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洪茶诗与南岳茶缘

王科瑛

惠洪(1071-1128),俗姓彭,新昌(今安徽滁县)人,自称洪觉范,是北宋后期着名禅僧,以诗僧和评论家享誉于世。惠洪自幼善诗文,16岁剃发受戒,皈依空门。29岁便离师外出参访,至其58岁示寂的30年间,惠洪两度游历或定居于湖湘十余年,南岳衡山的南台寺、方广寺、福严寺、万寿寺等着名寺院都是他游学驻足之处,期间与当时诸寺院的高僧大德来往甚密,相互唱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114年春,他过衡山谒方广誉禅师,隐住灵源阁下,名其居曰“甘露灭斋”,并以此自号[1]。正如他诗中咏叹的:“觧诵东坡北归曲,此身安处是吾乡”[2],他已将湖湘视为第二故乡。

惠洪禅师对佛教经纶、禅史、禅学和丛林制度等有着深入研究,在禅学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留下了许多著作,如《冷斋夜话》、《僧宝传》、《林间录》等,清代推其诗为“宋僧之冠”。他首倡“文字禅”,以诗载禅,推动了禅宗由“不立文字”向“不离文字”发展,为了调和“禅”与“文字”的矛盾,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石门文字禅》,这本书共30卷,其中二十卷之多是诗、偈、词赋、铭,当中有许多茶诗、茶文,更有不少涉及到南岳茶的诗文,惠洪将他在南岳的禅修实践中体味到的“茶禅”融入到茶诗之中,显示出他与南岳的深厚茶缘。其中《将登南岳绝顶而志上人以小团斗夸见遗作诗谢之》[3]就是一首品茶悟禅的代表作:

壑源独步宝带夸,官焙无双小月团。

未作浓甘生齿颊,先飞微白上眉端。

汤声蜂稚秋窗晚,乳面鹅儿春瓮寒。

饮罢为君登绝顶,俯临落日看跳丸。

在诗人笔下品茶充满了生活之趣,南岳团茶“未作浓甘生齿颊”,经过沸煮的茶叶犹如“乳面鹅儿”,诗人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在煮茶之中寻觅茶境,“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茶道的本质就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而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品茶之后再登南岳峰顶,胸萦高山,怀抱落日,自然襟怀磊落,与整个宇宙相融相摄,当下即是永恒,茶中禅意在“俯临落日看跳丸”中不尽言说。“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诗人通过饮茶将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摒弃杂念,得能悟道,抒发了一种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一种“常乐我净”的精神境界、一种人境合一的审美感受,更是其品茶悟禅的心灵之道。

惠洪在南岳禅修后不久,便开始在湘中、湘北、湘南的诸寺院游历、参访。后来还经常重登南岳,寻觅故居“甘露灭斋”,与来访的禅友共述茶缘。如他的《诚心二上人见过》[4]:

破夏来寻甘露灭,快人如对水晶轮。烟云扫尽词传意,知见不生情透尘。旋缚茅茨吞远壑,偶临檐隙见归人。露芽便觉如浮雪,品坐同分一盏香。

诗人寻觅故居“甘露灭”之旅正是心理修行之旅,“烟云扫尽词传意,知见不生情透尘”,禅宗倡导在自己内心求佛,关注自己的内心,修行皆在对外境外缘不起心、不动念,“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大彻大悟后方明白,世间万象不过是无限虚空中瞬间的生生灭灭,起起落落,只有破除执着,方能领悟禅道。寻佛觅道之行,偶遇禅友,收获出人意料,与旧友再述茶缘,“品坐同分一盏香”,在茶香中与友人共享静心、惜缘之道,体悟“平常心是道”的茶禅境界。这正是自性是佛的心灵感悟。

作为爱茶之人,每到新茶采摘之时,试茶成为惠洪与诗禅茶友之间的一大乐事。在试尝了烟霞峰所产的云雾茶后,惠洪与友人写下了《和曾逢原试茶连韵》[5]:

霜须瘴面豁齿牙,门前小舟尝自拏。茅茨丛竹依龚畲,君来由时方采茶。传呼部曲江路赊,迎门颠倒披袈裟。仙风照人虔敬加,秀如春露湿兰芽。和如东风吹竒葩,马蹄归路冲飞花。青松转壑登龙蛇,路人聚观不敢哗。诗筒复肯来山家,想见戟门兵卫遮。湘江玉展无纤瑕,但闻江空响钓车。嗟予生计唯摝鰕,安识醉墨翻侧麻。喜如小儿抱秋瓜,宣和官焙囊綘纱。见之美如痒初爬,爱客自试欢无涯。身世都忘是长沙,院落日常蜂趁衙。园林雨足鸣池蛙,诗成句法规正邪。细窥不容铢两差,逸群翰墨争传夸。坡谷非子前身耶,沅湘万古一长嗟。明年夜直趋东华,应有佳句怀烟霞。

诗人在烟霞峰采摘的新茶“秀如春露湿兰芽”,与友人在品尝中相谈甚欢,共同体悟“沅湘万古一长嗟”的豪情。惠洪以独特的艺术眼光,结合茶的灵秀、淳洁的属性营造出诗的不同风格和意境,显示出别致一格的美学神韵。他僧人与茶客的双重身份赋予他的茶诗以独特不俗之美;其清新、真挚的情感格调孕育其茶诗的隽永空灵之美;并以茶禅一体的精神体验铸就了其茶诗的淡定超然之美。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6]惠洪将他的禅学思想渗入茶道之中,他这些茶诗中的禅茶思想正体现了他的文字禅理论:“心之妙不可以语言传,而可以语言见,盖语言者,心之缘,道之标帜也,标帜审则心契,故学者每以语言为得道浅深之候”,“大法非拘于语言,而借言以显发者也。”[7]而禅宗对语言文字最本质的态度正是要人不执着于文字言句表面,直接解悟佛理,“自得胜进。”就如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一般,以心传心,以心印心。

[1]万里.《惠洪觉范禅师与湖湘茶禅》.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

[2]∵《石门文字禅》卷十二《次韵宿东安》

[3]∵《石门文字禅》卷十一

[4]∵《石门文字禅》卷十一

[5]∵《石门文字禅》卷五

[6]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2000年11月.P372

[7]∵《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