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各种极端的气候现象和哥本哈根会议使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受到世界的空前关注;

2010年,面对空前复杂的全球气候问题,世界环境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聚首北京,共商应对之策。

11月5日下午两点,“全球环境问题:政策与行动”分论坛第一次会议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来自中国、瑞典、德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就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寻求应对之策。

用“共赢”思维应对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

∵“因为超大城市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因此超大城市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以及采取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可以同时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在保护人体健康、减少气候变化方面可取得更大的共同效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在发表题为《超大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中的作用》的主题发言中,首先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与治理空气污染应当共赢(co-benefit)的观点。这一观点受到在场的学者们的一致赞同。

∵朱彤教授指出,超大城市作为人口密集的地方和引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而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因此超大城市的能源消耗不管是对空气污染还是对气候变暖都有很大影响。

∵对于这种“共赢”的观念,也有学者指出,虽然它在技术上和成本上都是可行的,但是目前从我国环境政策上却看不出这种“共赢”的态度。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贺克斌教授认为,我国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中的节能减排四个字在事实上产生了“共赢”的效果,节能减排减少了很多既污染空气又加剧气候变暖的物质,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专家Andreas∵Wahner教授所提到的炭黑(black∵carbon)就是最典型的一种。在今后的决策中,这种“共赢”的理念应当受到更多的考虑。

∵面对复杂全球环境∵学者聚焦解决之道

∵对面全球气候变化,学者们最为关心的还是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气候变化确确实实在中国改变了降水格局,这个降水格局使得我们采取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南水北调工程。”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一汇教授认为,气候变化对于我们的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包括对与农业、海平面、冰川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等环境的方方面面。气候变化使得我国降水越来越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北方的干旱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适应或者缓解这种影响,我国实施了人工调水工程,这些工程的完成对于适应华北尤其是北京地区的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缺水危险意义十分重大。∵

∵“全球变暖已经是事实,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准备适应这种变化。”日本东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研究所(CCSR)地表变化研究中心主任Teruyuki∵Nakajima教授表示,为了应对复杂的全球环境问题,建立一个高效而可持续的地球观测体系和先进的数据分析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在过去15年里,地球观测体系的进程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基于多光谱成像、高光谱分辨率测深和高效的遥感三种主要技术的传感器已经搭载地球观测卫星升空了,而关于使用这些技术的新一代卫星技术也在计划之中。∵

∵北京大学钱维宏教授发言指出,气候变化是科学问题,自然力是驱动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而人类活动是环境问题,人类需要走向以生态文明为精神支柱的生态社会。他强调,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现象,我们需要认清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不能混为一谈。“把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混在一块儿,实际上影响力我们科学问题的进展。”

∵针对对全球变暖问题,近期有人提出用地球工程学的方法来解决,也就是通过人工在大气中注入SO2或者其他粒子以阻挡太阳辐射,从而达到给地球降温的目的。然而美国罗格斯大学的Alan∵Robock教授则对这种方法提出质疑,认为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他说:“通过全球的努力来减少人为排放量和适应气候变化,才是引导我们的资源应对全球变暖的更好方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