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六.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一

辛二、品类建立(分二科)壬一、广征

问:于如前所举所开示出离地中,有几品类补特伽罗能证出离?云何建立补特伽罗?云何所缘?云何教授?云何学?云何随顺学法?云何瑜伽坏?云何瑜伽?云何作意?云何瑜伽师所作?几种瑜伽师?云何瑜伽修?云何修果?几种补特伽罗异门?几种补特伽罗?几种建立补特伽罗因缘?有几种魔?几种魔事?云何发趣空无有果?

这「声闻地」里面一共分三大科。第一科是「种性地」,第二科「趣入地」,第三科是「出离地」。这个「出离地」里面分两科,第一科「结前生后」,第二科「略广宣说」,第二科里面分四科,第一科是「离欲资粮」,这一大科已经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品类建立」。这个「品类建立」分两科,第一科是「广征」,就是提出来很多的问题。

「问:于如前所举所开示中」,像前边「所举」出来的世间和出世间这两种离欲道,这里边「所开示」的这有两种资粮;离欲道也有前方便,出世间的离欲道也有前方便,就是所谓资粮了。这是修学这个资粮道,然后才可以出离,才可以出离这个苦恼的境界。

「有几品类补特伽罗能证出离?」前面说的这个离欲道、说资粮道这个事情,都是指修行的方法而说的。在修学这样的方法的人「有几品类」,有多少不同的人?这「品类」是各式各样的人。有多少品类不同的人「能证出离」?能够成就这个「出离地」,能得解脱呢?这是约人来说;这修学这样的法门的人,有多少不同的人?

「云何建立补特伽罗?云何所缘?云何教授?云何学?云何随顺学法?云何瑜伽坏?云何瑜伽?云何作意?云何瑜伽师所作?几种瑜伽师?云何瑜伽修?云何修果?几种补特伽罗异门?几种补特伽罗?几种建立补特伽罗因缘?有几种魔?几种魔事?云何发趣空无有果?」这一共提出来这么多的问题。

这是提出来这个问题,下边就是回答。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嗢柁南」颂。

∵∵

壬二、别答(分二科)癸一、嗢柁南标

嗢柁南曰:诸补特伽罗、建立所缘教、学随顺学法、坏瑜伽作意,瑜伽师作修、果门数取趣、因魔事无果、是皆当广说。

这是这个颂,下边是长行的解释,分十七科,第一科是补特伽罗的品类差别。前面这个问里边,后面这个颂,这个颂也就是说前面的这个问,变成这么两个颂。下边正式的解释这个问题,一共分十七段,十七科。第一科就是解释这个补特罗的品类差别,也就是第一个问题,分四科,第一科是「标」。

∵∵

癸二、长行释(分十七科)子一、补特伽罗品类差别(分四科)丑一、标

补特伽罗品类差别、有二十八种。

「补特伽罗品类的差别」一共有二十八种不同,就把这个数目标出来。

这是「标」,下面是「征」。

∵∵

丑二、征

云何二十八?

这「二十八」是什么呢?是「征」,下面列出来。

∵∵

丑三、列

谓钝根者、利根者、贪增上者、瞋增上者、痴增上者、慢增上者、寻思增上者、得平等者、薄尘性者、行向者、住果者、随信行者、随法行者、信胜解者、见至者、身证者、极七返有者、家家者、一间者、中般涅盘者、生般涅盘者、无行盘涅盘者、有行般涅盘者、上流者、时解脱者、不动法者、慧解脱者、俱分解脱者。

这一共标出来这是二十八种。说是有几种补特伽罗?就是有这么多。

下边第四科就解释这二十八种,第一科先解释这个「钝根」,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

丑四、释(分二十八科)寅一、钝根(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钝根补特伽罗?

怎么叫做「钝根的补特伽罗」呢?这是「征」,下面就解释。

∵∵

卯二、释

谓有补特伽罗、成就钝根;于所知事、迟钝运转,微劣运转、如前已说。

「谓有补特伽罗、成就钝根;于所知事、迟钝运转,微劣运转」,这「补特伽罗」是印度话,翻中国话翻个「数取趣」;或者我们就说「人」好了;就是这个人。这个人「成就钝根」,他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我们通常说我们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现在这里说「根」当然也就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但是里边的内容,就是这个人对于佛法里面所栽培的善根,信、进、念、定、慧,这个善根栽培得不是那么好,就是特别地迟钝。就是「于所知事迟钝而转」,对于自己所认识的事情,所观察的事情;譬如说是你静坐的时候你有一个所缘境,这个所缘境就是你所知道的事情、你所认识的事情、你所观察的事情。

「迟钝而转」,这个「迟」就是缓慢,「运转」就是活动,活动地很缓慢,不是那么利。「微劣而转」,那个力量很小、很微,很小的力量,力量不大。譬如说是用刀来砍这个树,你这个刀很钝,你用这个刀的力量又小,所以拿这个刀去砍这个树,砍得很少很少地,类似这样子。

「如前已说」,像前边「安住种性」那一段里面已经说过,就是他对闻思修这一方面,他不会很快地就会得圣道,总是很缓慢地。

这是解释。下面第三科,就「广」解释。

∵∵

卯三、广

此复二种,应知其相。一者、本来钝根种性,二者、未善修习诸根。

「此复二种,应知其相」,这个钝根这件事又有「两种」不同,就会明白他钝根的「相」貌;这钝根的相貌有两种不同。「一者本来钝根种性,二者未善修习诸根」,就是原来这个人他就是「钝根」的「种性」,他这个人在初开始来到佛法里面来的时候,他就是根性钝,就是这个人栽培得不是那么好。「二者未善修习诸根」,就是这根性钝并不决定是根性钝,你若肯努力地修习还会转变的,他会转变成利根;但是你若懈怠不肯修习,那么你就是钝根,这里面有这么一个变数,是这样意思。

∵∵

《披寻记》八九○页:

成就钝根等者:谓或信根,或精进根,或复念根,或复定根,或复慧根,是名为根。如前安住种性中已说(陵本二十一卷十三页)。

「成就钝根等者,谓或信根,或精进根,或复念根,或复定根,或复慧根,是名为根。如前面安住种性中已经说了」。这个「信根」,用信根举个例子;他对于佛法还是有信心,但是不是那么样的深刻,小小的有点信心。说「精进根」,人家一天可以静坐八个钟头,他可以坐半小时可以;你让他坐一个钟头是不行,总是他的力量在时间上说、在心理上说都是小小的、这样子,不是那么理想,所以就叫做「钝根」。

∵∵

寅二、利根(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利根补特伽罗?

这第二种,先是「征」。

怎么叫做「利根补特伽罗」呢?

∵∵

卯二、释

谓有补特伽罗成就利根,于所知事不迟钝运转,不微劣运转,如前已说。

「谓有补特伽罗成就利根,于所知事不迟钝运转」,他对于所缘境所观察的事情,他心里面的活动不是那么「迟钝」,就是很敏捷地,很敏捷。譬如说观一切法空,他很快就通了、通达一切法空,把这个色受想行识能观察它空了。「不微劣运转」,他不是小小的力量、他的力量很大。力量大,你拿这个刀去砍这个树,刀又利,你又有力量,一下子就砍很多。「如前已说」,像前面安住种性那里说,就是这个人会很快地会得圣道。这是第二个解释。∵

下面第三个是「广」解释。

∵∵

卯三、广

此亦二种、应知其相。一者、本来利根种性,二者、已善修习诸根。

「此亦二种、应知其相。一者本来利根种性」,就是原来他来到佛法的时候这个人就是「利根」。「利根」就是社会上的事情经验多,经验就是智慧;你完全不做事你智慧就差一点。也可能读书也有关系,读书也多、社会上经验也多,这个人的根就利一点。这样子他来到佛法来,那么他就根性比较利。这是「本来」就是「利根种性」。

「二者,已善修习诸根」,第二种呢,原来他也不是利根,就是来到佛里面来肯努力,他慢慢地就转变成利根了,这是这样意思。

∵∵

寅三、贪增上(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贪增上补特伽罗?

这是第三种人,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贪增上补特伽罗」呢?

∵∵

卯二、释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贪烦恼已修、已习、已多修习。

说这个人「先余生中」,就是在这一生之余、是过去的时候,所以叫做「先」、也叫做「余」。在那生里边「于贪烦恼」,对这个贪欲这样的烦恼,他「已修、已习、已多修习」,有过这样的熏习。

∵∵

《披寻记》八九○页:

已修已习已多修习者:现行成就,是名已修。数数现行,是名已习。长时积集,名多修习。

「已修已习已多修习者:现行成就,是名已修」,就是遇见可爱的境界,他不如理作意,这个贪烦恼就现起来了,这叫做「现行成就」;显现出来他的行动,这个贪烦恼成就了,如果没有显现出来这个烦恼还是没成就,说他曾经有过这种事情,这是叫做「已修」,「是名已修」。「数数现行是名已习」,不只一次地;一次又一次地,这个贪烦恼在活动出来,这叫做「已习」。什么叫做「多修习」呢?就是「长时积集」,长时期地,他若是活一万岁,假如他有五千年常常地有这个贪烦恼,「长时修习」。或者多少生,从无始劫来就是常有烦恼,所以这个烦恼就是重了。

∵∵

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爱事有猛利贪,有长时贪。

「由是因缘」,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从无始劫来常常地有这么多的贪烦恼的熏习,你有这么多的经验了,所以「今此生中」,我今生这一生中,生来这贪心就大,「于所爱」的事情「有猛利贪」,就是很利害、很大力量的贪心。「有长时贪」,这贪心一现起来时间还是很长的。

∵∵

卯三、结

是名贪增上补特伽罗。

「是名贪增上的补特伽罗」,这个「增上」,就是有力量的意思,贪的力量很大。

∵∵

《披寻记》八九○页:

有猛利贪有长时贪者:谓于微劣所爱事中,尚能生起最极后后上品贪缠,何况中品上品境界?如是说名有猛利贪。又此贪缠住在身中,经久相续长时随缚,如是说名有长时贪。如贪增上、如是下说瞋痴及慢增上,说此二别,随应亦尔。

「有猛利贪有长时贪者:谓于微劣所爱」的事情,「尚能生起最极后后上品贪缠」,这形容这个贪心大,从这件事看出来;有「微劣的所爱事」,那个可爱的事情很微劣地,但是他能生起来「最极」大的,「后后」就是逐渐会生起来,后后胜前「上品」的贪烦恼,「何况中品、上品」的可爱境界呢?「如是说名有猛利贪」。「又此贪缠住在身中,经久相续」,经时间很久相续的贪心,「长时」的「随缚」,贪心一现起来就来困扰你,「长时随缚」,「如是说名有长时贪」。「如贪增上,如是下说瞋痴及慢增上,说此二别,随应亦尔」,也是有「猛利」和「长时」的不同,也是这样子。

∵∵

寅四、瞋增上(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瞋增上补特伽罗?∵

∵∵

卯二、释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瞋烦恼,已修已习已多修习;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憎事、有猛利瞋、有长时瞋。∵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瞋烦恼,已修已习已多修习」,也是这样子,现行成就叫做「已修」,数数现行叫做「已习」,长时的积集叫做「多修习」。「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憎事」,这个瞋心所缘的境界就是可憎恶的事情,你不高兴的事情,这个瞋心就现起了。「有猛利」的瞋、「有长时」的瞋。

∵∵

卯三、结

是名瞋增上补特伽罗。

∵∵

寅五、痴增上(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痴增上补特伽罗?

这是第五科,第五种人。这是先「问」,下第二科是解释。

∵∵

卯二、释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痴烦恼已修已习已多修习;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愚事有猛利痴,有长时痴。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痴烦恼已修已习已多修习」,也是这样熏习过。这个人是不决定的,可能是非常聪明的人,他常常做糊涂事,将来他就愚痴。尤其是这个聪明人愚弄这个笨人,看见这个笨人就占他便宜,他将来就会要愚痴。所以这个愚痴人,可能以前是特别聪明的;说这个人很笨,将来可能很有智慧的,就是事在人为,就是这个意思。而佛法里面说到这个愚痴,我们前面讲过,就是不知道世间、出世间都是缘起的道理。说现在他糊涂,你怎么样讲他都不懂、他听不懂,所以这就是糊涂、愚痴。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痴烦恼已修已习已多修习;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愚事有猛利痴,有长时痴。」

∵∵

卯三、结

是名痴增上补特伽罗。

这是贪、瞋、痴。

从这儿看出来,这佛教的确是非常的……这佛的大智慧境界说明这个道理;这个人的烦恼大,原来是久远以来自己熏习的,你才有这么大的烦恼。

∵∵

寅六、慢增上(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慢增上补特伽罗?

这是第六科,先是「征」。

怎么叫做「慢增上补特伽罗」呢?

∵∵

卯二、释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慢烦恼已修已习已多修习;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慢事有猛利慢,有长时慢。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慢烦恼已修已习已多修习」,就是高慢心瞧不起别人,感觉自己胜人一筹,「我很高、我很有成就」。那么这种烦恼在过去生中也是这样子熏习过,你生这高慢心,「已修已习已多修习」。「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慢事有猛利慢,有长时慢。」

∵∵

卯三、结

是名慢增上补特伽罗。

这是一种。这个「慢」,因为他有优点、有优越感,他本身的确有一些特别长处,比其他的人好的地方、优越的地方,他就容易有优越、有这高慢心。

∵∵

寅七、寻思增上(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寻思增上补特伽罗?

这是第七种。这个「寻思」就是分别心,分别心特别多。

∵∵

卯二、释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其寻思已修已习已多修习;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寻思事有猛利寻思,有长时寻思。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其寻思已修已习已多修习」,遇见什么事情,他就心里面多分别,去观察、散乱,曾经有这个熏习。「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寻思」的事情,「有猛利」的寻思,「有长时」的寻思。

这个「寻思」也应该说是一种智慧,他知道怎么样分析、怎么样观察,这也是一种智慧。但是你成了习惯的时候,心里面就乱,遇见什么事情就会东想西想;但是这样成了习惯了的时候,若想要修学圣道就有障碍。

∵∵

卯三、结

是名寻思增上补特伽罗。

下面是第八科「得平等」,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

寅八、得平等(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得平等补特伽罗?

「云何得平等」的人呢?「补特伽罗」。

∵∵

卯二、释(分二科)辰一、举先因缘。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虽于贪瞋痴慢寻思、不修不习不多修习,而于彼法未见过患,未能厌坏,未善推求。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虽于贪瞋痴慢寻思、不修不习不多修习」,也的确有这种人,他没有这种「贪瞋痴慢寻思」的「修习多修习」,他没有这样做。「而于彼法未见过患」,虽然没有这样的经验,但是他对于「贪瞋痴慢寻思」这件事,不知道这是有过患的,就是、不认为有什么不好;有贪心、有瞋心、有愚痴心、有高慢心、有种种的妄想分别,没什么不对,不感觉到有过患。「未能厌坏」,所以也并不厌恶这件事。「未善推求」,所以也没能够修学佛法,用佛法来观察这「贪瞋痴慢寻思」的错误,来对治它,没有做这件事。

∵∵

辰二、释得平等

由是因缘,于所爱所憎所愚所慢所寻思事,无猛利贪,无长时贪;然如彼事、贪得现行。如贪,瞋、痴、慢、寻思亦尔。

「由是因缘,于所爱、所憎、所愚、所慢、所寻思」的事情,「无猛利贪,无长时贪」,因为你过去生中没有这样的熏习,所以今生没有去修行,也没有那么多的贪瞋痴慢寻思,没有么多的事情。「然如彼事,贪得现行」,但是他因为不知道过患,没有修行过嘛!所以遇见可爱的事情呢,贪还现行。「如贪」是这样子「瞋、痴、慢、寻思亦尔」,也是这样子。

∵∵

卯三、结

是名得平等补特伽罗。

就是不严重,但是也有这种烦恼。就是不重也不轻,就是在平平的这样子。

∵∵

寅九、薄尘性(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薄尘性补特伽罗?

这是第九种,先问,怎么叫做「薄应性补特伽罗?」这个「尘」就是染污,这个染污得很少,这「薄」者少也,少少的染污。

这是问,下边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举于贪」又分两科,第一科「举先因缘」。

∵∵

卯二、释(分二科)辰一、举于贪(分二科)巳一、举先因缘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贪烦恼不修不习不多修习;已能于彼多见过患,已能厌坏,已善推求。

「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贪烦恼不修不习不多修习」,他这个人没有这样子去贪。「已能于彼多见过患」,这个人可能是遇见佛法了,遇见善知识了,他知道这个贪是有「过患」的,对自己也不好,对他人也不好。「已能厌坏」,他能生厌离心,破坏自己的这个贪心;有贪现前的时候,想办法破坏这个贪心、叫它不要动。「已善推求」,他已经能遵照佛陀的开示修学五停心观、修学不净观了,观察这个道理,叫这个贪心不要动,破坏这个贪心了。

∵∵

巳二、释薄尘性

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爱事、会遇现前众多美妙上品境中、起微劣贪;于其中品下品境中、贪全不起。

「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爱事、会遇现前」,这是第二科,解释这个「薄尘性」。前面那一段是过去,过去世曾经栽培过,没有那么多的烦恼。现在这个「今生」是现在,「于所爱」的事情「会遇现前」,所爱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与所爱的事情相遭遇了的时候。「众多美妙上品」的可爱的境界,「起微劣贪」,小小的有一点贪心。「于其中品下品境中,贪全不起」,贪心不生起。这就叫做「薄尘性补特伽罗」。

∵∵

辰二、例瞋等∵∵

如贪,瞋、痴、慢、寻思、应知亦尔。

「如贪」是这样子,「瞋、痴、慢、寻思,应知亦尔」也是这样子。

∵∵

卯三、结

是名薄尘性补特伽罗。

这个就是,以前曾经在佛法里面修行过,所以他的烦恼很轻微。

∵∵

寅十、行向(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行向补特伽罗?

这是第十科,是先「征」。

怎么叫做「行向补特伽罗」?

∵∵

卯二、释(分三科)∵∵辰一、标

谓行四向补特伽罗。

这是第二科解释,先「标」。然后第二科是「征」。

∵∵

辰二、征

何等为四?

怎么叫做「四行向补特伽罗」呢?下边就是列出来。

∵∵

辰三、列

一、预流果向,二、一来果向,三、不还果向,四、阿罗汉果向。

这是列出来。第一个是「预流果向」……看《披寻记》好了。

∵∵

卯三、结

是名行向补特伽罗。

《披寻记》八九一页:

谓行四向补特伽罗等者:谓如有一纯熟相续,超过一切外异生地,入正性离生,若未证得初预流果,终无中夭,是名预流果向。又如有一或世间道,倍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预流果;为断欲界上中品惑,修对治行,是名一来果向。又如有一,或世间道,先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一来果;进断欲界余烦恼故,修对治行,是名不还果向。又如有一,学已见迹;为断非想非非想地烦恼故,修对治行,是名阿罗汉果向。义如《显扬论》说。(《显扬论》三卷十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