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四、五无量∵(分五科)∵∵申一、标

又诸菩萨于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

第四个颂和第五个颂合为一科,这一科里一共分九科,现在是第四科「五无量」,就是五种无量,分五科,第一科是标。「又诸菩萨于五无量」,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应该是入圣位的菩萨,对于五种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他能够发起一切善巧作用,就是一切有智慧的作用,一切有智慧的作用,其实就是劝化一切众生发心修学圣道,就是这件事,这是标,下边第二科是征。

申二、征

何等为五?

这五无量是什么呢?

申三、列

一、有情界无量。二、世界无量。三、法界无量。四、所调伏界无量。五、调伏方便界无量。

这是第三科列出来。第一种无量就是「有情界无量」,第二种是「世界无量」,第三种是「法界无量」,第四「所调伏界无量」,第五是「调伏方便界无量」,是列出来五种无量的名字。

《披寻记》一五四一页:

「能起一切善巧作用者:成熟有情方便善巧总有六种」,佛菩萨度化众生,能令有情的善根成熟,成熟有情的善根,是菩萨的方便善巧,菩萨用方便善巧的智慧,能为众生栽培善根,能令善根得成熟,能令解脱。总有六种的差别,「如前菩萨方便善巧中说」。「如前菩萨方便善巧中说」,我们已经学过了,「是名一切善巧作用」。

这六种,第一种是诸根成熟,第二种是善根成熟,第三种智慧成熟。这个诸根成熟,就是由于菩萨的善巧方便的教化,使令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没有障碍。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就是解脱了报障,那就叫做诸根成熟。第二种是善根成熟,就是解脱了业障。第三种智慧成熟,就是解脱了烦恼障。解脱了烦恼障,就是得圣道了。

这个善根成熟,解脱业障,就是无论什么样的情形,不会做错事了。若做错事,就是你会造罪,那就还有业障。而诸根成熟,解脱报障,报障就是一个果报,像我们忽然间有这样的病痛,忽然间有那样的苦恼,那就是报障。能解脱报障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没有这些苦恼的事情。如果说我们用病痛来解释,就是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身体永久是健康的而没有病痛,那就是解脱了报障。第二个意思,这些不健康的事情也会出现,但是不障碍,那叫做解脱报障。

这件事呢,你常常静坐,你静坐有一点相应,你会感觉到这件事。就是我不静坐的时候,我感觉腿疼、头疼、腰疼…很多的苦恼,可是正念一提起来的时候,一入定的时候,修止观的时候,这些事没有了,不感觉有病,身体健康,有这个事情。如果我不欢喜静坐,那好,你就不静坐,不静坐的时候,这个病痛来了呢,你就是受病痛的折磨,你没有办法解脱它。但是常常静坐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没有这件事,他一入定,就什么事都没有,没有病了。

我不要说名字,我们南院的同学里面,有的人有这种事情。他离开我们佛学院了,她现在也有这个境界。她一静坐,这个奢摩他的止一现前的时候,她心里面一安住,明静而住,就没事了。这种人自然不懈怠,不需要有监学:「你为什么不来静坐?」不需要这件事。所以有人问我:「什么时候我才能够闭关?」就是要达到这个程度。这个程度是什么呢?就是未到地定。你成就未到地定呢,当然初开始的未到地定,还软弱一点,要再向前进,再向前进,应该是接近初禅的时候,就有这个境界。那他一入定是个快乐的事情,他不会说:「我不欢喜静坐,你们去静坐,我不静坐。」没有这回事情。

这个静坐这件事,与学习佛法有关系。学习佛法对于静坐有什么关系?他能掌握到方法。掌握到方法呢,他就容易相应。我们说一个很粗显的事情,譬如说,我一静坐的时候…,我们现在静坐,这个功课表安排的不太好,不太合适,要安排出来经行的时间,不要一开始到就静坐,不要这样。一开始经行,先经行一会,或者经行五分钟都好,经行十分钟也可以,早晨起来静坐呢,经行不要超过一刻钟,经行有什么好处呢?其中有一个,就是它对于修止、修观有帮助。你先经行一会,然后再静坐,好一点,所以先经行。然后上座的时候,你愿意修止的话,你一定要有所缘境,把心安住在所缘境这里,这话就说到这里,实在…,也没有错,并没有说错。

我们用出入息做所缘境,这个心呢,就是知息出,知息入,这样子就好了。当然已经成功的人,这样就可以了,他能明静而住,从欲界定到未地定,到初禅,他很快的就到初禅了。但是我们有的人,不能否认是有业障,还是有业障。有业障这件事办不到,你心一住呢,也有所缘境了,但是心就不安住,就跑了,就去打妄想了,那怎么办呢?说我们学习了《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一个方法。但是你学习是学习了,你不温习,就等于没学不知道。

那它告诉什么方法呢?「于所缘境数数忆念」,这个方法很好,它就能使令你的心安住在所缘境不动,它就没有妄想进来,那么你的奢摩他止就相应了,要数数忆念,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忆念这个出入息。「数数忆念」,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忆念所缘境。忆念这个息的出、息的入,所以你若数息,数这个出入息,一、二、三、四、五,那正是数数忆念的意思。心就不跑,就能安住不动。所以你要记住数数忆念,这是个方法。你这个方法不用,那多数是不能安住,心就要跑。但是也可能数数忆念还是不行,心还是要跑,那也可能的。若是这样子的话呢,那就停下来,不要修止,你就修观。修观应该是决定相应的,就和打妄想一样嘛,但是它和妄想的内容不同,打妄想就是散乱的贪、瞋、痴的虚妄分别。现在是要经论上的法语作你修观的内容,就是思惟这个内容。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这几句话,这法语把它背起来,背起来呢,就这样思惟,和打妄想一样,那有不相应的事情呢?一定是这样想嘛,把它想了一段就停下来,不要时间太久。或者你欢喜《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用《心经》上「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依照这个去思惟。当然这样思惟,你要预先学习一下,你要低头,不要太高慢,「我向你请问?」你不要这样子,或者没人可请问,可以看注解。看注解,这当然也是有问题。

所以一定是要多学习,学习这个《中观论》,学习《大智度论》,你学习这个,你决定能通达诸法自性空的道理。通达了这个道理,那么这个《心经》就是一个修行的次第,你就照那去思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样思惟。思惟完了就停下来,不要思惟很久,然后再修止。它有可能就好一点,因为没有得定,欲界定也没有成就,那你这个止不要时间多,或者是一刻钟,或者是三十分钟也可以,然后再修观。

这样子周而复始,止而后观,观而后止,它就会好一点。那么你这就能够得到欲界定,得到了调顺寂静,最极寂静,可能会到这个境界,到这个境界,你常常修,常常修,其他的事情是第二件事,这件事是我第一件大事!我不可以停下来的。那你若时间久了,就能得未到地定的呀!得到未到地定,你自己欢喜做件事,因为有轻安乐了,那有不欢喜这件事呢?得了未到地定以后,你自己能够入定,也能使令身体健康,但是不能说没有病,还可能有病的,但你心里和以前也不同,想法不一样。得了定以后,你的理解力也会强一点,这个定能帮助你有智慧,这叫做增上心。

增上心,心就是定,这个定有增上的力量,能帮助你得智慧,它本身不是智慧。但是它能帮助你有智慧,所以叫做增上心。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就是这样意思。定和慧是两回事,不能说定就是慧,不是这样意思。但是你若得了圣道的时候,或者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这个忍位以后的时候,定里面有慧的意思,那个情形不同,那是由你修成就的,实在定是定,慧是慧,但是互相有关系。到那个时候,你有未到地定以上的奢摩他的功夫,心情快乐,对教义的学习也快乐,静坐的时候也快乐,把经书这个本子打开,心情也快乐,这是什么境界呀?这是非常难得的境界。

不过有一件事呢,等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也有可能这狂妄的心会起来:「嘿呀!我现在可以做大法师了」,就会有这个情形,但这是个错误。若这个时候,你不能安住,你妄动,就可能会破坏你这个境界,你成就这个境界会失掉了,因为没到不退转。你若从未到地定再进一步到初禅,这时候好一点就不容易破坏,还是能破坏的,但是不容易,不是小小的境界就会破坏。你这个止观的力量强,小小的境界,就是特别令人颠倒的境界,你的正念一提起来,就什么事没有。若是你未到地定还没成就,你是不欢喜静坐的人,那个境界来了,你就随着去了,你不能同它作战的呀!你没有力量同那个烦恼作战的。

我个人的看法,我们现在的佛教徒,如果肯努力,得圣道的人很多,不是你一个人,很多人都能得圣道,但是就是没有掌握到这个方法,这个道次第没有。这个方法,我这么看,就是《瑜伽师地论》是最完备。所以人家若肯到这来学习,我心里欢喜,「哎呀!你能学习圣道很难得呀!」我心里很欢喜,但是来不成,无可奈何的。

我认为,当然不是说我们汉传佛教,我都看见了,我只是看见一少份。我也到过中国大陆,但是我走的地方少,***我也去过,但是地方也不是我都看见了,我就有一点感觉,各地方都缺少阿阇黎,缺少老师。若是我们把《瑜伽师地论》能够用功的学习,其他的人我是非完全放下,你不分别就没有事,很明白的一件事,你不分别就没有事,你若分别,很多的问题。不分别就没有事,把那都放下,你就安心的学习止观,安心的学习静坐,安心的学习《瑜伽师地论》。当然前面,你们后来的同学还是没有学习,有时间应该把它补习。

我感觉到你们都比我智慧高,你们读书都比我多,读书比我多,智慧也高,我有欢喜心。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办佛学院?我办佛学院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欢喜学习佛法,我也欢喜有人来和我共同学习,只此而已,没有别的。我不敢说我弘扬佛法,我没有这一件事,我没有到那个程度。只要是这样学习呢,你一定成功。因为我感觉到你们都很有善根,前多少生,都是遇见过佛菩萨为你们作善知识,不是平常人,所以现在你肯发心的时候,佛菩萨就来同你接近,你应该感觉到这件事,应该有感觉的。所以你现在好好努力,决定成功,可以保证这件事,但是要努力。

你本身要努力,其他的事情另一回事,你本身要付出来力量。其中有一个条件,不是无条件的,就是其他的事非不注意,不要放在心上,没有事,只要你不分别就没有事。因为我感觉到,到我们这里来的同学,在家居士都在内,都是有诚意要学习佛法的,所以其他的事情都不要紧,都不要紧。如果没有心学习佛法,那个人的烦恼是有问题,他内心的烦恼,你要注意一点,可以注意一点,我们都是发心,有诚意来学习佛法的人,他就是有烦恼,那烦恼有办法调伏的,只要你不要去触动就没事,你安心的学习,一定是和平的,没有什么事。

所以这上面说,「如前菩萨方便善巧中说,是名一切善巧作用」,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这个智慧成熟,那是要得圣道,解脱了烦恼得圣道。而这个诸根成熟里面,我刚才说,这个地方,我没有神通,你们心里怎么想不知道,对我个人有点吸引力,就是你若达到未到地定以上,到了初禅,就会有这种事情。就是有病痛的时候,你一入定,就没有病痛。

我再说明白一点,就是那个同学,他在***给我打电话,他和别人不说这话,他和我说:「一入定的时候呢,心里一明静而住的时候,这个病痛就没有了。」这件事对你没有吸引力吗?但是你要努力、要用功。这个有六种,那么后三种是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这个善根成熟,有这三种不同。前面我们在〈声闻地.趣入品〉已经讲的很详细了,我现在不解释了。

申四、释∵(分二科)∵∵酉一、别辨相∵(分五科)∵∵戌一、有情界无量

云何有情界无量?谓六十二诸有情众,名有情界。如前意地,已具条列。若依相续,差别无边。

这是第四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分五科,第一科是有情界无量,就是这五种无量,一样一样的解释它的相貌。「云何有情界无量?」怎么叫做有情界无量呢?这个「情」就是虚妄分别,他有心意识,三界的心、心所法都是虚妄分别。你有心、心所法就叫做有情。这个有情的世界,有情这一类是很多的,有多少呢?「谓六十二诸有情众」,分六十二类诸有情众,这就叫做有情界,「名有情界」。「如前意地,已具条列」,六十二种在〈意地〉那已经一样一样都列出来了。

「若依相续,差别无边」,若是观察它的相续,什么叫做相续,就是这个身体、这个果报、这个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不是断灭的,前一个色、受、想、行、识灭了,后一刹那色、受、想、行、识又出现了,这样子叫做相续,不是中断的。我们凡夫没有天眼通,这个生命死了以后,就看不见再有什么,看不见什么,好像是中断了,但事实上不是,有天眼通的人能看见,它没有中断,是相续的。所以若依相续的生命上看,那此生命、彼生命的不同,那就不只是六十二诸有情众,那是无量无边的太多了,所以叫做有情界无量。

《披寻记》一五四一页:

「如前〈意地〉已具条列等者:有情种类有六十二,此如〈意地〉中说。(陵本二卷十八页)「依有情身一一相续,应知彼彼差别无边」。应知彼彼的差别是很多的。这是第一个有情界无量,下面第二科是世界无量。

戌二、世界无量

云何世界无量?谓于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名号,各各差别。如此世界,名曰索诃,此界梵王,名索诃主。如是一切,皆当了知。

怎么叫做世界无量呢?「谓于十方无量世界」,这虚空是没有边际的,在虚空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是有名号的,各各都是不一样的。「如此世界,名曰索诃」,像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名字叫做索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此界梵王,名索诃主」,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梵天王,就是指初禅天的梵天王,他的名字叫索诃主,他是这个世界的主,所以世界叫做索诃。这个索诃,我们通常都是翻个堪忍,就是在这个世界上行菩萨道的菩萨要堪忍,能忍耐众生的触恼,佛菩萨还是慈悲,大慈大悲的教化众生,所以叫索诃,这是约佛菩萨来说。约众生,这个世界的众生,受很多的苦,他也能忍,不忍也得忍,就是叫做堪忍。

但是我看《解深密经疏》,圆测撰。圆测法师他不是汉人,是高丽人,韩国人。他那上解释这个索诃翻个忍,为什么翻个忍呢?因为这个世界的梵王名字叫做忍,为什么他名字叫做忍呢?就是这个梵天王,前一生在人间的时候名字叫做忍。怎么讲呢?那是另外一个解释,就是他能够容忍,你触恼他,他能容忍,他对别人有荣誉的事情,也能够忍而不嫉妒,他有这个忍。这个梵天王在人间的时候,有这个功德,所以现在他做了这个索诃世界的王了,大梵天王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叫做索诃世界。这么讲,那和前面的解释完全不一样了。

「如是一切,皆当了知」,就是每一个世界都是不一样的,世界的相貌不一样,世界的名字也是不一样。这个世界呢,当然有的世界是殊胜庄严,有的世界比较不是那么殊胜庄严,有胜有劣,有粗有细,也有凡夫世界,也有圣人的世界,各式各样的这些世界呢,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如影像那样子,如水中月,如梦中镜,都是不真实的。

戌三、法界无量

云何法界无量?谓善不善无记诸法,如是等类差别道理,应知无量。

「云何法界无量?」这是第三科法界无量,这个法界无量怎么讲呢?「谓善不善无记诸法」,这个法是指名言说的,这是善法,这是不善法,这也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是无记的一切法,这个名言有无量无边的,这是有漏法,这是无漏法,各式各样的。「如是等类差别道理,应知无量」,所以叫做法界无量。下面第四科所调伏界无量。前面有一个有情界无量,现在这里说所调伏界无量,也是指有情说的。

戌四、所调伏界无量∵(分二科)∵∵亥一、征

云何所调伏界无量?

「云何所调伏界无量?」这是征。下边第二科是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列种类,所调伏界也是一类一类的,分两科,第一科是列,分十科,第一科是一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