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原文|著作∵

前言

吴言生

[***]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语》,2002年11月初版

第1-13页

∵禅宗在表现生命体验、禅悟境界时,于“禅不可说”中建构起一个严谨而闳大的禅宗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大基石构成。本心论揭示本心的澄明特质,迷失论揭示本心迷失的缘由,开悟论阐明成佛的方法,境界论体证成佛的境界。禅宗为了表现这个闳大的体系,大量运用经典禅语。禅宗经典语言是禅宗思想体系的生动表现形式。∵∵

∵∵本心论:本心的澄明

∵见性成佛是禅宗的终极关怀。禅宗认为,本来自性无形无相,以般若智慧觉知自心真性,彻见本源,彰显本来面目,即是见性成佛。本心的特点是超越性,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清净澄湛,无有动摇,超越有无、净秽、长短、取舍、去来、生灭。表现本心澄明的经典禅语有:

∵1.本来面目禅语系列。参禅的终极目的是明心见性,彻见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又叫“本地风光”、“本觉真心”、“本分田地”、“自己本分”等,人人本具,超越一切对立。“本来面目”是超验的绝对本体,不被任何语言文字所刻画涂染。但尽管如此,禅宗以心印心时,仍借用各种语言来表示本来面目,这些禅语有:“本来人”、“本来身”、“本来事”、“无缝塔”等。

∵2.无位真人禅语系列。“无位真人”是本心的典型象征之一,侧重本心的尊贵性。与之同义的是“主人公”、“观察使”、“使君”。在肉质之身的里面还有一个灵性的自我,这就是主人公,即本心。“观察使”是当时一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禅宗用以象征本心。它“不得姓”、“不得名”,却“自有廊幕在”。这个“廊幕”亦即表层的、肉体的我。“我”的一切活动,都是本心的作用,本体则如如不动,禅宗还用“不动尊”、“不病者”来象征。

∵3.父母未生禅语系列。“父母未生时”是本心的典型象征之一,它侧重于时间的超越。个体生命的源头是“父母未生时”,宇宙生命的源头是“混沌未分时”。“混沌未分时”也叫“黑豆未生芽时”、“最初一句”、“第一句”、“洪钟未击时”、“古帆未挂时”、“明暗未分时”、“日月未生前”等。“混沌”是本源性状态,“混沌未分时”是不思善不思恶时的本来面目。此时语言文字、声音都无从产生,也就是“黑豆未生芽时”。“最初一句”或“第一句”是相对意识还没有产生时的清净本源状态。同类的表达有“威音那畔”、“空劫已前”、“朕兆未分已前”等。

∵5.心月心镜禅语系列。心月心镜侧重本心的圆明性。本心光明,不受污染,天真独朗,无纤毫情尘意垢,禅宗用净裸裸、赤洒洒来象征。对本心净裸裸赤洒洒的特征,禅宗还以“心月”、“心珠”、“心镜”来象征。本心湛然圆满,光辉朗洁,犹如晶莹圆满之月。“心珠”如璀璨朝日,如晶莹水月,它又是一颗奇特无比的“神珠”。“明镜”也叫“古镜”,是人人本具的皎洁本心,它原真地反映外物而不受外物影响,像来影现,像去影移。本心光明朗洁,也好似“火把”,如“一道神光”。∵∵

∵∵∵迷失论:本心的迷失

∵禅宗思想体系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迷失论。迷失论反省本来面目失落的缘由。禅宗指出,本来面目清净无染,随着相对意识的生起,世人受了欲望的翳障,遂迷失本心本性,而追逐俯就秽浊之物,在情天欲海里头出头没,导致了生命本真的沦丧。表现本心迷失的经典禅语有:

∵1.迷头认影禅语系列。迷头认影是禅宗本来面目失落的典型象征。痴人照镜,爱镜中头影,反而以为自己的本头丢失,狂奔乱走以寻找,《楞严经》以此譬喻众生迷失真性执着妄相。禅宗指出,从眼耳等感官之门向外获得的知识,只是幻影而非真知。唯有内省式的顿悟,才能明心见性。与迷头认影同类的象征是“骑驴觅驴”、“认贼为子”。骑驴觅驴比喻愚痴之人不知自身本具的纯真人性而更欲向外寻找。禅宗还以“眼翳空花”、“水中捞月”象征认幻成真而导致本心的迷失。

∵2.舍父逃走禅语系列。禅宗以本心譬父,舍离本心,追逐外物,即是舍父逃走。禅宗指出“心月孤圆,自生违背。何异家中舍父,衣内忘珠!”认为舍父逃走的穷子即是“客作汉”,呼唤他们早日归来,“识取自家城郭”。禅宗在形容本心迷失时,还用“万里望乡关”、“白云万里”来象征。

∵3.抛却家宝禅语系列。“自家宝藏”是本心的典型象征之一,侧重本心的宝贵性。每个人在精神上都富有自足,都有纯真的人性,这就是“自家宝藏”。禅宗指出,自家宝藏人人具足,取之不尽,用之无竭,不假外求。既然本心原本自足,就不必向外寻求。向外寻求,即是迷失。因此禅宗急切地呼唤学人早日回到精神的故园:“溪畔披砂徒自困,家中有宝速须还!”∵∵

∵∵开悟论:跃入澄明之境

∵禅宗开悟论阐明成佛的方法。在禅宗看来,一切二元相对的观念都是妄想,都是迷失。要获得开悟,必须超越各种对立。获得解脱的方法,在禅宗内部有渐修和顿悟两种途径。渐修方法,也就是磨镜方法。表达渐修证空的经典禅语有:

∵1.磨镜调心禅语系列。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把坚持不间断修行的原因以及结果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拂尘看净、住心静观是神秀神法要点。北宗的渐修说注重渐渐的调伏。典型的喻象有磨镜、调象、制心猿、防六贼等等。狂象喻为害极大的迷乱之心,调狂象成为禅宗调心的方法之一。禅宗还以制伏心猿喻调伏妄心。心逐境起,如猿猴之攀树;意流注不息追求外境,犹如奔驰之马。心猿意马是成道的大障碍,必制伏之而后可。

∵2.牧牛调心禅语系列。在调心诸喻中,牧牛是最为普遍的一组。佛禅以牧牛比喻调心之法。禅师谈自己的修行体验是“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草象征见取,即对外认同。落草喻落于无明之草。牧牛就是保持心态的调和,一旦落入见取的草中,就要立即将心拽过来。禅宗用图画、文字将开悟的过程和在各个阶段的情景表现出来,系统地描绘出由修行而开悟而入世的心路历程,形成了着名的牧牛诗。十牛图颂用诗学象喻表现调心开悟,呈显出一幅幅各自独立又互成体系的诗学境象,将调心开悟的过程写得生动形象,凝练深刻,为禅语园苑增添了独特的景观。

∵3.断惑证空禅语系列。磨镜、牧牛等方法,都是为了去除心灵的尘垢。去垢的目的是证空,只不过它所证的空是拂尘磨镜式的空。表达断惑证空意象系列的有四大皆非五蕴空。洞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即可对生命持超然的态度。芭蕉中空,象征肉质生命的脆弱,也被禅宗屡屡形诸吟咏。佛教还以“是身如梦”喻人生的虚幻不实。认识到世事如梦,对生命、外物便不会执着。表达生命、世界之无常脆弱的最着名的比喻,是“金刚六喻”,也叫“六如”、“六观”。梦幻泡影露电比喻一切有为法。有为法是众因缘凑合而成的,没有不变的自性,而且终将坏灭。金刚六如以其凝练形象,成为禅师开示学人的口头禅。

∵渐修所证的空,容易落于断灭空。南禅主张不堕顽空。般若所证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的顽空。不思善,不思恶,却并非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美丑、辨是非、识好恶当中,不起任何贪爱、执着,以平等无差别之心,空荡荡地观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要获得彻悟,必须从时时勤拂拭的渐修转向佛性常清净的顿悟。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之偈,直指人心,认为人的本心便是一切,它天生清净,只要见此本心,即可顿悟成佛。“佛性常清净”是对“时时勤拂拭”的坚决否定。

∵禅宗化解各种对立,以获得主体精神无限超越的法宝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中道哲学高度发展的结果,在《维摩经》等大乘经典中被大力阐发,被禅宗视为家宝。不二法门将好恶、是非、美丑、有无、大小、一多等相对观念打成一片。禅宗将剿绝情识的不二法门,喻为“一刀两断”、“截断两头”。“两头”是相对的认识方法,要使相对的认识成立,至少要有两种东西相对立比较,这就是两头。陷于两头,则斫丧生命的本真,因此必须运用不二法门将之截断。“截断两头,归家稳坐”,消除了相对的知识后,才有绝对的知识。表现不二法门的经典禅语有:

∵1.超越彼此禅语系列。《法华经·方便品》:“佛种从缘起。”缘起论认为万事万物由各种因缘所生起。苏轼《琴诗》即生动地表达了对声音和合的体认:“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对彼此不二的禅悟体验,禅宗以“张公吃酒李公醉”、“南山烧炭北山红”、“大唐打鼓新罗舞”、“篱内竹抽篱外笋,涧东花发涧西红”、“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来表现。

∵2.超越净秽禅语系列。垢净等一切分别来自于心,若除去二法对待心,则一切对立及其带给人们的迷惑也就烟消瓦解。鸠摩罗升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注中以洗物为喻,说好比洗脏物,把污垢完全除去之时即是干净。净与垢相对而言。既已无垢,净亦不存。净秽不二的禅悟观觉,则将这种由秽而净净亦不存的渐进过程,转化为净垢不二的直觉体证。禅宗以不净之物来譬喻清净法身,以破除学人清净与不清净的二分观念,使之证得净秽一如的禅悟体验。

∵3.超越毁誉禅语系列。八风是使人心动摇的八种障碍物: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合己意或不合己意(利、衰),暗中毁谤或赞誉(毁、誉),当面称赞或讥嘲(称、讥),身心的烦劳或快乐(苦、乐),这八种东西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八风。八风吹不动,即不为这八种障碍物所左右。禅者常说“八风吹不动天边月”,即是说晶莹如月的本心不为八风所动。

∵4.越越生死禅语系列。在禅宗看来,生与死浑然一体。丝丝杨柳,娟娟明月,潺潺流水,习习清风,无不是本心的显现。禅者对生命的体证是“日面佛,月面佛”。在禅宗看来,生命现象的迁谢,是“云散水流天地静,篱间黄菊正争春”,是“雨散云收后,崔嵬数十峰”,是“死生生死元无际,月上青山玉一团。”个体生命纷纭迁谢,本心仍清湛澄明,玲珑亮丽。只要把握住现境,就能分分自在,秒秒安祥,日面月面,打成一片。

∵5.超越断常禅语系列。“断”为生死,“常”为涅盘。不二法门破除了二者之别。慧能说:“无常者,即佛性也。”佛教的悲怀就是让人从无常中解脱出来,通过实现佛性而进入涅盘。但真正的涅盘无非就是对无常的如实认识,只有把自己从超越无常的涅盘中也解脱出来,从涅盘完全复归到这个无常世界,并活动在这个无常世界的痛苦中间,才能证得真正的涅盘。《维摩经·佛道品》:“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运用般若空观不二法门,即可证得烦恼的当体即是菩提,将红尘热恼与出世清凉打成一片。

∵6.超越色空禅语系列。《般若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论物质现象(色)还是精神现象(受想行识),均属因缘所生法,无固定不变的自性。偏执于色,容易流为实用主义;偏执于空,容易成为虚无主义。真如之理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乃是真空。禅宗承认真空,而不承认断灭空。般若空并不是枯木寒灰式的空,灭尽妄念之后,尚须显示真空的妙用。真空是枯木生花、春意盎然的生命感动,是定云止水中鸢飞鱼跃的气象。“真空不坏有,真空不异色”,真空是“枯木里龙吟”,是“骷髅里眼睛”。它灭绝一切妄想,至大死一番处,再苏生过来,而能得大自在。

∵7.超越圣凡禅语系列。证入不二法门,臻于了悟之境,是很多参禅者追求的目标。法融入牛头山石室初习禅定时,已忘机到不知有鸟有我,故有百鸟衔花之异。但他还有一个了悟之心没有忘却,还有圣执法执。受到四祖的点化后,从圣境复归于平常之境,泯绝万缘,百鸟遂不再衔花。景岑游山有“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之吟,表明空境固然胜妙,但粘滞于空境,则非大乘所为,因此要从了悟之境转过身来,入廛垂手。招贤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百尺竿头是上求菩提的绝对境地。修行者达到竿头的历程很艰辛,修行而达到百尺竿头,是一个很高的悟境。但到了百尺竿头,还是不能停止。如果高高地停留在一己之悟中,尚非彻悟。百尺竿头再进步,由向上转而向下,返回现实世界,才是真正的进步。∵∵

∵∵境界论:体证澄明之境

∵禅宗以彻见本来面目为终极关怀。为了重现本来面目,禅宗运用不二法门,通过般若智观,来粉碎迷情,回归于生命源头。不向外求、重视内在生命的禅悟状态犹如回光反照,直下照见自心之灵性。世人逐物迷己,流浪他乡,而明心见性之时,则不复追逐外境,而回归精神家园,得大休歇,大自在。明心见性的禅者,扬弃了颠波世路时的二元观念,以第三只眼来观照世界,形成了独特的禅悟境界。表达禅悟境界的经典禅语有:

∵1.一切现成禅语系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无情有佛性,山水悉真如。在悟者的眼中,自然界的一切莫不显示着活泼泼的佛的生命,“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对此禅宗以“春来草自青”、“柳绿花红真面目”、“溪声即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等禅语来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是本来现成禅语系列。一切现成侧重真如本心的遍在性,本来现成侧重禅悟主体的原本自足性。对此禅宗以“师姑元是女人作”、“双眉本来自横,鼻孔本来自直”、“八两元来是半斤”等禅语来表现。

2.无住生心禅语系列。对禅宗“观物”方式的典型表述是“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留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在水月相忘观照中,观照的双方互为主体,且脱落了情感的粘着性。禅者对任何事物都不贪恋执着,一点觉心,静观万象。游心无碍,洒脱自由,“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存在而超越,充实而空灵。对此禅宗以“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竹影扫阶尘不动,月华穿水浪无痕”、“万缘不到无心处,至了浑如井窥驴”、“银碗里盛雪”、“冰壶含宝月”、“新妇骑驴阿家牵”等禅语来表现。

3.圆融互摄禅语系列。《华严经》、华严宗的根本特征是圆融,对禅思禅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禅宗的理事无碍境,曹洞禅的显着特色是以一系列意象表现了对理事无碍的体证。而禅的事事无碍境,是每一事物不仅是自身,而且包含其他所有事物。甲中有乙,乙中有甲,互相渗透涵摄。对此禅宗以“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今年旱去年”等禅语来表现。本来面目的最大特性是超越性,运用不二法门、华严珠网进行的禅学观照,使得以世俗之眼看来对峙、矛盾的意象组合到一起,形成了不可思议的直觉现量意象:“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4.任运随缘禅语系列。顿悟禅为了扫除学人向外寻求的意念,将修行与生活一体化,反对外向而修道,而主张内照式的修道,如此,宗教行为,从发心、修行、证悟到涅盘,构成一个无限的圆圈,其中每一点既是开端也是终点。禅者的身心永远保持一致,在日常生活的每一细节上,都感受到人性的纯真,对此禅宗以“饥来吃饭困来眠”、“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等禅语来表现。∵∵

∵禅宗以重现“本来面目”为终极关怀。禅宗的本心论揭示本心的圆满澄明,禅宗的迷失论揭示本心失落的缘由是陷于二元对立,禅宗的开悟论运用不二法门将各种对立予以超越,禅宗的境界论是对悟者生命澄明之境的充分体证。表达禅宗思想的经典禅语极为生动。阅读经典禅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看法:

∵(一)经典禅语是禅宗思想体系的话语表现形式,而禅宗思想体系则是建构在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磬石之上,深深地烙上了大乘智慧的印痕。其中《心经》、《金刚经》、《楞伽经》、《楞严经》、《法华经》、《维摩经》、《华严经》、《圆觉经》等大乘经典,向来被禅宗当作重要思想来源加以阐发。要理解禅宗思想体系,必须穷本溯源,熟谂佛教经论遂成为研究禅思、禅语的基本前提。

∵(二)经典禅语围绕着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自成一大体系,意象繁富,异彩纷呈,宫商叠奏,内蕴深厚。在经典禅语中,本心论、迷失论的象征所使用的喻象特质基本上与传统诗学意象的特质相符合,而表现禅宗开悟论、境界论的禅语,截断意路,扑朔迷离,超越了逻辑知性的范畴,完全是本色当行的禅语。

∵(三)虽然为了解析的方便,本书将经典禅语置于表现禅宗思想四个部分中的某个位置,但实则每一则禅语都潜在地涵蕴着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的四重结构。如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只是山的山水感悟禅语系列;百鸟不衔花、百鸟衔花、百鸟不衔花的超越凡圣禅语系列;居乡、离乡、回乡的归家稳坐禅语系列……形成了正(本心论:本心的澄明)、反(本心的迷失)、合(开悟论:跃入澄明之境;境界论:体证澄明之境)的回环,彰显着人类精神不断提升臻于光华圆满之境的心路历程。

∵本书只是通向禅悟之境的一座桥梁,在阅读本书时,应当见月忘指,通过文字之指,掬挹心灵之月。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增加了有关禅的流传的经典禅语,旨在使读者对禅的起源、流传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按照原来的构想,每一则禅语,除了注明出处外,还尽量引用历朝历代禅僧、诗客的吟咏,以反映它在文化史上的影响。可这样一来,引文较多,给读者阅读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有鉴于此,接受三民书局编辑先生的建议,在增加趣味性、故事性的同时,将过多的引文略去。这样的好处是,读者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直接、亲切地感悟到禅的精神、禅的智慧。限于篇幅,本书选取的是最为经典的禅语;限于水平,还请读者朋友们不吝指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