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九、清净慧(分四科)

天一、征起

云何菩萨清净慧?

天二、总标

当知此慧,略有十种。

天三、列释(分五科)

地一、于真实义

于真实义,有二种慧:谓由尽所有性、及如所有性,取真实义故。

昨天是讲到这里。

地二、于流转义

于流转义,有二种慧:谓取正因果故。

前面第一段:于真实义有二种慧,这应该是指清净的缘起。「于流转义有二种慧,谓取正因果故」,这是生死的缘起。

清净的智慧有十种,前两种说过了。这是第三、第四:于流转义。就是众生在生死里流转,菩萨于此义有两种智慧:「谓取正因果故」。就是菩萨能够认识,这个「取」,应该是认识的意思、通达的意思。通达它的正确的因果义,什么是三恶道的因果?什么是三善道的因果?他能够正确地认识,这就是智慧。认识这样的因果,就可为众生开示:你不要做错这件事,就可以不到三恶道去了。那和外道就不同了,外道教他的徒弟持牛狗戒,就是他不能认识正因果义。

地三、于执受义

于执受义,有二种慧:谓颠倒、不颠倒,如实了知故。

「执受」是什么意思?这个「执」,就是执着;「受」就是领受。他所领受的,他很坚固的执着,不肯弃舍。颠倒迷惑的众生,他执着有我、我所的这种执着,是很坚固的。菩萨教导这类众生,叫他弃舍我我所,还不是容易,所以叫做「执受」。若是已经接触了佛法,深入地学习佛法,得到胜解以后,你要转变他的信仰,劝他不要相信佛法,这也不容易。执着他所领受的。

「有二种慧」,这个菩萨对于这方面也有两种智慧:「谓颠倒、不颠倒,如实了知故」。就是众生的颠倒迷惑、我我所执是很坚固的,菩萨能如实了知。

「不颠倒」,就是相信佛法的众生,他能够深入地学习佛法,又能够修四念处,他身不颠倒、口不颠倒、心也不颠倒,思想不颠倒、行为不颠倒,菩萨是真实地知道。这件事也不是容易知道的。菩萨有这样的智慧,教导、教化众生的时候,有颠倒、不颠倒的差别。菩萨教导众生的时候,开示他什么叫做颠倒、什么叫做不颠倒,如实了知地教导众生。

地四、于方便义

于方便义有二种慧。谓一切所应作、所不应作,如实了知故。

「于方便义有二种慧」,这个「方便」,就是学习了佛法以后,能够采取行动,叫做方便。行动是得果的前方便。菩萨在这方面也有两种智慧。

「谓一切所应作、所不应作,如实了知故」,就是这件事是应该这样做,也如实地了知;这件事是不应该做,也如实地了知。什么叫做「如实了知」呢?就是这件事应该做,我就能做,那叫如实了知;是应该做,但是不肯做,不是如实了知。这件事是不应该做,但是还是要做,那就不叫做「如实了知」。

我们发心学习佛法已经很难能可贵了,能发心学习,很不容易了!但是,能如实了知什么叫做颠倒、什么叫做不颠倒,如实了知是应该做、不应该做,这还不容易!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我所。你若有我、我所的执着,它就要颠倒,明知道不对,还是要做。

地五、于究竟义

于究竟义,有二种慧:谓杂染如实了知杂染故,清净如实了知清净故。

这是第五科:于究竟义。

「于究竟义有二种慧」,这「究竟」就是通过前面的方便,现在成功了,满足了自己的愿望,那叫做究竟义。在这方面,菩萨也有两种智慧。「谓杂染如实了知杂染故」,这件事是不清净,你能够真实地知道是杂染。譬如说作功德,那应该是善法;但是用有所执着的心、有所得的心去做功德,里面就有染污了。这是很微细的事情,但是菩萨能如实了知。

「清净如实了知清净故」:菩萨修学圣道以无所得为方便,做种种功德利益众生,这是清净的。你真实知道它是清净的,不容易!说那个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前一位善知识要他到一个国王那里去学习佛法。他到那儿一看,这国王很残忍地在杀害老百姓,善财童子说:「这个人是一个罪过的人哪!是恶人哪!善知识怎么劝我向他学习呢?」他这个念头一生起来,立刻就改变,说:「不!不!不!我要相信善知识的话。」这时候才知道,这个国王他杀害众生的事情统统是变现的、神通变化的,不是真实的杀害众生。这个善知识都是法身菩萨,他那种无相的大悲心,是清净的,你能认识吗?「清净如实了知清净」,能认识?不容易!这个国王他杀害众生,表面上看这是染污、是罪过;但是他不是染污啊!所以,你能认识吗?这上面说:究竟「有二种慧,谓杂染如实了知杂染故,清净如实了知清净故。」不容易呀!在究竟上的圣人的境界,不容易认识的。

天四、结名

如是菩萨五义十种差别净慧,当知是名最胜净慧。

结束前面这段文,结名。

「如是」,像前面这五双,就是菩萨的五种智慧;每一种有一双,就是五义十种差别,「当知是名最胜净慧」。

下面看《披寻记》p1448:

「当知此慧略有十种等者:〈决择分〉说:慧波罗蜜多有五清净:一、通达诸相清净」,这个相有遍计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也可以这么说。你能够通达而没有疑滞,就叫做清净。

「二、通达缘起清净」,这上面意思就是第二段:流转义。第一段是真实义,是通达诸相清净。第二段流转义,这上面说,通达缘起清净。

「三、通达教导清净」,第三是于执受义。执受义就是菩萨教导众生的智慧清净。

「四、通达士用清净」,第四是于方便义,方便义就是修学圣道。修学圣道是众生的道心的作用。

「五、通达证得清净。(陵本七十五卷七页)此说五义,如次应知。」这里说这个五义,如其次第,应该知道。那就是:〈决择分〉说的这五种清净和这里说的这五义,意思是相同的。这么样解释这段文。

戌四、结(开列九门)

如是菩萨极善决定无量妙慧,能证菩萨大菩提果。菩萨依此,能圆满慧波罗蜜多,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九、清净慧,分成四段。第一段是征起,第二段总标,第三段是列释,现在第四段:结,结束这段文。

「如是菩萨」,这位有清净慧的菩萨,「极善决定无量妙慧」,他对于一切法极能善巧的决定,这是不可限量的大智慧。

「能证菩萨大菩提果」,有这样智慧的人,他堪能证悟菩萨的无上菩提果。

「菩萨依此能圆满慧波罗蜜多」,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能这样学习,他就能圆满慧波罗蜜多,能够速证无上正等菩提的。

看《披寻记》p1449:

「极善决定无量妙慧者:若诸菩萨已入大地」,我们讲过,已入大地就是十地菩萨,都是圣人。「已善通达菩提自性,己善通达菩提方便,彼所有慧自内所证,不从他缘」,菩提和般若,般若是从因说,菩提是约果说。已善通达菩提的自性,已善通达菩提的方便,菩提的自性,是果上的自性;已善通达菩提方便,就是:方便是菩提的因,菩提是果。

「彼所有慧自内所证」,彼菩萨所有的智慧,就是因中的智慧、果上的智慧。「不从他缘」,这是要自己用功才能成就的,不能够借重他人的力量,要你自己努力!闻所成慧是借助外缘,思慧和修慧要你自己努力才能成就的,所以不从他缘,思慧、修慧就是要自己,不从他缘。「名善决定」,这善决定这么讲。因为,闻慧的时候,不能说善决定;这思慧、修慧,修慧通于凡圣,展转地深妙,到佛的境界││善决定。

申三、总辨(分二科)

酉一、明所摄(分二科)

戌一、摄一切种(分二科)

亥一、标

复次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世尊彼彼素怛缆中,处处散说;今于此中摄在一处,略说应知。

这下面是第三科:总辨。六波罗蜜这一大科分成三科,第一科总标,第二科是别释。这两科都学习过了,现在是第三科:总辨。这是把六波罗蜜统在一起来说明。分两科,第一科是明所摄。分两科:第一科,摄一切种,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复次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世尊彼彼素怛缆中」,就是释迦世尊,「彼彼」,是一部一部的素怛览的经里面,彼一部经、彼一部经,各式各样的经里面,「处处散说」,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分散的这么去解释这六种波罗蜜多。《华严经》有讲、《法华经》、《大宝积经》、《大集经》、《涅盘经》、《大般若经》,各式各样的经里面都有讲。

「今于此中摄在一处」,现在,就是弥勒菩萨敢说这句话,就是在这里把诸经中说的六波罗蜜多,把它聚会在一处。这件事还不简单!

「略说应知」,就是聚在一处,说其大意,你应该知道就是这样意思。

亥二、释(分二科)

天一、举施

谓佛所说素怛缆中,所有施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或标或释,彼皆于此或自性施,广说乃至或清净施趣入摄受,如其所应皆当了知。

前面这一段是标,下面第二段解释。分两科。第一科:举施。

「谓佛所说素怛览中」,前面是标,这下面详细说。佛所说的「素怛览」,翻到中国话是「契经」,各式各样的经里面,所有的施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这么多。

「或标、或释」,彼彼素怛览中,说六波罗蜜多的时候,或者是先标出来,然后再加以解释。「或标、或释」,「或」这个字,表示可能标而没释、可能释而又没标。

「彼皆于此或自性施,广说乃至或清净施,趣入摄受,如其所应,皆当了知」,这个地方单说施。「彼皆于此」,彼素怛览中或标、或释六波罗蜜多,「彼皆于此」,全部的都属于这里所说的。这里说的就是:「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九大段。或者是属于自性施,广说乃至最后是清净施,九种布施。这九种布施,就是把诸经中说的施波罗蜜完全统摄了。

「趣入摄受」,就是诸经中说的施,都趣入到这里说的施;这里的施波罗蜜,摄受了一切经中的施波罗蜜了。

「如其所应,皆当了知」:你去读一读诸经中说的施波罗蜜,你去看一看,和这里面说的施波罗蜜,你一对照你就知道了。

天二、例余

如是所余,如所宣说戒乃至慧趣入摄受,如其所应亦当了知。

「如是所余,如所宣说戒乃至慧,趣入摄受」,这下面是第二科,例余。

「如是所余」,前面只说到施,还剩下来其他的没有说的,那就是「如所宣说」,所余的没宣说的,就是前面所说的戒乃至慧,也是和施波罗蜜一样「趣入摄受」。「如其所应,亦当了知」,也是这样就知道了。

看《披寻记》p1449:

「如是所余等者:谓如四摄事等,是名所余。」这个《披寻记》的作者韩清净这句话说得和文不合适,不过也是可以例推了。

「于彼趣入及与摄受,亦如波罗蜜多应知」,也可以。

戌二、摄一切行(分二科)

亥一、略明依止(分二科)

天一、举施

又诸如来为菩萨时,所行一切菩萨行中,所有无量本生相应难行苦行,当知一切与施相应,依止于施。

前面是「摄一切种」,就是:这里说的六波罗蜜,能够摄受无量的修多罗里面的波罗蜜;这是摄一切种,第一科。现在第二科:摄一切行。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明依止。又分两科,第一科:举施。

又诸如来为菩萨的时候,没成佛的时候。所行一切的菩萨行里边,「所有无量本生相应难行苦行」,在菩萨的时候行菩萨行,有很多的本生、就是在以前行菩萨行的那个时候,就是过去生中的事情。「相应」,这完全是属于过去世的,是与难行苦行相应的,不容易做到的这个苦行。

「当知一切与施相应」,当知那里的难行苦行里边,与施相应的,就是相合的,「依止于施」,菩萨依止于施,行诸苦行。这摄一切行,现在摄布施行。

天二、例余

如说其施,如是戒忍精进静虑慧相应,依止戒忍精进静虑慧,当知亦尔。

这是下面第二段:例余。如前面这一段说的是布施难行苦行,如是还有其他的难行苦行:戒、忍、精进、静虑、慧相应的这些苦行。「依止戒、忍、精进、静虑、慧,当知亦尔」,也是依止这些其余的五波罗蜜而行难行苦行的。这是例余。下面第二科,辨依差别。前边是略明依止,这下面辨依差别。

亥二、辨依差别

或唯依施,广说乃至或唯依慧,或杂依二,或杂依三,或杂依四,或杂依五,或杂依一切六波罗蜜多,皆应了知。

「或唯依施,广说乃至或唯依慧」,这是菩萨没有成佛的时候,那一个时期,在那个地方,为教化那一类的众生。「唯依施」,唯独是依止施波罗蜜行苦行。「广说乃至或唯依慧」,那就是戒、忍、精进、静虑,乃至或唯依慧而行苦行。

「或杂依二」,或者那一个时候、在那个地方、为那一类的众生,依止两种波罗蜜多行苦行。「或杂依三」,三种波罗蜜多和合起来行苦行。「或杂依四、或杂依五、或杂依一切六波罗蜜多」行菩萨行,皆应了知。

酉二、明最胜(分二科)

戌一、因胜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种类圆满之因,名为涌施大宝泉池。

这是第二科:明最胜,这是说最殊胜的境界。前边第一科明所摄,现在第二科明最胜。分两科。第一科:明因胜。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菩萨为了证悟无上菩提果故,精勤地修集,精进地去修集无上菩提的因:六波罗蜜。「是大白法溟」,这六波罗蜜多,菩萨这样地精勤地修行,是一切清净法中最伟大的、最殊胜的。

「名大白法海」,菩萨修行这六波罗蜜多,是一切清净法的积聚处,一切清净的菩萨行都集汇到这里来。

「是一切有情、一切种类圆满之因,名为涌施大宝泉池」,就是这些六波罗蜜多,像一个水泉似的,它从那里边涌出来很多的珍宝。菩萨从六波罗蜜多里面,成就了无量无边的功德。

看《披寻记》p1449: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