐,究意指什么说的呢?

「于诸善法」,就是对于佛所说的这一切的正法,他有净信、有敬顺、有胜解、有欲乐。「及大师所」,「大师」就是佛,对佛有这么多的信、敬、胜解、欲乐。「深生净信无惑无疑」,对于佛、对于法,他有深刻的清净的信心。「无惑无疑」,这个「惑」就是完全不明白,不明白怎么回事情就叫做「惑」;这个「疑」就是明白多少,但是有邪知邪见,所以他就在里面犹豫不决叫做「疑」。现在这一位沙门,对于佛、对于法也没有惑,也没有疑。「于大师所,恭敬尊重」,就是对于佛这里,「恭敬」礼拜,「尊重」赞叹,「承奉供养」,这个「奉」是什么呢?就是他的「禄」、福禄的禄、就是他的财,当然这个财也可以做多种解释。这个「承」就是举,举他的禄供养于佛,是这么意思。

「既修如是恭敬尊重承奉供养」,这位沙门既然「修」,就是肯做这样的恭敬,由这样的尊重,他又能这样地「承奉供养」。所以他就「专心亲附」,专一其心亲近于佛,「依止而住」,就是随顺他的教导而住;把他的身口意随顺佛的教导而住,就是不离开这个范围,叫做「住」。说是你现在在什么地方住?说我在三藩市住,但是你也是在这里各地方走的。所以这表示这个人相信了佛,相信了佛法以后,他的身口意,就在这个范围内里面清净而住,这样意思。

那么这就叫做「多净信」。有清净的信、有敬顺、有胜解、有善欲乐,这样意思。这是对于佛;下面是第二科「例于法等」。

∵∵

申二、例于法等

如于大师,如是于法同梵行者、于诸所学教授教诫、于修供养、于无放逸、于三摩地、当知亦尔。

「如于大师」,像对于佛、对于法是这样子,对于大师是这样子。「如是于法、同梵行者、于诸所学教授教诫」,就是对于法的同梵行者,就是在佛法里共同修学圣道的人。前面是「于诸善法及大师所」,这应该是法和佛;下面这个「法同梵行者」,这个「法」当然也可以包括佛法,可是这个字是表示这个「同梵行者」,是在一个法门同梵行者,同学习这个法门的同梵行者。「于诸所学」,这个人对于他所学习的,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他的和尚、阿阇黎应该都在内。是和尚、阿阇黎所「教授」的、所「教诫」的这些。「于修供养」,对于这个同梵行者所修的供养。「于无放逸」,对于不放逸这些事情。还对于这个「三摩地」,就是同梵行者这一些修行人他们所成就的圣德。「当知亦尔」,也就像佛那样地恭敬,也是那样地恭敬供养。

∵∵

未四、结

如是名为具足正信。

这是结束这一段。这「具足正信」就是这样意思。

∵∵

《披寻记》八八○页:

谓多净信等者:谓于三宝生清净信不可引夺,名多净信。及于三宝恭敬尊重承奉供养,是名多正敬顺。于如来等不可思议威德神力,及甚深法唯生信解,无惊无恐无有怖畏,是名多生胜解。于诸善法乐作乐得,是名多善欲乐。

「谓多净信等者,谓于三宝生清净信不可引夺」,就是他的信心非常地坚定,其他的邪知邪见不可以引诱他,不可以转变他的信仰的,这叫做「多净信」。「及于三宝恭敬尊重承奉供养,是名多正敬顺」,这个「敬顺」是这样意思。

「于如来等不可思议的威德神力,及甚深法唯生信解,无惊无恐无有怖畏」,对于佛的法他没有怖畏。我们只是在文字上去这样子思惟分别,不感觉到有什么怖畏的事情;但是你真是深入地思惟观察静坐的时候,那里面有超越凡夫的境界,你也能够生大欢喜吗?那就是有事情的。所以现在这里面,就表示不但是文字上的学习,也深入地修行了,所以才说这句话;他是「唯生信解」,没有惊恐怖畏,没有这件事,「是名」叫做「多生胜解」。这可见这个「胜解」,就是从闻所成慧进步到思、修的境界,才能算是「胜解」。

「于诸善法乐作乐得,是名多善欲乐」,他有这样的意愿:「我想要得圣道」,有这样的意愿的。「乐作」是修因,「得」是说得果,他有这样的意愿,不是只是学一学,口头上讲一讲而已,不是这个意思。

∵∵

午二、无有谄曲(分三科)∵∵未一、征

云何名为无有谄曲?

前面「具足正信」解释完了,现在解释第二科没有谄曲,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没有谄曲呢?「谄」是表面上的态度,表面上是很和气的,但是心里面有「曲」,心里面有很多问题有很多的转折,有很多事情。现在说没有谄曲,怎么叫做没有谄曲呢?下面就解释。

∵∵

未二、释

谓有纯质、为性正直;于其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所、如实自显。

「谓有纯质」,这个「纯」就是单纯的意思,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心理,没有那么多的心机。这个「质」就是真实地,他就是很单纯、很真实地这个人。「为性正直」,他的心性就是很正直、很爽直、很直。「于其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所,如实自显」,就是真实地介绍自己,我不对的就是不对,不掩饰,不要是说谎话,没有这个事情。

∵∵

未三、结

如是名为无有谄曲。

∵∵

午三、少诸疾病(分三科)未一、征

云何名为少诸疾病?

这是第三科,先是「征」。怎么叫做是…不是说没有病,但是少。怎么叫做少病呢?这是「征」,下面解释。

∵∵

未二、释

谓性无病、顺时变熟、平等执受、不极温热、不极寒冷、无所损害、随时安乐、由是因缘,所食、所饮、所啖、所尝、易正变熟。

「谓性无病」,就是他这个身、口、意没有病,这个「性」应该说是心,这个「病」通常说是身体有病,身体有病,实在是和心有关系,所以心没有病。其实我们若是从佛法的理论上说,另外哪有身体呢?离开了你的心,另外哪有身体可得呢?你这个身体就是你的心,所以身有病,就是心有病,所以「谓心无病」。

但是要怎么样解释,才明白这件事呢?「顺时变熟」,就是你这个人,这个沙门他随顺世间;我饿了我才吃,不饿不要吃东西。这个「顺」,还有一个随顺佛的教导,不要数数食,你数数食,实在就容易令你有病,随顺佛的教导,按照这个时间饿的时候就吃,不要吃太多,肚子还没有消化就不要吃,不应该吃的东西不要吃;这样子它容易消化,到时候就消化了,吃得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那么它就「变熟」就是消化了。这样容易消化了,营养就分布到你全身的细胞,你就身体健康,有精神、有力量。「平等执受」,遇见一切事情的时候,不要生贪心,不要生瞋心,就是平等的受,这个贪、瞋、痴不要动,叫作「平等执受」。

「不极温热、不极寒冷」,你不要弄得太热,也不要太冷,这样子,你的四大就调和了。「无所损害、随时安乐」,你吃的东西也好,日常心里面的活动也好,都是对你的色、受、想、行识没有损害,随时心情都是自在的。这个地方有一点事情,就是…不要说我希望人家都赞叹我!这不可能的事情,不能这样想。就是你赞叹我也好,轻视我也好,你用那个如刀剑的语言来刺激我也好,我心情自在。「随时安乐」有这个意思,是这样味道。

「由是因缘、所食、所饮、所啖、所尝、易正变熟」,就是容易消化。身体的病,固然是吃东西吃得不对令你有病,你心里上有贪、瞋也能令你身体有病的。现在心理上有佛法的熏习,心里老是能够平等住,所以这样子,你「所食、所饮、所啖、所尝」的,也就容易消化,他就身体健康,所以就会少病。

∵∵

未三、结

如是名为少诸疾病。

这样子。

∵∵

《披寻记》八八○页:

谓性无病等者:若于先世积集造作多疾病业,由彼为因多诸疾病;今此不尔,名性无病。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亦非不消而更重食,由是所食以时消变,是名顺时变熟。贪瞋痴缠不多现行,及四大种无有偏增,由是有执受色无有变异,是名平等执受。

「谓性无病等者:若于先世积集造作多疾病」的业力,「由彼为因多诸疾病」,你以前是没有慈悲心,这个贪心很大、瞋心很大,你就容易有病,就容易多诸疾病。「今此不尔,名性无病」,现在,前世没有造作那么多的罪业。「不非量食」,这前面那个「于食知量」有说到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不应该吃的不要吃。「亦非不消而更重食」,也不要这样子。「由是所食以时消变」,是名叫做「顺时变熟」。「贪瞋痴缠不多现行」,不是常常地动。「及四大种无有偏增」,这个地水火风不要偏增。「由是有执受色无有变异」,我们这个身体由识在里面执受,你能处理得好,四大就不会有冲突「没变异」,「是名平等执受」。这一段解释「少诸疾病」。

∵∵

午四、性勤精进(分三科)未一、征

云何名为性勤精进?

这是第四科,第一科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

未二、释

谓能安住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于善法中能不舍轭;翘勤、无惰;起发圆满、能有所作;于诸有智同梵行者、躬自承奉。

「谓能安住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于善法中能不舍轭」,就是「有势」,你能安住在「有势」。这个「势」就是力量,什么力量呢?从原则上说,第一个力量就是你的愿力。譬如说;你有出离的愿力,我想要从凡夫的境界里面解脱出来,到圣人的境界去;你有这样的意愿,你这个意愿就是一个很大的力量来推动你的行动,推动你的行为的,这叫「有势」。

这个「有勤」呢?不是有空愿;你采取行动了。那么这个「愿」,在精进波罗蜜来说就是被甲精进,就是以愿为甲。「有勤」就是加行精进,就是采取行动了,就是真实这样做了。「有勇」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想要得无上菩提,我想要得圣道,我想要得无生法忍,我想要得四禅八定,这样的功德。你想要成就这样的功德,你不怯弱!「唉哟,我能行吗?」没有这种想法,「我行!我能得圣道!」这叫做「有勇」,就是这样意思。

这个「坚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这样子采取行动的时候,遇见困难的时候不退下来。譬如说是大寒、大热,或者是蚊虻这一些事情,或者是有其他的什么困难,你不退转,叫做「坚猛」。「于善法中能不舍轭」,就是你这样用功,有困难你不会退下来,继续努力,你一定有成就的。但是初开始成就当然不是很大,而这个时候不要生知足想,要继续向前努力,叫「于善法中能不舍轭」。这个「轭」我们头几天也讲过。

「翘勤无惰,起发圆满」,这前面我们有讲过,就是特别的精进、不懈怠,「起发圆满」,我若发动了这样做,我一定到最后要成功,就叫「圆满」,中间不要停,不会半途而废,不会这样子。「能有所作」,说这个人他能有所作为的,也就是会有成就的。「于诸有智同梵行者,躬自承奉」,这样努力的人一定有成就,成就、他还不高慢,对于有智慧的同梵行者,他心里也很恭敬这些人。

∵∵

未三、结

如是名为性勤精进。

这样意思。

∵∵

午五、成就妙慧(分三科)未一、征

云何名为成就妙慧?

这是第五科,分三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成就妙慧」呢?

∵∵

未二、释∵∵

谓聪、念、觉皆悉圆满。根不暗钝、根不顽愚、亦不喑哑、非手代言。有力能了善说恶说所有法义;具足成就俱生觉慧,具足成就加行觉慧。

「谓聪、念、觉皆悉圆满」,这三种功德;一个聪、一个念、一个觉,你都能够有成就。「根不暗钝、根不顽愚」,你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根不暗钝,就是、不是那么样地迟钝。这个「钝」是慢,不是那么缓慢,就是很敏捷。「根不顽愚」,你六根不是那么愚痴。「亦不喑哑」,也没有这种问题。「非手代言」,不是用手比划来代替说话,不是这种人;若喑哑就有这个问题了。「有力能了善说恶说」,你有这个智慧的力量,能够明白「善说恶说所有法义」,他说的法义说得好,你明白你知道这是说得好;他说得不好,你知道这是说的不好,这也还不容易,这要有这个智慧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