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良宽禅师诗碑的因缘

作者:姚长寿

一百六十多年前,公元1825年的秋天,日本能登半岛沿海岸越后宫川浜(现新泻市)漂来一根本头桥桩,长约八尺七寸,宽约二尺九寸,上面篆刻有“峨眉山下桥”五个大字,一头雕刻成人头像,似为桥栏两侧的一根桥柱。

这根桥柱的漂来,一时成为好事家的话题。桥柱运到江户(现东京),将军上览得到后,当时的文人墨客相继题诗歌咏。其中良宽禅师的一首七绝《题峨眉山下桥杭》(日语“桥杭”即桥桩之意)最为着名,被称为近世日本的诗魂:

不知落成何年代,书法遒美且清新。分明峨眉山下桥,流寄日本宫川浜。

沙门良宽(1758~1831),越后(新泻县)人。二三十岁时在玉岛圆通寺修行,得大忍国仙印可。玉岛圆通寺属日本曹洞宗,大忍国仙为日本近世曹洞宗名匠。良宽自师灭后,出玉岛放浪诸国,一生孤独。中年后定居五合庵,粗茶淡饭,作诗为乐。

良宽其人在日本佛教史中很少被提及,但他一生托钵的生涯和遗留下来的400多首汉诗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良宽的名字在日本几乎已成无人不晓了,甚至在孩子们拍球游戏中也呼唤着良宽的名字,研究良宽者更是不乏其人。近年来似乎已形成了一股良宽热,成立了“全国良宽会”,出版《良宽》杂志,吸引了一大批良宽爱好者。

那根“峨眉山下桥”的桥桩漂到新泻后,即被判断为自中国峨眉山下漂来。提起峨眉山,日本人马上就会联想到普贤菩萨以及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暗示了诗人李白的长途旅行。峨眉山下的桥桩,自青衣江流入乐山,与大渡河、岷江合流直下重庆(渝州),越三峡,过洞庭,东流入海,北上对岛海峡,流经能登半岛,最后漂到越后宫川之滨,行程达六千公里。看到这根桥桩,联想到李白的诗,日本人有着一种诗人李白到了日本的感觉。良宽禅师也正是在这种感动的心情下作了《题峨眉山下桥杭》的七绝诗。“分明峨眉山下桥,流寄日本宫川浜”,倾注了良宽禅师对中国的向往,对日中两国一衣带水亲密感的感激之情。这就是良宽这首七绝对日本人特具魅力的所在。

一百六十多年后,公元1988年,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禅学权威、日中友好汉诗协会会长柳田圣山先生来到峨眉山下。他手持筇杖,在溪声山色之中寻找良宽那首七绝的诗魂,探寻“峨眉山下桥”的踪迹。柳田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良宽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几年前他在京都发起成立了“日中友好汉诗协会”,通过汉诗,重温两国友好的历史,开展日中友好新的未来。寻找峨眉山下桥的所在成了他多年来的愿望。

在万年寺参拜了普贤菩萨之后,经白鹿洞,柳田来到了清音阁。清音阁两旁有二条溪谷,溪谷之上各架一座桥,中央有块碑,上书“双声两桥,万古清音”八个大字。溪谷虽然已经枯竭,但面对此景,柳田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流水之声。莫非这就是“峨眉山下桥”的所在地?再看一看脚下,道路的两侧正盛开着一种叫做“贵船菊”的野草。在日本京都有一地名就叫贵船,就是因为那儿的溪谷中盛开贵船菊而得名的。这种野草原名“秋冥菊”,本是中国原产的多年草。取名贵船,给人就有一种船的感觉。四川各地的弥勒佛大多刻在长江上游沿岸的摩崖之上,那是人们为了祈求航路安全的一种思想寄托。古代的中国视东海为恐怖之地,鬼神之国,虽然对东方海中的三神山寄托了憧憬之感,但并不认为那是人间之地。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修正了中华民族的这一偏见。人们在对航路安全的祈求之中,弥勒信仰在四川广为普及。在当时,船正是传播这一信仰的最好的交通工具。

清音阁的潺潺流水,溪谷之上的两座桥,盛开的贵船菊,众多的摩崖大佛,给了柳田先生以无限的联想,良宽禅师的诗碑建于此处是再好不过的了。

柳田回国之后即发起成立了“峨眉山良宽诗建碑会”,计划募集日币一千万元,用良宽的故乡新泻县的石料镌刻《题峨眉山下桥杭》七绝,石碑由大阪横断日本海,经上海,沿长江运抵峨眉山清音阁。计划另立两块石碑,一块刻上“由来书”,分别有中文和日文。一块由赵朴初居士题诗和柳田圣山先生题诗。定于1990年8月25日在清音阁举行建碑落成仪式。同时计划在日本各地举办“峨眉山良宽诗建碑祈愿中国汉诗书画展”,届时将展出中国当代诗画名家作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