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二、列

若于是中、若于是处,宣说正法尽所有门。若由此故,于诸有情劝导慰喻,安处事业,此等堪能皆悉成就。

这是第四科,成大法师。分两科,第一科、明领受。第二科、显堪能。显堪能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现在是第二科,是列。

「若于是中」,说这位第九地善慧菩萨「若于是中」,「是中」就是四无碍辩里面。「若于是处,宣说正法」,「是处」就是这个处所,下面说「宣说正法」。「宣说正法」就是名句文身,就是言句叫做正法,就是能诠显第一义谛的叫做「法」。这个「处」,就是第一义谛。所以「若于」第一义谛,用名句宣说出来的话,「是处」是所诠的,「正法」是能诠显的。

「尽所有门」,这个「尽」就是很多的,所有的门。这个「门」是什么呢?譬如一个大宝楼阁,它不就是一个门,它有很多门,你从这个门可以进到楼阁里面,从这个门、这个门,一个一个门的。现在进入到第一义谛有很多门,那个门是什么呢?就是所缘境。所缘境是悟入第一义谛的门。悟入第一义谛是修止观,现在是说「宣说正法」。宣说正法也有很多门,我从这个门;以无常为门从这里宣说正法、以苦为门、以空为门、或者以色为门、以心为门、以平等为门、以差别为门、以生灭为门、不生灭为门。佛菩萨为众生说法也是各式各样的门,从这里说法。「尽所有门」,就是这个四无碍辩宣扬正法的时候,也是从很多很多的门;现在说四谛,苦集灭道四谛这是个门,从十二缘起也是个门,从六波罗密也是门,是「所有门」。

「若由此故」,这位菩萨若是由「于是中、于是处,宣说正法尽所有门」,这个「此」就是包括前面这几句的。「于诸有情劝导慰喻」,说法、就是为众生说法,「于诸」很多的各式各样的根性的众生。「劝导」,劝导他们改过迁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劝导有情这样子,这是「劝导」。「慰喻」,可以从两方面解释,第一方面,众生在生死里流转,无量劫来受了很多苦,现在来慰喻他。现在是说这第九善慧地菩萨,就是用种种善巧方便的语言来慰喻这些众生,是这个意思;「不要紧,你受了很多苦不要紧,好好学习佛法可以离苦的」,就是令众生欢喜,就是安慰众生。这句话是指已经知道苦的众生叫「慰喻」他,不知道苦的众生叫「劝导」;知道苦的众生叫「慰喻」。

「安处事业」,由劝导安处事业,或者是慰喻而安处事业。这「安处事业」这句话怎么讲?「安处」就是,不是很辛苦;很安闲的,很自在的。这「处」当「处理」讲,就是采取行动;你采取用功修行。因为前面又劝导、又慰喻了,你依教奉行,修行的时候不是很苦,很安乐的去栽培;这个「处」可以当「栽培」讲,栽培善根。「事业」就是栽培善根;可以很安乐的栽培善根。「此等堪能皆悉成就」,说这位菩萨这样的能力都成就了。他能够「于是中、于是处宣说正法」,还要「尽所有门」,「由此故于诸有情劝导安处事业、慰喻安处事业」。「此等」这些能力,这都堪能这样,堪能于是中,堪能于是处,宣说正法尽所有门「皆悉成就」,这位大菩萨他都成就这样的能力了,「皆悉成就」。

这是列,下面第三科是指。

戌三、指

如是一切,广说如经应知其相。

这位菩萨有这么多的功德,若是「广」、详细的宣说,就「如经」,就是《十地经》,「应知其相」,你去读《十地经》,你就知道这个菩萨这么多的功德相貌了。

《披寻记》一六一○页:

若于是中等者:依无碍解,名于是中。于彼彼处理无相违,名于是处。《十地经》中广说四无碍解所有作业,是名尽所有门。

「若于是中等者:依无碍解,名于是中」,这个「名于是中」是这么讲。「于彼彼处理无相违,名于是处」,这个「是处」是「彼」各式各样的地方,但是按第一义谛来说,都是没有冲突的,你在天上说法也可以,在人间说法都是一样的,叫「名于是处」。「《十地经》中广说四无碍解所有的作业」,那里面分好多段,重复的说四无碍解的相貌。「是名」叫做「尽所有门」。

申五、善根清净等

善根清净、受生、威力诸殊胜事,亦广如经应知其相。

下面第五科,善根清净等。这位菩萨,就是第九善慧地得无碍解住,就是第十住;他的善根清净的相貌,他在度化众生,在世界里受生的相貌,他度化众生的时候大威力的相貌,「诸殊胜事」,很多的殊胜的事情。「亦广如经应知其相」。

《披寻记》一六一○页:

善根清净等者:《十地经》说。譬如本真金作庄严具已,系在转轮圣王若颈若顶,一切小王四天下人所有一切诸庄严具无能及者。如是菩萨住此菩萨善慧地中,彼诸善根转胜明净,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下地菩萨所不能坏。乃至广说如是应知善根清净。又说:菩萨住此地中,多作大梵天王,得大势力主二千世界,于自在中而得自在,如是应知彼受生相。又说:以精进力故,于一念间得十阿僧只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三昧。乃至广说能变身为十阿僧只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于一一身能示十阿僧只百千佛国土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如是应知彼威力相。

「善根清净等者:」这《十地经》说。「譬如本真金作庄严具」,本来是真实的黄金,用它来作庄严具。「已」、做好了。「系在转轮圣王若颈若顶」,系在这上。「一切小王四天下人」,这转轮王是大王,其他的都算是小王。四天下的这些人民「所有一切的诸庄严具无能及者」,没有能够赶得上转轮圣王这个庄严具的。「如是菩萨住此菩萨善慧地中」,这位修行的菩萨很有成就,他的功德达到善慧地的程度了。「彼诸善根转胜明净」,初极喜地的善根就不得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现在第九地,展转的殊胜、清净庄严。「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下地菩萨所不能坏」,这些下地的菩萨他们的功德不能胜过这位菩萨的。「乃至广说如是应知善根清净」的。

「又说:菩萨住此地中,多作大梵天王」,那这就是受生了。「又说菩萨住此地中」,他在众生的世界,多数是作大梵天王的。「得大势力」,这位菩萨得很广大的力量。「主二千世界」,他作大梵天王,不是主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是能主持两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于自在中而得自在」,于这么多的大福德人中都是自在的,他是在自在中、又得到大自在的,更殊胜了。「如是应知彼受生相」,他主两个大千世界,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受生的相貌了。「又说」,经上又说,「以精进力故,于一念间得十阿僧只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三昧」,这个菩萨的精进的力量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成就这么多的微尘数三昧。「乃至广说能变身为十阿僧只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他能化这么多的身形。「于一一身能示十阿僧只百千佛国土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他这个威力这么大。「如是应知彼威力的相貌」。

前面这是第五科,善根清净等,这一科。一共别辨相里面就分这五科,这五科说完了。现在是第二科结略义。

未二、结略义

当知是名略说菩萨无碍解住。谓于甚深寂静解脱不生喜足,入胜进故;于诸法中起智加行,宣说法故;此所作事如实知故;得不思议,大法师故;善根清净故;受生故;威力故。

「当知是名略说菩萨无碍解住」,这简要的说无碍解住就是这样子,怎么样子呢?「谓于甚深寂静解脱不生喜足入胜进故」,这是第一科。「于诸法中起智加行宣说法故」,这第二科。「此所作事如实知故」,第三科。「得不思议,大法师故」,这第四科。「善根清净故;受生故;威力故」,这是最后第五科。

午二、广指(分三科)∵未一、指

若广宣说如《十地经》善慧地说。

前面是略说。略说分两科,一个是别辨相,第二个结略义,这略说说完了。下面第二科是广指。分三科,第一科是指。

「若广宣说如《十地经》善慧地」那地方宣说了,这指经。

未二、释

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清净,逮得菩萨无碍解慧,由此善能宣说正法,是故此地名善慧地。

这是第二科,是解释。前面把这个善慧地的广义指到《十地经》,这下面又解释。「由此地中」,由此善慧地。「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清净」,这位菩萨对一切有情的利益安乐意乐特别清净,就是无所得。「逮得菩萨无碍解慧」;前面说「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清净」这是大悲心,「逮得菩萨无碍解慧」这是菩萨的大智慧;一个慈悲、一个智慧。「由此善能宣说正法」,因为菩萨的慈悲心也特别清净,无碍解慧也特别清净,「由此」所以「善能宣说正法」。「是故此地名」叫做「善慧地」。这善慧地是智慧也高深,慈悲也非常的清净,所以叫「善慧地」。

未三、配

即由此义,当知复名无碍解住。

前面第二科是解释,这下面第三科是配,配合。配什么呢?「即由此义」,即由善慧地,「当知复名」叫做「无碍解住」。这是第十住,无碍解住。

辰十一、最上成满菩萨住(分二科)∵巳一、问

云何菩萨最上成满菩萨住?

这第十一科,就是第十一住,最上成满菩萨住。分两科,第一科是问,怎么叫做菩萨「最上」,就是最殊胜、成就圆满一切菩萨功德了,叫菩萨住。

这是问,下面第二科,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略说。又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无碍解住成满得入。

巳二、答(分二科)∵午一、略说(分二科)∵未一、释(分三科)

申一、无碍解住成满得入

谓诸菩萨无碍解住,一切行相遍清净已,堪为法王受法灌顶。

「谓诸菩萨无碍解住」,菩萨最上成满菩萨住是从无碍解住来的,「诸菩萨」就是无碍解住菩萨。「一切行相遍清净已」,他的自利利他的这些善根的行相,一个大慈悲、一个大智慧,都普遍的清净了,没有污染。「堪为法王受法灌顶」,这个一切行相普遍的清净了,是有什么相貌呢?「法王」,就是佛陀,于一切法得大自在的是佛陀。可以蒙佛陀为他来灌顶,可以为他灌顶了。这个灌顶是法的灌顶,不是说用水浇在头上叫灌顶,是法的灌顶。

这是略说,下面详细说。

申二、得三摩地及受灌顶

得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

「谓诸菩萨无碍解住,一切行相遍清净」,「一切行相遍清净」是什么?就是「得离垢等无量无数的胜三摩地」,得这个无垢的三摩地,还有什么什么三摩地、无量无数的胜三摩地。这就是一切行相遍清净的相貌。

《披寻记》一六一一页:

得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者:《十地经》说:离垢三昧有多差别,谓入法界差别三昧为初,乃至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为后。此应准知。

「得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者:《十地经》说:离垢三昧有多差别」,并不就是一个相貌。「谓入法界差别三昧为初」,这无量无数的胜三摩地,第一个就是叫做「入法界差别三昧」,这是第一个三昧,「为初」。「乃至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这个三昧是无量无数三昧的最后的一个三昧。「此应准知」,这里面应该知道这件事。这是解释了「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这个得无碍解住的这个菩萨,一切行相遍清净已,就是得了很多很多的三摩地。

作彼所作一切智智,殊胜灌顶,后三摩地现在前故。

这是这样意思,这就是得三摩地及受灌顶。

《披寻记》一六一一页:

作彼所作一切智智殊胜灌顶等者:此中一切智智殊胜灌顶后三摩地,即是经说最后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此三摩地最为后边,故名为后。离垢所得,名彼所作。不由功力自然现前,名现在前。

「作彼所作一切智智殊胜灌顶等者」,牒这个文,把这个文先标出来。「此中一切智智殊胜灌顶」,这个一切智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做一切智智,也就是一切种智;一切智中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就是能见一切法寂灭相,同时也能见种种相,那就叫做一切智智。「一切智智殊胜灌顶」,这句话可以作两个解释;有殊胜灌顶的关系,这位菩萨就是成就了一切智智了,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是,一切智智就是佛,佛来灌顶,可以这么解释。这里面的意思是说,「一切智智殊胜灌顶后三摩地」,这个「后三摩地」,最后。「即是经说的最后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他由第九地进步到第十地了,这个法云地菩萨,这位菩萨就叫做「受胜位菩萨三昧」,这个「受胜位菩萨」实在是得三昧了,得这样的三昧,这个三昧的名字就这么称呼的。「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这是三昧的名称。「此三摩地最为后边」,这个三昧是在那个无量无数胜三摩地的最后一个三昧,「为后边」,「故名为后」,这么讲。

「离垢所得,名彼所作」,这个「作彼所作」这个话实在就是「离垢所得」叫做「彼所作」,就是你所现起的,这个「作」有「现起」的意思。「不由功力自然现前」,他现起这个三昧是不由功力的,自然的任运就现前了,所以叫「现在前」,这样讲。

得一切佛相称妙座身诸眷属。

一切佛都是相称的,什么相称呢?就是那么一个不可思议的法座,就是他那个身相和那个座位,坐在那个座位上是相称的,并同时还有很多的眷属。

《披寻记》一六一一页:

得一切佛相称妙座身诸眷属者:大宝莲华、名一切佛相称妙座。菩萨升此座时,其身姝妙称可华座。复有满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等莲华以为眷属,一一菩萨坐于其上围绕瞻仰此受胜位菩萨,是名身诸眷属。

「得一切佛相称妙座身诸眷属者:大宝莲华、名一切佛相称妙座」,这个座是什么座呢?不是你拿着釜子、拿着刀钊做一个座,不是那个座,是大宝莲华,大珍宝所成就的莲华,这个莲华叫做「一切佛相称的妙座」,以莲华为座。「以莲华为座」,这句话有点意思,这句话就是众生也能成佛的意思。「菩萨升此座时」,就是这个法云地菩萨,最上成满菩萨,就是这位菩萨。「升此座时」,这个座位很高,他升到这个座位的时候,「其身姝妙称可华座」,他那个身相,实在就是圆满报身,和那个华座相称;譬如座位太大你身相太小,这不相称;或者身太大座位太小,那也不行。现在这个大小是相称的。「复有满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等莲华以为眷属」,这个大宝莲华以外还有这么多的大莲华给这个莲华作眷属的。「一一菩萨坐于其上」,每一个华座上都有菩萨坐于其上。「围绕瞻仰」,那些菩萨坐这个华座上围绕这个大莲华、瞻仰这位大菩萨。「瞻仰此受胜位菩萨,是名身诸眷属」。

得大光明往来普照一切行相。

这位菩萨,得一切佛相称妙座身诸眷属,得了这么多的眷属,同时呢,还是得大光明,这华座上坐的这位菩萨,他成就了很大的光明,放大光明。「往来普照」,往普照、来普照,是有往有来。这个「往来普照」,这「往」怎么讲?「往普照」是照第一义谛,「来普照」是照世俗谛,那么这就是一切种智的光明。「一切行相」,这一切的第一义谛的行相,就是无相,也照一切世俗谛的行相。这是「得大光明往来普照一切行相」。但这个「大光明」,一个是他的身体放大光明,一个是他有智慧大光明,应该具足这两个意思。

《披寻记》一六一二页:

得大光明往来普照一切行相者:《十地经》说:是菩萨升大宝莲华王座,及眷属菩萨坐莲华座入三昧已,尔时十方一切世界皆大震动,一切恶道皆悉休息,光明普照一切法界,一切世界皆悉严净,皆得见闻一切诸佛大会。此应准知。

「得大光明往来普照一切行相者:《十地经》说:是菩萨升大宝莲华王座」,升坐这个大宝莲华王座。「及眷属菩萨坐莲华座」,这眷属菩萨也坐莲华座。「入三昧已」,为主的菩萨和伴菩萨,主菩萨、伴菩萨都是入在三昧里面的。「尔时十方一切世界皆大震动,一切恶道皆悉休息」,这个时候三恶道的众生受苦的事情都停下来了。「光明普照一切法界,一切世界皆悉严净」,这个所放的光明,有身光、也有心光。这身体放的光明是眼可以见的光明,心光就是大智慧光明。这个大智慧光明普照一切法界,身光普照一切世界,这样子。「皆悉严净」,第一义谛也是严净,一切世界也都是严净的。「皆得见闻一切诸佛大会」,主菩萨、伴菩萨都能看见一切诸佛的大法会,十方世界一切佛的大法会。「此应准知」。

一切智智灌洒其顶。

这时候坐在大宝华王座上,然后一切智智灌洒其顶,就是十方诸佛的一切智智的光明来灌洒其顶,灌洒这位菩萨之顶。

《披寻记》一六一二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