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诗碑与王民皞

陈洁

灵隐寺,在县城西北十里的韩文村附近,为唐马祖道一所建,德滋禅师相继说法于此。明万历年间寺圮,清康熙乙已(一六六五年),知县王民皞加葺马祖殿。一九八六年我县开展文物普查,笔者在民间征得诗碑一方,现已送归了灵隐寺立于碑亭之中。此碑高1.6米,宽0.8米,诗为王民皞所作,碑为灵隐寺而立。诗曰:“昔人修楔事如何,竹影扶疏地上多。却相蒲团忘我相,山花拢向白云窝。隔溪车马已春深,共把当年马祖寻。剩有松涛无处觅,袈裟石烂到于今。野寺新晴动碧流,兰亭此日亦寻幽。老僧自在云深处,手剪山茶听雨鸠。霜雪车磲数百年,祖衣偏不向人传。残碑尚挂牛鸣地,坐到疏林散暮烟。”

全碑刻七绝四首,草书,连落款计一百二十字。通篇不散不滞,既合草书的规范、法度,又易识、准确。一气呵成,以恬雅的气息,疏淡而劲健的笔力,贯穿始终,给人一种神采飞动、气势奔放之感。字体结构有一种线条美,气脉贯通而充盈,以有意成风,似无意取态,用笔似不经意,实则别具匠心,且由于镌刻者技艺高超,故字极清晰。书艺、刻艺堪称合璧,使人久观不厌,为整块诗碑弥漫着的云烟之气所陶醉,渐次品味出董(其昌)书之风。其诗、其书虽难成杰作,但对后人研究清初书法、碑刻艺术、研究宿松文化历史、宗教等,却可称为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

诗碑作者王民皞,字孟迁,江西临川人,生卒年月不详,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95年)任宿松知县,王不仅能文会书,且有官声,据县志载:王在任期间,清正务实,廉洁勤勉,公余不厌着述,注意调查,善于分析,有胆有识,办事果断,为宿松人民办了几件好事。为发展粮食生产,他组织百姓开垦荒野,造就良田一千零二十五顷零九十亩,并过细审查,逐片测绘、登记、制图,剔除浮夸讹数,然后汇编成册,以便稽查和管理。为治理水运管理上的混乱局面,“亲率三部使者文洲,皞徒涉露宿”,足迹踏遍宿松河湖港汊。摸清情况后,他立即采取严厉措施整顿吏治,一面革免贪官和渎职者,一面配备得力的漕运管理人员,并扩建漕仓一百二十余间。为减轻渔民沉重的经济负担,他决定废明末新渔课;为发展文化教育,他在儒学重建奎阁。在他任职期间,宿松人民得到了实惠,有了一个安静的环境。由于王民皞造福于民,有功于国,在宿松任知县十年后晋升为阿迷州知府(今云南省个旧市郊)。当他离开宿松时,百姓集资在泾江(今坝头港)为他营建生祠,刻“去思碑”两块,一立祠前,一立仪门(今实验小学内)之左,以示怀念。后人编修县志也专文记载了他的主要政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