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199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0年

【文章标题】中唐佛理诗研究

【文章作者】杨晓玫

【指导教师】邱燮友

【文章页数】278页

【中文关键词】中唐|佛理诗|寒山|皎然|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

【中文摘要】佛理诗包含宗教和文学两个领域,亦是佛教和诗歌的结合,本文拟从中唐佛理诗的作品本身和代表大家二条主轴探讨之,分别兼顾佛理诗的总体分析和个别诗人与佛教因缘。本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绪论包含研究动机、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第二章∵关于中唐佛理诗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概念厘清:将与佛理诗概念相似的禅诗、禅理诗、哲理诗、哲学诗做一辩明。

第二节、发展源流:玄言诗开先声,佛典偈颂的启发。

第三节、历代争议:向来对诗中言理多含贬意,故这方面的研究仍甚为薄弱。

∵第三章∵中唐佛理诗呈现的主题类型

第一节、直接阐述佛理:又分1现实苦恼的觉照。2奥义微言的体会。3言语道断的境界三种类型。

第二节、吟咏佛迹展现佛理:又分1佛门净地的清幽。2宗教生活的实践二种类型。

第三节、撷取佛典或运用佛语表达佛理

∵第四章∵中唐佛理诗反应的时代面相

第一节、诗僧兴起的现象:产生原因、定位问题(感性生命的癖好和宗门身分的矛盾)、价值功能(以诗歌为弘法工具和度人方便)。

第二节、僧俗关系的互动:僧侣与文人如何透过佛理诗的酬赠往来,产生互动关系(文人居士化,僧侣文人化)。

第三节、儒释道融合的趋势:援佛入儒、以佛解儒或援儒入佛、以儒解佛。

第四节、在家出家的冲突:南宗禅的修持方式与维摩诘信仰的盛行,为文人调和了在家出家的冲突。

∵第五章∵论寒山、皎然的佛学思想和佛理诗

第一节、寒山:探讨富传奇色彩的隐逸僧人寒山,其佛学思想和佛理诗。

第二节、皎然:探讨于当代享有盛名诗僧之冠皎然,其佛学思想和佛理诗。

∵第六章∵论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的佛学思想和佛理诗

第一节、刘长卿如何透过与方外交游进入佛教世界。

第二节、韦应物诗中超尘出世的表白是其入佛的最佳脚注。

第三节、白居易是史上有名的佛教居士,可在其诗中看出其思想转折。

第四节、刘禹锡对佛教的解读,是援佛入儒的典型。

∵第七章∵中唐佛理诗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内部影响和外部影响

第二节、纵向影响和横向影响

第八章∵结论。总览回顾各章节并综合整理研究所得。∵

【论文目次】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动机2

一、∵从现有研究成果观察2

二、∵从历史背景观察3

第二节∵研究范围4

一、∵研究素材范围4

二、∵研究主题范围4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目的5

一、∵研究方法5

二、∵研究目的6

第二章∵关于中唐佛理诗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中唐佛理诗的定义问题8

一、相似概念的厘清8

(一)∵佛理诗、禅诗与襌理诗8

(二)∵佛理诗、哲理诗与哲学诗10

二、主题意涵的界定14

(一)∵中唐14

(二)∵佛理14

(三)∵佛理诗15

第二节∵佛理诗的起源15

一、玄言诗开先声15

(一)∵玄学的流行15

(二)∵佛教的刺激16

(三)∵佛教玄言诗的出现16

二、佛典偈颂的启发19

(一)∵偈颂的意义19

(二)∵偈颂呈现的风格19

(三)∵偈颂对佛理诗的影响21

第三节∵对于佛理诗的争议23

第三章∵中唐佛理诗呈现的主题类型

第一节∵直接阐述佛理25

一、∵现实苦恼的觉照26

--人间此病治无药,唯有楞伽四卷经。

二、奥义微言的体会32

--十地初心在此身,水能生月即离尘。

三、言语道断的境界39

--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一)∵自性面目41

(二)∵修持方式43

(三)∵证悟境界45

第二节∵吟咏佛迹,展现佛理47

一、佛门净地的清幽47

--地无尘染多灵草,宝鉴真空有定泉。

二、宗教生活的实践55

--道场斋戒今初服,人事荤腥已觉非。

(一)∵法会盛况60

(二)∵听讲佛经60

(三)∵读诵佛经61

(四)∵参禅宴坐斋戒63

第三节∵撷取佛经典故,或引用佛教词汇表达佛理64

一、撷取佛经典故64

--莲花密偈药草喻,闭门避火终迷路。

二、引用佛教词汇67

--前心后心皆此心,梵音妙音柔软音。

第四章∵中唐佛理诗反应的时代面相

第一节∵诗僧兴起的现象70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一、∵诗僧的定义70

二、∵诗僧产生的原因75

三、∵如何定位诗僧76

(一)∵三藏典藉怎么看待文字赞咏76

(二)∵僧侣如何解释自已写诗的行为78

(三)∵中唐知识分子如何看待僧侣写诗79

第二节∵僧俗关系的互动83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一、∵僧俗往来的现象83

二、∵僧俗酬唱诗的类型86

(一)∵文人对僧侣的赞咏诗86

(二)∵僧俗间相互的送别诗87

(三)∵其它类89

第三节∵儒释道融合的趋势91

一、儒释道发展的现况91

二、儒释道关系的分类93

(一)***儒术型93

--浮图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

(二)舍释归儒型96

--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

(三)儒释调揉型98

--深契何相秘,儒宗本不殊。

(四)三教合一型102

--化物自一心,三教齐发起。

第四节∵在家出家的冲突105

一、宗派的影响--禅宗修持的方式106

--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

二、经典的影响--维摩信仰的呼应109

--手持维摩偈,心向居士归。

第五章∵论寒山、皎然的佛学思想和佛理诗

第一节∵寒山118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一、∵莫衷一是的寒山年代问题118

(一)∵古籍的记载118

(二)∵今人的考据120

二、∵寒山诗歌分类122

(一)∵田园诗124

(二)∵山居诗125

(三)∵道家诗127

(四)∵道教诗129

(五)∵佛教诗131

三、寒山的佛学思想136

(一)∵南宗禅思想136

(二)∵华严思想137

(三)∵楞严经思想137

四、寒山的学佛境界138

五、寒山诗的价值140

六、寒山评论142

第二节∵皎然143

--市隐何妨道,禅栖不废诗。

一、皎然生平简介143

二、皎然诗歌分类146

(一)∵心迹的表白146

(二)∵佛理的阐述148

(三)∵度世的方便158

(四)∵禅境的表达159

三、皎然评论160

第六章∵论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的佛学思想和佛理诗

第一节∵刘长卿162

--如今渐欲生黄发,愿脱头冠与白云。

一、∵刘长卿生平简介162

二、∵刘长卿诗歌分类163

(一)∵归隐类作品163

(二)∵闲适类作品165

(三)∵送别类作品166

(四)∵缅怀类作品169

(五)∵禅意类作品171

(六)∵佛理类作品173

三、刘长卿评论174

第二节∵韦应物176

--身居世网常清净,夜对高僧无一言。

一、∵韦应物生平简介176

二、∵韦应物的入世关怀178

三、∵韦应物的出世性格180

四、∵韦应物与佛教因缘182

(一)∵韦应物与僧侣的交往182

(二)∵韦应物与佛教的关系185

五、韦应物的宗教归向187

(一)∵对道教的批判187

(二)∵对佛法的体会188

六、韦应物评论189

第三节∵白居易193

--白衣居士紫芝仙,半醉行歌半坐禅。

一、白居易生平简介193

(一)∵社会现象的讽刺194

(二)∵感同身受的悲悯195

二、白居易的人生观196

三、∵白居易与儒家201

四、∵白居易与道家202

五、∵白居易与道教204

(一)∵开始接触道教,寻觅不死之方药205

(二)∵炼丹过程之描写205

(三)∵欲成仙而斋戒206

(四)∵警觉丹药之不可成206

(五)∵放弃炼丹208

六、白居易与三教合一190

七、白居易与佛教210

(一)∵白居易与佛教因缘210

(二)∵白居易与南宗禅217

(三)∵白居易与净土220

八、白居易评论222

第四节∵刘禹锡225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一、刘禹锡生平简介225

二、刘禹锡与佛教因缘228

(一)∵僧俗交游228

(二)∵佛教思想229

三、刘禹锡思想中的佛教印痕232

(一)∵天人关系问题232

(二)∵宇宙起源问题233

(三)∵数与势的问题234

四、刘禹锡看儒释定位236

五、刘禹锡对其他佛教观念的理解239

(一)∵对慈悲普度的看法239

(二)∵对宗派分布的看法241

六、刘禹锡评论241

第七章∵中唐佛理诗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对内影响和对外影响244

一、对内影响244

二、对外影响246

第二节∵纵向影响和横向影响249

一、∵纵向影响249

(一)∵写佛迹者249

(二)∵富襌意者250

(三)∵写佛理者251

(四)∵用佛语或佛典者251

(五)∵寓忏悔之意者252

二、∵横向影响253

第八章∵结论260

后记265

重要参考数据266∵

【参考文献】

基本史料

◎于∵编集:《庞居士语录》,三卷,收入《卍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篇,第一二0册,禅宗语录别集类,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佛历2511年(公元1967年)丁未仲夏,佛欢喜日影印。

◎世亲造,玄奘译:《唯识三十论颂》,一卷,《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瑜珈部,台北,新文丰出版股分有限公司,民国72年1月。

◎失译:《佛说箭喻经》,一卷,《大正藏》第一册,阿含部,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2年1月。

◎白居易:《白香山集》,四十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二十,别集类,台北,***商务印书馆。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四库丛刊》初编集部,第四十一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安世高译:《佛说八大人觉经》,一卷,《大正藏》第十七册,经集部,台北,新文丰出版股分有限公司,民国72年1月。

◎辛文房:《唐才子传》,十卷,台北,金枫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8月。

◎李白等着:《历代白话诗选》,台北,广文书局,民国57年6月。

◎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一百六十三卷,台北,新兴书局,民国58年12月。

◎(释)明复主编:《禅门逸书》,初编第二册《唐僧弘秀集》,十卷,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1月。

◎(释)明复主编:《禅门逸书》,初编第二册《唐四僧诗》,六卷,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1月。

◎(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台北,新文丰出版股分有限公司,民国64年5月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六十卷,台北,新文丰出版股分有限公司,民国72年1月。

◎计有功:《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台北,木铎出版社,民国71年2月。

◎胡应麟:《双树幻钞》,三卷,收入《少室山房集》,广雅书局,光绪22年季春2月。

◎柳宗元:《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71年5月20日。

◎韦应物:《韦江州集》,+卷,收入《四库丛刊》,初编集部,第三十七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般剌密帝译:《楞严经》,十卷,《大正藏》第十九册,密教部,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2年1月。

◎虚云老和尚着,詹励吾编印:《虚云老和尚诗歌偈赞集》,菩提树杂志社,佛历2503年(公元1959年)8月。

◎清圣祖御定增修:《全唐诗》,九百卷,台北,明伦出版社,∵民国60年。

◎皎然:《皎然集》,+卷,收入《四库丛刊》初编集部,第三十七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释)普济:《五灯会元》,二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寒山:《寒山子诗集》,一卷,收入《四库丛刊》初编集部,第三十五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一百卷,《大正藏》第十一册,宝积部,台北,新文丰出版股分有限公司,民国72年1月。

◎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大正藏》第八册,般若部,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2年1月。

◎无著造,玄奘译:《摄大乘论本》,三卷,《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瑜珈部,台北,新文丰出版股分有限公司,民国72年1月。

◎(释)道宣:《广弘明集》,三十卷,《四库丛刊》初编子部,第二十八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台北,真善美出版社,民国62年。

◎∵(释)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四十卷,《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律部,台北,新文丰出版股分有限公司,民国72年1月。

◎∵董诰等奉敕编:《钦定全唐文》,一千卷,台北,大通书局,民国68年7月。

◎∵(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四卷,台北,新文丰出版股分有限公司,民国64年7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